乐乐故事网

上坟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都说上坟是做给活人看的,死人得到没有,谁也不知道。

  给死人上坟,从古流传至今,说它是对死者的追思,也是一种感情交流。

  我们继承先辈的道德理念,又延续给我们子孙,并最终老而死去。追思先人和期望自己死后被追思,这种生命延续的观念,使人们想起一系列和生死有关的丧葬和礼仪。

  上坟就是其中之一。

  一沓纸,一杯酒,跪在坟前,心怀感慨,冥冥中,灵魂在一起。

  谈不上是否有意义,只不过寄托了对死者的思念,你信它就有意义,不信就是封建迷信。

  首先明了的回答您,我觉得有,而且是绝对有。下面发表我的看法。

  1、上坟的由来可以说是来源于介子推孝道的故事,也就是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为孝顺老母,与其母亲活活被烧死,甚是凄惨。

  2、祭祀活动自古就很重视,随着历史的推移,唯有上坟仍然不衰败,算是最悠久的民俗之一了。如果没有任何意义,这么多年,所有人真的都是白忙活了。

  3、咱先往大了说,历史传承啊、传统孝道啊、道德观啊等等吧,都有点关系,不过可能对于咱自身来说有点虚哈,也用不着我弘扬正道。

  4、从个人的角度我来说说:

  a、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这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b、后人的自我安慰,说白了,我狭隘一点,多少会有点好面子、找个心理安慰,别人都上坟,自己不上坟,怕被别人说不孝。

  c、应付差事,我更狭隘一点,可能真的有这种成分。

  d、至少按现在的科学论断,是没有鬼魂的,也就是说烧纸钱,所谓的鬼魂是收不到的,从这个方面讲,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这个还是看个人,如果自己及家人都同意不上坟,或是不怕外人说三道四,不上分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不是说上坟就孝道了,不上坟就不孝道,上分也有装出来应付差事的对不对。

  但是,千万别因为这个造成家庭矛盾,再说,中国的民俗剩下的已不是很多了,尤其是被广泛认可的,连国家都清明节放假了,我们正好趁机表达对上辈人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好事呢。

  上坟有没有意义,其实其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前提,即你对于生死的观念、理解和情感是怎样的。

  说生死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终极关怀问题,我想,一点都不为过吧?而我们绝大部分人无论从观念还是情感方面,都认可某一种生死延续,即我们这一代人是承继前一代人而来,而我们又将传承给下一代人。就血缘和生长经历而言,父母生下和养育我们,并最终老去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将生育子女并离他们而去。从亲族乃至整个社会而言,他们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又如是构成地延续给下一代。

  这种生死延续观念,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会内化成一种感情,追思前人和期望自己死后被追思,人类社会依这种情感建构了一套和生死有关的丧葬和追远的礼仪,而其中就包含了上坟这个仪式。这就是上坟一事存在的缘由。我想,只要人类的这种情感和观念不断绝,上坟就有其意义存在。

  
 

  尤其是对中国人,更是把这种生死延续的观念,内化成家庭伦理和历史信仰等许许多多关乎我们日常基础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的上坟,不仅为故去的曾与我们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上坟,也为未曾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先祖,甚至为非我们亲族但值得追思的英雄上坟。因为对于中国人,上坟,不仅是追思先人,还是追思一份我们何以为人的情感和本源,追思一份我们的民族和文明何以延续的情怀与责任!

  综上,就我个人而言,上坟是个人生活意义的一个重要仪轨所在。

  扫墓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扫墓:以表后人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这是生者的情感寄托呀,也许逝者生时我们爱他不够又或者有所亏欠,当他离开了,我们自然会想要弥补来求个心安,或者他生前太苦,我们当然希望他走后能过得好一点。逝者也许感受不到了,但活着的人心里会好受些。所以扫墓很大意义上来说就是生者的自我安慰吧。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中国有许多地方上坟都有讲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辈要准备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烟酒、馍、香、纸钱、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

  上坟看似简单的祭拜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尊重。

  其实更深层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的传承。这里面有孝道,有尊卑有序的礼仪,有追古忘今的文化传递,还有我们中国人的信仰。

  许多人被一些外国人或者国内公知洗脑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是不认同的。上坟就有我们的一种文化信仰。我们相信给先人烧纸钱他们会收到,我们相信先人会保佑我们平安幸福,我们知道要为祖先争光,努力光耀门楣。这都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中国特有的信仰。

