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肃庆阳有不解之缘?范仲淹在庆城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肃庆阳有不解之缘?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肃庆阳有不解之缘?

  《西北吉吉》回答很好,补充几句:

  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不仅有军事天才,还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善秉公直言。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并兼知庆州。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为北宋西北安定贡献很大,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离开前线。

  这位韩琦(1008—1075)可是不一般,后来还和范仲淹一起主持庆历新政。为相十载,政绩卓著,被以后历代皇帝推崇。就不细说了。

  范仲淹在庆州的贡献是直接导致在1044年(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庆历和议订立后,北宋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所做《渔家傲.秋思》,据考证是范仲淹在庆州担任知州时所做,他于1041年5月(宋仁宗庆历元年)任职庆州知州,1042年10月离开庆州,在此任职一年左右。现在的甘肃庆阳在北宋时期的名称为庆州。

  在庆州一年多,范仲淹为当地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第一,减免庆州的苛捐杂税。当时在延州的范仲淹(兼管庆州)得知庆州知州擅自开征重税,下令免除乱加的赋税;第二,庆州虽然是两条河流环抱,但在战争期间庆州军民取水是一个大问题,不容易到河边取水,于是范仲淹在庆州城内凿井百余口,解决了城内吃水问题;第三,戍卫边疆的庆州军士,在唐朝末年直到北宋大都是强征来的,为了防止逃跑,都在面部烙印了字,范仲淹改烙印面部为手臂,尊重当时戍边的军士;第四,改戍边军士的期限,原来是三年一换,遇到战争还要延期,范仲淹改成一年一换,符合当地的民情。

  范仲淹在宋军大败的情况下,率领6000人马击退西夏李元昊的进攻。他在庆州任职离开后三个月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推行“庆历新政”,这一新政被称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甘肃庆阳图。北宋时期为庆州)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谪。司马光上位后,要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政策全部撤除,范纯仁进谏要求保留王安石的“青苗法”,司马光不听。

  1074年,宋神宗命令范纯仁出任庆州知州,当时宋神宗希望范纯仁延续他父亲范仲淹的从政道路,和西夏开战,他坚持只守卫庆州,不和西夏开战。1077年,范纯仁受朝政连累调走。

  1085年,范纯仁再次出任庆州知州,恰好赶上地方大旱,灾民无数。范纯仁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僚提出要等到朝廷的旨意再放,范纯仁认为救急如救火,等朝廷批复晚了。宋神宗等得到范纯仁擅自开仓放粮,派人来追查时,正赶上当地秋后大丰收,原来的灾民纷纷交粮食补上了亏空,朝廷人员也没查出什么来。

  宋哲宗时期,范纯仁拜相。(范纯仁像)

  范纯仁离职后,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纯粹接任庆州知州,当时北宋和西夏正在商议两国的边界,范纯粹进谏:

  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羲合、浮图,环庆之安疆,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

  范纯粹主张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地区给西夏,这样可以避免战事频发,北宋政府只部分同意了,兰州等地并没有舍弃。

  宋哲宗继位后,变法派主政,对曾经主张舍弃土地的范纯粹追究责任,被降职使用。

  范仲淹在庆州政绩卓著,从此地起用为参知政事开始“庆历新政”,威名很高。宋神宗也任命范仲淹的儿子们到庆州任职,希望他们能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建立功业,他们对当时的庆州发展贡献还是不小的。

  我是无为无不为,试着回答。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及教育家,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彬县。其高祖范隋,由于中原战乱,在唐懿宗时南下,定居在吴县,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市。

  屌丝逆袭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在徐州做一个刀笔小吏。范仲淹两岁时,他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只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姓为朱,取名朱说,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拖油瓶”,真屌丝。

  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很心酸的。好在范仲淹自强不息,发奋苦读。他为了学习,离家到城外的一座小庙中寄宿,以排除外界干扰。

  为了学习,范仲淹曾经五年未曾解衣入睡。他还每天晚上熬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筷子划为4块,每天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就着咸菜,各吃一块。

  多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已经精通了儒家经典,也初步树立了自己兼济天下的宏伟报复。大中祥符8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说的姓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

