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它究竞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这首诗是张继的一首《七绝》,我们来重温一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今湖北人。后人评议:\为人博识善议,清风秀骨,有道家之风\。在安禄山叛.乱期间游历吴、越一带。唐代宗大历年末,担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政绩突出。他的诗多以豋临纪行,也有关切时事的诗篇。诗体清迥,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流传自今不衰,绝非偶然。它犹如一幅朦朦胧胧的美丽图画,又如\犹抱瑟琶遮面\的美人展现在我们面前。静静的夜晚,朦胧的夜色,船儿靠在枫桥之下,点点渔火隠隐照在江面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由得诗人愁绪满怀。此时,又从寒山寺传来半夜的钟声。这钟声,一声声敲打着难眠而又狐独的心扉。

  诗中景物、色彩、音韵巧妙地交织、融合,景色、人物、远处、近处层次清楚而和谐,与诗人的愁思融为一体,只有夜泊的诗人才能有的情素。非主人不能吟出这样绝妙的诗句。

  
 

  这首诗作者张继,字懿孙,唐代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他博览有识,笔力健拔,才华超群。张继于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正所谓少年得志,春风无限,不外乎此者也!……可是在接下来的铨试(封建时期,吏部组织的考试,以成绩定优劣,量才录用)过程中,却发挥严重失常,考出了使他自己也难以接受的成绩——并由此落选了!其心情自然是灰暗至极,愁闷不堪!而就在此后的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接踵而至,唐玄宗南逃度难,大批文人士子或被裹挟,或自跟风,随即南下……仲秋下旬时节,夜寒如水,诗人独臥孤舟,自己的际遇处境,国家的战火离乱,竟一下子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由得黯然神伤,情不能自已……全诗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情景交融,以景入情,自然推铺,不着痕迹。通篇以秋寒为基调,月亮落下去后,在漫天的刺骨冰霜里,诗人无所慰藉,那寒鸦哀啼,声声刺耳,似是诉说着内心的凄苦……江岸上,通红的枫叶,在寒风中萧索发抖,巨大的天幕黑魆魆,势汹汹,吞噬了天地……江面上,能看见的也只有那孤零零的渔船上,隐约透出的星星点点微暗幽莹的微光……忽然,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敲响了,若近犹远,声声入耳,那钟声萦绕,似乎在催人思考,抑或,又去暗示些什么……如此夜晚,又怎能轻易到天明呢!于是,他举笔属文,立挥而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和事,尤其是在正值高考招录放榜的当下讲来。

  1200多年前,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才子张继进京赶考,满怀期待能证明自己才华的他,却在放榜之日,迎来了一个榜上无名的失意结果。

  考场失意,这是张继个人的不幸,却成为了苏州的大幸。落魄江湖载酒行的张继途经苏州,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将满怀愁绪合着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写成了《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首先以素描的笔法,拉开了一幅只有黑白两色的萧索画面,月和霜,是凄冷的白,夜和乌,是寂寞的黑。继而,江枫和渔火在黑白的思绪中,展现出局部的暗红,却远不能温暖整个失眠的夜晚。画面接下来随着诗人的诗笔荡开,从枫桥边直到姑苏城外寒山古寺的所在,那是因为有划破苍茫夜色的钟声相牵。这夜半时分响起的古刹钟声,撩拨着客船之上羁旅诗人愁苦落寞的心弦。是劝解,是鼓励,是祝福,还是召唤?或许,不同的听钟人,会生出不同的感叹。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有颜色,有声音,可画可感,可思可悟。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尤其是夜半闻钟的情景,饱含未尽之言,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写愁的经典。从而还衍生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让苏州一座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拱桥名满天下,名字也由原本的封桥改作了诗中的枫桥。更让原本名声不显的寒山寺,从此跻身中国十大名寺之列。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寒山寺举办了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在日本也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此诗。1929年,对此诗已经爱到魔怔的日本人还在本国青梅山仿照苏州寒山寺筹建了一座寒山寺,同样立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并建“夜半钟声”钟楼一座,亦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当然,对于正版的苏州寒山寺钟声,日本人更是抱有朝圣般的心态,在苏州寒山寺举办听钟活动之后,日本人每年都会组团来中国听钟。唐朝的张继,至今都还在为苏州的GDP做着巨大的贡献!

