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哪些历史典故?宋代传奇之赵匡胤

  赵匡胤的故事有很多,主要还是宋人的八卦男太多了,很多私人笔记留下来,宋朝的资料多的不得了。某就随便讲几个赵二胖的轶事。

  【赵二胖】

  赵二生在洛阳夹,他出生那天晚上,有神光照耀室内,生下来之后,整个夹都被香味弥漫,整整香了三天,所以人称香孩儿。

  五代时期兵荒马乱的,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把二儿子三儿子用挑担挑着,兄弟俩前一个后一个坐在挑篮里,路上遇到陈抟,就是那个传说的神仙,睡仙,看到这娘仨,陈抟说:别说现在没有天子,天子都在挑担上坐着呢!

  汴京有一个和尚,种了很多莴苣,有一天做梦,梦到他的莴苣被一条金龙吃了好几畦,和尚被惊醒了,认为必定有异人路过,出来等着,果然见到一个伟丈夫,和梦中一样,这个壮男吃了他的莴苣,和尚看壮男相貌凛然,因此请壮男入他的庵堂,殷勤款待,还叮嘱说:壮士一看都不是凡人,以后有了富贵可别忘了我。这个壮男就许诺:行,等哪天我得志了,一定给你修建一个大寺。

  这个壮男就是赵匡胤,即位后命人找到这个和尚,还为他修建寺庙,赐名普安寺。到了南宋,孝宗赵昚即位前就曾封普安郡王。

  以前大臣朝见皇帝,都是有座的,但是赵匡胤给这个规矩改了,他让大臣站着,只有宰相范质,自管坐,某日,赵匡胤就耍诈,对范质说,他眼昏,让范质把奏章拿过去给他看,范质就起来送过去,回来了座位就撤掉了,总不能做地上吧,从此,大臣在皇帝面前就没座位了,只能站着,哪天皇帝高兴赏个座儿,都得诚惶诚恐的。

  就是这样。

  不好意思,以史为鉴来晚了。看到什么京娘、黄袍、杯酒都被大家说了,我就来说几个赵匡胤特别冷门的典故吧,绝对让大家耳目一新。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在老家属于大哥级人物。有一次,几个小弟灰头土脸的回来求救,原来是新来了一匹烈马,大家都降服不了,还被摔的很惨。

  一次,皇帝寝宫房梁坏了,要修的话就要找一根大木头更换。

  于是朝廷三司(掌财政衙署)奏报称:“恐怕别的木材不堪使用,请求以模枋一条截用。”模枋者,大木也。二人合抱可以摸到手,但看不见人,其大可知。

  太祖阅后在折子上批:“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选进来。”别选即重新再选。

  还有一次,有一名官员觉的库房里面库存的各类木材长短不齐,于是就上奏请把这些木材弄整齐存放。

  赵匡胤直接在折子上批曰:“你的手指脚趾也长短不齐,为何不截去使之长短一样?长者任其自长,短者任其自短。”

  徐铉见到赵匡胤后讲述南唐上下对宋朝非常恭敬,愿意称臣,求赵匡胤能不能给南唐留条后路?

  赵匡胤对此直截了当的回复到: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作为历史上较有为的一个开国皇帝,赵匡胤还创造不少的历史典故。

  赵匡胤原籍河北涿州,出生于河南洛阳夹,其父亲赵弘殷是五代乱世的一个中下级军官,赵匡胤生长于军营,后来成为后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公元959年,周世宗在39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七岁的儿子继位。孤儿寡母,主少国疑。960年正月,身为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以契丹入侵为由带兵出征,走到开封城外的陈桥驿,他的部下把一袭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转回头兵不血刃夺取政权,建立宋朝,这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961年的一天,已经是皇帝的赵匡胤把跟随自己起家的石守信等几位军权在握的将领召集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长吁短叹,众人不解,问陛下何故闷闷不乐。赵匡胤说,你们大家让我作皇帝,做了皇帝却让人睡不好觉。诸人问道:为何?赵匡胤说,如果有一天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做不做皇帝呢?众人大惊,伏地叩头,请陛下给我们指条明路吧。赵匡胤扶起他们说,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你们厮杀半生,也该享受生活了,给你们良田美宅,美酒佳人,回家颐养天年,君臣无猜,岂不美哉!石守信等人说,谢主隆恩!第二天,这些大将就纷纷以各种理由请辞,交出了军权。应该说,赵匡胤这个办法避免了杀戮功臣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北宋建立,国家尚在分裂状态,赵匡胤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消灭了荆南、后蜀、马楚、南汉等割据势力,还有南唐、吴越和北汉尚未归化。南唐后主李煜,早都去了帝号,自称江南国主,称臣于宋,使用北宋年号,一直非常谨慎小心,只求能保住祖上的基业。但是赵匡胤志在统一,岂能允许江南不归为一统,于是准备伐南唐。李煜派出使臣来见赵匡胤,说李煜无过错,因何攻打我们,说了半天,老赵回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经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前后努力,在979年把所有割据势力都削平了,最后一个是北汉。

