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在历史上是很遭诟病的。

  之所以说他们很遭诟病,是因为他们对朱祁钰显得很不厚道。

  当年孙太后还是孙妃的时候,因为生了朱祁镇,朱祁镇的爹朱瞻基在孙妃的怂恿了,废了虽然有品德但是不生孩子的胡皇后,把孙妃立为皇后。可以说,孙太后自己后来的这个太后之位,以及朱祁镇的皇帝之位,都是孙太后给抢过来的。

  (孙太后剧照)

  朱祁镇当了皇帝以后,因为想玩,不想日理万机,因此把朝廷的事务,都交给了太监王振来干。本来朱元璋早就说过,太监不能干政,而且还立了一块铁牌子。但是朱祁镇胆大妄为,竟然在王振的怂恿下,把他的老祖宗插在宫中的那块铁牌子给抽掉了,而是不只让王振干政,还让王振帮他写圣旨,处理朝廷事务。

  后来瓦剌的太师也先不满明朝的赏赐不够,率领瓦剌军前来侵略明朝。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当然了,御驾亲征也没有错。朱元璋、朱棣都曾多次御驾亲征。但问题是,朱祁镇在御驾亲征的过程中,既不事前调查,又不设计路线,更没有战略战术方面的研究。简直不是打仗,而是一场大型游山玩水。这样怎么打得赢呢?甚至到最后,朱祁镇还带着明军跑到土木堡一块高地上。这块高地,连水都没有喝的。这完全不是打仗,而是没打就开始逃命了。

  可以说,就明朝当时军队的实力和瓦剌对比,瓦剌根本就不是明朝的对手。但是这场仗打得这么窝囊,都是朱祁镇自己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同意让朱祁钰来当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接着由朱祁钰来组织北京保卫战,抵挡瓦剌的猛烈进攻。朱祁钰不辱使命,保住了大明江山,同时也保住了朱祁镇的命。

  (朱祁钰剧照)

  不管怎么说,朱祁钰对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是有恩的。

  朱祁钰对孙太后母子的恩情,还不仅仅是这一点。后来,瓦剌要放朱祁镇回来。谁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当年宋高宗不惜背上骂名,都要杀掉岳飞,阻止岳飞抗金。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一国二君的情况。

  但是,瓦剌要放朱祁镇回来,朱祁钰还就让他回来了。如果朱祁钰不大度,能做到这一点吗?

  有人可能会说,朱祁钰是骑虎难下。因为瓦剌提出放朱祁镇回来,朱祁钰不敢不答应。

  确实,朱祁钰不敢不答应。朱祁钰不答应,肯定会遭人非议。但是,朱祁钰有无数种办法,让朱祁镇回不到国内。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当年小明王韩林儿要回到朱元璋身边,但是半道上,就掉到水里淹死了。南陈皇帝陈霸先病死后,由于儿子陈昌被拘役在外国,回不来,因此陈霸先把皇位给了侄儿陈蒨。后来,陈昌被放回来了,陈蒨派人去接。可是最终并没有接回来,在半道上掉到水里淹死了。

  (朱祁镇剧照)

  也就是说,朱祁钰有非常多的办法,让朱祁镇回不了国。只要不回国,他的皇位就非常稳固,不会出任何问题。而且朱祁钰这样做,比让朱祁镇回来,把他拘禁在南宫里,风险显然要低得多。

  虽然后来,朱祁钰剥夺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朱祁钰的江山不是谁让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打下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他让江山在自己儿子一脉传递,也说得过去。

  但是后来,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孙太后对朱祁钰不是关心,而是同意石亨等人拥戴朱祁镇为皇帝。朱祁钰生了重病,这时候又夺了他的皇位,这不是把他往死里整吗?再说了,于谦、王文等人,还在商量着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呢。如果立了朱见深为太子,皇位最后不是还是回到孙太后及朱祁镇一脉了吗?有什么必要在这时候落井下石呢?

  所以,孙太后和朱祁镇虽然谈不上大奸大恶,但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是很不厚道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明英宗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用厚颜无耻没有底线这8个字,有点过分了。我个人对这两位的评价是:

  孙太后:心地善良,忍辱负重。

  明英宗:宠辱不惊,敢于担当。

  提起孙太后,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女人,她叫胡善祥。在明英宗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还是孙子的时候,明成祖朱棣便让胡善祥做了皇太孙妃。后来朱瞻基当了太子,胡善祥又做了太子妃。朱瞻基当了皇帝之后,胡善祥就做了皇后。

  可就这个皇后一生无子,只生两个女儿。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朱瞻基就废掉了他的皇后位,让孙太后(也就是朱祁镇的亲妈)做了皇后。

  孙太后做了皇后之后,对这个前任皇后依然是礼敬有加,在朝廷有宴会的时候。坐在皇帝身边的还是让胡善祥坐上去。一直到胡善祥病故。

  从这一件小事上来看,孙太后实际上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女人。

  当年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孙太后又支持吴妃的儿子朱祁钰,做摄政王。

  因为那个时候瓦剌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孙太后义无反顾的支持朱祁钰做了摄政王,只让自己两岁的亲孙子做太子(那个时候朱祁钰是没有儿子的)。

  可不成想:朱祁钰做了20天摄政王之后。觉得还是自己当皇帝比较好。就直接干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景泰三年的时候,朱祁钰废掉了他大哥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还软禁了他的哥哥,朱祁镇。孙太后不得不担心着自己的儿子,拉扯着自己的孙子,小心翼翼忍辱负重的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朱祁钰会不会杀掉朱祁镇和杀掉见深)

  直到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当成了皇帝。这一切的情况也才得到了改观。

  所以孙太后她是一位心地善良并且能够忍辱负重的人。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朱祁镇一生最大的败笔,是御驾亲征瓦剌的时候被人俘虏了。没有做到他老祖宗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如果他当时战死了或者自杀了,那他也名垂千古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毁誉参半,或者说被人黑的不轻。

  针对他御驾亲征这件事,我想说两点:

  1.他有热血,敢御驾亲征。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御驾亲征的就不是好皇帝。但敢于御驾亲征的一定是有热血的皇帝。敌人入侵,他敢拿起刀枪保卫家园,这是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