  1200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当年上榜的状元是谁?但一个落魄书生的失意愁苦之作,却惊艳了千年,产生了跨国的影响。自古得失之事,真是玄奥难参!顺便说一句,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复读生张继终于得中进士,但春风得意的张进士却再也没有一篇诗作可以与当年的失意之作相提并论……

  谢题主之邀!

  唐朝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是一首有名的绝句,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评说一下吧!

  先说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人,其生卒年月不详,大唐天宝十二(753)年进士及第。曾官任御使并曾经分管洪州税赋等,与刘长卿、皇甫冉相交甚厚。

  再说说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姑苏区,最初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寺。二百年后,大唐贞观年间天台宗高僧寒山来此“缚茆以居”。所以到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创建珈蓝,题名为:寒山寺,之后因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名满天下。

  张继的这首七绝,乃大历诗歌中最有名之作,全诗以一个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紧密,以落月、乌啼、满天秋霜、江枫、渔火和愁眠之人造就了一种意象浓郁的优美画面。既写出了江枫美景,同时也表达出诗人的思乡愁绪,写这首诗是在他第一次考试落榜之后羁旅苏州之作。到后两句则意象疏宕,姑苏城、山寺、钟声,又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间没有月亮,本难看到什么。而渔火点点,寒霜袭人,夜半沉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暗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映,使景为情中之景,声为景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融汇深远。一缕淡淡的愁绪在姑苏城的夜色朦胧中漂忽游荡,为那里的一城一寺一桥一水平添了几许千古风韵,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这一首小诗,不仅为姑苏城寒山寺枫桥夜写出了名气,同时也让张继成为了大历诗人中的佼佼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所以,张继的枫桥夜泊好就好在我上述的文字中。合适与否?望好友们批评指正。

  2006年五一时,曾带着父母和孩子去苏州玩,期间也去了枫桥并看了寒山寺。

  当然,此时的枫桥和寒山寺早已是苏州的繁华地带,不再是唐代诗人张继描述的苏州郊外。

  从原诗描述的地理位置来看,枫桥应该是在运河边,因为运河是当时长途旅行首选的途径的,而枫桥这个地方,应该有石拱桥、有老枫树。

  所幸的是,现在的枫桥确实有这两样。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按诗中原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张继既停泊在枫桥,在他听来,寒山寺的钟声应该离枫桥较远,但很遗憾的是,现在的枫桥就在寒山寺旁边,百米之内。

  我想,大概唐朝时枫桥离寒山寺是比较远的,起码有个三四里地,但后来枫桥成为了税关,所以就直接开到了寒山寺旁边?

  运河和枫桥税关的遗迹尚在,而且运河仍旧跑船,而税关遗迹单独开辟了一个纪念区,税关的三层高楼也保存完好,最有意思的是,楼下居然摆了几尊铁炮!

  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大杀风景,看了枫桥旁边的这几尊铁炮,嗯,明白了!

  张继的诗是千古名诗,游览区还特意在那修了个诗壁,由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写了这首诗,现在原样录在上面,白底黑字,也是一道风景。

  老实说,也是俞樾当时在苏州名气大,论资历,题写这首名诗当然非他莫属。只是,当时俞樾年纪已经大,笔力有欠,这个书法还是有些疲弱的,不算最好的作品。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当然写得极好,意境极其悠远。可惜的是,现在这里成了风景区,游人如织,要想寻愁也很难。因此,想要领会这诗的意境,我奉劝您——千万别去那!

  《枫桥夜泊》当然是一个“愁”字,其中有离愁、有乡愁,既有无奈的情绪,也有急切的心境,从诗歌构筑的诗境来看,几乎是一幅优美而忧愁的山水画卷。当然,说是油画也没问题。

  您看,在日渐黄昏时,客船停在了老枫树下的石拱桥边,这时月亮下沉(下弦月),风霜满天(应该是五彩的夕阳云朵),乌鸦在枫树间啼起,秋风吹起,一阵寒意,船主和旅客一起生火做饭。

  饭后,各人都早些安歇,而诗人或许因为想念家乡和亲人,或许因为个人境遇的离折,总之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好不容易到了半夜迷迷糊糊睡着了,不远处的寒山寺却敲起了钟声,又把诗人给吵醒了。也许,思绪万千的诗人就是这时候把这诗给写好的吧?

