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杯酒释兵权无疑是宋太祖赵匡胤巩固自己皇亲、将中国从五代十国的分裂时代带入统一时代的重要手段,但是仅仅靠“杯酒释兵权”一个手段肯定是不够的,这只是一个重要组成手段,赵匡胤还有很多其他与之配合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期间的53年间,中国进入了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唐末的各地的节度使更进一步,登上皇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最终大分裂局面被宋太祖赵匡胤终结。

  北宋

  赵匡胤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当了皇帝,因为皇帝在五代十国时期根本不值钱,三五年就换一个,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终结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节度使要是权倾朝野,他要是不篡位大家都替他着急,比如李嗣源、石敬瑭、郭威等,他们都是权势大到一定地步之后造反或者篡位建立新朝,为什么赵匡胤能够改变这一历史趋势,将中国从五代十国的漩涡中拯救出来呢?

  石敬瑭

  大家第一个肯定会想到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觉得很不安稳,因为他怕手下大将们以他为榜样,几年之后也来一次黄袍加身。于是,一天晚上,赵匡胤宴请禁军的高级军官石守信、高怀德等人,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感慨的说:“还是做节度使快乐啊,做了皇帝之后整夜不能安枕睡眠。”大家都不太明白,追问原因,赵匡胤抛出了他的真实意图——“我这个皇位谁不想要啊?”

  赵匡胤

  众将领听后,感到背后发凉,纷纷下跪,请求赵匡胤指条明路。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军官纷纷上表辞职,赵匡胤顺水推舟将他们外放各地去做节度使,要注意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已经不同于唐末和五代十国的节度使,此时的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小了很多,不可能存在造反的可能性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但是仅仅靠杯酒释兵权就能解决武将篡位的问题了吗?老的将领被解除兵权,那么新的将领成长起来了怎么办?所以赵匡胤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不是这一招这么简单,老赵还出了下面几招:

  第一招,改革禁军组织架构,进一步拆分禁军,从两司变三衙,层层分权。

  禁军是后周、宋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谁掌握了禁军就掌握了生死大权,赵匡胤本人也是从禁军殿前都检点一跃而成为新一任皇帝的,所以禁军权力过大,改革禁军势在必行。

  禁军原来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都检点就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侍卫司的最高长官是侍卫马步都指挥使,赵匡胤以殿前司的兵力稍加权谋就取得了后周的天下,侍卫司在这次行动中并没有起到牵制赵匡胤的殿前司的作用,所以赵匡胤登基之后必须要进行改革。

  于是,赵匡胤将侍卫司的马步军分开,这样就形成了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一职被永久封存)、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三足鼎立的局面,称“三帅”,毕竟三个人更加难以联合,而且如果其中一方单独行动,必定被另外两方压制。

  北宋禁军军制

  但是还不够,赵匡胤还不放心,于是在这“三帅”又设立了“四卫”——铁骑军、控鹤军、龙捷军和虎捷军,兵权被进一步细分,武将犯上作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二招,严禁将领豢养亲兵。

  高级将领们的军权被削弱了,但是他们还有钱,如果配上一点野心的话,他们还是有一条路可走的的——那就是私兵,就是通常所说的亲兵,这些亲兵是自己出钱豢养,因此只会效力于自己的主人,而不会效忠于皇帝,虽然可能人数不多,但是赵匡胤绝对不允许一点风险存在,于是,高级将领们豢养私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彻底堵上了造反的路。

  第三招,树立严格的等级观念。

  五代十国时期,骄兵悍将,大兵们动不动就驱逐主帅,强悍的将领动不动就废掉皇帝,高兴了自己当个皇帝,所以那个时候上下等级观念十分淡泊,大家都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已。

  赵匡胤登基之后,命令全军严格执行“阶级之法”,简单的说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从此长官对下级军士有了生杀大权,士兵们再也不敢犯上作乱了,这样也就杜绝了将领受到士兵裹挟造反的可能性。