  2.他被俘虏一年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我们不知道朱祁镇在瓦剌军这一年是怎么过的?但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明朝有赔款,割地,和亲,纳贡这样的事。所以我判断他没有出卖国家利益。

  针对他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做皇帝这件事,我也想说两点:

  1.当时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朱祁钰没有太子(他的儿子朱见济夭折了)。一旦朱祁钰去世,当上皇帝的就两个人选:一个是原来的皇帝朱祁镇;另一个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朱见深那个时候只有八九岁,所以朱祁镇重新当皇帝的可能性更大。就算明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等朱祁钰死后,他依旧会做皇帝。

  2.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是被逼的,有三个主谋分别是曹吉祥,石亨和徐友贞。

  曹吉祥的作用是联络孙太后,取得了太后的懿旨。

  徐友贞精通天象,属于狗头军师那种,给大家做精神支持。

  石亨掌管着皇城钥匙,把兵马带进了紫禁城。

  当这三人带着兵马找到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镇还在看书呢。

  说朱祁镇敢于担当,是因为他敢御驾亲征。说朱祁镇宠辱不惊是因为他由皇帝变成太上皇,又变成囚犯,又变成皇帝。这一辈子是能当人上人,能做阶下囚。

  当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钟鼓齐鸣,百官朝拜。而这个时候,明代宗景泰正在洗漱。

  他听到这个钟声之后,就问周边的太监们说这是不是于谦造反了?周围的人说不是,是太上皇复辟了。

  朱祁钰说:哦,是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从这看,当哥哥的朱祁镇和当弟弟的朱祁钰感情上其实挺好的。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夜里三更时分,一阵紧急的脚步打破了皇宫内的宁静,司礼太监金英带着从怀来传来的信件敲开孙太后的寝宫,孙太后展开信函读罢,顿时就瘫大座位上。发生震惊整个明廷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军部俘虏。明朝的皇帝让敌人给俘虏了,这明朝建国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事。

  更让孙太后感觉棘手的是,朝局的危乱,整个北京城都处瓦刺军的攻击范围内,人心恍恍。有人主战,有人主和,有人想逃跑。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提出了北京保卫战,加固城池,以振奋人心。

  但是,明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主”,此时大明帝国,皇帝在瓦刺手里,虽然有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监国,但是缺少皇帝的权威,政令无法行的通,掣肘障碍甚多。特别现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时,无法进行战时的动员和布置。

  正因为明朝没有新皇帝,才使掌握在瓦刺手中的明英宗仍为明朝法定皇帝,成为瓦刺挟制明廷的工具,使明朝在与瓦刺的较量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个国家需要新皇帝时,孙太后无耻的操作来了。

  一,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在国家危急时刻,孙太后抛出重磅消息,欲立2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孙太后这波操作让大臣们瞠目结舌,一个2岁的娃娃何以领导全国人民共渡国难呢,朝廷议群臣论纷纷。开什么国际玩笑,明朝都要马上亡了,孙太后心里想的还是替自己儿子朱祁镇争夺权力。

  二,为朱祁镇辩解。

  谁都知道为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是朱祁镇听从宦官的王振的鼓动下,不听群臣的劝告,亲自御驾亲征,结果惨败被俘。国家危难之时,孙太后第二件想到的就是为自己的儿子开脱罪名。孙太后颁布诏书,为朱祁镇的草率的行为进行辩白,“虏寇犯边,毒害生灵,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躬率六师,往正其罪,不意被留虏庭,尚末班师”,也就是朱祁镇马上会回来的,朱祁镇的任性行为一点罪也没有,大家也不能有一丝毫的怨愤之心。

  三,有条件的答应立朱祁钰为帝。

  明朝百官们商议,认为现在目前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朱祁钰年方22岁,正是青春好年华,也监国一段时间了,有从政经验。但是孙太后却百般推脱。在这之后发生了马顺事件,宦官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在与群臣商议事,被愤怒的百官们给打死了,血溅宫门,震惊整个皇室。百官们打死马顺后,并没有收手,继承对王振的同党,朱祁镇执政时权贵进行惩罚。

  群臣并对孙太后上书,“圣驾北狩,皇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早定大计,以奠宗社。’”孙太后闻悉后,知道如果自己再任意下去,后果是什么。同意立朱祁钰为皇帝,但是提出自己的条件,那就是由朱祁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见深继承朱祁钰的皇帝。

  在这样的条件下,朱祁钰登基,正式成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为景泰元年,颁诏大赦天下。

  一,朱祁钰非孙太后所生。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其母是一位侍女张氏,在朱瞻基死后,才接入皇宫生活。与孙太后母子相处的融洽。因为藩王制度,朱祁钰对于皇位是无望的,谁知,土木堡的狼烟,才把他推向前台。这样的结果,皇帝之位落到了朱祁钰身上,那么他的母亲侍女张氏,就要变成皇太后,与孙太后平起平坐了。明朝的皇族血脉将在朱祁钰这一支传承下去,以后与孙太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二,孙太后将不能摄政。

  朱祁镇的从当皇帝之后,孙太后就在背后摄政。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她也是一个喜欢权力的女人。所以,为了自己的权力,她提议自己2岁孙子当皇太子,自己仍然可以摄政,如果朱祁钰做了皇帝,自己将被抛出权利的中心。孙太后做事,已经无视大局,只为自己的私心,这也是孙太后厚颜无耻的地方。

  一,成为叫门天子。

  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后,为了活命,一点骨气也没有,充当瓦刺部队攻打明朝的先锋。当时,大同和宣府是北京重要的门户,只要把这两边关拿下来,北京进出如同无人之境。瓦刺首领有着明朝皇帝这张王牌,他就让朱祁镇去扣关叫门,给瓦刺充当带路党。在大同、宣城两关门前,朱祁镇竟然不顾廉耻,自己爬到城门跟前,说自己是明朝皇帝,让守官边军给关门。但是,没有想到,守城之官,认为明朝已经有新皇帝,不再认这个太上皇了。朱祁镇叫门没有成功。