  这是历史迷案,迄今也没有确切说法,赵匡胤身体本来不错,但是976年驾崩之时不过五十岁,更为蹊跷的是死前一天晚上,他与赵二两兄弟喝酒,只有两人在房间里,外面的人只听到玉斧之声和摇曳的烛光,还听到赵匡胤说:你做你做。第二天赵匡胤去世了,而最先得到这一消息的就是赵光义,赵匡胤的儿子们一概不知,这也就为赵光义稀里糊涂继位创造了条件。是否是赵光义刺杀了赵匡胤?未有定论。但是赵光义的继位肯定有猫腻,还是有相当共识的。

  宋太宗赵匡胤的历史典故有千里送金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

  千里送京娘

  赵金娘是山西永济人,十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去曲阳烧香还愿,在回家的路上,被强盗劫持,父女被迫分离。赵匡胤恰好在一座庙里遇到了被强盗劫持的金娘,得知实情后,赵匡胤拔刀相助,打退了强盗,救下金娘,一路护送金娘回家。在护送金娘回家的路上,赵匡胤与金娘以兄妹相称,并对金娘照顾有加,金娘爱上了赵匡胤,并在路上驿站休息的时候金娘向赵匡胤吐露了自己对赵匡胤的爱慕之情,赵匡胤婉言谢绝了,并对金娘说,我救你、送你是出于仁义,不是为了私情,如果为了私情,我还与劫持你的强盗有什么区别呢?就这样,赵匡胤将金娘送回家,赵匡胤又去闯天下了。但不久,金娘就死了,一说金娘是为赵匡胤而殉情了,二说金娘受到兄嫂的猜忌而自杀,还说金娘出家了。赵匡胤登基后封金娘为贞义夫人。

  黄袍加身

  宋太宗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手握重兵的赵匡胤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兵变,就是“陈桥兵变”。公元960年春天,后周接到边关急报,后汉联合辽国攻打后周边关。皇帝幼小,不能做主,由丞相范质做主,派遣赵匡胤领兵迎敌。两天后赵匡胤就带领大军从卞京出发,晚上,军队到达陈桥驿站。休息后有的士兵就悄悄开始议论,现在皇帝小,咱们御敌卖命他也不清楚,还不如立点检大人做皇帝呢,威望高人品好。虽然是悄悄议论,但传的很快。于是有将领

  就告诉了赵匡胤,一会儿工夫,众将领一起来到赵匡胤处,请求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听了暗自高兴,叮嘱大家安定军心,不要混乱。第二天天刚亮,众人就打开赵匡胤的房门,把一件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喊着点检做皇帝,接着又喊万岁。赵匡胤接着带领军队返回卞京,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这实际上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根本没有什么北汉联辽攻打后周的事。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后周政权后,担心自己的手下学着自己的模样,再来一次黄袍加身。赵匡胤生性有比较仁慈,不杀功臣。于是想起一招“杯酒释兵权”来。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招集石守信和高怀德等高级将领吃饭喝酒。赵匡胤借着酒劲说自己整个夜晚都不敢安稳入睡,生怕你们也有想当皇帝的发生兵变。大家面面相觑,然后赵匡胤又安慰大家说,你们交了兵权,我给你们富贵,你不犯我,我不猜你,咱们上下相安。赵匡胤一语惊煞梦中人,大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了。第二天,大家以各种理由告老还乡,赵匡胤一一准许。这样,赵匡胤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了功臣威胁。

  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名人都有故事,赵匡胤也不例外,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啦,杯酒释兵权啦,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啦等等,友友们可能都耳熟能详,就不再赘述了,今天就说几件跟赵匡胤有关的小事,从侧面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开国帝王。

