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有什么特别之处?

  冯道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物,善于审时度势、佬食骗甫(潮汕俗语)…

  冯道,是历史上比较传奇的人物,因为他历仕五朝。

  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而后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经历过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但却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过人之处”:

  一 他懂得劝谏君臣。

  曾经梁晋隔河对峙,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于是,冯道劝道:“让敌军知道君臣不和会动摇人心”。庄宗醒悟,经过冯道调和,郭崇韬向庄宗道歉,这件事情就此解决。

  二 他接济乡里,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并亲自耕田砍柴。还有一次,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

  三 他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审时度势

  潞王造反时,唐闵帝弃京城而逃。冯道正要入朝,闻听闵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

  :\主上失守社稷,国家已无君主。我们作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没有君主便入宫城,恐怕不合适。再说,潞王已经到处张贴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听候命令。\

  从这段话可见其顺势而为。

  四 他有胆识,毛遂自荐出使契丹

  晋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获悉此事,便在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并命书吏草拟出使敕令。

  五 他有谋略,敢于暗讽当局

  如他用玉杯讽喻唐明宗:守住江山要靠仁义

  六 他性情宽厚

  如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曾在背后讥讽冯道学识浅薄,冯道没有生气;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的禀报,也毫不动怒。

  七 他懂得变通

  冯道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正是因为他知世故,懂得时局。

  但是,他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也有人评价他:

  亡国降臣固位难,

  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

  更舍残骸与契丹。

  


 

  十朝元老冯道出身于晚唐,主要的活动都在五代十国时期。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十几年甚至几年就换一次朝代,但是冯道却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而且都做到宰相、太师这样的高官,而且还短暂支持过少数民族政权的建设——曾经向辽太宗称臣。

  
 

  他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左右逢源?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从下面两个故事中就能知道原因了。
 

  
 

  见风使舵

  后唐王朝短短十四年换了四个皇帝,而且四个皇帝不是一脉相承。第一任皇帝是后唐的建立者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篡位。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荣继位,一年之后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推翻,李从珂继位。

  
 

  李嗣源和李从珂都是以先帝(先王)养子的身份推翻了出身正统的现任皇帝的统治,取得帝位,而冯道在这两次政权的交替中都毫无犹豫的、主动的支持了新任的皇帝,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审时度势

  之后,冯道又利用他不倒翁的才能历经了后晋、辽、后汉、后周等朝代,一直到了周世宗柴荣的时代。柴荣很多人都知道,他继承了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南征北战,为后周开疆拓土,可以说后世宋朝一统天下正是柴荣打下的基础。

  面对有契丹人做后盾的北汉政权,柴荣一直想要消灭北汉。当周世宗宣布即将讨伐北汉的时候,身为文臣之首的冯道站出来表示反对,表示以后周现在的国力要消灭北汉尚无十足把握,但是周世宗根本听不见这样的建议,认为冯道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于是大怒,将其贬官。

  最终冯道没能追随柴荣北伐北汉,后来柴荣在北伐过程中重病,班师回朝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此后,冯道再也没有受到重用,几个月之后郁郁而终。

  
 

  在讲究“从一而终”的中国古代,冯道这样的人肯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被指责为“不忠”、“奸臣”,但是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历史人物,冯道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保全了自己,也为保全百姓做出了一些贡献,并不能脸谱化的将其定位为“不知廉耻、人尽可臣”的奸臣。

  冯道,是历史上比较传奇的人物,五代十国时期人物。

  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而后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经历过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但却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过人之处”:

  一 他懂得劝谏君臣。

  曾经梁晋隔河对峙,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于是,冯道劝道:“让敌军知道君臣不和会动摇人心”。庄宗醒悟,经过冯道调和,郭崇韬向庄宗道歉,这件事情就此解决。

  二 他接济乡里,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并亲自耕田砍柴。还有一次,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

  三 他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审时度势

  潞王造反时,唐闵帝弃京城而逃。冯道正要入朝,闻听闵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

  :\主上失守社稷,国家已无君主。我们作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没有君主便入宫城,恐怕不合适。再说,潞王已经到处张贴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听候命令。\

  从这段话可见其顺势而为。

  四 他有胆识,毛遂自荐出使契丹

  晋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获悉此事,便在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并命书吏草拟出使敕令。

  五 他有谋略,敢于暗讽当局

  如他用玉杯讽喻唐明宗:守住江山要靠仁义

  六 他性情宽厚

  如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曾在背后讥讽冯道学识浅薄,冯道没有生气;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的禀报,也毫不动怒。

  七 他懂得变通

  冯道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正是因为他知世故,懂得时局。

  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赢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他先后辅佐了5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冯道是如何在乱世政坛中得以“长乐”的呢?