  二,回归之后发生夺门之变。

  在大臣杨善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把朱祁镇给带了回来,他当时给自己的弟弟说,愿意当一个守陵人以谢罪天下。回到了皇宫后,虽然朱祁钰没有让他去守陵,但却他给软禁起来。他积极寻找各种有关系,为自己的复位做准备,当听说朱祁钰病重,立马发起了夺门之变,夺取了朱祁钰的皇帝,夺门成功之后,他竟然兴奋忘记废除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一直撑了一个月才死的,这就造成明朝这一时间有两个皇帝的千古笑谈。

  三,清算有功之臣。

  在北京保卫战有着巨大功劳的于谦,被他斩了,只因为当时,他拥立朱祁钰为帝,造成千古奇冤。朱祁钰朝的官员,大部分被他清洗逮捕入狱。在夺门之中拥立自己的人,一律升官。他重新执政后,又忘记了土木堡之变中乱用宦官的惨痛教训,继续重用宦官,经历了夺门功臣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乱政,朱祁镇忙于对这些不停地杀、杀、杀之中。最让想不到的,土木堡之变,最大的罪人宦官王振,他一直念念不忘,给建庙祭葬招魂。而当年在塞外天寒地冻给为暖脚的袁彬却被冤枉下狱。

  朱祁镇在历史上除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大事件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政绩,他两次登基为天子,两次曾经作为囚徒,他对自己弟弟的无情,对保卫明朝功臣们的无情,对自己身边患难人的无情,都在说明他是行为无耻,作为皇帝,他胸无大志,易受摆布,总需要依靠,颇为失败。这一切,都与他的母亲孙太后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母亲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在《大明风华》当中,她的名字被称为孙若微,感觉演得跟抗日神剧没什么差别。

  孙太后和儿子朱祁镇,这两位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我们可以分开来看看,这两位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大家会觉得他们母子是厚颜无耻之人。

  明宣宗朱瞻基本来是有一位皇后的,她叫胡善祥。胡善祥是个善良的姑娘,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一直没能生出儿子来。

  朱瞻基就更加偏爱孙贵妃了,也就是后来的孙太后,因为孙贵妃给朱瞻基生了个大胖小子。而且孙贵妃和朱瞻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

  为了谋夺皇后之位,孙贵妃总是在朱瞻基身边软磨硬泡,最终让朱瞻基下定了决心要废掉胡善祥。胡善祥感觉很无辜啊,什么理由要废了我?

  朱瞻基就给了一个理由,你生不出儿子来!这一句话可把胡善祥给打击怕了,因为她立刻意识到,这件事是孙贵妃在背后捣鬼。因为孙贵妃生了儿子,这是孙贵妃唯一可以战胜胡善祥地方。

  而孙贵妃这个时候还急忙跑出来给胡善祥求情,表示胡皇后已经生了俩女儿了,下一胎肯定是儿子,你说这人假不假?是不是儿子,也不是废掉人家皇后之位的理由吧?

  胡善祥就这么被废了,而孙贵妃顺理成章被朱瞻基给扶上了皇后的位置。这样一来朱祁镇也就成为了朱瞻基的嫡长子,拥有了第一继承人的资格。

  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心里跟明镜一样,他知道孙贵妃不是个省油的灯,所以就刻意打压孙贵妃,不让她得势。

  朱瞻基又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所以也无可奈何。你在我这儿受宠,可你未必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宠爱。比如在宴会上,张太后还是总将胡善祥的位置,排在已经贵为皇后的孙贵妃前面,你说气人不气人?

  但是没办法啊,你这小丫头片子,实在是太猖狂了。用宫斗的招数夺取了皇后的位置,你还想处处压着别人?

  朱瞻基寿命很短,只有38岁,所以他的子嗣也不多,就留了俩儿子。一个朱祁镇,一个朱祁钰。其中朱祁镇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而朱祁钰是庶出,所以被朱祁镇封为郕王。

  虽然贵为太后了,可是孙太后上面,还有她婆婆张太后压着她。这也是孙太后非常郁闷的地方。朱瞻基年纪太小,张太后这个奶奶代表他出来执政,这一执政就是8年时间。

  在三杨的协助之下,这8年依旧延续的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可惜张太后和三杨都相继去世了,孙太后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作威作福了。

  可是没想到这个时候,她儿子朱祁镇居然被瓦剌人给抓走了!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居然打算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惨败,导致大明20万大军损失殆尽,而朱祁镇本人还被对方给俘虏了。

  六神无主的孙太后,立刻找到了于谦来商量对策。两个人一合计,决定让郕王朱祁钰继承皇位,不过孙太后有一个条件,必须要保住3岁的孙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这也是无奈之举,推选朱见深为皇帝,那跟没有皇帝是没什么区别的,那么大明王朝很可能就要亡国了,至少北方的半壁江山就会丢了。

  因此孙太后希望让郕王朱祁钰给他们家打工,打完工以后,还能把皇位还给朱祁镇的儿子,这么一来她这个做奶奶的也就如愿了。

  世上有这么好的事情吗?朱祁钰难道是你们家的长工?朱祁钰最初是极力反对的,不过赶鸭子上架,也只好认了。

  朱祁钰做了皇帝以后,重用于谦等一批忠臣,不仅保住了京城,还打退了瓦剌人。此后朱祁钰励精图治,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好皇帝。

  可是一年以后,瓦剌人居然把他哥哥朱祁镇给送回来了,你说气人不?但是没办法啊,接回来也得养着才对,想要做皇帝当时是不可能了,毕竟朱祁镇害死了20万明军将士,不少人都还记着仇呢!