  能够改变历史潮流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赵匡胤虽然以权臣篡位而得天下,但是他登基之后的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将国家和人民带入了一个和平的时代,使人民远离战争,过上和平的日子,虽然他建立的宋朝有着各种的先天不足,但是他依然能够被称为英雄。

  先说下背景: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将士拥立皇帝,在五代时几乎成为一种风气,当陈桥兵变时,宋太祖对那些拥立他做皇帝的将士们说:“汝等贪富贵。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汝等)主矣。”他是明白人,这些人现在拥护他,他日也可以拥护别人,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可能成为别人的,更何况,自己在世时能镇得住这些人,他的子子孙孙未必可以。

  为了宋的长治久安和长期执政,他必须动刀子。

  ?

  他的办法有:1、削弱藩镇。2、设诸州通判,统治一州的军政民政,凡事得专达朝廷。3、令节度使所领的诸郡,统归中央直辖。4、设诸路转运使,组织地方财政机关,凡各路的收入,除本地实际开支以外,扫数解归中央。5、令诸州选择精兵,送京师编为“禁军”;老弱留在本州的,称为“厢军”;又定“更戍法”,更番派遣禁军,分守边城要地,使兵卒不致为将土所私有。6、杯酒释兵权(这是宰相赵普同志的建议)等等

  所有措施的指向政治、财政和军事都归中央管了。

  从某种程度上,在朝代的启动阶段,中央集权非常有必要,过去将士擅权跋扈的积弊,渐渐被革除。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政策,虽然避免了藩镇跋扈的祸害,巩固了赵氏一系相传的君权,也此中央集权的消极作用也是明显。

  ?

  第一:兵力的衰弱。

  杯酒释兵权后,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宋太祖把厢军中的壮丁为禁军,各地剩些老弱残兵,虽然规避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但是也造成各地兵力弱小。而宋朝特有的“重文轻武”的国策(这也是陈桥兵变的后遗症),导致都是文官负责当地各项政务军务(文臣典州政)。一来不懂,不会指挥,二来这些文官打根本就瞧不上当兵的,平时也不做训练,长期这样各地的大宋兵变成了弱兵一群,根本抵挡不了边界的骚乱和侵入(以致偶有边惊,每闻风溃败)。

  第二:财政的紊乱。

  宋代的政策比较奇怪,宋太祖把失业的人民群众招揽当兵,那时的大部分群众有一个称呼叫做流民。宋朝的荒年也多,国家用招兵方式来解救灾民。因兵额无限制地增高,军费也无限制地增大,因兵力的衰弱,当时的军队,御外侮基本不可能。每次被打败就要上供给外国,费用巨大。到了宋英宗,每年入不敷出,财政紊乱。

  第三:朋党的倾轧。

  中央集权后,地方能人都希望到首都发展下,肉少僧多,党派顿起,朋党之争必然起来。

  有人说,杯酒释兵权最终造成宋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这个观点是对的,从历史上看,宋朝军事积弱,无力解决边患,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与此有很大关联性。

  ?

  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说法,认为杯酒释兵权为大宋人民喜闻乐见,认为开朝不杀功臣,是文明的表现,于是,酒受到全宋人民的喜爱,宋朝的名人雅士将饮酒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权作另类解读。

  ?

  ?

  ?参考资料:《开明中国历史讲义》、《宋朝游历指南》等

  ?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在云淡风轻间就把江山置于己手,不得不说赵匡胤这手玩的挺溜,既然自己能“被”黄袍加身,那么与他一起的猛将,似乎也有这个可能,于是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结果是受邀出席的猛将都自觉的上缴兵符,于是君臣就一团和气,喝喝酒,吹吹牛,日子倒也惬意,那么赵匡胤这么做真的算是高明?笔者认为不仅不高明,而且还有潜在的隐患,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具体的不妨一起看看。

  赵匡胤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而这一切兵权似乎是最大的问题,于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大吐苦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于是很识相的石守信,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武将非常“”的交出兵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让大臣与帝王者之前“和平”解决问题,对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的控制权,这些看上去似乎都是能带来的利好,那么接着看带来的弊端。

