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他这个人非常的渣。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

  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还有,他身上还背着人命官司,为了仕途权力出卖好友。他探知自己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就派人找武三思告密,结果张、王二人因此遇害,宋之问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在历史上流传的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他作为舅舅,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他的这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大体是这样的: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

  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名誉天下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家都是诗人,而宋之问又是未来的诗坛领袖,是不是好货一目了然。

  然后宋之问就非常喜欢这句诗,他就厚着脸皮想问外甥要这首诗的著作权,而且连给钱封官的许诺都下了,但一向清高,尤其看不起宋之问的刘希夷不为所动。

  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他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后来,他就把这首名诗据为己有了。从后世编撰的《全唐诗》来看,宋之问杀外甥夺诗这件事,看起来还煞有其事。

  因为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寡廉鲜耻的宋之问杀人之后偷了这首诗,稍微修改了一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诗。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件事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虽然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但宋之问的年龄按照某些史料记载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岁。

  按照史料中的说法,宋之问杀刘希夷的事件发生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这一年,宋之问才24岁,这个时候,他才做官没几年,还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后来在武则天时代那么炙手可热。

  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洛州参军,芝麻粒大小的官。

  而如果做更为严谨的分析的话,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小不止五岁。

  宋之问曾经写过一首《秋莲赋》,在自序里,他这样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而天授元年是690年,根据《书·宋之问传》的说法,这一年宋之问才20岁。也就是所宋之问应该出生于公元671年。他比刘希夷要小二十岁。

  这样的年龄差异,宋之问怎么能在十岁的时候就下手杀死自己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呢?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多半也只有在诗坛地位低,写诗普通的诗人去羡慕嫉妒恨诗坛地位高,写诗写得好的诗人的道理。

  宋之问和刘希夷谁的诗坛地位高,谁写的诗好呢?

  古代的诗歌评论家早有公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

  而明代的李攀龙《唐诗直解》里则说的更为直接:\"《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宋之问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和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是开启一代诗风的大诗人。

  从宋、刘二人现存诗歌的数量来看,两人的差距很大。《全唐诗》存刘希夷诗1卷23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共30首。《全唐诗》存宋之问3卷187首,仅数量就远远超过刘希夷诗,且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而且,按现存唐代史料的记载,在唐代当时,宋之问的诗名也远强于刘希夷。《旧唐书·文苑》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宋之问是少年才子,才华卓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一首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的长诗。而刘希夷一生蹉跎,一辈子都是布衣。

  宋之问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句诗杀了刘希夷,还杀的尽人皆知呢?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的确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刘希夷。

  而他后面提到的孙翌和《正声集》,是盛唐时期的一部诗选,也就是说,在盛唐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确认这首诗作者是刘希夷了,根本不存在宋之问改编这首诗,据为己用,蒙骗世人几百年的事情。

  《代白头吟》唐?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诗人了。

  宋之问,才华横溢,有“龙门赋诗夺袍”、“上官婉儿评诗第一”等,关于他的诗文佳作的轶事。

  但是宋之问在政治史上评价颇低,对于他的人品,更是有“求欢武则天”、“卖友求荣”、“因诗杀亲”等故事流传民间。

  这里提到的: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就是指的“因诗杀亲”这个故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作品。

  史书对于刘希夷的记载不多,大抵上,我们知道他相貌英俊,少年得志,不到30岁便身故了。

  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刘希夷的死正是因为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害死他的人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而关于这个故事呢,最早是出现在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天,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来拜访,并拿出自己的新作让舅舅看。

  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时,感到意境清新,且感情真挚,喜欢得不行。

  于是,宋之问就问刘希夷:“这首诗,你给别人看过吗?”

  刘希夷不知舅舅因何而有此问,便回答说:“没有呢。”

  宋之问便试探性地说:“我非常喜欢这两句,想把它写进我的诗文里,不知外甥意下如何?”

