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请自来,请多包涵;

  我们分开来说说这几句话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请务必仔细阅读完,后面两句话才是重中之重!

  
 

  第一句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古文今译: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我的理解: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无法永远守藏。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钱财的作用,但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全放在敛财上,而轻视了做事本身及其意义。

  比如在生活中,无论多漂亮的房子,很少能见到房屋突然倒塌或消失不见,反倒是那些房子老是换人。

  我们常说,“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懂得为人做事,自然能创造财富。人生起起落落,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现在或将来,更重要的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好好生活。

  
 

  第二句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古文今译: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我的理解:如果因为富贵而过于骄傲了,这会自取祸患的。就像我们现在有个说法叫“炫富炫贵”。

  有的父母认为,留给儿女的财富越多越好。我觉得,富贵是好事,人生有保障,可为什么会骄傲呢?孟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就是那句俗语“富不过三代”的由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好的家风传承,正确的处事智慧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留那么多可能反而会害了他们。

  其实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才能出众、能堪大任、虚怀若谷的人,或许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古话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还持富而骄,因贵而作,那是不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呢?小过不慎,恐酿大祸。

  
 

  第三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文今译: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我的理解: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一般人有一点功劳,往往还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先说了,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甚至以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私利。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说,一个人在事情做好之后,要懂得收敛锋芒和意欲,把自己的位置退到后面,以更多人的利益为先,这叫“身退”;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不把持,不贪慕成果,这是合于天道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启发,那就是最幸福的事!

  谢邀请。即然提到了是《道德经》之内容,就应该以道德经为“主旨\说事。其道德经所阐述的主要宗旨是:老子认为道造化天下万物而成法,有其物必有成其物之法,道法自然,故老子称道法自然为天之道。并为天之道详尽地解说了其形象与性质;也对天之道对人类的关系称之谓玄德。而又以有灵性的人类之思想活动称之谓人之道。因人类也是天下万物之一,故人之道也应是道法自然之内容。因此,老孑认为常无欲之万物,可以观其妙,常有欲之人类,可以观其檄,以得出符合道法自然的有益之见解:“有为而有所不为”。现所提之《道德经》第九章之内容,其实和第七十七章等,都是老孑对天之道的道法自然之解说。当然了,老子第九章对天之道的解说是非常中肯的,这就是本人的理解。

  乘驷马,立三公不如坐进此道,坐王位也不过几十年,有啥意思,老子劝人修道之言。难听的说法,金玉滿死了能守住吗?你在利害也不过活几年?还不是别人的吗?老子惜字如金,总不会瞎白话吧?目的何在?自己悟吧。

  天之道,虚空也,虚空养生。要人做到清静虚空,仿生也。

  坐进此道,此道是什道,不知瞎说瞎看无益,害人乱意,害己损精伤心神早死,不如不看不懂反会强身。

  金玉满堂,家财万贯,没人能守得住。富贵骄傲,自己就给自己招来灾祸。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完成就退位归隐,这就是自然大道。

  老子说的是“道”的自然规律,道至少有三个意思: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人世间的法则。这是道的内涵,而道的外延就很多了,养生之道,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可以用于任何方面。

  一个人在成功的巅峰,往往自满自负;一个人在拥有巨大财富的时候,往往难以割舍,因为他会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财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万般艰难。于是一旦拥有,就总想要永远拥有。为了给自己的艰辛索取回报,不少成功者总是创造各种机会炫耀自己,不少富豪总是一掷千金,极尽享乐之能事。

  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则渴望成功,其实说到底就是渴望成功带来的功名利禄,带来的享受与显赫。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满盈则亏损的道理,月满则亏,日中则昃,水盈则溢。金玉满堂,同样不可长久,富贵骄傲一定招来灾祸。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牢记父王遗训,雪耻复仇,大败越国。其后又进逼中原,打败齐国,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可惜他在胜利中自我陶醉,好大喜功,沉迷于美色。原来是他手下败将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反躬自省,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最终打败夫差,使夫差蒙面自杀,一代霸主灰飞烟灭。

  再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两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种采用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最终两人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下场。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个“退”一般认为就是指隐退逃避,是消极避世,我看是指成功的时候要内敛、反思,不要一味前进,而是要后退,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只有停下来,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就像虫子爬行,不可能永远前伸,必须要收缩一下、后退一步,才能继续往前伸展。在老子看来只有后退、舍弃才能积蓄力量,获得更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质财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种心灵放松、放空之后的自由和快乐!

