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好,题主好。

  我是聿远,文化领域原创作者。期待您的关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主问;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奇葩果。是扭曲人性的。孔融的让梨,让掉了其兄一条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四岁的孔融再天才也恐怕无法说出我们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大梨的理由。

  孔融的天才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孔融让梨后回答父亲问时说的话。

  故事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孔家要分梨,孔融先拿,结果挑了个最小的。

  爸爸问他:“这么多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只拿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他老爸又问他:“你不是还有弟弟吗,他不是该拿最小的吗?”

  孔融又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乍一听好感动,怎么说都有道理,太懂事了。可是再一想,那句话是像四岁小儿硕的话。就是换个现代的大人如果没有心里做好预案,突然一问十有八九不可能回答的如此面面俱到,头头是道。

  所以,这样扭曲人性的故事不听也罢。

  这个故事应该是孔家见孔融聪明伶俐有发展前途,同时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能享受。

  故事外的故事

  很久以前听到一个段子。有一个学校,新学期开学要发新书,因为有本书很脏,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自愿要脏书,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后让学生一个个上讲台。凡是违心说要脏书的学生,不但没得到脏书,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培养有如此心机的孩子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如此的教育结果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上,职场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活的很好。那些埋头苦干,不善言辞,不会欲擒故纵,欲取先纵的人往往出力最大,获利最小。是现代版的被迫让梨。

  就说这次抗疫中,那一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怒吼感动了多少人。

  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孔 融 (公 元 153年 ~208年 ),字文举,鲁 国 (今山东曲阜) 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为志大才疏!

  事实也如此,孔融被黄巾军f打的落花流水,实在没地方去,于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刚开始还挺乐意,名满天下的孔融前来。

  但是挡不住,孔融一个劲儿的作死。孔融仗着自己的身份,屡次讽刺曹操:

  孔融说曹操和曹丕强抢袁氏妻女;又讽刺曹操远征乌桓;曹操觉的粮食不够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讽刺说妇人也误国,是不是也禁止。

  曹操很生气,于是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刚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当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过是情欲罢了。母亲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只不过装在罐子里,倒了出来也就和罐子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这样不孝的黑材料,曹操立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斩于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杀。

  孔融在辩论和文化方面是有才华,但是在军事、内政以及政治上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孔融自持名声才气,想着无人敢动他。所以口尖利舌,口无遮拦。志大才疏。确有取死之道。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谦让,但是孔融这个人,最后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我认为是其太过高傲,分不清形势的原因。首先故事是这样的: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孔融的生平。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

  结局: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没错,孔融是被曹操杀死的,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个“奸雄”,但是他也是个能容人的领导,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谋士武将愿意归顺他呢?那么他为什么会杀死孔融呢?

  曹操给孔融一个罪名:败伦乱礼。

  这就不得不说孔融当初和让梨有着同样影响力的话了: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什么意思呢:“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呢?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罢了。母亲又如何呢,就相当于一个物体从瓶子里出来,就跟瓶子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话要放到现在,真真是大逆不道,恐怕得被人在网上喷出个狗血淋头。这在东汉也不行啊,所以曹操就瞅准了要弄他!

  当然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孔融总是喜欢怼曹操,曹操心里很是不爽。

  曹操曾颁布一条法令称“酒可误国”,禁酒。其实当时民不聊生,曹操本意是觉得,酿酒太费粮食了,禁酒吧!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何况曹操本身也是爱酒之人。

  但是孔融不懂这一点,他觉得曹操这是瞎整,并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以此来怼曹操,然后叫上自己的好友在家中饮酒,丝毫不给老曹面子。类似于这种怼曹的行为,他还做过不少,觉得曹操怕他,不敢把他怎么样。

  这让老曹心里更加不爽了,所以决定现在就弄他,于是美好的孔融就这样被曹操给磨灭了。

  这一点我觉得不尽然,首先说孔融爱怼老曹,这一点是没错,他太清高了,就是一副读书人的架势,我看不惯你,我就怼你,你要杀我的话,我也没办法...
 