  所以朱祁钰就把朱祁镇给变成了太上皇,将他幽禁了起来。这期间朱祁镇是失去自由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作为母亲的孙太后自然是要去看儿子的,所以母子两个人之间,时常有联系,久而久之,一场阴谋政变,也就逐渐有了规模。

  因为朱祁钰没有儿子,生了个儿子朱见济没多久就夭折了,再加上朱祁钰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大臣们都是见风使舵,要找下一个靠山才行。

  朱祁钰一死,那皇位肯定还是朱祁镇父子俩的,毕竟朱瞻基就只有俩儿子。所以石亨、徐有贞等人,全都投靠到了朱祁镇身边。

  不过没有孙太后的人从中联络,这帮人跟朱祁镇之间,是很难勾搭上的。所以说孙太后也是夺门之变的重要角色。

  夺门之变成功后,朱祁镇重新做了皇帝,那些昔日的墙头草全都成为了大明朝的重臣。这帮人本事没有,争权夺利的能力倒是不小,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一个月以后,朱祁镇才发现,后宫中的朱祁钰还活着呢!等于说这一个月,大明朝同时拥有俩皇帝。为了杜绝这种现状,朱祁钰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孙太后夺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朱祁镇夺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这一对母子可真是一家人,做的事情都如此相似。

  既然夺了位置,那就好好干行不?对不起,我们母子俩除了对夺位有点兴趣外,对做事一点兴趣都没有。

  因此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得到,孙太后是个没什么用处的太后,而朱祁镇也是个没什么用处的皇帝。

  尤其是第二次上台的朱祁镇,那简直跟昏君没什么区别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这些人差点颠覆了大明王朝,把仁宣之治和朱祁钰的所有努力,都给毁了。

  可笑的是,朱祁镇这辈子最有出息的时间,就是在他年幼当傀儡的那8年。因为那8年,张太后执政,三杨辅政。孙太后负责搬个板凳嗑瓜子看热闹。

  参考资料:《明史》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宫廷政治斗争。只要封建王朝存在,这样的争权斗争,永不停止。孙太后与朱祁镇母子为了上位,无所不用其极,宫廷斗争在历朝历代的皇宫里,上演血腥而残酷的皇权争夺之战。不能用厚颜无耻来形容。只能说皇位对皇室的竞争者来说,诱惑极大。稍有仁慈,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明英宗的一生并不光彩,宠信奸邪小人,与瓦剌的战争,被俘,成为囚犯,杀过忠臣,残忍的杀害兄弟朱祁钰。但他临终时,废除人葬,给他的人生增加了光彩。

  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工于心计,排除异己,用狠辣的手段,登上皇后之位。但在“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力挽狂澜,驾驭“两变”,为大明统治和国家的安定起到不可抹灭的功绩。

  1.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内忧外患,景泰帝临危受命,力挽危局

  随着张太后与辅助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相继去世,宦官王振蠢蠢欲动,依仗英宗对他的宠幸,兴风作浪。

  少年天子朱祁镇,年轻气盛,颇有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率军亲征。想仿效他的父皇朱瞻基打败汉王朱高煦,再加上对蛮夷瓦剌的轻视。不懂军事的朱祁镇,凭着一股热血,与瓦剌对战,遭到阻力后,听从王振的建议,后退土木堡。

  被瓦剌大军围困,而狡猾的瓦剌军,假意与英宗议和,先发制人,然后进攻土木堡。明军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全军覆灭。英宗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朝野上下震惊。朝中大臣意见不同,孙太后听从于谦为首的大臣的建议,拒绝南迁,力战瓦剌。为了稳定朝局,拥朱祁钰为帝。安抚朝野,稳定政局。

  明代宗朱祁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采于谦的建议,与瓦剌死战,保卫京师,经过艰苦奋战,击败了瓦剌大军。瓦剌担心明廷与鞑靼联合,腹背受敌,无奈之下,退居大漠。

  1450年,朱祁钰称帝,改元景泰,距明英宗被俘已距差不多一年。瓦剌感觉到从英宗身上得不到好处,索性把英宗放回,让英宗与大明朝的新皇景泰内斗。

  2. 明英宗回归,被囚南宫七年,性情大变

  景泰帝派杨善去查探情况,谁知杨善乘机迎驾,直接把明英宗迎回来了。景泰帝怕影响他的帝位,没有大肆宣扬,只是用轿子把明英宗抬到皇宫南院。并软禁他于南宫七年。

  景泰帝软禁明英宗的自由,同时让锦衣卫严密看管。但孙太后经常探望儿子明英宗。观察朝局的形势,伺机而动。

  有人会问,历朝历代的皇室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明代宗没有杀害他的哥哥明英宗呢?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孙太后,在朝中的势力是不容小觑。明代宗不是不想杀害明英宗,而他的帝位并没有真正的稳固。虽然朝中宦官势力已削除,但英宗院内的宦官势力没有得到清除。再加上孙太后的势力强大。让明代宗不得不软禁明英宗于南宫。

  明英宗被软禁后,过着比在瓦剌还要艰难的生活。后来的钱皇后,靠做女工来维持生计。最加过分的是废除他儿子朱见深太子,让其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让明英宗性情大变。

  3. 明英宗和孙太后幕后策划,授意夺门之变,复辟帝位

  景泰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王文等大臣,在君臣努力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朝政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景泰八年,明代宗身患疾病。石亨,张辄,徐有贞等人,趁明代宗生病之机。与南宫的明英宗与孙太后开始密谋,策划。控制长安门,迎接南宫的明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当日,下令逮捕于谦,王文等一群拥护明代宗的大臣。几天后,将于谦,王文等人,以谋逆罪处死。

  明英宗将景泰帝废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月之后,郕王去世。明英宗对明代宗真是恨到了极点,赐给朱祁钰一个恶谥“戾”。

  由此可见,明代宗并不是正常死亡。只能说明宫廷皇权的斗争是十分残忍的。自大明朝从南京迁往京师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1、 排除异已,从贵妃到皇后, 获赐金册宝印

  明宣宗朱瞻基于1426年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只能立嫔妃。但朱瞻基从小与孙氏朝夕相处,感情深厚,特为孙氏破格,向张太后请示,制金宝印赐于孙氏。孙氏打破了大明朝贵妃以下持金印的妃子。

  明宣宗与胡皇后只生下女儿顺德公主、永清公主,而孙贵妃生下一子朱祁镇。孙贵妃为了登上皇后之位,经常在朱瞻基面前吹枕边风。而明宣宗为了废后,召集大臣杨士奇、杨荣等大臣,称胡皇后,没有生下儿子,而孙贵妃生下儿子朱祁镇,要求废除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同时列举胡皇后的过失。胡皇后自动让贤。明宣宗废除胡皇后,让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