  前天看到有人拿这句话套《红楼梦》,认为宝黛就是金玉满堂,富贵而骄的代表。所以这两人是自取灭亡。

  我被恶心了好几天。

  到底多大学问的人能解读到这个份上呢?

  这两句话是这么理解的?

  贾宝玉就是不学无术,守不住满堂金玉的人,林黛玉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灭亡的人?

  把《道德经》当什么书看?又是把《红楼梦》当什么书看?

  要是这么读书,我觉得还不如不读。

  看书还停留在表面,拿字面意思去解读,甚至不考虑逻辑,不联系上下文,但凭主观臆测来卖弄学识,真是问鱼整夕忘独搵泪。

  道德经第九章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一段苏辙解得最好: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功成者去。天地尚然,而况于人乎?

  我认为老子始终在强调一种状态,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然的状态。天地间是如何运行的,人就应该顺应那样的规律,否则就适得其反。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都是逆规律的,所以都将“不自然”。

  而功成身退,王弼提到了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苏辙就进一步理解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功成者去。

  事物达到最盛之时,也必然会逐渐衰落,这是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根据这些解读,我大致了解到,老子说的道理是这样的:

  你想让一个东西永远充盈,或者让一个东西永远锋利,都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金玉满堂,却永远无法守住。富贵而骄,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顺应自然,不要逆规律去做一件事,到了某种程度就适可而止,这就是天道。

  回到红楼梦的例子中。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指向整个贾府。盛极必衰是自然,是规律。

  然而贾府并不自知适可而止,最终只能就自遗其咎。

  昨天也刚刚提到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这其中是相通的。

  好了的解释和苏辙“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一个道理。
 

  拿老子这一段话来解读宝玉和黛玉,恰是镜子的正反面。

  黛玉有一番道理: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宝玉与她相反:

  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于是我们能看到,宝玉正是老子所说的持而盈之的典型,他不懂得适可而止。但实际上,他却深知持而盈之是一种不可能,于是在奢望中幻灭伤感。

  而黛玉则是无盈无持,无锐无用揣了。但身外事物皆不以黛玉的意志为转移,她还是要经历聚散,还是要看到花开花落,所以黛玉的伤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能做到功成身退,顺应天道的人并不多。绝大部分人都在逆规律,因为这种逆规律而造成悲剧。秦可卿托梦凤姐,告诉她: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这就是让凤姐顺应规律,但凤姐却要“强英雄”。

  有金玉良缘的说法,宝玉却偏要木石姻缘。

  阖府皆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宝钗还是喜欢宝玉。

  再看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谁不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呢?

  只是身在局中,看不分明罢了。

  -----------丸-----------

  文:祁门小谢

  这句话是以物极必反,盛满则溢出,引出圣人执持谦退,功遂身退之德。指出圣人成就功业,却不居功,而是保持谦退,方才合乎天道。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说财富,家里堆满黄金美玉,必然引来盗贼,招致祸患,不可能世世代代守而不失;“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说地位,身处富贵之人,如果行事骄纵,必然祸及自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说功业成就,却敛藏锋芒,保持谦退,才是合乎天道的。否则,必然引发怨恨和猜忌,招致灾祸。这里的“退”,是指谦退,而不是退位或避世隐居。

  老子先是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过于盛满的危害。容器倒得太过盈满,液体容易溢出,端持起来就很困难;工具修得太过锋利,便会又薄又脆,使用起来容易折损。家中财宝多而外露,便会招致盗贼,难以做到守而不失;身处富贵言行骄纵,便会招致怨憎,很快就会祸及自身。

  最后,老子指出,功业成就了,不可居功自傲,不可言行骄纵,而应执持谦退,规避怨咎,这样才能够得以长久保全。因为成功之人,处于风口浪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必然招致猜忌和怨憎,这时更应该低下头来,谦恭有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否则便是授人以柄,祸及自身。这里的“退”,并非指“退位”或“避位”,更不是“避世归隐”,而是保持谦退,以规避怨咎,更好地保全自己。秋天的稻穗,都是弯着腰的,不然就会折断。学会笑着弯腰,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

