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传说中莫邪跳进火炉帮助干将铸剑,历史中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对铸剑夫妻,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他们的故事见于《列士传》、《孝子传》、《搜神记》、《吴越春秋》等书,背景有不同,大致的故事脉络相似。《吴越春秋》上说,吴王阖闾付了定金,请他们俩来铸剑。干将作剑时,“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准备大干一场。

  可惜,炉火烧的不管多旺,就是不能让矿石融化成铁水。然后,就产生一个惊人的举动,莫邪不仅剪下自己的头发、指甲扔进火炉里,而且爬上炉台,投身于火炉之中。顷刻间,矿石化成铁水,干将遂铸成两把宝剑。先铸成的为阳,取名为“干将”;后铸成的为阴,取名为“莫邪”。

  历史是不是真实的发生了这么一出悲壮的场面,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佐证。虽然没有铁证如山,但是这些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却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认知,意义还是很重大。

  在青铜器晚期,铁不似现在这么普遍,还属于发现不久的稀有金属。炼铁的技术还不成熟,冶炼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焦炭。那么人身祭炉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木炭的温度达不到冶铁的需要,人体富含高脂肪具有高燃烧值的,有利于产生高温。二是人体由碳元素构成,容易在炉火中生成碳元素,就可以有效提炼铁元素。

  那有人会问,到底效果有没有这么明显?真有神效,也犯不着用人命,投一些牲畜什么的也可以呀,反正从根本上讲就是有机物啦。其实,没这么简单,因为这还涉及到铸剑师们信奉的思想。

  古人祭炉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认为人是有灵性的,人殉身铸剑,有利于让灵气或者精气神汇聚到铁水之中,那么打造出来的剑就会具有灵性。

  其实,莫邪、干将铸剑,只是历史的一个传说,关于他们以身铸剑故事的流传和演变,已经有学者做了详细的考察。

  根据相关学者所写的论文可以发现,所谓干将、莫邪不过是一种“影子”或“符号式”的人物。最早的干将和莫邪并不是人命,而是表示刀剑的锋利,比如汉代的《盐铁论・论勇》称“莫耶之利”,谓干将之剑为“利兵”。干将似为利剑的符号。刘向《说苑・杂言》:“干将为利,名闻天下。”所以,干将莫邪的名声来源于其锋利之刃,锋利之效又使之成为天下利剑、名剑的符号。

  最早将干将和莫邪作为人名的典籍来自于《吴越春秋》,《吴越春秋》里面说干将造剑, 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干将、莫耶后来还成了夫妻,分别造出了一阴、一阳两把剑。从此,干将、莫邪之剑终于在文献上有了确切的作者,剑名与剑师得到统一;而剑名与人名的合一,实际暗示了在早期剑名文本中也隐含了剑师之名。

  为什么后来的文人雅士喜欢不断传说莫邪、干将的传说呢?我们可以从《后汉书・杜笃传》看出端倪。《后汉书・杜笃传》载《论都赋》有“提干将而呵暴秦”语,“干将”汉高祖刘邦斩蛇之剑。因此,干将这把剑成为了消灭秦王朝,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而且最早,干将、莫邪还曾为楚王所铸造剑,秦末曾有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这把剑又与楚国灭亡秦朝发生了传奇性的联系,所以,这个故事就显得越发有意义。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跳进火炉里面,然后锻造出锋利的宝剑,这个是确有其事的。古人没有什么科学知识,古人用火烧剑,往往是用木炭而不是煤炭,木炭烧出的火温度低,无法达到铸剑的程度,所以往往容易弯曲,但是人身上有脂肪,当人跳入火中,脂肪往往会助燃,提高炉的温度。不过,春秋战国时期,跳进火炉里面的人,一般都是奴隶或者俘虏。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剑文化里,干将、莫邪无疑是名气最为响亮的宝剑之一。这两件名剑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剑,战国时期的文献屡有提及。在后世的流传中,干将、莫邪逐渐成为利剑的象征而不断被人言说。不过流传最广大概还是莫邪投身冶炉,助干将铸剑的动人故事。

  据说,干将是铸剑高手,莫邪是其妻子。吴王阖闾命干将为其铸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剑,然而过了三个月,金铁之精依然无法销熔,干将束手无策。这时莫邪对干将说:“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并表态,愿意以身投炉,助干将铸剑。于是,莫邪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于炉中,并让三百个童男童女烧火,待炉火最旺时,投身炉中。很快,金铁熔化开来,干将也得以铸剑成功,并将铸成的两把剑分别命名为干将、莫邪。

  这个传说最动人的是,莫邪为帮丈夫铸剑,不惜牺牲自己。这个故事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因为古代人炼铁技术不够成熟,冶炼金属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焦炭。木炭的温度无法达到冶铁的要求,所以在关键时刻将人体这种高脂肪高燃烧值的东西推入炉中,生成碳元素,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炉温,进而熔化铁石。