  在经过赵匡胤的盛情款待后,握有兵权的大臣或以身体不适,或以想退休为由,主动交兵权,带来的弊端也显露无疑,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腐败,有些害怕过于洁身自好被赵匡胤怀疑有不臣之心,于是便只好“作秀”,故意装得自轻自贱,自甘堕落的样子。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员仁将,虽作战勇猛,但一向重义轻利,可是,自从“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后,他忽然顿悟,从此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再如另一位武将王全斌,史书上也说他以前一直表现很好,可是至此以后,他变了一个人,克蜀之日,竟自己带头,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兵权被上缴了,这些勋贵们,只能开始贪图享受,甚至不法之事的出现赵匡胤也是大事化小,这么做不利于朝廷内外的稳定,虽然皇权没有出现威胁,但是赵匡胤这么做无异于自毁长城,民心不在,何以为家?

  小编实话实说所谓的“杯酒释兵权”不过是说书人,后世文人的臆想而已。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赵匡胤不会不懂,收拾对手最好的是各个击破,包括这些当年一起拥戴他做皇帝的将领。所以绝不可能把他们都聚在一起喝酒,然后说出我怀疑你们要造反的一系列的话,除非当时酒席上埋伏了刀斧手,一了百了,把这些将领要一网打尽,全部处死。

  另一方面石守信等将领虽然逐渐被免去禁军职务,但是都调入地方任节度使,这个时候的节度使不是太宗之后的节度使,只是个人虚职,此时的节度使还是土皇帝,位置重要,权利极大,这种调整属于赵匡胤要控制地方势力,稳定局势的必然做法,同时也是“筹功”,“坐地分赃”的一种做法。

  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第一个字就落在了“稍”字上,小编认为这里的稍就是慢慢的意思,削夺地方军阀势力一定要春风化雨,稳扎稳打,讲究事缓则圆,哪是一顿饭,几瓶酒,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就能解决的。把国家政治当成所谓的现代东北撸串文化了,简单到“如果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再来一顿。”

  为了消除地方实力军阀及禁军大将对新生政权的威胁,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一起,打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将禁军的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加强禁军,使禁军有能力任何一处军阀叛乱,同时又不能抵挡多地军队的联合讨伐,防止禁军过份做大,尾大不掉。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第四,立而不设制度。将部分禁军高级将领职务空悬。

  当然,这套组合拳在为两宋延年益寿的同时,副作用也很明显,造成了有宋一代所谓的积贫积弱,只是政治改革往往都是矫枉过正,要求赵匡胤能跳出历史规律,未免强人所难了。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皇权统治想出的办法。他将北宋初期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全部收缴,过程中无任何叛乱滋生,可没想到,这个策略却为今后宋朝灭亡埋下祸根,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整个大宋,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

  公元960年,赵匡胤正式建立北宋。当时天下初定赵匡胤坐稳江山,某天他召集丞相赵普询问“天下既定,如何能保持长久安稳”?赵普认为,将开国大将的兵权尽数收回,并且设立枢密院,这样才能各司其职,既有联动又能保持独立。所以赵匡胤开始实行“杯酒释兵权”,期间被赵匡胤找过谈话的将领,都很知趣的将兵权上缴。

  可赵匡胤哪里想到,他这招完全是步臭棋!首先赵匡胤收缴了朝中老将的兵权,这些将军自然不敢有反叛的心思,可是赵匡胤此举也得罪了朝堂近侍。这些人可是赵匡胤的心腹知己,公元963年之后,赵匡胤无论是迁都,还是远征辽北汉的想法,都没能得到大臣的支持。“杯酒释兵权”彻底伤害这些心腹知己,从心底里已经对赵匡胤有了疏远感。

  比如这赵匡胤起初想立赵德昭为太子,太子为国之根本,历朝历代皆非常重视。无论是唐朝、隋朝甚至是晋朝,首先由大臣提出立太子,接着皇帝半推半就,从达到安抚天下民众,更安抚朝堂的效果。可是赵匡胤并没有得到朝臣的支持,反而让他的弟弟赵光义,利用原本是宋太祖的心腹,尽数收为己用。赵匡胤在后期早已是孤家寡人,更何况他的母亲也更偏向于赵光义,“烛影斧声”也让赵匡胤丢了性命。

