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尘封5年终于上映,《狗十三》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每个孩子都有青春期,每个大人也都有无奈,看《狗十三》,体会到的是一种震撼,内心的震撼,无可复加,不可言喻。相比别的电影,这部影片用写实的手法,瞬间击中我们的泪腺,让我们思考成长、思考家庭、思考教育……

  该片中十三岁少女李玩,看似是一个叛逆女孩,实则内心富有激情,有阳光的一面。只不过,在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生子的情况下,李玩和爸爸相处过程中矛盾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既有对爸爸的不理解,也有对自己内心追求的执着。

  所以,当爸爸用送给她一条小狗的方式来讨好她时,她一开始并不想接受。直到她从小狗可怜楚楚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才接纳了它,并给它起了“爱因斯坦”这个名字。而之于小狗,对她而言更多是一种精神慰藉。直到有一天,“爱因斯坦”忽然失踪了。

  “爱因斯坦”的走失引燃了李玩和家庭的矛盾,面对小狗的走失,爷爷显得束手无措,后妈为了缓解矛盾,想出了再买一条小狗冒充“爱因斯坦”的主意。孰料事与愿违,当新的“爱因斯坦”被李玩识破后矛盾立马升级,直到几年都没有出门的奶奶出去寻找李玩迷路后,被激怒的父亲对李玩大打出手。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当家长意欲和子女和解时,子女如果关上沟通的大门,感情交流的途径就被切断了。而之于父母,他们如果被激怒的话,亦会停止交流。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很容易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直到冷静之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含着泪水向李玩道歉,李玩才意识到父亲的焦虑、不安和无奈。能够向女儿道歉,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个坏爸爸,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后来,李玩看到父亲在酒桌上努力讨好他人的表现时,也更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当李玩陪客人喝下第一口酒时,也就开始了她的改变。

  

其实,尽管看似叛逆,少女李玩并未停止长大。所以,面对现实境遇,她喜欢物理学,向往“平行世界”。对时下的孩子来说,李玩身上这种状态很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体现出反叛的一面,一方面又非常迷恋自己的内心世界,大人和现实世界在他们眼里很虚伪。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弟弟生日,爸爸和家人集体给弟弟庆生,李玩脸上带着微笑一脸配合的态度,而当大家唱生日歌时,李玩却一脸孤寂地坐在那里,一个人面对内心的惆怅。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在本质上,影片中的“爱因斯坦”是少女李玩精神上的慰藉,或者说是彼此相依的朋友。小狗的丢失类似朋友的走失。影片中,李玩在大街小巷拼命地奔跑寻找“爱因斯坦”时,让无数观众的飙泪。影片最后,李玩和表姐在街头看到真的“爱因斯坦”时,却没有去认它,还很怕“爱因斯坦”认出自己。这一刻,少女李玩真的长大了。

  影片最后亦将主题拔高,李玩问爸爸和妈妈是如何开始时,爸爸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是用手蒙住她的眼睛,不愿意让女儿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两代人各自的不容易在这一刻展现出来,至此,沟通失语的问题也瓦解了,两代人终于达成了和解。而《狗十三》就这样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让这个两代人情感沟通失语的故事拥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

  “青春”

  不是因为小景深下少年唇角那细碎的绒毛,也不是因为早恋有多难忘学习有多好,更不是因为被固化过的那些青春里的嘶吼,而是因为最迅疾汹涌独一无二的这场成长。

  

 

  《狗十三》拆开来看,便是十三岁女孩和狗的故事。 它获得了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导演曹保平擅长偏现实主义的电影,《李米的猜想》和《光荣的愤怒》都取材于社会新闻。

  这部电影的剧本由80后焦华静创作,她在其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通过那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普通女孩李玩把所有人成长的那阵痛描摹出来。

  

 

  曹保平导演接受访问时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

  女主角李玩由五年前还没有陷入“胡辣汤”事件的张雪迎扮演,稚嫩而单纯,倔强又独立。

  她像一个被父亲过早抛入成人世界的小孩,成人世界有偏见、有自私、有虚伪残忍、有自以为是,处处都是她孤立无援,痛苦迷茫的影子,于是她只能被迫把自己罩进大大的玻璃罩子,里边有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狗陪伴她。

  

 