  善变而不失职守

  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因为冯道没有在王朝交替的时候“杀身成仁”而对他多加指责。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不过,我们不应该拘于这种传统的愚忠思想。作为一名职业官僚,冯道虽然多次随着朝代的更替改变效忠对象,但他却对每一任皇帝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

  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对于身为文官的冯道来说,既然进入官场,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声,这需要敢于说真话。敢说真话是有风险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关键在于怎么操作。面对那些尚武的“马上天子”,冯道不但了解其脾气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谋而后动,取得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比如在后梁时期,冯道在晋王李存勖手下效力。晋王亲率大军攻打梁朝,与梁军隔黄河对峙。晋王帐下大将郭崇韬有一次惹恼晋王,晋王生气地说:“让三军另选统帅吧,我让贤回太原!”随即命当时负责文字工作的冯道起草文件公布于众。冯道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晋王不断地催促,冯道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我还能不做吗?但是,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敌寇,崇韬所谏并不过分,顶多您不听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动肝火?若让敌人知道了,以为我们君臣不和,于我们不利。”李存勖听后醒悟过来。一会儿,郭崇韬也来向李存勖谢罪。一场内部矛盾就此平息,冯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试想冯道劝谏时不是以情理动人,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而是像别人那样斤斤于道德说教,甩大帽子压人,其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搞不好还自身难保。

  再比如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进谏明宗说:“我以前追随先帝(李存勖)的时候曾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跌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他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很受启发,让人将其诗抄下来时常吟诵。冯道正是以这种灵活的方式奉劝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无事,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计为念。

  虽然圆滑,但同其他许多“清流”一样,冯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断送在诤谏之上。当时,后周世宗要御驾亲征北汉刘崇。冯道劝阻说人心未稳,不易轻动。周世宗自比唐太宗,认为后周击败北汉就像大山压卵。冯道竟然出言讥讽他比喻得不恰当。周世宗一怒之下罢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负责修陵。陵修好不久,冯道就去世了,终年73岁。

  可见,冯道已经尽到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进谏”义务,只不过他更注重技巧。在冯道看来,进言直谏是风险投资,所以他致力于将风险降到最小,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身后名节和不朽功业,哪个都不能少,那种以死犯谏的傻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

  冯道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不过,纵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冯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冯道年少时家境贫寒,深知百姓艰辛,发达后依然非常俭朴。外出打仗的时候,冯道就在军中搭一茅庵,铺草而眠,所得俸禄与左右下属同享。有的士兵将掠来的美女送给冯道,他将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

  冯道的父亲去世了,已经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的他立刻解职回乡守孝,仅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还经常悄悄地为劳动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禄尚有剩余,全部拿来救济受灾的乡邻;当地官员知道他回来了,要馈赠给他礼物,他一律婉言谢绝。有一次,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钱财,冯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记生日,坚让不受。”

  所以,晚年冯道曾于心无愧地宣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日无小道之言,门无小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他希望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即便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正史”也承认他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新五代史·冯道传》)。“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旧五代史·冯道传》)。仅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十万雪花银”的“清知府”们无地自容。