  这还不算完,北宋自从赵仁宗之后,整个军事体制已发生极大的转变,赵匡胤起初的设想设立枢密使、枢密副使,让兵权直接归于皇帝统辖,三衙虽能掌握指挥权,可是也要由枢密院进行制约。最关键的禁军则是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细想的话这就等于宋朝后期,军队直接听命于文官指挥,将军并没有太多的兵权,武将之间频繁调动皇帝直接统御军队。这看似好事,可一旦出现昏君如宋徽宗那般,整个宋朝的兵权皆落于奸人之手,这如何应对西夏、金国的合围?

  所以小编认为,赵匡胤所采取的这项策略,起初想彻底打破唐朝末期藩王丛生的局面,可是万万没料到,军权直接归于皇帝统辖,这其中有太多的细节需要掌握。将武将的权力过分削弱,变成了文官领兵打仗。

  文官指挥军队大多还停留“纸上谈兵”的阶段,这无异于彻底削弱了宋朝士兵的战斗力,假设宋朝每位帝王都能和赵匡胤、李世民那样,有雄才伟略还则罢了。但架不住大宋后期皇帝昏庸,能打仗的武将早被排挤出局。这种种的一切都是赵匡胤,所埋下的恶果。也导致赵匡胤的儿子没能登上大宝,反倒是被弟弟赵光义欺压数百年。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大小军阀都尝到了手里有枪的甜头儿,于是你争我夺,出现了五代十国并存的格局,这些割据政权的皇帝或大王,原本都是唐朝养肥了的节度使。

  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初期,“国内”和“国外”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情况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如果不解决军阀手中掌握军权这一病疾,就根本无法站稳脚跟。

  所谓节镇、藩镇、军阀,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实质上都是指的这些草头王,宋初占有一百多个州郡,就意味着至少存在着几十个节镇,像杯酒释兵权中的王彦超等十几个人,就是十几个大节镇,您说有多严峻?

  那这个时候作为武人出身的赵匡胤势必会对于这些节镇实行一些手段,而赵普的建议加上自己的担忧,就形成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了!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一名武将,后被部下拥立为帝 ,黄袍加身,自愿被逼成了皇帝。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坐得很不是滋味,因为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个个都手握重兵,就连身边的禁军都在他们手里,宋太祖可以说是寝食难安,就怕他们也被部下逼着造了反,但他们又都是开国功臣,轻易得罪不起。所以宋太祖就问丞相赵普应该如何是好。赵普说只要削其权,收其兵,天下就太平了,您就可以睡个好觉了。

  宋太祖比较耿直,很快就想到办法了,那就是挑明了直接说。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见时机已到,就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哥几个留下来喝酒。酒过三巡,宋太祖就直接说了:“要不是你们帮忙,我是没有这个地位的,我非常感谢你们,但是我整晚都睡不着觉。”石守信等人问是何原因,宋太祖说:“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这么香,谁不想要呢?”此话一出石守信人惊出一身冷汗,酒都醒了,急忙磕头表示并无二心。

  宋太祖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忠臣,但是你们的手下如果哪天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石守信等人这下明白了,杀身之祸已经降临,急忙恳请宋太祖指条明路。宋太祖接着说:”人生在世就是为了生活,不如你们把兵权交出来,然后买些良田美宅,自己享享福,咱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样我们就上下相安,最好不过了。”这话说得够直接了,石守信等人明白今天能留自己一命就是宋太祖仁慈了。然后石守信等人都很识趣,纷纷上表称病告假,交出了兵权。

  宋太祖不费一刀一剑,只喝了一顿酒,就把兵权收了回来,虽然耿直,但是效果不错,还两全其美。对于石守信等人来说,这酒虽然没毒,但是比毒药还毒。

  比杀人夺兵权好多了!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看待“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