  有时候她也会觉得星光不那么黯淡,报英语班也可以。 但是后来爱因斯坦还是被弄丢了,这是大人教会她的第一件事。

  她被欺骗,被打,又被哄,她学会了沉默和妥协,学会接受继母的谎言,假装第二只狗就是最初的那只爱因斯坦,然后大人说她懂事了。

  李玩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高放没有回答。

  

 

  我想我们也无法回答,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广泛抽象令人沉重的词语,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大人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都可悲的在看这部电影时拥有共鸣。

  可悲的完美理解当第二只爱因斯坦被全家送到狗肉馆时李玩的嚎啕大哭里藏了多少眼泪表达不出来的绝望,当饭局上李玩夹起那块狗肉说“谢谢叔叔”时心里荒芜着寸草不生的静谧。

  看过这部电影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郭敬明写的残酷青春那么受人追捧,除去那些被华丽夸张包裹的辞藻,他笔下的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有着可以引起我们共鸣的忧伤。

  

 

  豆瓣里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在李玩犹豫着咽下面前的狗肉时,她终于成功的变成了大人们最喜欢的样子。

  而一路走过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那些少年情怀,酒杯里梦和信仰碎掉的声音,在成长岁月里碎的缓慢而细腻, 电影内容一帧帧的过于真实,勾起我们太多共鸣和回忆,但李玩最终还是和自己和解着长大,我们也早就过了那个不被理解的年纪,所以长大后的我们现在不是早就应该伸出手抱抱自己了。

  误解、孤独、伤痛、叛逆、忍受、蜕变、成长,这些青春的代名词,在电影中逐一出场。

  
 

  有观众评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时隔5年,《狗十三》终于上映了。

  
 

  这部“非常曹保平”的电影,用直白的表述,简单的镜头,复古的色调,带我们回顾了一代人的青春。误解、孤独、伤痛、叛逆、忍受、蜕变、成长,这些青春的代名词,在电影中逐一出场。

  
 

  有观众评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李玩式的成长,确实不够幸运。但若是细细回味,真的完全是李玩家人的错么?我想,要认错的是包括李玩在内的所有人。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它没有单纯地批判“父权式的中国教育”,也不是为了表达成长就是要和虚伪同流合污。

  
 

  它引人思考的点恰恰在于,没做任何选择地将全貌展示给观众。对成长中的是非对错的判断,不能单靠任何一方的感情用事和主观臆断。

  
 

  如果你的青春也像李玩一样,痛过,无助过,别急着爆粗口,想想你是否真的做错了,是否在自私地指责大人们的自私。

  
 

  如果你的孩子也像李玩一样,作闹,不懂事,别急着发脾气,想想你是否是满怀真诚,是否在和她讲“能讲通的道理”。

  
 

   如此爱我

  
 

  以爱的名义,行专制独裁之事——这是很多家长都在做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噎回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孩子往往想上数年都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好?于是,很多孩子会像被父亲强行改了兴趣小组的李玩那样,臭着一张脸,几天都不和父亲讲话。

  
 

  是孩子太不懂事不懂体谅人么?其实孩子是执拗又贴心的,如果你蛮横霸道地对他们说:“我是你老子,你就要听我的。”那他们身上被激发起的就是执拗。如果你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那他们身上被激发起的就是贴心。

  
 

  这时,大人们会说,和小孩子讲不通道理。其实,不是小孩子听不懂道理,而是大人们讲的往往是“讲不通的道理”。

  
 

  李玩父亲第一次带李玩去看天文展时,没看成,因为时间记错了,李玩很懂事地说没关系。因为她知道父亲也不是故意的,父亲等她放学带她去看展,她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在意和疼爱。

  
 

  可是第二周明明说好了去看展,父亲却先是因为弟弟不小心摔倒大哭就要带弟弟逛公园,后又因为一个重要的饭局就无视对李玩的承诺。

  
 

  “弟弟哭”和“重要的饭局”是哪门子道理呢?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爽约了就应该要真诚地道歉,而不是用谎言和借口敷衍过去。其实,李玩不是非要父亲的迁就,她只是需要一个真诚的回应。

  
 

  就像李玩的宠物狗爱因斯坦走丢以后,全家人用另一只狗来骗她说新的狗就是原来的爱因斯坦,李玩声嘶力竭的说:“我不是非要一只狗,我们尽力去找,找不到也没关系,但你们不要骗我。”