  不过根据战国的文献,干将、莫邪是铜剑,而不是传说的铁剑。战国时期冶铸铜剑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根本就不需要用活人投炉。因此可以推测,这个传说产生时,铜剑已衰,铁剑盛行。从中国古剑的发展历史来看,铜、铁剑完成更替的年代是在汉朝,所以这个传说极有可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由此可知,尽管莫邪投炉助干将铸剑的故事,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整个故事系后人编造而成的。

  有屁的科学依据,只是个不断被完善的传说而已。

  干将莫邪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以及干宝的《搜神记》。

  故事说干将莫邪为晋君作大宝剑,三年,宝剑做成了,两把一雌一雄,把雌剑献给晋君,临走时干将知道媳妇莫邪已经身怀有孕了,告诉媳妇:我这次去见晋君他准杀我,如果你生的是儿子,要替我报仇哦。等咱儿子长大了,告诉他我把剑藏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

  干将见了晋君果然被杀。

  莫邪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赤鼻,赤鼻长大了,莫邪把他爸爸被杀的经过告诉了他,赤鼻几经寻找找到了那把雄剑。

  另一边晋君做梦梦见一个眉间很宽的人,要杀他,于是派人搜索眉间尺。赤鼻听到消息跑到山里,碰见一人,问他:想报仇吗。

  赤鼻说:想。

  那人说:我可以帮你,但是我要见到晋君才能替你报仇,所以你必须给我一个礼物,让我能觐见晋君。

  赤鼻问:啥礼物

  那人说:你的脑袋。

  赤壁说行,于是横剑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双手奉上。

  那人拿着赤鼻的头和宝剑去见晋君领功,晋君一见很高兴,这人在梦里想杀我,太可恶了。于是命人取来一个大锅,把赤鼻的脑袋放锅里煮,煮了三天没烂,晋君很奇怪,来到锅边看了一眼,这时在锅边的那人看机会来啦,挥起赤鼻给他的雄剑,一下就把晋君的头给砍了下来。

  那人对着锅里的赤鼻说,我的任务完成了。于是挥剑把自己的头也割下来扔锅里,于是三颗头瞬间都烂了。

  这三本书中,《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干将是为晋君铸剑,而《搜神记》中干将莫邪的客户变成了楚王。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提到干将莫邪,还说了他们铸剑的故事,说干将得了一块神铁,屡次铸剑不成,他媳妇莫邪把自己的指甲和头发扔到铸剑炉中,于是剑成。

  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的时候,把铸剑的部分写的有夸张了一下,说莫邪跳到铸剑炉中,那把剑才炼成,不过这么一写后面眉间尺的故事就没法写了。

  干将莫邪原来在秦以前都是宝剑名,比方说《战国策,齐策》中说: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所以,干将莫邪都是后人附会的故事而已。

  给个传说故事找科学依据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原始的高炉是用来炼铁的,春秋时的宝剑一般都是铁剑,高炉技术很早人类就掌握了,目前所知最古老高炉是中国西汉时代(纪元前1世纪)熔炉。在纪元前5世纪中国文物中就发现铸铁出土可见该时代熔炼已经实用化。初期熔炉内壁是用粘土盖的,用来提炼含磷铁矿。西方最早的熔炉则是于瑞典1150年到1350年间出现。这两国的熔炉都是自行发展摸索出现,没有互相传达关系。

  赤铁矿是最易还原的铁矿石,赤铁矿进入人类生活,预示着日后冶铁术的发明。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陶窑,说明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火的使用。

  商代硬陶的烧成温度已达1180℃。这种高温为金属冶炼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而商代炼铜技术的进步,对高炉的出现更具有决定意义。一,高炉起派于炼铜炉 中国早期炼铜的原料是氧化矿,其中包括孔雀石。已经发掘的殷商和春秋时期的冶铜遗址中,铜矿与赤铁矿放在一起,铜渣中的氧化铁含量很高,有的达到40帕左右。这些遗物证实,在炼铜过程中,易还原的铁矿石曾经被带到炉内。战国时期的文献《山海经》,对铜矿与铁矿伴生曾有多次记载:白马山“其阴多铁,多赤铜”,丙山“多金、铜、铁”。这种伴生现象,可能是炼铜炉最早使用含铜铁矿的原因。纯铜熔点是1083℃。铜中含铁成分愈高,熔点也愈高。炼铜炉在始初阶段温度较低,原料中的铁不可能大量还原出来。随着炼铜炉加高、扩大,炉料在炉内经过充分预热,炉温逐渐提高,如超过1300℃就有可能炼出生铁。春秋时期的早期熔炉由于技术的问题,很难达到1300的高温,只是偶尔伴生(当时的熔炉几乎是一次性现垒的,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干将莫邪的水平估计也就和澳洲小哥差不多。故事就是故事,可真可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传说中莫邪跳进火炉帮助干将铸剑,历史中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