  读史可以明智。在历史上,能知进退是成功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士子百姓,祸福常在一念之间,一语之间。尧舜时期,尧帝没有将地位传给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舜帝,原因就是“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傲”就是“富贵而骄”,“嚣讼”就是“多言”,这边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和“多言速穷,不如守中”的最好例子。楚汉之争,楚霸王项羽恃勇而骄,既舍不得城池宝货和爵位名号,也听不进亚父范增的规劝,最终败给了汉王刘邦。汉楚三杰,韩信恃功而骄,不得善终,而萧何不惜自污,得以保全。做到极致的,大概是唐朝郭子仪,他兼具“忠、信、勇、严、度”,深察人情世故,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崇,享年八十五岁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贬”,可谓世之高人,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一个,便是五代时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的冯道,号称“长乐老”,多次为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不倒翁”,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仕经》,也就是为官的学问。

  说白了,也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常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罢了。

  专注文化,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目里的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九章。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以上为第九章原文。

  这一章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此处的“而”不用于表示转折,而是递进。
 

  已:停止

  译文:保持盈满的状态,不如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锻击
 

  译文:打造的锋芒锐利,不可以保持长久

  以上这两句,老子都是很抽象的在叙述。

  表示一种事物,如果一直追求盈满,或者锋芒外露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一定不会长久,不如自己主动早一些停止。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银财宝多到堆满了房间(持盈),没有人可以守得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富大贵以致骄横狂傲(揣锐),会自己招致灾祸。
 

  这两句,老子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的比方,进一步说明了开头两句的内容。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而身退,是符合天之道的。
 

  关于天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有详细叙述,而概括起来便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恰恰相反。

  天道,便是自然规律,世间法则,总是用“有余”去补“不足”,尽量的去平衡世间万物,创造和谐的环境。

  关于天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发的文章《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最后一句是老子这一章的精髓所在,告诫人们也要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不要有所贪恋,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

  这一章的思想,老子在其他章节也多有提及。

  譬如“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都是类似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月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呢?没有长久的盈,也不会有长久的亏。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这段话的核心有两点。第一,守天道。第二,天道是损有余。即使金玉堆满屋子,守不住的。你看,大多数富不过三带。富贵了,骄横起来,必然给自己埋下灭亡。功成身退,才是天道。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是天道。