  两年后,范仲淹升为文林郎。于是他把母亲接到自己的居所奉养,并上书皇帝,恢复范仲淹之名姓,实现了屌丝逆袭。

  刚正不阿

  宋仁宗前期,章献太后主持朝政。天圣7年,宋仁宗准备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

  本来人家母慈子孝,一派祥和。范仲淹作为下臣,应恪守本分,听命皇帝。可是他偏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和国礼。于是上书谏议仁宗皇帝放弃朝拜。上书奏报内廷,宋仁宗没有答复他。

  没有答复也是一种态度,范仲淹本该知趣。可是他又上书太后,请求太后还政宋仁宗。奏疏入宫,又一次石沉大海。

  范仲淹得到朝廷重用,是受宰相晏殊举荐的。晏殊知道这件事以后,怕范仲淹连累自己,严辞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前途,还会牵连举荐他的人。

  范仲淹面对恩师,毫不退缩,并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表示自己“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治政有方

  范仲淹任泰州知州时,征调了4万多民夫,重新修筑“捍海堰”。

  新海堤横跨通州、泰州、楚州,全长200多华里,对防御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当地人将所修的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当时苏州发生了水灾,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治水方针,带领民众,开浚了昆山和常熟之间的五条河流,引导太湖水流入大海,彻底根除了水患。

  第2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很快转升为吏部员外郎,兼职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兴利除弊,开封府的治理焕然一新。当时人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今时无事有希文”。

  文武双全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文学方面,范仲淹虽然因为军政事务繁多,留存的作品不像北宋其他文人那样汗牛充栋,但是他的作品文学性和思想性结合的非常充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辞作存世的共5首。虽然数量较少,但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堪称经典。

  在散文创作上,范仲淹的《上政事书》,被苏轼评价为“天下传涌”。他的《灵乌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人格的重要作品。尤其是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军事方面,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期间,加强边防守备,修筑清涧、鄜州等军事要塞,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

  同时他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徐图西夏。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当时西北军民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头老子”;西夏人称其“小范老子”。

  西北军民在范仲淹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祭拜。他去世后,羌族人像孝子一样痛哭。可见范仲淹在西北的威望。

  风流多“骚”

  范仲淹虽为人高尚正直,但并不是迂腐酸臭的老夫子。正像他自己的作品《岳阳楼记》中所说,他是一个迁客“骚人”。

  “骚”在古代并不是一个贬义的形容词。有文采,有才华的人才能称之为骚客。没有本事没有才华却爱撩的,只能称之为贱。

  范仲淹在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叫小鬟。范仲淹对这位小萝莉用情甚深。后来范仲淹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自己为官清正,不方便携带。

  回到京城以后,老范久久不能忘怀,就买了胭脂水粉等物,并写情诗一首,托人带给小鬟。诗曰“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一个年逾五旬的老文青,对一个十几岁的小萝莉,写这样撩骚的情诗,也是够风流。

  后来老范终是不能解脱。于是给自己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庆朔堂前花自栽,便宜官去未曾开。年年常有别离恨,依托东风干当来”。

  魏介哪能不知道自己老朋友的心思?他知道范仲淹为官清正,囊中羞涩,于是就自己花费银两,为小鬟赎身,并把小姑娘赠送给了范老爷子。

  范老当年和小鬟姑娘的爱情故事,比当今杨振宁老和翁帆姑娘不惶多让吧!

  至于范仲淹和庆阳的关系。

  范仲淹于康定二年(1041年)5月,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庆历二年(1042年)11月,范仲淹加封枢密直学士、在谏议大夫、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调滕宗亮到庆州做统帅,前后共一年半时间。

  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于是脱离了西夏,改向宋朝效力。二是修筑大顺城,加固细腰、胡芦等军塞,构筑了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为西北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范仲淹的名气很大,主要有几点:一、他在当河南邓州知州时,为好友岳州(湖南省岳阳市)知州滕宗谅写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二、范仲淹参与庆历新政,力图改变北宋冗官、冗费、冗兵之弊。三、范仲淹在大西北抗衡能打仗的西夏皇帝李元昊。四、范仲淹守西北时,填了一阕著名的词——《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能文能武,金朝遗民元好问称赞范仲淹:“当布衣可为名士,当州郡可为能吏,当边塞可为名将。”范仲淹不但自己厉害,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材。

  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范仲淹和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粹父子四人,在各自的仕途中,都与一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座城市并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而是远在西北的庆州。