  赵匡胤称帝后,和历史上的其他帝王一样,都是孤家寡人。皇帝一般轻易不去大臣家里做客,从安全和社会影响方面看确实有道理。但皇帝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凡事总有例外。赵匡胤就是一个例外,他常常到他最信任的大臣赵普家里去做客(陈桥兵变赵普居功至伟),和赵普闲聊。

  赵匡胤兴之所至,就会毫无征兆地临幸赵普家,就像普通朋友一样随机小酌。赵匡胤可能感觉无所谓,可这对赵普一家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了,仓促之间如果准备不周肯定会过意不去。所以要天天随时准备迎驾,有一次,天下着大雪,确实太晚了,赵普想今天皇上该不会来了吧,就叫仆人关上大门,准备休息。这时候,赵匡胤就真的来了,慌得赵普赶紧叫家人各种准备,好一阵子操作。

  赵匡胤也有个人的好恶。有一次,让赵普推荐一个某方面的人才 ,作为宰相的赵普当然赶紧尽职尽责照办。不料,所荐之人为赵匡胤平日所厌恶,就拒绝了赵普的举荐。第二天,赵普仍然拿着原先的折子上奏给赵匡胤,把赵匡胤给惹恼了,立马把折子撕了扔给赵普。赵普回去后把奏折粘好,仍然推荐此人。赵匡胤平心静气后就同意了赵普的推荐,理解赵普是为朝廷荐贤。

  赵普为人也有短板,做宰相后,曾打击了一些在他未发迹时得罪过他的人。赵匡胤知道后,就劝赵普,说红尘中谁识得帝王将相。意思是说,普通人谁也没有前后眼,你没做宰相时,谁也不知道你将来会宰相,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赵普慢慢地就转变了认识。

  还有一次,外国朝贡,同时单独送给赵普数额不菲的一批金子,赵普收到后就放在了客厅里,准备第二天向朝廷汇报。赵匡胤就突然到了,直接看到了礼物和信札。赵普大吃一惊,因为这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轻则可以说是私受贿赂,重则可以说是里通外国。

  赵匡胤看了就安抚赵普,说人家送了你就收下,你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给你送礼很正常。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满天云彩都散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宋祖”,在位17年,重文抑武,他开创的宋朝,文化空前繁荣。围绕他传奇的一生,有不少典故轶文,广为后人传诵。

  赵匡胤自创太祖长拳,以武功经略天下。这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赵匡胤年轻时,路见不平,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终坐怀不乱。这个故事广为传颂,体现了他的独特人格魅力。

  华山东峰前有个下棋亭,相传当年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在这里以“华山”为赌注,下了一盘棋。最后赵匡胤在这里输掉了华山,却赢了天下,可以说是捡了老大的一个便宜。

  他即位之初,为了训诫子孙,特在太庙刻石,为新即位皇帝的必读教材。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彰显了宋朝怀柔治天下的既定国策。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将统兵大将的军权收归中央,比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确技高一筹,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和现代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976年,年仅5O岁的赵匡胤突然死去,有谋害、暴死、病亡等说法,难辨真伪,为后世流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我来给大家讲一段有关赵匡胤和李重进的有趣历史~

  陈桥兵变之时,李重进正驻守扬州,名义上,他仍是侍卫都指挥使。 赵匡胤称帝后,也给了李重进一个中书令的虚衔,削去了他的其他职务。这好比别人用空头支票换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银,李重进心里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现还算克制,没发牢骚,还主动上表请求到开封觐见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进的请求报上去以后,并没有等到进京许可证,而是等来了一份诏书,具体内容我就不啰唆了,最关键的是这么几个字“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你不用来了。 李重进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实在是一大利好消息。赵匡胤为什么要拒绝呢?

  说到底是信任度问题。毕竟,李重进在军中资历和威望实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没什么心思,也保不准被人撺掇出点事情来。如果趁机对李重进下黑手,又难免让其他节度使兔死狐悲,不利于收服人心。 遭到赵匡胤拒绝后,李重进疑心重重,动起了起兵造反的念头。 此时,刺头李筠已经第一个跳了出来,李重进听说后,派亲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联络,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进所托非人,偏偏这个被自己视为亲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觉得跟着他混没前途,果断出卖了他。 翟守珣离开扬州,没有去潞州找李筠,却到开封去求见了赵匡胤。见面后,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李重进的情况,还积极替赵匡胤想办法。 赵匡胤唯恐李重进和李筠同时作乱,让自己陷入两面作战,要求翟守珣回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李重进,拖延起兵时间。 于是,翟守珣回来后一个劲地劝李重进保存实力,不要轻易动兵(养威持重,未可轻发)。