  在张太后去世后的第二年,胡皇后也去世了。而孙太后没有放过她,按嫔妃礼仪安葬。可见孙太后的疾妒心之强,连胡皇后都死了,都没有放过。

  2、 “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力挽狂澜,稳定朝局

  “土木之变”后,朝中有些大臣要求南迁,孙太后力排众议,抗击瓦剌,镇定自若,采于谦等大臣建议,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稳定朝局。

  孙太后与钱皇后私下给朱祁镇送棉祅防寒。同时把自己所有 值钱的东西送往瓦剌,想方设法,救朱祁镇回归。

  明英宗的回归,经常去南宫探访,救济他们。同时与宦官曹吉祥一起密谋辟帝位。景泰帝八年,石亨等人,想趁机谋取利益,在夺门之变前夕得到了孙太后的首肯。英宗复辟成功后,孙太后被明英宗赐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她是大明朝首位得到徽号尊称的皇后。

  孙太后对于谦还是很同情的。同情归同情,但王宫中的皇权争夺战,是一场政治斗争。必然存在着得失,生死相搏的政治斗争,是身不由己的。

  史学长空说:

  皇权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历朝历代,皇储争夺,屡见不鲜。不存在对与错,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都是生死相搏。这种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至于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底线,是不择手段,复辟帝位才是他们的正途。明代宗朱祁钰的仁慈,在皇室的政治斗争中,缺少一些政治手腕。

  如果朱祁钰采取政治力量,对朱祁镇集团进行血腥的屠杀,自然不会出现明英宗复辟一说。

  最后谁胜谁负,就难说了。孙太后集团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朱祁钰是一位好皇帝,他是一位悲情的皇帝,值得大家同情,但是皇权争夺,不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能理解的。

  朋友们,朱祁镇与孙太后是不是真的没有底线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孙太后剧照

  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回答另一个问题:孙太后跟朱祁镇母子俩算是“厚颜无耻”吗?

  厚颜无耻,是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所以,我们来看看孙太后母子第一脸皮到底厚不厚?第二,是否不知羞耻?

  所谓“脸皮厚”,就是让人看不到你的脸,不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有什么心思。这跟“不要脸”不完全一样,“不要脸”是已经没有底线了,而“脸皮厚”还是有底线的。

  孙太后当年因为生了儿子朱祁镇而被立为皇后这件事,一直有人拿来说事。可是,朱祁镇是皇帝的大儿子,在皇后没有儿子的前提下,立这个大儿子为太子,不算过份吧?要知道,没有太子才会使国家更动荡。

  当时,胡皇后只生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与永清公主,而明宣宗那时已经三十岁了。在古代,普通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是一件令人着急的事,何况是帝王之家,那可是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

  儿子是太子,母亲没有资格做皇后吗?虽然说“母以子贵”,但同样的,子亦以母贵。孙妃的出生和身份又不是很见不得人,有碍国体,她为什么不能因为儿子立为太子而升为皇后?

  而且,在那个时代,她是否能立为皇后也并不是她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准备废立之前,朱瞻基可是跟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过的,是取得了辅佐大臣一致同意的。而从历史记载来看,孙太后并没有与这些辅佐中的任何一个有勾结。

  所以,拿孙太后上位的事来说她脸皮厚,站不住脚。

  朱祁镇剧照

  朱祁镇就更不用说,虽然他在土木堡之变前是个“不好”的皇帝,但他做人确实明明白白,以至于也先部落上上下下对他都很尊敬。

  他回来以后,其实要求也挺简单,只要能跟老婆孩子在一起,就是住在南院那种破落地方也无所谓。并没有要让朱祁钰把皇位还给自己。

  所以,也不能说他是个脸皮厚的人。

  所谓不知羞耻,就是三观无下线,以“不知礼义廉耻”为正确行为。

  先说“礼”吧。按道理,嫔妃在册立时是有公文但没有印章的。但孙妃被册封时,皇帝不但给了她任命书,还给了印章。于是有人说孙妃不合礼仪。但是,给印章不是孙妃要求的,是朱瞻基要给她的。因为他们俩从小玩到大,关系本来就很不错。如果不是政治因素,胡氏还不一定就是皇后。

  胡氏善祥,历史评价她“天性贞一,举止庄重,颇有贤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形象。也正是因为她的优秀,就有人把孙皇后放在了她的对立面来看,认为孙皇后就“不优秀”。但如果胡皇后继续为后一直到土木堡之变,说不定她的作为还不如孙皇后。

  在胡氏成为“废后”之后,孙皇后对她还是以礼相待的。虽然在婆婆张太后那里吃饭时,张太后总是让胡氏坐孙皇后之上,孙皇后除了心里有点不高兴之外,也没有什么动作。

  所以,孙皇后在“礼”这点上是没有瑕疵的。

  在“义”方面,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同意了石亨的“夺门之变”计划。认为朱祁钰为国家出了那么大的力,甚至可以说是牺牲,但一生病,孙太后就对他动手。不过,这件事也得从另外两个方面去看。

  《大明风华》剧照

  一是为了自己受苦受难的儿子,作为一位母亲,她的行为我觉得没有毛病。从这点来说,朱祁钰也是有责任的。如果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不要那样对哥哥,而是好吃好喝供着,兄弟两时不时沟通一下,估计孙太后不一定会同意石亨他们的计划,而朱祁镇也不会要弟弟让位的。不过,如果是那样,也不会给石亨他们有行此计划的机会。

  二是“夺门之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后来朱祁镇也知道了。但当时的孙太后其实也并不清楚。

  所以,说她对朱祁钰“不义”,应该谈不上。

  至于“廉、耻”,这个就无需我在这里做评论了。历史上对孙太后就没有这样的说法。她完完全全是一个“知廉耻”的人。

  说完“母”,再说说“子”。

  前面说了,朱祁镇是个人格很令人尊崇的人。在“礼义廉耻”方面,他没有什么过错。对于复位后的所作所为,只能说他“不智”。

  他受石亨们的蒙蔽而杀了于谦,这是很“不智”的事情,但谈不上不顾“礼义廉耻”。

  他给朱祁钰死后的待遇,虽然可以用“压抑太久”或者“以牙还牙”来作为借口,但确实有点“不义”。从但依然不至于说他“厚颜无耻”。

  综上所述,我认为孙太后与朱祁镇并不是如题主所说的“厚颜无耻”之辈。

  历史的评价是中肯的,孙太后是一个有魄力的,能稳定朝局但又不专权的女人。这样的太后,算是当时的国之大幸了。

  感谢朋友阅读,有不同意见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沟通为谢!