  
 

  可爷爷的一句:“爷爷奶奶还没有一条狗重要么?”说得李玩哑口无言。

  
 

  
 

  爷爷奶奶当然重要,可是李玩想要的“被尊重”同样也很重要。爷爷没有牵绳导致第一只爱因斯坦丢失,爷爷很愧疚,也很心疼伤心的李玩,可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抱歉。

  
 

  最后李玩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为自己的不懂事道歉,并做一个不让爷爷奶奶操心的孩子。虽说孩子应该尊敬长辈,但谁又能说不是孩子付出的爱和宽容更多呢?

  
 

  可偏偏大人们总是只拿他们自己的爱说事儿。爷爷奶奶是爱李玩的,生活上把她照顾得很好;爸爸是爱李玩的,他希望能让女儿开心;继母对李玩虽谈不上爱,但是愿意花心思给李玩买旱冰鞋,其实做得也不赖。

  
 

  然而,不够用心的爱才正是最让人无奈和抓狂的。

  
 

  
 

  十三年了,奶奶和爸爸都没有记住李玩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爸爸给李玩零花钱,送李玩狗,就是想哄她开心,可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比不上他亲自和李玩吃一顿饭,敞开心扉聊一次天。继母送的旱冰鞋确实让李玩欣喜,可如果这双旱冰鞋只是为了省去找狗的麻烦,李玩还会欣喜么?

  
 

  还是爷爷说得对,“养娃不是养只狗,给口馍吃就行。”可是爷爷还是坦然称,李玩是女孩名字随便起的,弟弟是男孩名字不能随便。

  
 

  这都是什么爱?都是什么理?大人给的爱不够真诚,却希望得到孩子真诚的爱。大人们讲的道理不够有道理,却希望孩子懂事懂理。

  
 

  大人们总是这样,热衷于双标。其实,讲着讲不通的道理,才是真的不讲理。

  
 

   一口狗肉

  
 

  电影的高潮和故事的转折点,在于父亲动粗,打了李玩。因为李玩找狗找到全家鸡犬不宁。

  
 

  爷爷被情绪激动的李玩不小心推到,几年没出过家门的奶奶为了找深夜未归的李玩在外面迷了路,而李玩拎着酒瓶子出现在父亲面前,一副叛逆、示威的模样。

  
 

  在孩子的眼里,李玩家人的做法确实很过分很讨厌。但是在大人眼中,李玩的做法又何尝不过分不讨厌呢?

  
 

  父亲对女儿大打出手是不够理智,也是中国教育中颇受诟病的一点。但那个时候的李玩,真的需要被严厉地教育。否则她可能真的会认为全家人都欠她的,真的会一直把“堕落”当成对大人世界的抵抗。

  
 

  
 

  挨打以后,李玩知道了不该以作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也知道好好学习了。在李玩家人看来,这孩子终于懂事了,长大了。所谓的“懂事”和“长大”,就是不再闹腾,不再为了自己生命本能想要的那些东西而去苦苦追求。

  
 

  可是李玩真的长大了么?成长总是伴随着愤懑和伤痛,但成长并不是向愤懑和伤痛妥协,而是学会打开胸怀,包容愤懑,消解伤痛,与曾经“敌对”的大人世界和解。

  
 

  人类的构成,其实靠的是规则,只有规则才能让这个社会运转起来。成长后便知道,自己必须放弃很多东西才能进入到社会的秩序和规则里去,才能生存。但这种规则会以各种形式呈现,你要适应哪些,规避哪些,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才是真的长大了。

  
 

  问题在于,孩子的世界很小,心里绝大部分是被父母和家庭占据的。在许多孩子的心里,大人的世界就等同于父母的世界,长大成人就是长成父母那样的人。

  
 

  可如果明知道父母的做法是错的,明知道那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却还是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不是健康的成长,是“报复式成长”。

  
 

  
 

  李玩吃下那口狗肉便是如此。

  
 

  当服务员端上红烧狗肉这道菜时,一位叔叔说这是招牌菜,特意给李玩点的,全家人的表情都凝固了,他们怕,怕李玩的倔脾气上来,可能会掀了那道菜。

  
 