  冯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只有廉洁自律,冯道才能获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赖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谢谢邀请,古代的读书人有气节吗,在五代时冯道就是因为多次变节,他被称为中国历史最没有气节的人,那么古代读书人有几个是有气节的文人,冯道早年效力燕王刘守光,经历了四个朝代,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代担任大臣,,先后效力于后唐主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未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还向辽太宗称臣,而且都是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搞不好别说当大官,连命都保不住,证明冯道还是很会做人做事,讲究方式方法,会说话会办事,成为五代官场的不倒翁,人不可以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然而傲气和傲骨有用吗,冯道生活在五代时期,那时候军阀混战,政权极其不稳定,别说当官,能活着就不错了,在短短的五十多年,朝代五经更替,皇位十五次易主,都认为自己了不起,都想当皇帝,而且那时的皇帝都是行武出身,靠政变起家,做事粗暴,性格急燥,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冯道就是生活在这个乱世,冯道不光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有超强的应对和变通能力,特别是对时事的判断和对人的性格心理的分析能力,唐朝未年经过安史之乱,各藩镇割据越演越烈,其各路节度使更是拥兵自重,冯道开始为幽州刘守光参军幕僚,刘守光兵败后,又开始持奉晋主李存勖,随李存勖建后唐,称皇帝,冯道被封为户部侍郎,还是翰林学士,到了后唐明宗又任宰相,所以文人出身的冯道,不但有学问,还会用自己的学问奉承皇帝,很会迎合圣意,从而博得皇帝的欢心,很会见风使舵,谁有本事我就投靠谁,在五代这样一个朝代更替频繁,大部分大臣都不得善终,纵观中国古代文人,都是读死书,认死理,根本不懂变通,冯道就有超强的变通能力,如果一个人仅靠厚颜无耻能在乱世当大官保命吗?,能在乱世生存除了厚颜无耻缺少气节,更是他有超强的变通能力有关。

  俗话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看胡雪岩,做人当学杜月笙!

  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最后能够保全性命,得到善终。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官不读曾国藩,阅尽历史也枉然!

  像曾国藩这样的成功是人,跟这个人一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举个例子:曾老师就写了一本《冰鉴》,还有《曾国藩家书》。可以说,干货还是比较多的,这些老司机留下来的东西,看一看,还是能少走弯路。可谓是后人的指路明灯。

  但是这个人也写过一本为人处世的书,叫《荣枯鉴》,荣就是荣华富贵,枯,就是身败名裂。

  在他这本书里讲解了荣与枯的关系。怎么样保持荣华富贵,怎么样避免身败名裂。

  这一本书不长,只有千把字,但字字珠玑,全是干货,就连老司机曾老师看了也冒冷汗,他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五代十国的冯道。

  五代十国,大家都知道有多混乱。他在最血腥的历史上,历经四个朝代,被誉为“不倒翁”!

  冯道了不起:

  他经历四个朝代,侍奉过十一位帝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靠政变起家的,每次政变都是非常血腥的!

  冯道的官职都很高,身边的文臣武将牵扯进各种阴谋叛乱,纷纷倒台,但他屹立不倒,而且始终担任三公这样的顶级工作。无论再残暴的君王对他都礼貌有加!

  这个人就是自称长乐老人,江湖却人称不倒翁的冯道。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包装成吉祥物。

  无论什么样的人当了皇帝,都需要那种老资格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撑场面。冯道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元老,就是祥瑞。

  怎么才能做到呢?

  而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满足4点:

  一是年纪要大,他在五代初就已经混迹官场,一直活到了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可以说全程见证了五代史。

  二是学问要好,从小喜欢读书,史书记载他就是大学拥户,尘垢满席了,也能不管不顾的继续读书。

  三是人品要好,要大家都认可你。他属于那种老好人,广结善缘,而且不仅仅对同事好,对领导好,对下属也好。他曾经丁忧,在居丧期间替邻居种田,而且不留名。又比如辽国曾经进攻中原,抢走了很多妇女,他就出钱把这些妇女赎回来,帮助她们回家。这些妇人其实都是官宦家属。

  第四,不能贪权,不要去掌实权。他干的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

  冯道到底多厉害呢?

  李从珂的姐夫,著名的卖国皇帝石敬瑭叛变,用幽云十六州为劳务费请来了辽国兵马,夺走了皇位,建立了后晋。

  冯道接着当宰相,不过,他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一项任务:出使辽国。

  这个任务很要命,因为辽国是晋国的干爹国,去了那里很受气,但不去,显然也不是办法。冯道只好到了辽国的西楼,意外的是,冯道受到了其他晋国使者没有遇到的礼遇,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对他很客气。

