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观又谁的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只是概数。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下面我们就谈谈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他们各自的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价值观是基于人类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儒家

  儒家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正式安下心来授徒,哪是60岁后的事了。在这之前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理论用之于实践,因此,他一直有强烈的做官愿望,始终想从政。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先后在三个国家做过官,鲁,卫,陈三国,做过做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全部加起来,孔子做官的时间共14年,看来,他做官的时间少,碰钉子的时间长。即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个目的:实施政治蓝图;实践学术主张;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也没达到。更多的时候,是失望地离开(易中天先生语)。最后没办法,只好去教书。孔子做官没有成功,但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信条,一直影响着从皇帝到读书人到下层百姓。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孟子的浩然正气,到立德,立功,立言,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而优则仕。不管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士人举子毕其一生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名青史。

  二,道家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完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璞归真,要求“致虚报,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在道德思想教育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应以自然无为为道德规范,故而理想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三,法家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清·刘一明《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由上可知,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的“中”,作为笛卡尔十字坐标原点、源点、中点的“中”,至少已经成为儒释道三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古人论“中”,常以中庸之道强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至“执两用中”为思想核心。今人则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有凡事适当、适度、适宜、适中、适合或合适,以及差不离儿、八九不离十等俗语。

  严格地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究,导致人类社会“第一果”产生的“第一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由于“中”或者不“中”所致!(盖出于适当不适当,适度不适度,适中不适中等涉“中”原因。)

  最后,讲到法家,它与儒释道三教不在一个层次。或者说,法家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以与儒释道相提并论。在此从略。

  至于儒释道三家谁的影响最大,看一看入世过着平凡小日子的芸芸众生(老百姓),应该就一目了然了。

  希望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好玩的国学喜欢用最朴素明白的语言讲哲学。相信这篇文章会帮助您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哲学,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通俗地说,所谓价值观就是人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也就是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必然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守住礼制的底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是要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这种价值就是爱国爱家爱社会,人生的价值是在积极进取中才能实现的。那么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给了我们答案。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三不朽的命题体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人世,不是寄托于宗教的彼岸世界,而是落实在现实的人间世界;二是中国哲学追求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叫群己之道,三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源头。

  在人生三不朽价值观的指引下,儒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首先是仁者爱人。这个思想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同时也是推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这个观点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国君就应该把这种爱人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建立一个仁政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王道的世界。

  第二,儒家强调人要尽责,要遵守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义。而义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不去爱人是不仁,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不去做,这叫做不义。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第三,要遵守礼。这是从义中引申出来的。儒家认为社会的秩序就是礼,而礼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精神。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人的五伦。这就是把人固定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藩篱的范围之中。

  其他的智慧、诚信、积极进取、修身养德等,都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实现途径。

  道家是中国哲学舞台上的另外一位主角。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端坐着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努力,否则这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哪怕是知道有些事情干不成,还是要努力,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然,中国人的内心更深处,还有老子的一席之地。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是完全不同气质的两个人。当年孔子去向老子学习,老子就严厉批评了孔子,说你搞的那些仁义啊礼制啊,都没有意义,都是前人说烂了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和自然一样,都遵循着大道而运行,既然如此,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是傻子。由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也是一样的。因此,庄子将死亡看成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的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最初也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的,后来才衍变成了有气、有形体、有生命的,如今又变化回没有生命的(死亡),这和春夏秋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安静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地哭,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够通达,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间的功名富贵如粪土,既然万物齐一生与死都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庄子主张无用。庄子说一棵大树,长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长得不好没有用,反到可以保全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痛骂的人。杨朱是中国哲学中极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他主张人生就是要享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同儒家的三不朽价值观完全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无意义。“生则尧舜,死为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在杨朱一派的价值观中,就是保全性命,享乐人生。就是来啊,来快活啊的价值观!