  可当李玩真的客气的、平静的吃下狗肉时,大家就真的松了一口气么?特别是李玩的父亲,我想他当时的心应该很疼。所以才会在回家的路上哭着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

  
 

  为什么没有礼貌地回绝那位叔叔,告诉他自己心爱的两只狗,一只丢了,一只死了,她是爱狗的,所以不愿吃狗肉。因为李玩没想到,成长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不是所有的大人都面目可憎,所以不是变得阿谀奉承才算是长大成人。

  
 

  能够巧妙的用不尴尬的方式拒绝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坚持做自己想成为的人,又包容别人的不合理之处,才是真正的成长。孩子没有办法去指责大人们的错,礼貌和尊重是必要的,但是成长是要对自己负责,否则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人,也怪不得别人。

  
 

  又或者,如果李玩吃下了那口狗肉以后,给父亲一个微笑,表示没有关系,那可以理解为她为了不让父亲在朋友面前感到难堪,出于对父亲的爱和维护,做了自己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李玩,因为懂得了为爱付出,也算得上真正的成长。

  
 

  作者 三沫

  排版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名13岁女孩残酷的成长经历的故事。(ps:正在热映中的电影,我就不剧透太多了……)

  这部影片与以往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不同,并没有用以往俗套的剧情,而是用更为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将一个13岁女孩的真实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并借此来反思中国式教育带来的弊端。

  说到这部电影,我也说说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一些反思。其实每一个孩子是一个体,并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他们有他们的思想,而作为父母要学会去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把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与把他们困在牢笼之中并没有区别。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狗十三》主要讲述了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中因有着同父异母的弟弟而更加不受重视的青春期少女,由张雪迎饰演的李玩。从童年到少年期间成长的经历,关于中国式家长的典型教育和孩子的无奈与成长的故事。

  相信很多观众看到都可能会在电影中或多或少的联想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影片中表达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反思也十分值得人品味。

  这部电影是很难得的讲述中国式家长教育孩子的影片,具有很深的意义。每一个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青少年时期,电影中的每一句对白也都像曾经父母对我们说过的话,或许就是这种真实,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吧。

  而导演,拍这部电影,可能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世道的改变应该有所改善。要更多的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的认为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毕竟孩子也是个单独的生命体。

  李玩,十三岁的女孩仰望星空,想象着平行宇宙的存在,对物理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老师却劝说李玩的父亲给她更改了兴趣小组。英语演讲比赛上李玩的表现一塌糊涂,中途进来的父亲作为更改李玩兴趣小组选项的人,见证了这失败的一刻。

  这里的失败,不是李玩演讲的失败,是今天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在孩子兴趣教育上的失败。而物理竞赛一等奖让李玩得以保送重点高中——这是不是对大人们教育方式的讽刺?

  先给一个巴掌再给一颗蜜枣,这似乎是“大人”在教育时惯用的手段。李玩的父亲在改掉她的兴趣小组选项后企图给女儿一些钱以弥补她的难过,在打了李玩一巴掌后抱着她说爸爸有多爱她。如果这样的教育方式得到鼓励——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应该鼓励,对吗?

  如果李玩的爷爷能够在将爱因斯坦弄丢后真诚地向孙女说声对不起,而不是由爸爸告诉她要体谅年事已高的爷爷;如果李玩的后妈包括其他亲人能够与李玩进行必要的沟通,知道李玩并非是一定要一只狗而是爱因斯坦丢失后她又将过回与爷奶生活、无父母陪伴、亦无玩伴的孤独,而不是买一只与爱因斯坦同种的狗回来合起伙来欺骗李玩。

  如果成人世界的错误需要孩子来买单,如果成人世界的价值就是下一代人必须接受的价值,如果成人可以决定孩子一切的对与错,那么那些关于童年彩色印象的描述一定都是大人们心照不宣的谎言,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童年的懵懂走向成人世界的欺骗,诚实不存于这个世界,它存在于李玩想象的平行宇宙。我愈发觉得可怕。

  





 

  《狗十三》非常巧妙的把青春和狗联系在一起,把离异家庭的成长和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联系在一起。

