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源自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一鸣惊人,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说,平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一下子突然就做出惊人的成绩。

  

 

  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典籍中有多处记载:

  《韩非子·喻老》有这样一段话: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也有类似的话:“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也记载了有关楚庄王熊旅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楚庄王熊旅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局势不稳,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为了应对这复杂的局面,楚庄王故意作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样子。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有一天,右司马伍举对楚庄王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经过三年的静静观察,楚庄王对楚国的政局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随后,他亲自听取朝政,恢复发展经济,重用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打败了敌国,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是韩非子所作的寓言故事之一。这个预言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清楚,不再赘述,主要来说说为什么是楚庄王或者是齐威王。

  这两位的共同点就是在刚刚成为一国之君时,手中并没有太多实权,军政大权都落在卿大夫手中,他们的政令不能及时有效的传达出去。而这二位又都是积极想有所作为的国君,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能,示之不能”,从而麻痹敌人。在这段时间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最后一招制敌,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这个成语被套用在他们身上都是合理的。但一般讲故事的人更喜欢说是楚庄王,毕竟他算是“春秋五霸”之一,名头更响亮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源自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