  如果说在用人上,李重进不在行,但在军事上,他总该是个老手。造反这种事情最讲究时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还养什么威,持什么重,再不动手,等着被各个击破不成? 可事情的发展很邪门,翟守珣这番拙劣的说辞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进反正信了。

  就这样,从得到赵匡胤称帝的消息起,直到李筠被剿灭,这小半年里,李重进一直在“养威”,一直在“持重”,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犹豫。到了六月,李重进再也没法犹豫了,他收到了朝廷传来的消息,让他调任平卢节度使(驻地青州)。 调离自己的防区,就好比老树拔根,成活概率接近于零,李重进当然不肯就范,开始整军备战。 而就在这时候,他又犹豫了。

  因为朝廷发布调令后不久,又派人给他送来了一份“免死铁券”。 所谓“免死铁券”,可以看作是皇帝写给大臣的一种书面保证,只是载体不是纸张,而是一块铸铁,据说只要谁获得了这么一块铁皮,哪怕犯再大的错,也不会掉脑袋。此券发行量少,增值潜力大,一经问世,深受广大文臣武将喜爱。拥有这种铁片,堪比某些城里人摇到了车牌号,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仔细思量一下,这铁片还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陷就是万一发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诺,你也拿他没辙。反过来说,若皇帝看你顺眼,这铁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顺眼,就算不让你死,也可以搞你个生不如死。 综合前后形势分析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李重进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不,就是一块废铁。 李重进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着铁券,又开始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磨蹭了几天后,想想实在躲不过这一关,李重进还是决心造反。 此时,已经是九月。

  李重进一再错失良机,又自知实力不行,所以绞尽脑汁找盟友,万般无奈之下,他向邻近的南唐求援。 要说他的这个举动可太不靠谱了。只要不失忆,就应该还记得,南唐国主李璟当初自己被柴荣打得没脾气的时候,曾经暗中写信拉拢李重进,结果李重进二话不说就把信交给了柴荣。 这回你挨揍了,还有脸来找我? 李璟也很实在,直接把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李重进彻底绝望了,还未动一兵一卒,却已经毫无斗志。

  李重进在犹豫,赵匡胤却没有。 十月,赵匡胤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人率禁军出征扬州。同月,赵匡胤再次下诏亲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军抵达扬州,张灯连夜攻城,当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进败得毫无悬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终选择了和李筠一样的结束方式——赴火而死。

  扑灭两股反抗势力后,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稳了脚跟。 大宋建隆元年,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终于在有惊无险中度过了。

  我知道的宋朝开国皇帝的历史典故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食兵权。

  和宋太祖有关的典故还是比较多的,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里送京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誓碑密约”、“斧声烛影”等等,这些典故已经有不少朋友详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只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典故,同样和“斧”有关,叫做“宋挥玉斧”,讲的是宋朝和大理国划定边界的故事。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取用“先南后北”策略,发动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寰宇的战争。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面对宋朝大军压境,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投降,“自全斌等发京师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四川从此纳入宋朝版图,宋朝也与大理国成为邻居。

  宋军将领王全斌灭蜀后措置适当,引发后蜀士兵叛乱,攻占了17个州,宋军不得已又进行了第二次平蜀之战,直到第二年,叛乱才被基本平息,宋军至此在四川站稳脚跟。

  “宋挥玉斧”的故事就发生在宋朝平定后蜀前后,相关史籍记载:

  “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地图观之,画大渡为境”——《宋史·宇文常传》

  “而南诏之患与吐蕃回纥等。惟我艺祖(赵匡胤),远法三代,玉斧画河,不贪其土。”——郭允蹈·《蜀鉴》

  “玉斧事,乃宋太祖开基时,阅地舆图,偶持玉斧,因以柄画其分界。”——刘埙·《隐居通议》

  “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田汝成·《炎徼纪闻》

  宋太祖将玉斧挥向舆地图中的大渡河,以此来确立宋朝和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这就是所谓的“宋挥玉斧”。

  当时宋朝平蜀后没有继续攻击大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宋太祖吸取唐朝与南诏相争导致国力衰竭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2,宋朝立国未稳,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虎视眈眈,还有南汉、南唐、吴越割据政权尚未平定,宋军不敢深入大理;