  刘希夷思虑片刻,觉得只是一句诗文而已,便答应了。

  可是没过几天,刘希夷又反悔了,不同意宋之问用此诗句。

  于是,宋之问就派自己的奴仆,用装上土的沙袋,将刘希夷闷死了。

  关于刘希夷与宋之问的“因诗杀亲”的故事,我个人倾向于是非真实的,是演绎杜撰的。

  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人的一本小说《唐人新语》,记录如下:

  后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又有新的演绎,记录如下:

  “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而《唐才子传》,是唐灭亡后的三百多年,元代辛文房所编撰的评传汇编集,也将这个故事编辑其中。

  而正史的新旧唐书,和其他文献均没有此事的记载,故,可信度不高。

  《旧唐书》上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宋之问和沈佺期都是律诗的奠基人,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可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

  史书上关于宋之问有才学的记载确实非常明确的,一些广为熟知的记载,比如:

  武则天晚年在龙门举行诗会,原本是东方虬荣获第一,但是武则天看了宋之问的诗之后,当机立断,把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拿了回来,赐给了宋之问。

  再比如:

  唐中宗在家举行宴会,让内宰相,唐朝当时的第一才女上官婉儿当评委。

  最后,冠军在沈佺期和宋之问之间展开,片刻思虑之后,上官婉儿选择了宋之问的诗作为第一名。

  宋之问并非胸无点墨之人,他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情真意切的千古名句,他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句诗,而杀害刘希夷(刘希夷到底是不是他的外甥,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也是存疑的)。

  宋之问,文学才华确实堪称一绝,但是古人更看重气节、德行。

  宋之问在武则天时期,一味谄媚奉承,写了很多吹捧的诗文。

  武则天当时有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人为虎作伥,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但是宋之问为了自己的官运亨通,向哈巴狗一样巴结他们兄弟二人,极尽谄媚之能事。

  同时,宋之问完全没有政治眼光,全凭一味地逢迎讨好,攀结权贵混迹于官场。

  他开始献媚武则天,武则天死后,中宗继位,他受牵连被贬,中途因检举自己的好友张柬之而重新回到朝廷做官。

  之后,宋之问又开始讨好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睿宗,睿宗厌恶宋之问为人,将其流放。

  唐玄宗即位后,将所有扰乱李唐王朝的人,全部问责,而宋之问也被下令赐死。

  宋之问的人品实在是太差了,所以,民间应该对他的种种丑事厌恶至极,同时又同情刘希夷英年早逝,于是就把这么刘希夷的死与宋之问挂钩了。

  有人因一句诗而美名远扬,有人因一句诗而臭名昭著。

  宋之问,因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而流传千古,也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遗臭万年(尽管我更倾向于是杜撰的)。

  宋之问,这一辈子,因为诗而升官,因为诗而受辱,但总结宋之问的一生来说,除了诗,他一无是处,完全配得上“最声名狼藉的诗人”这个称号啊!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先说结论:这件事算是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并没有直接结论证明是宋之问杀了刘希夷。然后说过程——

  《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两次,标注了两个作者,这首诗从唐初流传到清初,没人彻底搞清楚原创作者到底是谁。在全唐诗中注释前半部分写了刘希夷写作此诗的历程,后半部分写了宋之问盗诗的过程,而全唐诗对于这部分的注释采取的则是中唐刘肃的《大唐新语》“诗未成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这就是记载这桩案子最早的文献。但是刘肃也没有断定就是宋之问杀的刘希夷。《大唐新语》提到因为这首诗,刘希夷稍为时人所知。

  晚唐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写的是刘禹锡和他的谈话,其中则具体化了宋之问的杀人细节。正因为这谈话录,后来又许多人人云亦云,“转载”这篇文章并认为宋之问杀了刘希夷。而大家忽略了刘禹锡这次对谈也只是一句《大唐新语》的基础事实上的推测,毕竟刘禹锡和刘希夷之死之间已经隔了一百多年,刘禹锡当然不可能知道宋之问刘希夷之间的事情。