  《大明风华》剧照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当年为立她为后,明宣宗不惜废掉原配妻子胡善祥皇后,让胡皇后出家当了道姑,而后孙氏才上位,当了皇后。

  史书有记载“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一案。说是当初还是贵妃的孙氏为能当皇后佯装怀孕,而利用手段控制宫女怀孕产子。再偷梁换柱把宫女所生的男孩据为己有,而这个男孩就是朱祁镇。然后母凭子贵当上了皇后。

  此事如是真的,那么,朱祁镇就不是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在“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孙皇后都以丰富的政治经验与皇太后的尊严,力挽狂澜,成功地驾驭了两“变”,对国家在非常时期保持安定发挥了作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朝二十多万(一说五十万)精锐部队在土木堡遭瓦剌骑兵围歼,皇帝朱祁镇被俘并被挟持继续攻掠明朝北方重镇,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摈弃了部分朝臣南逃的主张,采纳了于谦等主战派的建议,让皇帝异母弟朱祁钰即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备战,坚守京都,取得了北京保子战的胜利,化解了大明的危机。

  在打退瓦剌进攻后,朱祁钰恋栈皇位,幽禁被遣送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又废除了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孙太后任凭景泰帝朱祁珏的废立,她处心积虑地保护好被幽禁的朱祁镇和被废的小太子朱见深,静观时势之变。

  从以上陈述来看:孙太后的人品如何值得商榷!但有政治谋略,为大明作出过贡献!

  说朱祁镇厚颜无耻并为过。

  朱祁镇由于年轻无知:既无沙场争锋经验,又无运筹帷幄的谋略。好大喜功,为个人留名青史,在阉人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导致大明二十多万精锐土崩瓦解!

  将士们殒身牺牲后,他没以身殉国,还当了游牧民族的俘虏。在明知瓦剌也先以自己为人质,攻取大明城池,损害大明利益的情况下,还苟延残喘,根本无自杀殉国的举动,没民族尊严与气节!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朱棣和朱由检想比,简直是太祖朱元璋的不孝子孙,是彻头彻尾的缩头乌龟,真正厚颜无耻!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对母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非功过自有春秋评说。若以厚颜无耻论之未免过激,此二人的“污点”主要在于孙太后的“借子上位”,朱祁镇御驾亲征带来的土木堡之变,以及“厚颜无耻”的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在我们看来,后宫的阴险手段属于失徳,动摇国本后又兵变复辟,这属于不明之举。中宫失德,皇帝不明,这对母子就被认定为厚颜无耻,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朱瞻基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娶了胡善祥为太子妃,即位后就顺理成章的立了胡善祥为后。明朝的后妃选拔与之前的朝代差异很大,不再注重门阀的限制,所以明朝后妃只注重德行、以及外貌。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有种说法称朱高炽能当皇帝就因为朱棣“好圣孙”,可见朱瞻基在当时的家庭地位。这两点能够说明一个问题,胡善祥能当太子妃,绝不是爹妈安排的政治婚姻,朱瞻基看不上谁说也无用,所以胡善祥“不得宠”的论调可以视为污蔑。

  孙氏十来岁入宫,聪明伶俐,面容姣好,朱棣亲令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教其礼仪,后来成了朱瞻基的嫔妾。按理说,胡氏、孙氏的位分这样安排没什么毛病,但问题是朱瞻基三十来岁还未得一子,这就牵扯到继承人的危机。胡氏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公主,始终没有儿子;孙氏也是先生下一公主,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才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明史·后妃传》

  这就是胡孙二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此后朱祁镇废后,立孙氏为后,因《明史》记载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其实是宫人子,是被孙氏偷梁换柱到膝下的,所以这次废后是孙氏的阴谋。我们先不讨论《明史》中“借子上位”的真实性与否,单看孙氏得子后的继承人问题。明朝的储君设定与前面的朝代也不同,之前朝代大多采用的是“嫡长继承制”,而明朝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说明朝淡化了嫡庶之别,只注重长幼之分,由长子一脉相传,在无子嗣时,兄终弟及继承规则中也是挑选年长者任之。

  这个继承规则很好理解,比如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隔代传承是因长子一脉的后代具备亲政条件,所以不从叔父辈里挑选继承者。再往后,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一脉传承的长子,土木堡之变后,皇子皆未达到亲政年龄,所以是在年长的平辈中挑选了朱祁钰为帝。后皇位回归朱祁镇一脉,由长子朱见深即位,后边则是朱佑憆,因朱见深的长子、次子皆夭折,其第三子顺延为长房,所以朱佑憆继承了朱见深的皇位。后边不再一一举例,唯一一次国本之争,万历皇帝还没斗过大臣,长房继承制就一直延续至崇祯帝。

  由这个继承规则来看,孙氏没有必要策划废后之事,他“借”来的儿子养活成人,就一定是皇位继承者,事实也是如此,朱祁镇是一岁就立为太子的,所以废后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但这一次废后被称为“无过而废”,也就是说胡善祥并没有过错,至于影视剧中说他与汉王的苟且之事属于张冠李戴。这件事在《罪惟录》有过记载,是指朱瞻基嫔妃吴氏,原本是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了这个叔父后,将吴氏占为己有,但在衔接段吴氏生下一子,也就是朱祁钰,朱瞻基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孩子,所以就让这母子俩长期隐居宫外,至宣宗死前才被宗室承认合法身份。