  3,大理国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且地理环境恶劣,难于征讨;

  4,大理国实力较弱,不对宋朝构成威胁。

  所以,宋太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攻打大理,双方继续维持原来后蜀与大理的边界就足够了。

  大理国普遍崇信佛教,没有对邻国发动战争的能力和野心,为了寻求保护,还多次请求成为宋朝的藩属,但都被拒绝了。

  直到宋神宗时期,宋朝经过王安石变法,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宋神宗有意于开疆拓土,发动讨伐西夏的战争,同时允许大理派使者来朝贡。

  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大理才终于成为了宋朝的藩属,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已经不远了。

  大理国与两宋为邻近三百年,双方没有发生过战争,始终保持着友好、互市的亲密关系。

  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

  建立大宋的第二年七月九日晚,意气风发的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等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意正浓,赵匡胤示意旁边的卫士侍从退下。心中有心事的模样,叹了叹口气,说出心中的苦衷:“我要不是你们出力帮助我,我可做不了这个皇帝,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当我自己坐上皇帝后,才发现做皇帝不快乐,有说不完的苦衷,还不如像你们一样做个一方节度使快乐,整夜整夜都睡不着瞌睡。”这番话,让众将领听得是一头雾水,赶紧问这是为什么?赵匡胤也不绕弯子,直接说道:“明眼人都知道,我这个皇帝位置谁不想做?”

  这句话一说出,可把下面的将领吓出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说道:“?陛下何出此言?陛下继承大统,买时天命注定,谁还有异心?”

  赵匡胤说道:“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我也知道你们的忠心,但是如果我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皇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不心动?再说到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你们了!”

  众将领知道被赵匡胤猜疑,弄不好会引火烧身,赵匡胤看出他们的惊恐,各个将领明白皇帝的想法,于是恳请皇帝给他们指出一条明路!

  赵匡胤也不卖关子,直截了当地说道:“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不就是追求荣华富贵吗?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有个安定的生活吗?不如你们放弃手中的兵权,去赋闲田野,我与你们联姻,永结同心,上下安好,这样岂不是更好?”

  各个大臣见皇帝讲得如此直白,也不敢说声不,已经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不如听从皇帝,落下个好的结局。

  第二天,掌握兵权的将领纷纷辞职,告老还乡,赵匡胤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亲戚,结成亲家。就算留职朝廷,也是一些虚职,没有实权。

  赵匡胤这招确实高明,兵不血刃,就解除了将领兵权,解除他们对朝廷的威胁,也杜绝了“皇袍加身”此类事件的发生,为北宋创造了一个安定的局面。但是,后来北方入侵,也形成了地方组装没有势力对抗的局面,万事都有利弊,就看当局者如何取舍。

  赵匡胤自己也有儿子,并且儿子智力正常,按理说他应该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他的儿子赵德芳可以继承皇位,可偏偏出了差错,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弟弟赵匡义。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看透了皇家的争斗,后周政权是怎么落在赵匡胤手里的?不就是因为皇帝太小了,不能掌控朝局,更不能控制朝中有势力的将领。何不如将皇位传给弟弟,这样既能稳定朝局,又能把控国家局势。赵匡义百年之后,再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岂不更好?事实上,后来大家都知道,赵匡义并没有把皇位皇帝哥哥的儿子们,反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让人怀疑方面赵匡义得位的合法性。

  公元976年,赵匡胤大病,召见自己的弟弟赵匡义,两哥弟在房间秘谈,至于说什么,至今没有定论。外面的人看见房间内烛影摇动,好像赵匡义离开座位,似乎在躲闪,又听到斧子敲打地面的声音。就在当晚,赵匡胤就驾崩了,皇后赶紧叫人去把赵德芳请来,就在此时,赵匡义赶来,似乎早就准备好,宋皇后见状,大吃一惊,赵匡义对她女子说道:“共保富贵,无忧也!”就这样,赵匡义继位,史称太宗皇帝。

  直到北宋灭亡,赵匡义的后代也没有把皇位皇帝赵匡胤的子孙,直到南宋建立,宋高宗先后才是赵匡胤的后代,历史总是那么巧合,两哥弟的后代别掌控宋朝江山150余年。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哪些历史典故?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哪些历史典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哪些历史典故?宋代传奇之赵匡胤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