曹保平的这部尘封5年的旧作,展示了稳健又平实的力量。而从《演员的诞生》里我认识的张雪迎,也展示了自己走心的演技。

其实这个故事想讲的不是寻狗,是重男轻女,是离异家庭,是少女成长。

是父权的建立和崩溃,是一个孩子没有长大,却要假装长大。

是有的小孩,和狗没区别,可以暴打,可以成为你社交的工具和筹码,可以不必陪她长大,却要让她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

在一个大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只相信感情的孩子多么的艰难。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里,角色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这份忍受,被迫,压抑,让整部影片弥漫着悲情的力量,这份苍凉和寻狗时的歇斯底里,让张雪迎饰演的李完像一个孤胆英雄一样,一次又一次在失去中长大。



 

  曾先森本人没有养过狗的经历,却还是被打动。 因为寻狗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寻狗,是寻回自己。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但是,迎接她的是,父亲莫名其妙的暴打,是父亲安排和它生活的狗,是另一个妈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她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但父亲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曾先森的认知。 他有了一个新孩子,男孩,所以更爱这个孩子,这也算好理解。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并没有! 爸爸答应带他去看航空展,却带她去参加自己的酒局,让她喝酒。 爸爸打完她,趴在她身上哭。这个父亲用如此无法自控的性格,和她相处,一再说自己有多苦,这不是一个窝囊失败的小男人是什么? 李玩成长在一个必须快速长大,认清是非,学会告别的环境里,这是使得她迅速成长的代价。而狗狗,成为见证她成长的纽带。

 

  3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五年前的作品,最近几天才正式上映。和曹导以往的很多影片不同,这部残酷青春电影,其实借寻狗这件事,探讨了一个经常被我们遗忘的主题“你,要不动声色成为一个大人”。 你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所有,这种情感的压制让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残酷青春。影片最后,有一幕震撼人心的画面,整部电影都在寻狗,爱狗,声嘶力竭的李玩吃下了一块狗肉。 当全家人疑惑她敢不敢的时候,她生硬的吞了下去,这一幕,让她告别了青春,学会了长大, 接受了死亡和离别。
曹保平是北京电影学院编剧出身,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对导演这样的故事游刃有余。他依然在坚持这自己的现叙事实主义风格。而且,这部影片的视角更加单一,情感更加浓缩,他甚至没有用任何第三视角,也没有卖弄剪辑,而是扎扎实实的讲了一个失去的故事。


 

  从《光荣的愤怒》一直到《追凶者也》,他寻求的都是一种稍微变形的现实主义,用故事和人心说主题。而从《李米的猜想》到这部《狗十三》,他用个人视角解读出来的,都是执着的寻找,和寻找背后的意义。 影片不是没有缺点,它的结局让曾先森感到不适。 父亲在车内泪眼朦胧,称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之际,父女间又达成了和解。但在此时,李玩似乎突然长大,接受了棱角被磨平,安静、懂事,听大人的话。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爱因斯坦,也不再提什么平行宇宙时间简史,她终于落回了眼前的真实世界,镜头又注视着更弱小的弟弟。
这是曹保平缓和的处理,曾先森不喜欢,有点软化有点教化。

个性终于被磨平,寻狗最后爱因斯坦被杀,想得到爱最终生日会上弟弟被关注,这部少女成长史是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反应社会现状,斥责重男轻女的现象,同时,也向社会呼吁要解放思想追求男女平等

  大概你看完狗十三就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怪责的人越来越少。理由很简单,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你,不一定懂得他们的生活。 ​​​

  这就是电影所表达的,很真实

  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他在演什么,直到恶补两遍看完电影才知道它是一部青春片,在我们的印象中青春都是充满欢笑充满友谊的,也是伴随着对于爱情的一点小懵懂,青春都是一些绚丽的色彩,没看到一些青春作品的时候,大家也总会想起青春的美好,在学校里的美好。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呈现给大家的却不是这样子的,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家庭长大的13岁的少女成长的历史,一开始的时候他她父亲也提起她的名字说是随便起的,很多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名字一般都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寄托,也对于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有一个好的成就,在剧中的时候,这位父亲只是随便给孩子起了一个名字,难道只是因为孩子是个女孩,所以不重视吗?