  《人生成长的启示,老子全文解说》

  第九章:山峰方案,无以为继

  01,自我中心意识终归会崩塌

  上一章我们接触到了几个方案,用来塑造人的社会性。其中的大部分方案与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很难人为设计。但在这几个方案中有一个却可以人为地进行设计,这就是山峰方案。由于山峰方案是延续孩子在人生第一阶段自然形成的自我中心认识,又可以人为干预,同时初期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因此会有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选择这个方案。尽管这个方案初期操作不难,又能延续孩子的思维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山峰方案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会呈指数上升。也就是说,维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他6、7岁时并不太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维持却需要越来越多地消耗家庭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一个孩子的自我中心认识到底能维持多久完全取决于这个家庭有多少财富、名望和社会地位可以被消耗。如果我们一定要追问,到底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思维方式可以被家长维持多久,答案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不同的家庭所能做到的程度会有很大差异。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由于其财富水平、社会地位的限制,是无法将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维持多久的,而最早的山峰方案的失败者在这一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我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的成长期仅仅一年的时间,在人生的第九个年头,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8岁的这一年,有些在孩子礼旋钮成长阶段采用山峰方案的家庭会悲哀地发现,继续维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没能在礼旋钮成长期建立正确社会意识的孩子现在要面临的是自我中心意识的崩塌。崩塌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过程,我们也无法预计崩塌后的状况,只有默默注视这个过程,接受崩塌所造成的后果。自我中心意识的崩塌是山峰方案的必然后果,只是发生的有早有晚,越晚崩塌,后果越严重,越难以承受。这一年所发生的只是山峰方案中那些最早的崩塌者,比起那些由家庭财富、地位支撑到更晚时期才崩塌的人来说,他们是幸运的。既然山峰方案无法维系,那就不如早些结束它。就如同一个容器里盛着水,它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减少,可能被喝掉,可能被使用,即使没人用,它也在不停地蒸发。维持容器总是满满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停止加水,很快这个容器又不满了。在这里,无论你加多少次水,无论维持这个容器保持满的状态有多久都无法改变一旦停止加水容器就不满的结果。既然如此,与其费力不停地加水,还不如早些停止这样做。这叫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维持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山峰方案就是这样,既然最终山峰总会崩塌,不如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为维持它做努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一把刀子,要想维持他的锐利,就需要不停地磨,不停地捶打。但是由于这把刀在使用,如果我们不持续磨它,它的锋利就无法长久维持。一旦停止磨砺,刀子会很快失去它的锐利,维持刀子的锐利是无法长久的。这叫做:“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人的财富也是这样,有谁见过长富不衰的家族。无论谁为家庭创造了多少财富,即使是金玉堆满了房子,他或他的后代也无法长久守住这些财富。正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02,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一个人由于自己的富贵,就感觉高人一等,就骄横跋扈,那么他就要自己承担这样做所引发的、也许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后果。也就是说,在山峰方案无法维系的那一刻,山峰的倒塌所造成的后果只有自己来承担,没有任何人会同情、会帮助这个面对倒塌山峰的人。这样说或许有些抽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当一个十几岁的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精心安排下一直生活在山峰状态中,他会做很多人都不敢做的事,他是漠视法律的。某一天,他未成年驾车(当然也没有驾照),因为非常小的行车纠纷而出手打人。在这种状况下,一直维系他山峰方案的父母高调出面为他摆平了事端,他的山峰方案渡过了危机,得以延续。然而,这个未成年人或许还不知道,他父母在社会中所积累的名誉已经在这次打人事件中耗尽了,自以为名人之后的他当时还想象不出当他再次惹出事端的时候,他父母的名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要起反作用了。果不其然,两年后,再次以强奸案出现在社会上的他和他的家庭再也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山峰方案宣告失败,山峰骤然倒塌。谁来承受这一切呢?只有他自己和一直以来维系他自我中心意识的父母。没有人同情他们,或者说没有人敢同情他们,因为,即便有人同情,也会立即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这就是咎由自取的意思,一个因富贵、因名望而骄横跋扈的人,最后要自己承担大厦倾倒的后果。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在巅峰之上,走到某个阶段的顶点,一定要下来。水之所以能够汇聚,能够保持自己的渊深,是因为处下。正如上一章所论述的,水的性格最接近道。处下才可以蓄积能量,只有蓄积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在下一次攀登更高的山峰。因此,人生中的某些阶段性成功之后,不因此而骄横,而是低调隐退,这才是符合道的特性的。

  以上的讨论由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出发,我们发现了山峰方案的不可持续性,进而得出功成身退的人生规律。现在,我们就将以上的讨论归纳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它章节链接: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也很喜欢《道德经》里面这一段非常的通俗易懂。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个是有道理的。

  先说一下,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说,老天会把你多余的东西逐步的拿走,但是会把你缺乏的东西逐渐的补偿给你。

  很多人说这老天没长眼睛,我这么善良,我集了这么多得,但是为什么灾祸还是出现在我身上呢?其实这不是老天没长眼睛是因为你没有理解这一段话。

  虽然你有金玉满堂。但是没有人能够长久的去拥有,因为这不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当你有钱了,富贵了而骄奢淫逸。灾祸自然就会降临。所以功成身退,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

  所以上天其实很公平。给每个人成功的机会。给每个成功者下台的台阶。

  这里先纠正标点符号,使意思关系更明显:“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其实,老子应该讲三层意思,而且是因果递进关系。三句话三层状态,三种处境结果,而且有内在因果报应关系。

  第一句讲“金玉财宝堆满屋,自然无法守藏,必然有重大隐患或失窃,甚至横生祸害。”这是前提起因。

  第二句讲“富贵生骄,财大气粗,蛮横无理,自然遗留祸根,到时候会有报应。”同上句有因果关系。

  第三句讲“功成圆满身退,这是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善始善终。”同上两句呼应递进,指明“归隐”的道理,即“天人合一”之大道。这也是自然法则,即“枉人道,合天道”;否则,“满招损,圆则亏”,自陷灾难,咎由自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