  上文我们说过,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人性善恶的界定上面的。也就是说,要是你认为人性是善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善,否则就对不起我们内心的善性。要是你认为人性的恶的,那也不要悲观,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设计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制止人性的恶。所以法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说儒家的价值观是现实的,道家是超越的,而法家就是功利的。所谓功利,就是看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他是否有用,对社会有好处,那就去做,否则就不去做。所有看起来虚头巴脑大而无用的东西,都在被摒弃之列。那么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又在实实在在的起作用?当然是法制了,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国家的行为,特别是能对君主集权维护君主的权利起作用。所以法家就用严刑峻法去统治人民。建立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法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特别强调诚信,因为诚信与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对于利益有些看不起的话,那么法家绝对重视利益。儒家觉得你老是看重财富,搞得和守财奴一样,这样境界不高,一切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要以义为上,所以孟子说在鱼和熊掌之间,在利益和大义面前,要舍生取义。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对利益更是看不上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说财富是人的祸害,是枷锁。而法家就高度重视利益,他们是重度的功利主义者。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李斯等,都强调要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家的功利思想。

  在中国哲学的舞台上,其实主角并非是儒家一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都占据过主流。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的进程来看,还是儒家思想是主流。所以儒家的影响大一些。但实际上,任何的统治者都不会死守一种治国理政的学说,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在或明或暗中起作用的。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看得很清楚,这叫做明儒暗法。

  不仅是儒家、道家、法家,可以这样讲,

  ,细分下来,这个“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个人的身心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如果这世界真的有一个起源的话,那么最开始,这三个层次的和谐是自然存在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环境原本就是和谐的,所以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和谐”这说法。

  举一个例子,如果这世上没有疾病的话,那也就根本不需要药,人类脑子里不会有药这个概念,当然也就不会去创造“药”这个字。那么有一天,疾病出现了,那治它的药自然也就随之出现了。这是一对概念,有此即有彼,是相互对应的。

  同样道理,人类本来三重和谐,从来没有不和谐过,也根本不知道不和谐是什么样子,所以没必要,也不可能会去发明一个毫无意义的叫做和谐的名词。

  只有当有一天,人类不和谐了,前后之间有了明显的对比,这时人们才有可能发明一个概念来加以区别,所有人类的文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

  刚开始失去和谐的时间不长,偏的也不太远,用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一纠正就过来了,所以只要道家就行了,但后来不行了,越来越多的人偏的越来越远,这时儒家就出现了。

  于是儒家在无为之外,又提出了礼,象孔子对颜回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带有一定的勉强色彩了,但目的还是一样,追求的是“礼之用,和为贵。”

  再往后礼也不管用了,只能再加力,礼带有劝勉的色彩,只劝不管用了,那就只好强制,这时就出现了法家,中国的司法之祖,是舜帝时期的皋陶,他提出了“以五刑弼五教”的观点。

  五刑就是刑罚了,虽然是强制性的,但目的还是为了辅弼教化,而教化的目标是父慈、子孝、君仁、臣义、兄友、弟恭等等,说到底还是一个和字。

  所以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形式只是为了方便使用,哪个好用就用哪个,如果单个的不好用,那就一块用,总之。

  (注:需要注意的是,道家不是老子发明的,儒家也不是孔子发明的,他们只不过是较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而已,当然法家更不是商鞅、韩非子这些人发明的,道理一样。)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础上的一种规范国家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一种强有力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体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极端的思想,仁爱,一种由近到远的有等差的爱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一种遵循规律的道与德的思想,主张用清静与无为来治国,让人民群众按照一定规律来生存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之上,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法,术,势"相结会的治国之道。

  其实,三家思想对历代帝王共同发力,历代皇帝治国理政之中,儒家是台面上的执政党,法家是暗里的执政党,道家,佛家是参政党,墨家是地下党。

  中国2000多年的治国之道,或者说秘密武器就是:“外儒内法心”双轨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国”,讲君子仁爱,实际上男盗女娼,特别是皇帝,没有任何限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实际上实施是“以刑治国"。而且是双轨制,说什么“刑不下大夫,礼不下庶民"。双重标准,对皇宫贵族一套标准,对老百姓又是一套标准。