  但坏就坏在这里,因为太受重视,耶律德光准备把冯道做为高端人才,留在国内。

  这就坑爹了,咱们毕竟是中原人,是出差啊,换了工作单位这算怎么回事。

  听到风声以后,冯道吩咐随从,以后辽国要是赏下东西,就不要放到存钱罐了,全部拿到市场上换成木炭。

  很快,耶律德光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专门把冯道叫他,问他囤积木炭干什么。

  “北方太冷了,我年纪大了,受不了寒,买点炭备着取暖。”

  原来是准备长住啊。

  耶律德光完全被感动了,终于松了口:“您还是回故土吧。”

  话说到了这里,争取回国的目的也达到了,赶紧把木炭抛售了,换点人参、貂皮、鹿茸什么的赶紧回晋朝吧,冯道却不急不忙,连打三个报告,请求留在辽国。当然,每一次都被耶律德光否决了回来。

  确定可以走后,冯道拿出一副乐不思晋的态度,在辽国招待所里又白吃了一个多月才开始动身,而且回国途中,走两天休息两天,用了两个月才出边境。

  随从急得跳脚,出境之后,连忙问道:“好不容易能够回家,恨不得能够长出一对翅膀来,冯公怎么还敢留宿?”

  冯道笑了,他告诉对方,要不是这样,我们只怕要老死异乡了。

  “我们要是急着走人,他们随便派点骑兵一天就能把我们抓住,快跑是没用的,只有慢慢走才能迷惑他们。”

  经常做好人好事,还有头脑,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凭着这两样,冯道一直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上,基本上,只有他玩人家,没有人家能玩他的。

  冯道在《荣枯鉴》里写道: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多交结左右的朋友打听消息,做到对一切都掌握清楚,处于险境,要断绝不可能的妄想,这样才可能成功突围。

  他又写道: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那些虚礼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诚的,当事情已经恶化,还守着诺言不放,这不叫有诚信,我们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行动。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他跟宰相和凝在上班,和凝看他穿了一双新鞋,而且跟自己的一样,就指着他脚上的一鞋问:你这鞋多少钱买的啊。

  冯道抬起右脚答:九百块。

  这时候,和凝的脸色一变,转过头问自己的随从:你怎么花了一千八。

  显然,这是随从吃了回扣。

  这时候,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这一只也是九百。

  这就替随从解了围,而且和凝面子也好看。不然,人家会认为和凝没能力,被自己的随从坑了也不知道。

  话又说回来,他写的这本让曾国藩称赞的书。

  那么,这本书到底透露了什么大秘密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里面的十句大实话。

  1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东西,追逐名利也不是什么罪过。之所以是罪过,是有人故意这样宣传,让你别追逐,好让他独享罢了。

  2.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顺从领导,虽然是虚伪的,也不是什么罪过。跟领导唱反调,虽然是真诚的,那也要倒霉的。

  3.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拉帮结派,结果有事了,谁也不帮你。小人有一大堆酒肉朋友,出事了,自然有人从利益出发来帮你。

  4.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领导怀疑你,你不要辩解,自我认罪,那就可以免除罪责。如果下面有人反对你,那就力争把这个罪行扣到别人头上,那你也可以免罪。

  5.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你要是忧国忧民,那你就快完蛋了,如果你只担忧自己,那你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6.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不要被虚名所束缚,不要以做坏人坏事为耻。没脸没皮,你就离发达不远了。

  7.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道德虽然高尚,但不会拍领导马屁,领导也不会信任你。只会拍马屁而为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反对你。这两者中,领导怀疑你才是招祸的根本,下面的人虽然反对你,但那只是跟名声有关。所以,那些成功的人多被看成小人。那是因为他们舍弃了名声这种微末的东西。

  8.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讨好领导,让领导开心的人往往日子好过,讨好群众,让群众开心的人往往日子不好过。

  9.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一个人事业有成,或许会被当成君子,但一个人如果落魄,一定会被当成小人。

  10.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施好处时,不要忘了那些贤者,不要以为贤者不好实利就忽视他们。而施行处罚时,也可以收拾一下那些讨好你的人。胡萝卜跟棒子要一起下。

  这就是冯道的处世哲学。可以说是大实话,如果你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些话还真有一些道理。但如果要真正的取得人生的成功,那自然是人生歧途了。

  冯道最终是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三岁。他的一生贯穿了五代的历史。而在这个旗头频换大王的时代,他安然无恙。这样的处世绝学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有什么特别之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