  并非笔者有所偏好,其实论诗的底蕴,九十年代歌星毛宁唱的那首成名曲《涛声依旧》,算是比较好的诠释了这首诗的精神气质了。不知君以为如何?

  月刚落时天最黑,又加之乌鸦惊人的啼叫声,因为人们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再加之是风霜的夜晚,人还没来及换冬装,肯定是冷的,就一子把人带到了既黑暗又惊又冷的花荒凉之境,因此航上的客人只能和江边的枫树及渔民就着没达到目的地和荒凉景象睡眠,由于夜晚的萧条与寂静,清晰的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象,给人一种江面上比陆地上更冷,更难耐,很可能是睡不好,故转辗反侧,能清喇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磬之音。‘这就不禁让人们联想而生出一幅画面呈现于眼前,整首诗情境交融,道出了作者行程之艰,这就是我之浅见。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和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弄清楚张继的生平,寒山寺的由来。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有人推算大约在715-77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官任御史,并一度分掌洪州税赋。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他的事迹散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宗《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等各家著述中,一生除《枫桥夜泊》这首七绝外,其他存诗不足五十首,有人统计为四十八首。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二百年后,唐贞观年间因天台宗高僧寒山“来此缚茆以居”。所以,在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创建伽蓝,题名为“寒山寺”。后因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诗,使寒山寺名闻天下。

  现在,来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因篇幅关系,就不一句一句展开说了。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明了在乌鸦乱啼,月影东移的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在一条停泊在枫桥边的客船上,望着远处点点渔火和近处经霜染红的枫叶,心情惆怅,久久不能成眠。后面两句接着写到,偏偏这时从寒山寺中传来阵阵钟声,更增添了旅途之人的凄凉愁苦。这首诗,曾因有人提出寺院一般不在夜半敲钟,乌鸦也不会在半夜啼鸣而引发争论。但不论真假,我是赞同一些人的观点,就是,无论钟声乌啼是否合乎事实,仅从文学表现上看,那种秋夜凄凉乡愁难遣,寂寞孤独中呈现出一种清丽,萧瑟的意境,让人吟咏起来,感到一种情味凄美的诗意美。

  就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再次谢谢。

  01

  在群星闪耀的唐代诗人中,张继并不起眼,但他留下的这首《枫桥夜泊》,足以让他的光芒永不暗淡。

  这首《枫桥夜泊》,让苏州城的寒山寺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的元旦和除夕,还会有很多的日本游客来到苏州,聆听那跨越千古时空的寒山寺的钟声。

  这首诗在日本的传诵之广,远超过李白杜甫。清人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在清朝的时候,日本人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已经可以比得上现在国人对李白《静夜思》的熟悉程度。

  不仅如此,1929年,日本人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庙,也叫寒山寺,仿照的就是苏州寒山寺,寺里立石碑一座,上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并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可见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超越国界的艺术影响力。

  那么,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到底好在哪里?

  02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先注释一下诗中的字词。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题一作《夜泊枫江》、《夜泊松江》。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chāng)门外,本名「封桥」,后因张继此诗相沿为「枫桥」。枫桥夜泊,即夜里泊船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明月下沉,上弦月升起较早,所以夜半就开始下落。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显然乌鸦啼鸣更切合诗境。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王景略先生在《唐诗三百首全解》中解这首诗时说:「或谓「江枫」是指江边的枫树,但以之直接「渔火」似有不协。」在小楼看来,「江枫」与「渔火」是对举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诗人张继在愁眠之中,对着的是江边的枫树和江上的渔火,并没有不协之处。况宋玉《楚辞·招魂》中有诗云「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江枫」这个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解为「江村桥」和「枫桥」则意境大失。

  愁眠,小楼参阅了八本《唐诗三百首》的注释,都解作因愁难以入眠,这让人很困惑,因为诗中分明下了一个「眠」,前面并没有加任何否定词,诗人并没有入睡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看到月落,听到乌啼,感到霜满天。难以入眠是诗外之意,诗人在这里下了个眠字,表明诗人想要入眠了,毕竟已经到了夜半时分,愁眠,应该是一种状态,在愁绪中入睡,但却睡不好,半睡半醒,恍恍惚惚之间。