  然后说说孔融那句惊世骇俗的话,他真的不孝顺吗?也不尽然,当初孔融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哭到站不起来,还得被人搀扶这也不是假的呀。还有,有一天孔融见一人在坟前哭父亲,却没有一滴眼泪,所以就把那人杀了。虽然说和古代杀人好像有点太随意了些,但起码能说明孔融是痛恨不肖子孙的。

  以我之见,怕是喝酒误事啊!

  曹操想灭了孔融,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曹操之所以想灭了孔融,我觉得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融是旗帜鲜明,很明白的把自己和身为傀儡的汉武帝联系了起来,并且好像还感觉同病相怜一般的情愫。
 

  曹操想着一统霸业,孔融想着维护汉室,这本就是水火不容啊!

  这曹操能忍?我挟天子令天下,你跟他一派,不就跟我对立吗?

  所以我认为这是曹操老琢磨灭了孔融的主要原因。

  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但是孔融的生平却不是很美好。我认为这和他的性格分不开。不管怎样,孔融小的时候的确是文采飞扬,他的悲惨,也是那个时代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其中,“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孔融是东汉文学家,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家、天下名士,而且是门第出身,其政治背景与立场与曹操有明显差异,成为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所加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

  

 

  如果只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评价,我认为孔融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孩子,知道孝亲敬老。懂的尊敬礼让,不自私自利的孩子。这和孔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教育孩子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让,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古人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现在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有求必应,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从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素质。无论对孩子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有一天,爸爸带着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回来,因为孔融最小,就先让他挑,但是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都留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贵在一个“让”字。幼小的孔融知道谦让,因此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谦让给了别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让”这也表现出了他的品德也为他后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以和为贵,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一种良好品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去谦让,这将会提高你的素质与提升你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大家好,我是谋略秘籍,很高兴能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孔融让梨家喻户晓,却没人知道他最后因不孝获罪,还害死全家

  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用孔融让梨这个例子来教育我们要友爱兄弟,懂得谦虚礼让,也因此让我们记住了孔融这个名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长大之后都做了什么,下场如何。孔融长大之后的确是很有名,但是小时候那么友爱的他,最后却因为不孝被杀,还牵连了家人。

  孔融出生于东汉末年,他并不是因为让梨出名的,毕竟他当时只有四岁,谁会注意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十三岁的时候,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的,他因为悲伤过度,站都站不起来了,因此当时的州里就都知道了他这个大孝子。恐怕这些称赞他孝行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最后会说出不孝的话。

  孔融真正闻名乡里是在十六岁,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让梨的那个)有个叫做张俭的朋友,由于得罪了中常侍侯览被追捕,因此就逃到了孔融的家里,当时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融见张俭是哥哥的朋友,因此就将他藏了起来,张俭就此得以逃命。谁知道过了几天这件事被官府知道,兄弟俩都被逮捕入狱。

  孔融说张俭是自己藏的,应该降罪于他,不关哥哥的事。哥哥听后非常感动,于是说张俭是去找他的,不是弟弟的错。最后朝廷将孔融放了,孔褒因此被杀。就此孔融才真正出名。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大都是朝廷听说谁有名就让谁做官,因此孔融这个名人自然能当官的。

  但是孔融因为恃才傲物,又口无遮拦,在朝中得罪过不少人,虽然因此更加出名,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顺利。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就让孔融在自己手下做事,也是为了笼络天下士族文人,谁让孔融这么有名呢,还是孔子的后人。

  但是时间久了,孔融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孔融是个酸腐文人,只认汉朝宗室,因此就开始跟曹操到处作对,经常对曹操辱骂侮辱。比如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做妻子,孔融就用商纣王的例子骂曹操。后来遇到了饥荒,曹操下令禁酒,毕竟酿酒是很浪费粮食的。但是孔融就连这也管,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好几次写信给曹操不要禁酒,言语还非常不恭敬。

  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就挑拨一个叫做郗虑的人,郗虑得到曹操是授意,就开始诬陷孔融,这下曹操终于找到机会除去孔融。孔融之前跟一个叫做祢衡关系特别好,祢衡也是个狂人,就是那个说出“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许褚可使牧牛放马,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的人。