  而更不能忽略的事实上,无论是从当时的文坛名字还有作品数量来说,宋之问都甩开了侄儿刘希夷一大截,全唐诗中存世刘希夷23首,宋之问187首。

  另一个疑点是,宋之问的诗中,有不少都有抄袭的嫌疑,疑似被洗稿最多的不是刘希夷,而是另一个人,如果宋之问当真是做贼心虚,为什么不杀了抄袭最多的那个呢。而且全唐诗中,作品张冠李戴,洗稿的情况比比皆是。

  据说是事实。但那天我确实不在场,也没看到。

  这是一件很难讲得清楚的公案。

  首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就是《白头翁》一诗《全唐诗》卷八十二收录此诗作者署名是刘希夷,而卷五十二又收录此诗标题变成了《有所思》,作者相对变成了宋之问。这两诗唯一的区别在于,宋诗中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改为了“幽闺女儿惜颜色”。

  因为版权之争,所以后来出现了宋之问因为这句诗用土袋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的说法。那么,宋之问有没有真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呢?

  最早出现这种说法应该是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和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这边两部小说集。《大唐新语》说刘希夷“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说得比较含糊,并不十分肯定。但我们知道,最初的谣言不就这样来的么,惯会使用也许,大概之类的词语。

  而《刘宾客嘉话录》则说“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不但语气肯定,而且还说是宋之问亲手干的。后来出现的《唐才子传》补充了更为详尽的杀人细节。

  这两位作者距离宋之问刘希夷的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了,而再靠近宋之问时代的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材料矛盾之处很多,大致有三:

  关于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正史上均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其他材料中大致推测。《唐才子传》说刘希夷上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的时候还没到三十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651),死于仪凤(676-678),或者调露(679)年间,最迟不晚于永隆元年(680)。

  《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这里”甫冠“就是刚满20岁的意思。而据宋之问《秋莲赋》自序:”天授元年(690),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两相对照,可知武则天天授元年时宋之问才20岁。顺着这个年龄往上推,宋之问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671),比刘希夷小了整整20岁。

  试想一下,刘希夷25-29岁时死掉,而宋之问作为一个5-9岁的幼童,怎么能使下人活着亲自把刘希夷压死?而更夸张的是《唐才子传》里说宋之问跟刘希夷同年进士,那么问题来了宋之问4岁就进士及第了,这可能吗?

  闻一多的《唐诗大系》里把宋之问的出生定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这样一来,到刘希夷死的时候,宋之问是21-25岁,这正是宋之问年富力强的时候,用土袋把25-29岁的刘希夷压死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根据常识,出现甥舅年龄相仿,甚至外甥比舅稍大的情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外甥母亲是大姐,在姊妹中排行靠前,舅是小舅,在姊妹中排行靠后,二是姐弟的年龄要相差18岁以上。

  据《旧唐书·宋之问传》和唐代的《朝野佥载》,宋之问有兄弟三人,宋之问、宋之逊、宋之悌,宋之问是大哥。而宋之问的《陆浑南桃花汤》诗里有”长妹梵筵众“一句,“长妹”表示宋之问至少有两个妹妹,如果刘希夷的母亲是宋之问的大姐,宋之问便是兄弟姐妹6个人。

  这是按照宋之问和刘希夷母亲之间没有其他兄弟姊妹假设来算,即宋之问母亲在生下刘希夷的母亲18年后,一直没有生育,直到36·39岁时生下了宋之问,之后又生下了两男两女。如果宋之问和他之后的兄弟姊妹们之间平均相差2-3岁的话,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要持续到44-51岁,这在女性中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中年以后。如果以刘希夷比宋之问大4岁来算,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更要持续到48-56岁,这恐怕就更加少见了。

  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大唐新语》说:“刘希夷,一名挺值,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

  《唐才子传》也称刘希夷“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

  也就是说,宋之问成名早,其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后人谈论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佺期)宋(之问)体”,而“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唐律诗定型。如此一来,就说明宋之问的名气很大,他不仅是普通人眼中的明星,还是专家学者眼中的一代宗师,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何至于为了区区两句诗而残杀亲人?

