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什么叫鸡毛换糖,这是什么意思?

  说到鸡毛换糖,这可和我们的浙江省义乌市密不可分,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接下来就跟着小编去了解了解这段历史吧!

  鸡毛换糖是在特定时间段内特定空间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现象,它是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地区现实生活的见证和写照。

  鸡毛换糖即是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去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的一种现象。

  而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其发展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幸运的是最终这一行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并得到认可。

  在义乌当地,鸡毛换糖的人又被称为敲糖帮,敲糖帮按生意的活动方式,进行严密的分工,具体分为“作坊”和“担头”两类。

  “作坊”其内部组织形式又有“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糖坊”的的任务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饼、生姜糖用现金或货物的形式贷给敲糖人,同时还收购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站头”就是指敲糖帮居住的小客栈,并担任经营糖担的托运业务;“行家”则专门负责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帮经营买卖;“老土地”负责专门回收敲糖帮换回的货物。这就是四类不同人的分工。

  那么什么又是“担头”呢?顾名思义“担头”就是指那些挑着糖四处叫卖吆喝的人,“担头”里面一般都有几个领导人物,这些人由于熟悉业务,所以被形象的称为“老路头”,他们是从敲糖帮中挑选出并被大家所公认的“精英人物”,他们可以独当一面,统帅糖担人。

  在义乌,鸡毛换糖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文化,有利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评选出的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中,鸡毛换糖实至名归的名列第一。

  它历史源远流长,是一种“一分钱饿死人,一分钱也撑死人”俗语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勇于开拓,百折不挠,刻苦务实,勤劳奋斗的实干精神。

  回望那段时间的历史岁月,佛佛如在眼前,然而时光流逝,早已不复从前,然这种精神和文化却会永远徜徉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这种记忆是很美好的,让人难忘。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是旧时浙江义乌鸡毛换糖人独特而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广为流传。过去,义乌最出名的是鸡毛换糖,几百年来,鸡毛换糖曾经是许多义乌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走乡串户,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亚洲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并非天方夜谭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发生在浙江义乌真实的历史现实。义乌农民世代相传的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是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崛起的历史渊源。

  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鸡毛换糖的形成,是以义乌明末清初以来的红糖加工业为基础。从清初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自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一、人多地少的矛盾。第二、鸡毛做肥料的传统施肥方法。第三、频繁的灾患。第四、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五、较强的主体素质。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

  鸡毛换糖生意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其商业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早时换糖人外出所带货物一般只是本地所产的红糖,及用红糖加工的各种糖粒糖块,换取鸡毛;将所交换来的上好的羽毛加工后出售,余下的用来做肥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糖担里逐渐增加了针线、发夹、手帕、头巾之类的货物,改变了单一的鸡毛换糖经营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并逐渐以此为主业。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换糖人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开始转变经营策略。20世纪 70年代后期,一些换糖人专做长途贩运生意,逐渐也由此形成了一只小商品采购大军。同时,其中部分心灵手巧之人开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与外出换糖人及消费者,于是,一个自发的小商品市场悄然形成。

  第一代马路市场阶段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1974年春节前后,县城稠城镇县前街湖清门也兴起了小商品市场。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 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在党中央的撑腰下,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进行整顿后的,秩序井然,面貌一新”。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

  第二代棚架集贸市场阶段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随着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据统计,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刚开业不久的第二代市场马上又显得太小了,市场的再度扩建,已呼之欲出。

  第三代棚架市场阶段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年11月动工兴建,场址选在城中路(当时叫环城路)以东、前大路与标准件厂之间地块,总投资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这时,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义乌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市场。

  第四代大型室内柜台式市场阶段

  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3月在国家工商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创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第五代国际商贸城阶段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的理念,致力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一期工程占地24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工程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7000余个,从业人员50000多人,汇集了国内外250余家生产企业、220余家商品采购和8600余户经营户,是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求关注求互粉!

  早前的浙江义乌农村地区比较穷苦,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就出门走街串巷,拿义乌本地的特产类似麦芽糖,红糖,生姜糖换别人不要的一些能回收利用的东西,如鸡毛鸭毛等,那么鸡毛鸭毛收回来能做啥呢?这个我也不知道,反正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价值比糖要高,这些义乌人就靠这样的方式,赚得一点微薄的生活费

  鸡毛换糖还是在5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那个饥不饱食的年代,每逢过年才杀鸡,于是家人就小心翼翼地把鸡毛用稻草捆绑好,等来自义乌等地的货郎担,来交换他们自行制作的糖给孩子们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什么叫鸡毛换糖,这是什么意思?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