  庆州在什么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比较狭长。而在甘肃省的东端,有一个非常狭长的陆地通道,夹在宁夏与陕西之间。过了这个狭长通道,就有一个类似“大尾巴”的宽阔区域。庆阳就位于“大尾巴”的东端,西、北与宁夏接壤,东北、正东、东南接陕西。庆州是庆阳在北宋时的名称,隶属永兴军路。

  唐朝末年,党项人在西北控制定难军(陕北与内蒙古交界附近),最终建立了大名鼎鼎的西夏。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甚至要大于辽国。北宋非常重视西北的军防,庆州就位于宋、夏在白干山边界以南不远处。庆州在北宋的西北战略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庆阳以北是黄土高原,以西是六盘山,以东是子午岭,以南与长安(陕西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比较近。蒲河(泾河的支流)穿庆阳南下汇入泾河,泾河向东南汇入渭水。一旦让西夏控制庆阳,就可以沿泾河谷地杀向关中,长安危矣!关中要丢了,北宋的西北就有可能崩盘,关中以南的四川盆地也非常危险。

  北宋的综合国力远强于西夏,但屡次被西夏打败,朝廷想到了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范仲淹调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庆州知州。到任后,范仲淹大胆地改变宋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祖制,灵活用兵。同时简选精锐,淘汰老弱,打造强军。

  范仲淹懂得治兵就要把兵当兄弟的道理,史称范仲淹治庆州时,“号令明白,爱抚将士” 。每次朝廷赏赐范仲淹,他都把赏物分给将士们。如此,则三军用命。另外,范仲淹发现庆阳周边城寨太少,对防御西夏非常不利。他密令长子范纯祐等人率部前往庆阳东北的马铺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修建了一座城寨,宋仁宗赐名为大顺城。除了大顺城,范仲淹还在庆州、环州(治所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修建28座城寨,如细腰城、业乐城等,有效地迟滞了西夏军的袭扰速度。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范仲淹大破西夏军,让西夏人闻风丧胆。西夏人闻范仲淹之名则惊惧,称不畏大范老子(范雍),但畏小范老子(范仲淹)。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调离庆州,出任枢密副使。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被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在庆州所作。

  在范仲淹四个儿子中,范纯仁无疑是最出名的。范纯仁出名,很大程度因为他是王安石图强变法的反对派之一,但还不像司马光那么极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月,范纯仁被宋神宗从邢州(河北邢台)调到庆州当知州。至于理由,宋神宗说你跟着你父亲范仲淹久历边阵,必然熟悉西北军事,故有此任。范纯仁却说父亲在西北时,我还小,不记事,不想去。在得知不得不赴任时,范纯仁提出一个条件,“去庆州可以,我只守城,陛下想攻西夏,那就换人。”

  范纯仁来庆州时,庆州发生了饥荒,他立刻开仓放粮,救了很多人。有人劝说不要找事,皇粮是能随便动的?范纯仁却说:“出了事,我一个人担着!”北宋内部的争斗非常激烈,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八月,范纯仁受朝事牵连,调去信阳军。

  到了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范纯仁再次出任庆州知州。这次出任时间较短,半年后范纯仁又被调走了。接任庆州知州的不是别人,正是范纯仁的弟弟范纯粹。

  范纯粹对陕西的情况比较熟,熙河开边时范纯粹就出任陕西转运判官。调任庆州前,范纯粹时任京东路转运使。范纯粹在知庆州时,上书朝廷,劝朝廷把之前占领的西夏地盘还给西夏,以确保两国和好。范纯粹的理由是宋朝占领这些地方不足以灭西夏,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实在不划算。这些地方对西夏更重要,西夏必不惜代价来夺,我们到时花费会更加巨大。范纯粹、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人认为重镇兰州也应该给西夏,被反对者驳斥。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放弃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别重要”的寨子,但没有放弃兰州。

  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又对司马光一派进行清算,这股风也吹到了范纯粹头上。因范纯粹主张弃地,被抓住把柄,称为奸邪误国,降了职。

  综合来看,范氏父子三人(范纯祐并没有出任过庆州知州)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边人常感念范氏父子。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其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范仲淹能文能武,金朝遗民元好问称赞范仲淹:“当布衣可为名士,当州郡可为能吏,当边塞可为名将。”范仲淹不但自己厉害,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材。