  孔融曾经跟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父亲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之间也是,不过是将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之后就没有关系了。

  这话就是放在现在,也是绝对的大逆不道,有了这句话,曹操终于有了足够的罪名杀死孔融,并且还将孔融一家都杀了。

  谋略秘籍认为,其实孔融除了书读得多,文采好之外,并没有什么品德高尚的地方,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也不多是沽名钓誉。孔融见过杨修和祢衡都因为太狂太傲死了,他却丝毫不吸取教训,最后被曹操杀死也是活该,只是白白牵累了家人。

  


 

  融四岁,能让梨,实在了不起!四岁稚子,就懂仁义恭俭让,除可赞可叹,还有点不可思议。

  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

  那就是四岁的孔融咋那么早熟呢,俗话说,三生四岁,猫狗作为,也就是这么大的孩童的所作所为,就像小猫小狗一样,任性而为,不讲道理。特别是在吃的方面,更与小猫小狗一样,只会护食抢食。

  但三字经横空出世,融四岁,能让梨了!孔融啊孔融,你让五岁六岁的情何以堪!又因为你挨了多少打骂,你早熟的过分了啊!

  但到底是什么情况,倒要推理推理,当时有几个梨子,是不是有大有小,或有坏有好?

  孔融兄弟俩,如果梨子也是俩,那么孔融捡了个小的,就是谦让吗?也许是大的坏了呢?或者,孔融上去就拿,无意识取了那个小的呢?也许其潜意识里这梨子都是他的呢,先吃个小的,再吃大的也说不定。

  只不过他这举动,感动了他爸妈,逢人就夸,加上他家又是孔子后人,这是给老祖宗长脸呐!本是平常事,却成佳话啦。

  但假如情况就真的如传说的那样神奇呢,孔老二的后代,流淌着儒家仁义的血脉,四岁让梨也不为奇,姑且信他。

  但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爱好文学,博览群书,建安七子之一。

  汉献帝时,官至“将作大匠”,听上去唬人,其实无实。

  有真才实学而无所用,孔融很失落,也很不平,一腔抱负更与何人诉,这时他遇到了祢衡。

  平原祢衡,年方二十,初生之犊,恃才放旷,桀骜不驯,更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孔融见之,欣赏不已,五体投地,以四十之龄,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这么有才,岂能埋没,孔融极力举荐这小弟,曹操听了 ,拟用之。

  不知祢衡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不畏强权,老骂曹操,曹操本想把他咔嚓了,恐世人笑他小肚鸡肠,遂送祢衡与刘表,祢衡又骂刘表,刘表忍,又送黄祖,黄祖赳赳武夫,一个粗人,祢衡不知收敛,估计也是骂人上瘾,面对大老粗,照骂不误,黄祖不忍,怒而杀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融与祢衡八拜之交,惺惺相惜,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是“颜回复生”,四十岁的孔融脾气一点也不逊于二十岁的祢衡。

  建安七子,其中六人都与曹丕曹植关系紧密,被曹操辟为掾属,也就是不是家人的家人,唯有孔融一人不但不与曹家来往,而且还指桑骂槐,对曹操明讽暗讥。

  曹操对他也恨的牙痒痒,几次想杀了他,一苦于没有借口,二忌他是孔子之后,一直忍着没动手。

  山阳郡守郗虑,察言观色,想曹操之所想,急曹操之所急,赶紧罗织罪名,构陷孔融,罪名就是孔融大不敬,说孔融的孝行就是造假,他爹死时哭晕在厕所都是假的。

  曹操听了,来了兴趣,“何以见得?”

  “孔融曾经说过‘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什么意思呢?解释就是,父亲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之间也是,不过是将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之后就没有关系了 。 这还了得,这岂是大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三纲五常你都反了,罪该万死啊! 曹操遂杀孔融。

  四岁知让梨之礼,四十而不知忠孝大义,真不知孔融是活糊涂了,还是活明白了!

  从小有一颗宽容的心,会海涵

  迂腐,狂放,一味沉醉在祖宗的光辉里,不知道如何济世的浑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