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为什么同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三国》只写了华佗,没写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南阳县人,出生在大约公元150年至154年间,死亡在大约公元215年至219年间,东汉名医,据说曾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做过长沙太守。张仲景曾写有著名医学著作《伤害杂病论》,他提出的辩证论医成了以后中医看病的基本原则,被后世称为医圣。但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对中医学有重大贡献的人,为什么在陈寿《三国志》和范晔《后汉书》中,都没给张仲景立传呢?

  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也许张仲景这个人在东汉末年并不出名。有人说张仲景曾在建安年间做过长沙太守,但经查有关史志,东汉末年历任的长沙太守中并没有一个叫张仲景或者张机的,倒是有两位姓张的太守,一个是张羡,一个是张怿。如果张仲景在长沙做过太守,相关史料中不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因此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一事存疑。东汉末年天灾人祸,瘟疫频发,因饥饿疫病而死的道路相望,因战争而死的尸横遍野。张仲景感人间灾难沉重,疾疫肆虐,苦学医术,为民间治病,在不断医疗积累和学习古代医学中,储备了大量治病医方,于是他就花了很大精力写出了《伤害杂病论》,但因当时名气不大,没受到朝廷和社会名人的推崇,陈寿在写《三国志》,刘晔作《后汉书》,竟都没为张仲景作传。二是也许张仲景留下的个人资料太少,不足以为他作传。要知道,为某人写书立传,都需要有某人大量可靠的个人资料,因张仲景没有留下足够的立传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陈寿、范晔,也只能干搓手,没法下笔。三是张仲景和当时上层政治名人接触太少,对社会没有重大影响力。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正是士族盛行时期,不是名门望族,不是高官显宦,与当世高层又接触甚少,自然很难进入记史者的法眼。张仲景虽医术精湛,专著质高,但不流行当世,不为当世高层重视,作史者也很难将其纳入列传之列。

  因为张仲景既不见《三国志》,也不见《后汉书》,甚至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未提过张仲景,因此有不少人甚至怀疑东汉末年有张仲景这个人。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张仲景这个人呢?西晋太医王叔和在《脉经》中记载,“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稍晚一点的有西晋医学家、文学家皇甫谧在《甲乙经》中也记载,“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而这两位人物,是西晋时期的名人,他们的记载,应该是最真实的,所以,张仲景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唐代诗圣杜甫,生前虽写了大量的诗词,但名声并没有李白等诗人有名,更没有被人誉为诗圣,只是在杜甫死后,人们才发现了杜甫诗词的高妙优质,被广泛传诵,特别是宋朝以后,人们更是推崇杜诗,甚至把他推到“诗圣”的地位。张仲景恐怕也是如此,他的医学成就不为当世所认识,只是到了后世,人们逐渐整理了张仲景的专著,发现了它的真正价值,才不断重视推崇起张仲景来,直到把他推到医圣的位置。因此当世少名,身后盛名,张仲景若泉下有知,也当可无憾了吧。

  时间,你说清楚了吗?《三国演义》跟《三国志》一样吗?你这种特别傻逼的中医黑,拉低你全家祖宗十八代的智商[灵光一闪]

  张仲景可能是个写文本出身的,华佗是行医人。

  用现代的民间医生和院校教授比较就明白了。有些人一辈子特别能写书,这些散落汤头可能是别人的,他总结一下就出书了。另一些郎中在终身实践摸索,没有写书。

  不过也是。

  现在全国各地也只有华佗仙师庙,没有仲景庙。

  张仲景是西汉的人,华佗是三国时候的人,你说为什么?

  因为张仲景大概率压根就不存在

  伤寒论的作者是王叔和

  三国演义,故事来源于三国时期,经过文人的加工再创作,形成今天看到的内容。

  第一、华佗和张仲景关注的领域不同。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尤其是全身麻醉手术,史书记载第一人,也是“外科鼻祖”,和东汉末年历史人物曹操(曹操不是三国人物)有交集,所以三国演义才会出现。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提出的辨证论治和《伤寒杂病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潜心研究瘟疫,对流行病的防治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二、死后待遇不同

  亳州,华佗的故乡,现有华佗纪念馆、华佗中医院和华佗铜像,拟建立华佗中医学院。

  南阳,张仲景的故乡,有医圣祠、张仲景国医学院以及宛西制药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为什么同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三国》只写了华佗,没写张仲景?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