  明月西沉,乌鸦啼鸣,霜气布满天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满怀愁绪,想要入睡,却怎么也睡不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其实寒山指寒山寺是无疑的,但是汉语的魅力就在这里,寒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自有美妙的意蕴,又与此诗意境相合,所以「寒山寺」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与诗中的意境产生了美妙的艺术反应。

  夜半钟声: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其实当时佛寺确有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前人的诗中,也提到过夜半钟,如白居易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只是别人写的夜半钟,意境无及张继此诗者。

  半夜里,忽然有悠悠钟声,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到我的客船。

  03

  此诗的好处,首先是其技法的高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然而用一个愁字粘着这些意象,让愁绪漫延于意境之中。

  这两句中,诗的意境是凝重的,是凄冷的。诗人饱经乱离,漂泊至此,孤苦凄清,他只能一个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对的是下沉的明月,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感觉到的是满天的霜气,

  霜凝于地,如何能满天,然而正是这违反常识的描写,最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连用了五个意象,而后面这两句,却意象疏宕,只用了夜半钟声一个意象。用密集的意象来表现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来表现空灵清远的意境,书法美学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说,也可用来评鉴此诗高妙的技法。

  人在夜里,听觉会分外敏锐,所以对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的感受会特别强烈,虽然前面也有写到乌鸦的啼叫,但那是自然界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声音有催眠作用,要不是诗人愁绪满怀,恐怕早已入眠。

  而正是这钟声,把诗人从愁苦的情思出拉出来,使得诗境从前两句的凄清凝重,转而变得空灵清远。

  诗人为了表现钟声在诗中的重要性,特意使用了倒装句,本来,诗人应该是先听到钟声,才联想到这是来自寒山寺的钟声,但诗人将「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后,使钟声悠悠不绝,诗的情味也绵绵不尽。

  04

  此诗最佳这之处,当然是这「夜半钟声」,这夜半钟声的引入,使得全诗的意境丰富到三层,为全诗创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意境。

  第一层意境是情思的意境,在诗的前两句。诗的前两句,围绕的是一个愁字,所选用的意象虽然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但不具有现实的提示性,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都是在渲染诗人的愁思。

  第二层意境是现实的意境,悠悠的钟声使诗人从他自我的情思中脱离,开始观照他现实的处境,姑苏城、寒山寺,明确的地点,提示现实的意境。此时是哪个和尚在寒山寺里敲钟呢?又是为什么敲钟呢?诗人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但是被钟声逼进内心的角落。

  第三层意境是想象的意境,这夜半的钟声,打断的诗人的情思,同时又打开了一个想象的桥梁,寒山寺是历史名寺,曾经有那么著名的僧人在此修行,这夜半钟声,就像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回荡在诗人张继的心灵。

  你看,就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使得这首诗远远超越了别的写羁旅愁绪的诗,也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千年回响,悠悠不绝。日本人肯定深晓此诗的佳妙之处,所以二战时,他们把寒山寺的寺钟运走了,现在都不知道放在哪里。

  文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41: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羁旅诗。

  在历代众多诗人词客的羁旅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著名诗章。这首诗与后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夊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异曲同工。写尽愁字难见愁,满腹忧愁与水流。