 

  后来的时候那只狗走丢了她彻底崩溃了,家里被她搞得非常的乱,于是就给她买了一只新的小狗,她非常的难过不停地大吵大闹,她也学过坏喝过酒,但是没人能理解她的痛苦与孤独,可这样只会换来她父亲的打骂,在她身上的青春是不轻松的,而且是痛苦的,从那之后他变了,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小狗把弟弟咬伤后,他的父亲就把小狗给送走了,虽然李玩苦苦哀求,但是还能没有改变结局,在聚会的时候她的叔叔给她加了一块狗肉她也无力拒绝只能咽下,去13岁的少女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磨平了自己的性格,慢慢的也就成了大人,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小女孩那么小看着让人非常的心酸,本来是一个孩童的年纪却偏偏承受着大人要承受的东西。

 

  其实没有人说他的父亲不爱李玩,可是他只是不懂他的女儿罢了,不少的人是不是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不同?父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还用父亲独有的爱的言论来捆绑着自己,在这样的教育下学会了,说话也学会了忍受,其实孩子他也是能明辨是非的,他也是想等到父母的一种安慰,一声道歉,可惜到最后都没有等到,而是这可能也就是剧中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吧。这部剧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很大,也希望很多人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视剧,改变一下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有一个独立的世界,让大家活得更开心一点。

 

  最后,我们抛开情节来谈谈技术。为了让电影更生活化,《狗十三》的对白采用夹杂着普通话的西安话,自带一种自然的接地气风格,观众更容易将自己代入电影当中。曹保平导演没有使用花哨的镜头语言,也没有卖弄剪辑技巧,而是采用白描手法,使得观众更专注于情节而非电影技巧,电影中所有镜头没有打光灯的衬托,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唯美而值得截图做壁纸的画面,整个故事跟着主角李玩的成长线而平铺直叙,所以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朴实的、关于每个人的成长纪录片,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平凡朴素却能打动人心。

 

  《狗十三》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影子映在斑驳的墙壁上,墙皮已经腐朽脱落,露出墓塚气味的砖块。

  女孩的影子上有个蝴蝶结,应该是正青春的年纪,影子旁边有一张被揉烂发白的寻狗启事...

  被埋葬中的青春,是每个人的影子。

  这个女孩是电影中的异类,而我是生活中的异类,不光在这个网络世界,也在现实生活里。

  只有异类能对异类惺惺相惜,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这一次,让我产生这种共鸣的是张雪迎和她扮演的李玩。

  从张雪迎饰演的李玩脸上我看到了苦难,这是不甘也是不屑,是愤懑也是嘲笑。

  世界就这样了,沉重地让人喘不过气(就像那个被抬出门的送往精神病院的鸟人胖子),却也轻飘飘地算个屁。

  她就那样喜欢物理,夸张地吃面,放纵地喝酒,疯狂地满街找狗…

  这个状态是特别准的,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对,这可是14岁的张雪迎啊,就交出了能秒杀过往数届金马影后的表演。

  尤其是吃狗肉的那场戏,仿佛吞下了整个世界的馊味,我不觉得这场戏意味着和解,在我看来她永远不会和解。

  她是一面镜子。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朋友,我尊敬和爱慕的人,还有作为社会人的我自己。

  影片中的李玩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寄宿在爷爷奶奶家。

  表面上看,这一大家子人没什么太大的矛盾,爷爷奶奶爸爸对她都够好,继母也没表现出对她的任何刻薄,但她就是不喜欢。

  这种不喜欢就像金庸先生《白马啸西风》末尾的金句,一个女性的细腻和坚强每每让人心向往之,但更重要的还是这种不合作的态度——

  塞外,曾经是武侠小说的纯净乌托邦,中原却绝非净土,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

  对李玩来说,她完全可以识时务地融入这个家庭,并且感觉到那种“和谐家庭”的社会性快乐,但她还是选择了不合作。

  换句话说,她代表了所有在这个浮夸利己主义社会里,游游荡荡的不合作分子,也就是清醒的独立知识分子。

  比如电影中就有好几个细节,能看出李玩和革命年代长大的父辈之间有巨大的鸿沟——

  果靖霖饰演的父亲不知道女儿不喝牛奶,但会逼她喝酒;名义上是为女儿的成绩庆功,实际上无非是借机盘算自己的生意经。

  觥筹交错的是油腻的中年老年男性,他们口口声声读古典,一开口竹杖芒鞋逝者如斯夫,却也不过是附庸风雅的矫揉造作。

  这些人看起来精明油滑,把人生过成了生意场和明暗规则两条线,但论及时间生命和真爱,他们一无所知。

  都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但这酒桌文化摆了几千年,还成了礼仪之邦的好客象征了,想想也挺讽刺的。