  所以你觉得上坟有没有必要。简单的烧纸焚香只是一种形式。更深层的永远埋在我们心底。即使你在外很忙情况特殊清明没有回家上坟,我相信只要你是中国人,你的心里也会在那个时刻想念你的家人和已去的先人的。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 称为“拜山”。把扫墓叫做“拜山”显得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 “坟茔”解,如今风水师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 “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上坟的意义在于活人能够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让活着的小辈们更加凝结团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上坟也能激励后代,追思先祖之得失,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因此我认为上坟仍是有意义的,无论往后以何种形式来举行,都是必要的。

  若魂悲,千里思心归。若魂归,墓前心泪悲。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说这个问题,我在外地工作,每年过年哪怕年三十也都得赶回老家过年,我们那还有个习俗是年三十的下午要带着香烛、纸钱、鞭炮、饺子酒水去给自己去世的亲人上坟,也有请老人回家过年的。

  

 

  我的父亲去年四月份去世,到今年过年的时候就犹豫在这了,父亲没了家里半年多没人住,如果我回家过年就什么过年的东西都没有,如果不回去过年我就一直惦记着怎么给父亲上坟的事。家族里的长辈都劝我说太远了不用回去了,说他们去上坟的时候帮着给上了就行,我一直不同意。最后,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回去了一趟,来回开车六小时,只为父亲坟前磕个头,然后才觉得这样这个年才算完整。

  丧亲之痛和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不亲身经历真是难以感同身受,“死”引发的问题不只是逝者本人的问题,更多的永远是对着活着的人。

  

 

  中国的甲骨文“死”字是一个活着的人跪在一个死人年前,这实际上是“祭”。中华民族本质上不是宗教信仰的民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父母才是“宗教信仰”,祖先(宗族)才是神明,对父母宗教式的表达方式就是“孝道”的表达。父母的离开就意味着灵魂颠覆,怎么办?只能通过虔诚的祭祀(上坟)在精神上与其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安身立命之基。

  

 

  清明节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祭祀节日,全国各地的很多工作者都会在今天再去看一眼自己的亲人,回家过年的心情和回家上坟的心情一样迫切。

  曾有人在清明节写道: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从省城赶回乡下,跟家人给父亲的坟头添土培得厚厚实实的。然后在坟前摆下酒,燃起香烛、纸钱,顿时缭绕香烟飘起,带着我们的哀思,弥漫在乡间田野的空中。我情不自禁地向着坟跪下去,叩头于地。这时我真切地感到,墓中墓外,虽然只是隔着薄薄的一层土,但却是人天相隔,父亲与我们真的是处在两个世界了。

  在父亲的坟前,我用小木棍拨弄着纸钱的余烬,让它们充分地燃烧,心中却在默默地念着:父亲,我来看你了,你在那边过得好吗?你要是还在这边,该有多好啊!………暮色苦茫,寒烟四起,我指着未完的倾诉,拖着沉甸甸的步履离去。我能感受到,在我的身后,父亲的墓正被潮水般的黑夜和寂寞吞没。从此,清明节有了重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是一份牵念,一份哀痛…….

  

 

  一层薄薄的泥土,便成人天相隔的屏障。而对先人的祭奠又何止是为了地下先人的“吃唱住行”,其实是我们活着的人一种超越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上坟时间通常在清明节公历4月5日、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正月初三。

  虽然祖先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如果你对祖先心存敬畏,做人做事总是想着不要给祖先丢脸,那么虽然祖先不在了,但是他们对你的督促作用还在,跟他们在你身边督促你是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孔子说的:祭犹在。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祭祖敬天的意义所在,那就是告诉在世的人,做人做事不要只考虑自己眼前的得失,而应当考虑你的言行会不会给父母祖先丢脸,会不会被后世子孙不齿。

  感谢为我们受尽苦难的先辈,并慎重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认识先烈,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承优良传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上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体现之一,是人们对过世亲人的一种怀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在春节、清明节等容易引发山火的季节上坟烧纸钱等,特别是在当前疫情严重时期上坟,是不应该提倡的。疫情时期,呆在家里,反思自己,平安吉祥就是对先人最好的怀恋。

  有意义。上坟是对先人的一种哀思一种寄托。每次上坟记得带上子孙,这既是传统文化使然又是对后辈的家风的良好示范教育和传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上坟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