  “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明史·列传一·后妃》

  因此,朱祁镇可以说是皇储的独苗,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万历野获编》中还记载了胡氏主动请求让位:“以无子多病,表请闲居,而孝恭孙后代其位。”这个记载可以理解,因为明朝并没有像宋朝那样,正宫皇后并没有嗣养储君的传统,所以储君确定的情况下,主动让位至少可以保证皇子即位后,其母不会刁难自已。另有说法是朱祁镇想要废后,顾及胡氏面子,令其上表请辞,这个也能理解,因为皇储已定,皇子的教育和生活是由生母负责,给以相应的位分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废后大事是由大臣商议后决定的,于礼法、制度都能说的通。

  整个事件中,孙皇后的污点只是“借子”,但朱瞻基近三十尚无子嗣,第一个皇子的关注度应该是很高的,皇太后张氏健在,孙氏偷梁换柱的做法就算瞒得住日理万机的皇帝,也难以瞒住盼星星盼月亮的张太后。而且孙氏早已获得了皇帝专宠,又育有常德公主,再育皇子的机会是有的,何必铤而走险犯下欺君之罪。所以借子很有可能是清人修史的黑化手法,就像朱元璋的“鞋拔子脸”一样。

  上面讲到朱祁镇的地位,跟他爹一样,甚至在储位上比他爹还有优势,独苗的朱祁镇深受奶奶张太后的宠爱,又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养成顽劣的性格也能理解。他爹朱祁镇就是个蛐蛐皇帝,他也好不到哪去,除了继承了他爹的蛐蛐爱好,还打破了祖宗留下的规矩,将太监王振当作亲信。说到王振,朱祁镇九岁登基时并非孙皇后听政,而是太皇太后张氏把控着朝政大权,三天两头骂一遍王振,所以正统初期就没有宦官干政的情况。在张氏与三杨的配合下,正统初期呈现了繁盛的一面。

  然而在太皇太后张氏、三杨相继离世后,朱祁镇开始宠信王振,正统朝逐渐走向下坡,也正是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有伤国本的事件,即土木堡之变。这件事被认为是朱祁镇的儿戏和王振的“老鼠屎”效应导致的,这种总结非常贴切,但朱祁镇的儿戏并非表现在抉择上,也就是说御驾亲征并没有错,为何这么说呢?这就得看看战争爆发的原因。

  早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制订了朝贡形式的贸易方式,这种形式就是将外商看做使者,由政府接纳使者的朝贡商品,然后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进行数倍的恩赐,相当于拿恩赐买商品。由此也形成了北方的贸易关口,外使通过向明朝廷申请入贡,进京送上商品,获得恩赐。这种严重不对等的贸易形式,明朝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逐渐产生财政压力后,便开始控制外使规模和朝贡次数。

  北方受此政策打击较大的就是瓦剌人,由于瓦剌人朝贡使团规模越来越大,朝廷的赏赐、接待费用逐年升高,所以明朝廷也开始限制瓦剌人的入境。他们本来可以通过廉价的皮毛,换来大明的茶业、食盐和粮食,但这个政策执行后,瓦剌人的收入就直线下降。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了一支号称3000人的朝贡使团,但经核查,该使团只有600余人,于是就减少了赏赐。本来就受到限制,这次又砍了瓦剌人的价格,也先就坐不住了,便开始南下侵扰明朝边境地区,也就是将朝贡变成了掠夺。

  这种情况下,不打一仗,都对不起祖宗,武力解决北方边境问题的方式,从朱元璋到朱瞻基都是一贯作风,此时的明朝依然是攻势。只能说打赢了就是英雄,打败了就是狗熊,这个不能怪后世评论,因为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朱祁镇在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败笔就是路线和时机选择,这个污点被扣在王振头上,其实我认为朱祁镇并没有沦落到完全听信太监的份上,这个选择就是朱祁镇自身能力不足,不会打仗还要御驾亲征,身边的张辅、朱勇、陈瀛也都算将才,没能及时纠正朱祁镇的错误,只能说朱祁镇太过自负!

  自古成败不足以定论一个人的人品,但朱祁镇接下来的行为确实有辱帝王之尊。他并没有因数十万将士阵亡而自杀谢罪,反而跟着也先处处扣关门进行“诈骗”。所以孙皇后果断立朱祁钰为帝,是尽早结束外边那个皇帝给大明朝带来的威胁,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孙太后的后路就是立朱祁钰的时候,先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个是符合长房继承制的,朱见深比朱见济年长两岁,这个也不应该看成孙太后的污点,反而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坐怀不乱。

  然而朱祁钰的皇帝坐的并不踏实,因为于谦力缆狂澜后,又经和谈,从瓦剌人手里迎回了朱祁镇,走的时候是皇帝,回来就成了太上皇。不仅辈分乱了,而且带来了政治危机,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钰将哥哥幽禁南宫七年,在此期间,一直谋划着易储,因为当年自己是代理皇帝,皇太子可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所以经过一系列操作,以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代了朱见深。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当时有个贵州道监察御史就评论此事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话里话外就是说朱祁钰逆天行事,不是正统就不要干废太子的事儿。

  这件事对朱祁钰打击较大,在他看来已经没有延续香火的可能了,于是身体每况愈下,就在这个时期,石亨等人开始谋划“夺门之变”。这件事并不能将污点扣在朱祁镇身上,因为他被幽禁在南宫,并不知道外部情况,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在皇储之争中得不到好处,于是就谋划南宫复辟,取得一个拥戴之功。这件事筹划之前,是赢得了孙太后的支持,毕竟朱祁钰把人家孙子给废了,人家支持复辟于情于理都不为过。

  其实这个事情对朱祁钰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他没了儿子,于谦为首的大臣都支持复立朱见深为储君,说白了就是等着病重的朱祁钰撒手人寰,然后将皇位恢复至英宗一脉。石亨等人的做法,就相当于插了一腿,把太上皇搬出来,自己跻身功臣,如果没有这个夺门之变,朱见深早早就当了皇帝,那么太上皇朱祁镇仍旧是太上皇,也不会在南宫受罪了。当朱祁钰听到撞钟擂鼓的声音时,当即问了下人是否是于谦谋反了,当下人回复说是太上皇复辟了,朱祁钰才连声说了“好好好”。朱祁钰的心态就是老朱家的血脉,谁当皇帝都成,别让外臣夺了江山。