  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范仲淹和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粹父子四人,在各自的仕途中,都与一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座城市并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而是远在西北的庆州。

  庆州在什么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比较狭长。而在甘肃省的东端,有一个非常狭长的陆地通道,夹在宁夏与陕西之间。过了这个狭长通道,就有一个类似“大尾巴”的宽阔区域。庆阳就位于“大尾巴”的东端,西、北与宁夏接壤,东北、正东、东南接陕西。庆州是庆阳在北宋时的名称,隶属永兴军路。

  唐朝末年,党项人在西北控制定难军(陕北与内蒙古交界附近),最终建立了大名鼎鼎的西夏。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甚至要大于辽国。北宋非常重视西北的军防,庆州就位于宋、夏在白干山边界以南不远处。庆州在北宋的西北战略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庆阳以北是黄土高原,以西是六盘山,以东是子午岭,以南与长安(陕西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比较近。蒲河(泾河的支流)穿庆阳南下汇入泾河,泾河向东南汇入渭水。一旦让西夏控制庆阳,就可以沿泾河谷地杀向关中,长安危矣!关中要丢了,北宋的西北就有可能崩盘,关中以南的四川盆地也非常危险。

  北宋的综合国力远强于西夏,但屡次被西夏打败,朝廷想到了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范仲淹调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庆州知州。到任后,范仲淹大胆地改变宋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祖制,灵活用兵。同时简选精锐,淘汰老弱,打造强军。

  范仲淹懂得治兵就要把兵当兄弟的道理,史称范仲淹治庆州时,“号令明白,爱抚将士” 。每次朝廷赏赐范仲淹,他都把赏物分给将士们。如此,则三军用命。另外,范仲淹发现庆阳周边城寨太少,对防御西夏非常不利。他密令长子范纯祐等人率部前往庆阳东北的马铺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修建了一座城寨,宋仁宗赐名为大顺城。除了大顺城,范仲淹还在庆州、环州(治所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修建28座城寨,如细腰城、业乐城等,有效地迟滞了西夏军的袭扰速度。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范仲淹大破西夏军,让西夏人闻风丧胆。西夏人闻范仲淹之名则惊惧,称不畏大范老子(范雍),但畏小范老子(范仲淹)。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调离庆州,出任枢密副使。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被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在庆州所作。

  在范仲淹四个儿子中,范纯仁无疑是最出名的。范纯仁出名,很大程度因为他是王安石图强变法的反对派之一,但还不像司马光那么极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月,范纯仁被宋神宗从邢州(河北邢台)调到庆州当知州。至于理由,宋神宗说你跟着你父亲范仲淹久历边阵,必然熟悉西北军事,故有此任。范纯仁却说父亲在西北时,我还小,不记事,不想去。在得知不得不赴任时,范纯仁提出一个条件,“去庆州可以,我只守城,陛下想攻西夏,那就换人。”

  范纯仁来庆州时,庆州发生了饥荒,他立刻开仓放粮,救了很多人。有人劝说不要找事,皇粮是能随便动的?范纯仁却说:“出了事,我一个人担着!”北宋内部的争斗非常激烈,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八月,范纯仁受朝事牵连,调去信阳军。

  到了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范纯仁再次出任庆州知州。这次出任时间较短,半年后范纯仁又被调走了。接任庆州知州的不是别人,正是范纯仁的弟弟范纯粹。

  范纯粹对陕西的情况比较熟,熙河开边时范纯粹就出任陕西转运判官。调任庆州前,范纯粹时任京东路转运使。范纯粹在知庆州时,上书朝廷,劝朝廷把之前占领的西夏地盘还给西夏,以确保两国和好。范纯粹的理由是宋朝占领这些地方不足以灭西夏,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实在不划算。这些地方对西夏更重要,西夏必不惜代价来夺,我们到时花费会更加巨大。范纯粹、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人认为重镇兰州也应该给西夏,被反对者驳斥。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放弃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别重要”的寨子,但没有放弃兰州。

  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又对司马光一派进行清算,这股风也吹到了范纯粹头上。因范纯粹主张弃地,被抓住把柄,称为奸邪误国,降了职。

  范氏父子三人(范纯祐并没有出任过庆州知州)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边人常感念范氏父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肃庆阳有不解之缘?范仲淹在庆城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