  “枫桥夜泊“用一首七绝的表现手法,描绘出诗人舟行秋夜所见所闻所思的羁旅之愁。

  在一个明月西沉,寒霜渐凝的夜晚,诗人行舟江畔。夜空中飞鸟如鸦,啼空而过;渔火闪烁,一晃眼前;面对激流行舟,碎浪如钩,勾起诗人满腹忧思,“对愁(而)眠“。不知不觉中,来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已是夜半,系舟泊船,只听寒山寺僧人的钟声已经敲响,仿佛告诉人们客船到了。.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黑暗与光明相映(“月落丷、“霜满天\对“渔火“),无声与有声衬托(“对愁眠““城、寺、夜半”对寂夜“钟声“),景为情中之景,声为意中之声,愁为淡淡行愁。“对愁眠“是此诗诗眼,虚与实、景与情、黑夜与光明(渔火)、无声与有声,皆为诗眼服务,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如《古唐诗合解》所言:”此诗装句法,似连而断,似断而连。”说它是一首杰作毫无夸张!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作者乘船经水路到达姑苏城外时,已近黄昏。唐代规制,地方城门未时(下午一点钟到三点钟之间)关闭,也就是三点钟前就关闭了,作者因而无法入城,只好泊船松江之上过夜,暂行暂止,我想古人写诗也不会无缘无故,或许借物遣怀,或许咏物言志,或许借景抒情,或许有感四季天象之变化无常,节日花卉,鸟兽鱼虫,游览名胜,遍赏古迹,都市江村,伤离别,思乡思亲,塞外与江南并举,风云雷电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琴棋书画酒,爱情与讽怨,馈赠酬答,甚至偶尔玩个自题简直类似于现在的朋友圈自拍。

  张继此诗绝妙之处在于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又运用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人与景的协调。本诗将叙述与描写交织交错在一起,就像织布用的经线与纬线一样,结合本诗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把控,更加显的大气磅礴,有经天纬地的从容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此两句大抵能推理出写诗的时间,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在太阳以东90°左右,日落后6小时跟着落下。此刻的月相,就是上弦月,诗中“乌啼”并不是指乌鸦在啼叫,而是指月亮从乌啼山落下的意境,乌鸦生活习性,晚上一般不会飞翔啼叫,但是如果受到惊扰,也会飞鸣。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唐代王王维也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几首诗可以相佐。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月亮落下乌啼山还是月落惊扰了乌鸦而发出鸣叫,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出才智与巧妙安排,才恰如其分地将月落的静与乌啼的动揉捏在一起,又应情应景的将画面错落的安置与诗句之中,运用如此的手法,就不难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了,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江村桥,一座是枫桥,当时在江村桥下面应该是已经挤满了停宿的渔船,船夫只能将船停泊于枫桥之下,所以才有枫桥夜泊的话语,如此推理,则合情合理,半夜渔火又是怎么回事呢,渔家辛劳,当然是为一天的劳作而做准备,如半夜动火做饭,缝补渔网收拾渔具都有可能,两桥相对灯火微明,一点灯光,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寂寥之情相伴自然环境的霜寒之境,诗便成!苏州地处江南,农历十一月就有霜,江风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广阔而辽远,延伸到江岸的尽头,由此而推测此诗作于冬月七八日,当时最有可能的就是作者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坐船到江浙一带逃难,锦绣的前程和正待有一番作为的仕子之情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而消失。作者的失意之情,沮丧之情,,失落之情无法言表,仕宦之途渺茫,正所谓“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虽然夜已深,但是愁烦之心导致无法入眠,辗转反侧,遂侧立船头,点点渔火引燃诗人情愫,人立于船头,周围远近高低之景将作者置于中心点,像极了摄影中的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两种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没有任何剪辑画面,没有任何PS镜头,没修图没打码没美颜,一气呵成,隽永留长。

  于情于理也好,揆情度理也好,总之过分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是枉然,如果过度的抠字眼,要让诗中每一句都去对应景物,则全诗便索然无味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侧立船头,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看周围的风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倾听静寂的夜晚声音,忽而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钟声,静动的结合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以诗人为中心,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这一声钟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惊醒了乌鸦,荡涤了作者的心灵,让夜晚的一切有了短暂的喧闹,但又很快回复了宁静。人在江湖,怎能置身事外,往往更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想来都是一理。

  张继的诗以关注时事,激越淋漓,事理皆切,寄意深远。

  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儿西沉鸟鸦叫寒霜满天,面对着江枫渔以更烦难眠。姑苏城外有名的寒山寺中,半夜里悠扬的钟声传送到客船。

  赏析:本诗记敘了满怀乡愁的游子夜泊枫桥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据说是诗人在上京赶考落榜后,于回乡路上。

  诗的首句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之形象,色形,声音等,相融交会,十分和美,绘出了一幅朦胧静谧的江南水乡之秋夜图。二句写岀眼前之景物和深夜难眠的因由。

  后两句主要是从听觉上突出作者的心绪。正因愁苦难以入眠,作者才能够清哳地听到运方姑苏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使诗中多了几分清逸明洁,意境静幽,回味绵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