  但这么一来就给朱祁镇扣了帽子,害的数十万将士客死他乡,还有脸发动兵变复辟。而且复辟之后还杀了于谦,好像是政治抱复,显得毫无帝王的度量。而夺门三功臣在得宠后专权跋扈,进而演化出“曹石之变”,又可见朱祁镇的用人不明。

  综上可见,孙皇后与朱祁镇这对母子并不能说是厚颜无耻,孙皇后的污点其实可信度不高,她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不错的,她所做出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按照规制来的,并没有太过出格的地方,土木堡之变时的冷静决策也绝非一般女性能够做到。朱祁镇的毛病就是能力不足,但心气儿挺高,效仿祖辈御驾亲征,结果玩大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别的皇帝拿的出手的政绩都是文治武功,而朱祁镇最出彩的是废除了人殉制度,释放了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所以朱祁镇不能说是厚颜无耻,没点脸皮他就没法当皇帝,毕竟能力有限。

  这两个人最好能分开来看,相对来说吐槽机对孙后评价还凑合,对朱祁镇的评价偏低。从为人处世和历史功过来看,这对母子其实不太一样,而且有些资料显示朱祁镇未必是孙氏亲生的。

  历史上的孙氏没有《大明风华》里演的那么精彩,她就是一个县主簿的女儿,因为朱瞻基的外祖母去她家做客,喜欢她的伶俐漂亮,正好那阵子朱棣给朱瞻基找媳妇,就顺手推荐给了女儿张氏(仁宗皇后)。

  张氏自然不敢驳老娘的面子,把十岁的孙氏接到家里亲自抚养,给朱瞻基当玩伴儿,两人可以算是青梅竹马。但是七年之后朱棣又给皇太孙找了一个有祥瑞的媳妇胡善祥,于是孙氏就只能当嫔,她到也没说什么(估计也是不敢)。

  宣宗登基后她和胡善祥关系还算凑合,起码能保持面子上的礼貌,胡善祥身体不好她常去探望。后来宣宗废后事件没证据显示有她挑唆,甚至宣宗第一次告诉她要废后时孙氏是推辞的,大意是皇后固然多病但未必不能生子,我的儿子怎能在皇后儿子前边。

  不过这也不代表孙氏怎么贤惠,胡善祥被废后婆婆张氏可怜她,很照顾胡善祥,宫中宴会安排胡善祥座次高于孙氏,孙氏也是闷闷不乐的。如果闷闷不乐只是小女人心态作祟,后面发生的事儿就有点过分了。

  太后张氏病故后本来胡善祥的名字是在妃嫔册子里的,有资格去去祭奠,但是孙氏就是不同意她去。胡善祥痛哭不已,第二年也去世了。这事儿孙氏办的挺小气,丈夫都死了,胡善祥又不争宠,何必这样?

  更过分的是胡善祥死后,本来杨士奇是希望用皇后之礼安葬,这是他和宣宗的约定(胡后可废,但礼仪如常)。但内宫趁杨士奇年老多病,悄悄的按嫔妃之礼给葬了,连个像样谥号都没给,只称“静慈仙师”,把病床上的老杨气得够呛。

  升级成太后的孙氏基本还算称职,娘家亲戚封侯也控制,但是没有婆婆张氏控制那么严格,能守住的底线是弟弟们一旦开始侵占土地就立刻翻脸。强行把占的土地退回去,建的房子扒掉,自然也会痛骂弟弟一顿。

  对朝臣也有基本的尊重,初期王振擅权要冤杀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还要在文庙动手。孙氏听后大惊,把儿子叫来痛骂一顿,表示祭酒是国子之师,就算有罪也不能这样侮辱人吧?你到底侮辱的是谁知道吗?吓的朱祁镇赶紧把李时勉放了。

  土木堡和夺门之变中孙氏的角色确实不太光彩,但咱们得区分复辟和杀于谦的不同,孙氏支持复辟是人之常情,不代表她就支持杀于谦。大体上这个谥号里没有“贤”字的女人在史料中评价还是偏正面的,不至于像题主说的那么烂。

  朱祁镇这货我真懒得说,明朝在他手里没亡国只能算朱元璋到朱瞻基这几代人底子打得太好,换个脆皮点的王朝都不晓得死几回了。最让吐槽机无法忍受的就是那股死不悔改的操性,其实只要是个人就会犯错,无论犯下多大的错,能认识到自己错了,能去改正错误就还算个爷们儿。

  可是这货呢?正统那几年玩的天翻地覆,几十万将士埋骨荒野,差点就再上演一回宋朝南渡的戏码。作为第一责任人连殉国的勇气都没有,去蒙古旅游一圈回来还舔着脸复辟,还把于谦杀了。

  这也行,好歹历史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励精图治一番也许能洗刷前耻。但这货都干了什么?给王振立祠,还叫“旌忠祠”!顺手还给也先立了一个!我真他喵的无话可说,题主说的没错,厚颜无耻、没心没肺莫过于此。扯淡完毕。

  朱祁镇即明英宗,明朝第六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长子,其母为皇后孙氏。

  朱祁镇出生四月就被立为太子,即位时年仅九岁,“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当时,宫中传言要襄王为帝,太皇太后张氏力挺朱祁镇登基,并重用贤臣辅国。

  张氏驾崩后,土木堡之变使朱祁镇失去皇位,后又经夺门之变重新上位。

  孙氏,曾被丈夫明宣宗评为“德义之范,冠于后宫。”被尊为皇太后之后,在儿子被瓦剌俘获之际,果断否决南逃主意,采纳于谦主张,立庶子朱祁钰为帝,化解了大明空前危机。驾崩后,被尊为孝恭孙皇后。但,史书有“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之说。

  朱祁镇37岁驾崩,经土木堡之变后,回国又被软禁8年,终于体会到如何当皇帝。所以再次复出后,他重用贤臣,平定石曹之乱,遗诏废殉葬制,“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综上所述,这一对母子都做了以他们身份该做之事,值得后人肯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