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这个问题大了,容易踩空。贴篇旧文,说一些思考吧。

  用精神喂养孩子

  世人只注意给孩子物质的营养或传之以具体的知识,但往往忽略了用精神喂养孩子。精神喂养不直接解决人的温饱,也不直接传给孩子具体的知识,精神喂养的任务是帮助人找到解决温饱的办法,刺激人寻找具体知识的欲望,保证人在前进道路上所需的一切动力。

  在物质及其困乏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读中国革命史,总是思考,中国所领导的事业是何其艰难,物质条件的简陋那是不堪想象的,但为什么就会产生出那么多辉煌灿烂的精神并且靠这些精神支撑着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不朽奇迹。长征,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抗日战争,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解放战争,三年创造的神话……人,还是那些人,曾经叫“东亚病夫”,曾经猪狗不如,为什么到了的麾下,就会一个个虎虎生威,一个个神勇无敌,就敢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眼,就敢于手顶炸药包打开胜利之门,就敢于“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归根结底,是当时的中国善于用“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精神喂养。

  在物质相对富裕的时期,精神的喂养更为重要。“无产阶级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精神喂养相对容易;当“无产阶级”进而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后,却往往容易产生对精神的排斥。当下,农村孩子普遍比较勤奋而城市孩子却普遍相对懒惰,贫寒子弟普遍勤奋而富家子弟却相对懒惰,可能就是这个道理。物质文明的提高并不就要削弱精神文明的建设,反而应该更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是正常的规律,但目前的状况却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呼吁用精神来喂养孩子。

  “人不光靠吃米而活着”,没有精神的人是愚昧和麻木的,缺少精神喂养的孩子是畸形的,中国近年的教育总不能让国人满意,症结多在于此。我们在功利地教育时,忘记了或者说忽略了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孩子可能掌握了许多的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却空缺了支撑其灵魂的抽象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当然也与我国近年来人文科学的发展不足有关,我国的哲学家们、思想家们、艺术家们没有能及时有效的生产出能够满足国人精神需求的精神粮食。

  为了避免把话题扯得太远,还是回到强调孩子的精神喂养上来。我们可能暂时没有“牛奶、鸡蛋”,但我们并不缺乏“红苕、稀饭”,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相信也能让孩子健壮的成长!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包含了一个含义,有些故事给我们创造了美景,比如说望庐山瀑布,有些故事却给我们一种高深的境界,比如说一些关于梅花的诗作。

  可是在德育教育这一块,把它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同时也克服了德育教育的枯燥无味性,很多情况下,我们如果只进行道德的宣教,那么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反感,而语文教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很多。

  比如说,在学习有关风景的描写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我们祖国的山河美丽,在描写历史人物的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文明,而一些革命烈士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儿女为了今天的幸福曾经付出了多少。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总之语文就是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种感觉,是一种从我们内心中撼动我们灵魂的感觉,很多时候语文教学由于它的实在性以及它的实用性承担着我们整个文明的传承,承担着我们道德文化的传承,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体系中,更多的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无论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任何一个课堂中,我们都应当试图慢慢渗透德育教育,通过一个小故事,通过一篇小文章通过一些古诗词都可以慢慢进行这些工作。

  德育教育并不是说出来,而是让孩子们去感受去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语文学科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建议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课程中德育素材的多样性,语文课本分为组别,每组都有一个主题,紧紧抓住每组主题进行德育渗透,效果要好很多。在教学生活懂得道理一组中,《钓鱼的启示》中,告诉我们要经得起诱惑,面临诱惑要做出正确选择,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生的生活中很多面临抉择,考试分数多给了,捡到钱,过马路闯红灯等,一系列的鲜活实例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比起说教效果好。

  第二,德语渗透教育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课堂为何死气沉沉,因为我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只是枯燥的说教,生活与教育脱节。在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最大化的利用各种身边的实例,教学感动一组时,《桥》这一课中,老支书的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无论读还是体会,效果不理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一些感动的人物,学生更能体会精神,带给学生的震撼无与伦比。

  第三,语文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特点,语文课外读书活动,推荐读本的目的性,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德育,多推荐相应的书。辩论会,手抄报等活动也可以搞活动,带有相应德育目的。

  第四,作文课中德育渗透。把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学习获得德育体验,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在作文指导中把学生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写出来,写事,事中的感悟与课文感悟结合,写人,人的品质与课文中人结合等。

  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方法和形式多样性,语文老师可以充分的挖掘素材,挖掘方法,才会是德育教育有声有色。

  新人新观点,希望帮到你!

  1:在导入中渗透德育

  教师每节讲课,都要有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应该把好教学第一关。

  2:在探究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在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通过重点词,句的讲解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的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的阐释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

  (4)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插图,领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德育

  4:在总结鬼虎冢延伸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7: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9: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新人新观点,希望帮到你!

  不刻意的渗透,仅凭老师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足以,当然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德行和能力,实在要教的话,加入论语中的明德做人做事的故事也足够了。

  渗透没有问题,点到为止,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了教学任务。

  语文的学习从最初的拼音文字,到标点符号,感情色彩理解的工具开始,直到中心思想的总结等等,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辨识,理解与表达,这是一个情商培养的过程,语文大部分是前人的历史,它告诉我们贵族精神,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充盈的生活,获得幸福感,这些可贵的精神便是自律之下获得的品质,品德,语文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品质典型,教师在引导学习中重点激发孩子的思考,不断反思才能够使知识内化到孩子的行为中,从而真正渗透到孩子体内。

  语文里什么科目没有?语言是怎么来的?语文就更别说了。

  老师的 绩效考核 改革势在必行! 升学率 淡出考核 指标

  语文课的选篇,要体现中华文化的语言美、传统美、历史的厚重感,要宣扬科学进步思想、弘扬民族正气、推崇民族英雄、传扬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总之,要让文章成为民族强盛发展的绝对肋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