  虽然刘、宋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至今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但《资治通鉴》第208卷倒是提到了宋之问一个真正的外甥李悛,原文里记载的这个外甥是宋之逊的,宋之逊的外甥,自然就是宋之问的外甥。这说明宋之问有一个姐姐或者妹妹嫁到了李家,即表明宋之问确实有姊妹。

  如果再加上刘希夷的母亲,宋之问至少就有两个姐姐了。刘希夷如果真是宋之问的外甥,甥舅二人年级相近,在一起切磋吟对诗文,且俱名重天下,不是会传为佳话吗?试想,少年时经常一起玩耍,又作为长辈的宋之问会对刘希夷那么冷酷吗?

  即便他为了一点小名望性格分裂、心理、难道他不顾及自己的姐姐、姐夫对他兴师问罪的么?特别是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有神力”,他二弟宋之悌“骁勇过人”,难道他们对杀害刘希夷的宋之问毫不在意的么?

  更关键的是,这件事情在宋之问之后的100年时间里,没人提及,到了100年后却开始出现了,宋之问又不是什么皇亲国戚,能够把杀人的事情掩盖得100年毫无痕迹?即便能,那么问题又来了,100年后的人们又是怎么发现的,还能把宋之问杀人的事情,描述得那么清楚,用沙袋压人致死的杀人手法都能搞清楚?唐代的刑侦技术已经厉害到这种程度了?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路过,我们先捋一下宋之问害外甥的经过:见外甥的诗好,想据为己有,知其未发表而置外甥于死地。个人认为这些理由害外甥是站不位脚的,按常理,外甥的高才,正是舅舅夸嘴的资本,再者,既知那诗还沒发表,自己迎头出击,让外甥哑叭吃黄莲有口难说。舅舅再不是东西,为了两句破诗,杀了打折骨头连着筋的亲外甥,这太不可能了吧。俗話说,放屁赖臭人儿。就是这个道理吧。

  宋之问和刘希夷,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两人不但才华横溢,俊美风流,器宇轩昂,还是舅甥关系。

  宋之问和当时的杜审言、沈佺期、陈子昂等人齐名,还和沈佺期并称为“沈宋”。他尤其擅长五言诗,《旧唐书》评价他“尤善五言诗,当时无出其左右者”。刘希夷也是才高八斗,满腹绵纶,诗以长篇歌行著称,文采恣肆。其诗“特善闺帏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

  (网络配图)

  关于这两位著名诗人,历史上引发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凶杀案。

  这个案子记录在《大唐新语》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同时,《刘宾客嘉话录》中,也有着相似的如下记载。

  当刘希夷完成《代悲白头翁》一诗后,就拿着诗稿去找大名鼎鼎的舅舅宋之问请教。宋之问特别喜欢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于是问刘希夷“贤甥此佳作,不知给外人传观与否?”

  刘希夷回答说:“未曾。”

  宋之问于是说道:“我今日正在酝酿一首诗作,你这两句和我的诗正是绝配,愚舅想借用一下,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希夷面露难色,这两句正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其反复斟酌修改而成的。之前刘希夷曾用“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而后觉得不吉利,就像一句谶语,才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替换。

  但现在舅舅当面索要,刘希夷虽然难于割舍,却又不敢推辞。

  (网络配图)

  不过,事后刘希夷就后悔了。一后悔,他就在朋友面前,大肆吹嘘这是自己的杰作。

  宋之问得知消息后,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

  当然了,宋之问是不可能亲自动手的,他找来了一个力大如牛的仆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入刘府,用沉重的土袋压死了沉睡中的刘希夷。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确实,宋之问虽然在诗词上造诣很高,但在人品上就反差巨大,是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攀附权贵之人。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为了能够取悦武则天,进入其幕府,宋之问曾百般谄媚于武则天。他还为此,作过一首《明河篇》的诗以表心迹:“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但宋之问的一厢情愿,却遭到武则天的当头棒喝,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但嫌弃他有口臭,拒他于千里之外。