  我曾经异常厌恶这样的酒桌聚会,尤其是和一些不熟悉、不喜欢的人例行公事,大家说着毫无诚意的客套话,拼命灌酒,既伤身又浪费生命。

  很多时候,我和李玩一样,都跟在座的人摆个臭脸,被当成异类。

  换句话说,我从来都拒绝合作(至少精神上如此),所以我也特别能感受到李玩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个社会大多时候不就是这样吗?

  软硬兼施地让你合作,让你进入某某大家庭,让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直到变成一个合规矩的人。

  德国作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说过,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腐蚀一个社会阶层了。

  这种“合作”就是一种规训与惩罚,是赤子之心的阉割器,独立精神的绞首架。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跟这个世界和解,然后慢慢变成他们自己讨厌的人,变成所谓的油腻中年——

  看起来光鲜练达,闪烁着成功学的光芒,但可能他们的灵魂已苍老得让人可怖。

  因此,刚硬的不合作就成了对抗这种蜕变的唯一方式。不合作的人,才是凿入这个密闭透风的铁屋子的一柄利斧。

  有人会选择以死亡来对抗,还有人会选择精神对抗,日复一日地游离于秩序之外,选择各种不合作,践行着自己的西西弗斯神话。

  无论选择哪种对抗的方式,他们都forever young。

  电影中的李玩属于后者。

  虽然生活的逼迫软硬兼施,以亲情之名的招揽,还有以父爱之名的责打轮番轰炸加诸其身,但合作永远没有可能。

  这是一个有清醒的年轻人,她有知识分子的态度,有自己的lifestyle,有自己的判断力,还保持着那份童真。

  但生活总是待人不公。

  你的能力无法转化成社会生产力,而社会资源的分配又总是很诡异,就像啥事都不懂的弟弟总是备受宠溺,而思维独立的姐姐却被放到边缘,被当做一条狗。

  最值得玩味的是当李玩的狗丢了之后,后妈给她买了条新狗,并且联合全家人集体统一口径说新狗就是原来那条狗。

  这种集体编织的谎言,是影片的关键词——伪善(hypocritical)。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样,用整个巨大世界的摄影棚,制造出生活世界的幻觉。

  《楚门的世界》

  电影,通常是这个巨大摄影棚和生活幻觉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就是粉饰、包装和强化这种幻觉的电影,它们就是黑猪血和地沟油。

  还有一种则是硬核现实主义的,致力于揭露这种幻觉的电影,也就是坚守着知识分子思考和使命的真正意义上的作者电影。

  《狗十三》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素描。

  影片导演曹保平虽然是以风格化的类型片为众人所知,但他身上还有一个标签:第六代。(虽然没有被归入第六代谱系,但从年龄世代上来说,他仍可被视为第六代的一员)

  曹保平

  这也是为什么曹保平能在自己的影片中一贯保持着一种怀疑论和不合作的知识分子态度。

  所以他的主角几乎都是和社会不合作的异类边缘人——

  《光荣的愤怒》中的叶光荣、《李米的猜想》中的李米以及《烈日灼心》中的三兄弟,几乎都是在窒息中对抗整个世界。

  但无论这些人的身份职业和阶层如何,他们至少都还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深度思考。

  可能有观众会觉得焦华静写的这个剧本看起来格局太小,也缺少类型元素,但不能否认的是,曹保平和焦华静对影片的主题重心把握的极好——

  不是李玩病了,而是她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病了。

  清醒的人自然清醒,沉睡的人依然沉睡,人如此狗亦如此。

  电影里两只都叫爱因斯坦的狗形成了一组平行镜像,也让影片的最后一幕耐人寻味:

  当李玩和表姐在街头再遇第一只爱因斯坦,它已经不认得之前的主人,而李玩也轻描淡写地放弃了它——

  她的认同早已迁移到另一只爱因斯坦,那只被视为坏狗的异类,已经在不合作中绝食而亡。

  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尘封5年终于上映,《狗十三》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