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割肉为主公典故?

  

割肉为主公典故?

  

割肉为主公典故?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得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饱经坎坷,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见此情形,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尤为忠义。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活重耳,横下心,咬紧牙,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吃罢,顿时来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愧悔交加,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尽管多次去请,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门口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相见,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还是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火烧起时他肯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晋文公觉得有理,就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就是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无可奈何期间,只得上山查看。

  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万分痛苦,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这时却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大柳树的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罢,大受感动,明白了介子推的心意,心中愈加敬重。于是将血书藏入袖中,接着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给以纪念。他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走时,晋文公特意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jī木头鞋),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由此可见,晋文公对介子推是非常怀念和敬重的。

  不难看出,介子推的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之士,当他认定重耳以后必然会有利于天下苍生时,便义薄云天,割肉救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将来得到回报,谋个一官半职,而是希望晋文公“勤政清明复清明”,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以死明志,以血书提醒君主,愈益显示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好在晋文公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不失为一代明君,也足以使介子推的英灵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此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经用割股肉为他充饥,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许多旧臣找他争功,介之推不满这些人的举动,回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多次请不出,于是放火烧山,避他出山,但介子推宁死不出,和母亲一起烧死的山上柳树旁,并留下绝命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回忆以前的艰苦岁月,希望晋文公远小人,做个贤明的君主。

  第二年,就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上,一条条嫩绿的枝芽,又开始迎风飘展了。晋文公折下了一束枝条,戴在了自己的头冠上。他晓谕全国,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绝烟火,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表达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的怀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割肉为主公典故?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