  于是,宋之问转而讨好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替二人捉刀代笔,写了大量的艳诗。甚至丧失文人的斯文,为张易之捧溺器,学着张易之口含“鸡舌香”来掩盖口臭,希望得到武则天的宠信。

  (太平公主)

  宋之问为一己功名而斯文扫地也就罢了,偏偏他还出卖朋友,卖友求荣。

  张易之兄弟被诛后,李显继位,对武则天身边的人大肆贬黜。宋之问也未能幸免,被贬为泷州参军。他中途偷跑回洛阳,藏在朋友张仲之家里,打探朝廷情况。

  也就在此期间,他无意中偷听到张仲之谋划暗杀当朝宰相武三思的秘密。于是跑去告密,致使张仲之一众朋友惨遭屠戮。而宋之问却得擢官职,荣升鸿胪侍主簿,于是“天下丑其行”。

  而后,他又巴结太平公主。不过,又因发现李显的妹妹安乐公主权势熏天,其势盖过了太平公主,转而巴结安乐公主和武三思。太平公主看清了宋之问的嘴脸,最终在安乐公主被杀后,宋之问也就难免遭到身首异处的下场。

  不过,尽管宋之问人格被人诟病,但并不能证明刘希夷就是被他害死的。

  首先,宋之问和刘希夷的舅甥关系,就值得怀疑。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各种正史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宋之问在年轻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旧唐书》载“之问弱冠知名”。他犯不着为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诗句而以身犯险,以至于“夺诗杀人”,这对他来说,实在得不偿失,风险巨大。

  再次,尽管宋之问为巴结张易之而写下了大量的艳诗,但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远在刘希夷之上。《全唐诗》中收录刘希夷的诗作仅20多首,而宋之问的诗作则超过了180首,而且不乏上乘之作。如入选中学课程的《渡汉江》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所以,关于宋之问杀死刘希夷,很有可能是有人不满他卑劣的人品,而将脏水泼向他,进而把刘希夷的死,归结到他的身上。

  (参考资料:《旧唐书》《大唐新语》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里的千古名句。其舅父宋之问想把这首诗据为己有而亲手将外甥刘希夷杀害。据文献考正这是个事实。宋之问本身也确有才华,留下了许多文篇。而其人本身是被世人所鞭笞的。

  宋之问杀害刘希夷夺诗一事考据不足。

  为了得到《代悲白头翁》在历史上有记载,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当官是读书十分重要的目的。在当时宋之问官职卑微,没什么名气。出名的作品很少,他外甥做了这个《代悲白头翁》,他就把这首诗据为己有。

  于把刘希夷邀请到自己家中,他问刘希夷。他说,你这么好的文采却不去做官,岂不浪费了?不如把诗让给舅舅,外甥断然拒绝了舅舅宋之问。

  宋之问丢了面子,他想我是你舅舅,你敢这样和我说话,于是他的可怜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在恼羞成怒之下,命令手下将外甥刘希夷骗到一个地方,然后用石头将其砸死。刘希夷之死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与张若虚有关。

  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死因,多揣测为张若虚所害,并设计嫁祸宋之问。张若虚仰慕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春官侍郎本事,苦于自己没有二张兄弟的美貌,于是想在诗作上吸引武皇芳心,由此酝酿《春江花月夜》,由于才情不足一直呼之不出。

  但是张若虚诡计多端,除了酝酿诗作,还暗中谋划铲除自己潜在的敌人,宋之问虽然才情胜于自己,但是宋之问口臭闻名,所以他始终不把宋之问作为争宠武皇的真正对手。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出世,张若虚惊叹于\"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同时,更害怕才华横溢刘希夷独占鳌头,挡了他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春官侍郎的路,于是心生诡计陷害之,并嫁祸宋之问。于是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无论哪种说法,今天只能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