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与昔之得一者里面的“一”?

  最难理解除道之外就是道生一,说它是道吧,老子说道生一,说它为有吧,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一持续多长時间又没说。天得一,地得一,神得一,谷得一。四个一。很清楚,是有象,又不是混沌未开。还有老子说的抱一,更难确认,连山旧藏,以艮坤为一,先天卦以乾为一。又以震为一阳来复为一,巽为一阴之一,后天卦又以坎水,黑肾为一,老子有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之说,和知其子守其母之说。简值是恍恍惚惚,混混沌沌一锅粥,不得真传是找不到下手处的。

  更别世俗的,一把之一,统一之一,一言九鼎之一啦更乱。

  所谓“道生一”,意思是道生鸿蒙之气,也就是天地未开之时,此时宇宙一片混沌。讲的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这说的是我们的世界观。

  而“昔之得一者”中的一是指道,要求我们抱朴守一、抱道不离,保持本真、自然之状态,这说的是我们的方法论。

  总的说,道德经既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书。他既为我们解释了天地万物如何起源,同时又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并不是一本玄之又玄的书。你觉得他玄那是因为没看懂,当然看懂了能否做的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是一个巨系统。

  但他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整个系统由无数微小的气组成,这个气是信息,物质,能量的综合体。不生不灭,无始无终。

  道家是以有道气长存之说。

  一生二,是以隐显论阴阳,现代量子力学有波粒二相论。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宏观的宇宙生成学。

  得一万事毕,是个人体证,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自证体系方法。

  迥异于现代科技的手段,近乎唯心。是现代科技正在逼近的课题。

  老子《道德经》的“道生一”,是来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描述了宇宙生成模式,这里的“道生一”的“一”,是指由道的“无”的原本状态,生成的混沌为一的“一”,是从“无”显现的“有”的状态和特性。

  也可以说,这个一,是道以有的形态显现的超然于万物、包蕴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直接根源,是物质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唯一来源。

  《道德经·第十三章》描述了它的表现形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还指出了它统御古今万物,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个一有多重要,《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道生一是指大道因运行而生一,而道得一是指修行人开悟证道而得的宇宙人生和万物生存运行的实相般若,要理解道生一和道得一就要多读老孑的《道德经》和佛门的《金刚经》与《心经》才行,因为道生一与道得一已牵扯到实际求证宇宙物质与生命的本来面目的自然修证哲学求证的问题上了。

  我们看老子的《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我们先要知道道是什么?

  然后才能知道道怎么样生一的原理。

  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看出,天地宇宙未形成之前,就有一个物体存在,先于天地而生,在虚空循环往返,空寂寥兮,永远都保始这个周而复始的运行态度,不会因外在力量而改变它的自然运行,所以说它是天地万物的生化运载运行之母,老子说他也不知道这个先天地而能运行万物化生的物体叫什么?

  只好给它强取个名字叫道,因为它的运行能量很大,就强名为曰大,因它运行万物的能力很大,我们觉的它消失了,离我们远了,但它却能反射给我们生命与自然万物存活的能力,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生活在它的区域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而人就生活在它的区域只占一大,因此人就效法地的运行规则,地就效法天的运行规则,天就效法道的运行规则,道就效法大自然它的运行规则。

  万物才能川流不息往返循环不止,生命才能得到雨水谷物的盈养和道的润养存活。

  所以我们先了解道是什么?

  然后才能了解道生一与道得一的问题。

  首先从老孑的《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我们知道,道原来是一个先天生成的物体,因为道的运行不息川流不止,形成天地人和宇宙万物与自然运行规则的四大,宇宙就会形成雨水和谷物生命来让人与万物存活和生命的滋养长生。

  道生一和得一的问题老孑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已讲的很清楚了。

  因为宇宙是由四大组成,道,天,地,人万物,而人只占居其一大。

  因为道能运行万物让宇宙的生命川流不息的往返循环,就产生了天,这就是道生一。

  所以,修行与研究道德经先要知道道是什么?

  一是什么才行?

  又怎样生的才行。

  因为道的川流不息强大运行大自然的自然运动,就产生了天。

  因为有了天和日月星辰的运行,就产生了地。

  这已是道生一,一生二了。

  因为地的运行就产生了万物和人与谷物生命种子的形成,天地就会降雨露滋味万物存活润养生命。

  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了。

  因为道和天地与宇宙万物和人与谷物雨水的相互运行转化,就产生了万物。

  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

  因为道和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相互运化,就产生了山泽沼气风雨雷电和光与生命种子的生死的远逝近反,道的地水火风空识与生命的兴衰就形成了。

  这就是道生一,得一,抱一,守一,和恒一。

  简单点就是得道了,然后守道恒道,认识生命与宇宙生成相互运化运转的原理。

  所以道才能生一抱一恒一守一。

  和现在的自然科学原理一样:“水遇热蒸发为气,遇冷降温为冰,遇冲为雷,遇和为风,遇强为电,遇零恒定。”

  其实人要研究通了道与自然,就开悟了,也就不会迷信其它学说了。

  万物的生存是离不开道与自然和人与天地和水与谷物的滋润润养的。

  道才能生一抱一守一恒一。

  万物才能生存不息。

  天大地大人大都离不开道与大自然的生化运行。

  尊重万物的成长与大自然的生命运化,就是尊重人自己生存的地球和自己与万物的生命。

  三界之外无红尘,红尘之外无三界。

  生命觉悟就在一念间,清楚明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开悟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与万物和人的生命的存活才能长久。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支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道生一与得一也就就是得道明白开悟宇宙天地万物和人与自然万物的运行生化生灭,和人与万物运载恒定运行生化生灭的自然顺逆关系而以。

  生住己灭,成住坏空。

  循环往复,万物并作。

  天长地久,抱一而终。

  无为无不为乎。

  支气致柔。

  生气长存。

  道生一,得一,抱一,守一,恒一。

  清静,虚极,守笃。

  无为,淡泊,恬适。

  函养心性,静定归真。

  坚守本心。

  守中而御天下。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道生为旺,道克为囚。

  道得为长,道守为相。

  无为无不为。

  








 

  谢谢!我的问化水平不行,让你失望了。

  道,文中有描述,为混成、先天地生且可以为天地母的“物”。因此,道生一,可以理解为,天地母生天地。天地,易学上认为,等同于“乾坤”,等同于“清浊”、等同于“上下”、等同于“阴阳”、等同于“有无”、等同于“阴阳”、等同于“善恶”…如此,不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说的是天地得“乾坤”方能清宁、天平~

  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好问题。

  老子思想中的“一”即是“道”自身,即是宇宙或世界的整体。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一是基础的意思

  都是指“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是道的演化,一是演化初始阶段。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等等。说的是得“道”,一即是道本身。

  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一就是德,一就是先天一气。老子的道德经中讲的道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什么规律,什么道路等等。

  道与德都是先天的一种没有被科学证实的微观物质。它的存在可以被修道高深的人感悟到它是真实存在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讲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这里老子说明了,道的物质性。

  道生一,一就是德,一就是先天一气。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就讲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一者,道之子。即虚空中给万物以生机的东西,老子定义为德。

  如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讲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新出生的婴儿,含有生机最为丰厚(先天一气),虎蛇都不伤他,墨西哥大地震,二百多初生婴儿毫发无损,也证明了新出生的婴儿含德之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与昔之得一者里面的“一”?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