  皇帝经常会请道家得道的天师到皇宫进行参政议政。讲点治国理政之道,搞点建言献策,如长生不老之术,房中术,求点金丹之类的东西。请高僧大德讲点佛教解脱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烦恼。

  (图片选自网络)

  儒字,拆开来看,一个“人”,一个“需”,合在一起,儒家培养的方向,就是社会需要的人。

  那自然是需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了。

  所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入世的,也就是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事,这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讲“仁”,什么是仁呢,还是拆字来看,仁,一个人,一个二,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仁。

  仁者爱人,仁不必惊天动地,你肩上落了一片树叶,我帮你把它摘下来,这就是仁。

  当然,我以为儒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来自于《易经》,其中乾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断绝的密码。

  乾,代表着天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虽然有困难,不管有多难,只要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文明的发展,我们就要去做,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我们虽然力量单薄,但也要做伟大的事,去移山,去追日。

  这就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

  道家对于我们来讲,提供了一个追求个人内心宁静的途径。

  道家讲人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如果内心不静的话,可以去读道家,去理解自然和我们个人的关系,在两者和谐之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

  这个结巴,也就是口吃的宅男韩非子,核心就提出了八个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现在君主专制已过时了,但是我们现在却是继承了中央集权这八个字,大家可以体察一下,看看现在是不是这个样子。

  中央集权,也是保障我们中国长治久安的法宝,这也是法家留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

  至于说影响最大,对于历史而言,自然是儒家,但对于个人而言,却并不能这么讲,那要看你需要什么了,如果你需要内心的安宁,那最需要的就是道家了。

  关注@高三青云老师,带给你不一样的文化知识

  儒家的核心观点:还天下一个有礼的社会。

  道家的核心观点:顺势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法家的核心观点: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

  王阳明曾经说过儒释道最终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不是为自己发展,为自己之私利,而是为天下,还天下万民一个有序,安宁之社会。

  只不过每一派走的路是不一样的。

  儒家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理念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达成一种公约数,儒家强调教化,比如孔子还特意留下一张自己成长足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目的自然是告诉后人,这是人生之路,你可以参考。

  儒家追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理念。不过这个理念已经被后世儒家念歪了。儒家的确追求“同”,但这个同是基于个性和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同。比如孔子曾经说过承认华夏之文化即诸夏,不承认即蛮夷,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大体现。

  这句话到后世被念歪了,《左传》中的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了主流。这句话追求的是相同,而不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不是天下都一样,如果天下都一样,那整个天下不是成了一个工厂,大家都是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不是将整个天下工蚁化,工蜂化?

  为什么会被念歪了,这里主要是受法家的侵袭。

  法家追求的是法的公正,但法的公正怎么落到老百姓这里,参考商鞅的做法,凡不接受或者议论法的全部迁到边境或者处以刑罚。谁都不例外,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不过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国家之储,还有一个是国君。

  法是强制让人接受,而且有公权力进行保障。古代的公权力来自谁?国君。

  法的目标是将老百姓打造成人人都守法,然后整个天下就有序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三皇五帝之法到秦国肯定不合适了,所以就需要不断变法。社会越发展,法的条文就越多,对人的限制是越大,最终会演变为苛法。

  为什么《史记》会出现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秦法到秦二世之时,越来越苛刻,老百姓连动也不敢动,动即犯法。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受到欢迎。

  当法对老百姓越来越苛刻之时,实际上就是将老百姓往打造一个模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小人同而不和。秦二世时期,看上去人人都守法这就是同,实际上他们心中苦秦法,这就是不和。

  为什么朝代几百年就会灭,主要也是因为帝制之后,法成了根本手段,而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多,对老百姓的束缚也越重,最后由维护社会秩序变成帝王对百姓的控制和压榨。如果遇到王朝有一个昏君,那法的条文就会增加很多,如果遇到几个那估计就差不多可以玩完了。减法的难度远高于增法。

  在怎么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儒家和法家起了很严重的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法家会处处针对儒家,甚至将儒家定为五种害虫之一,李斯为什么会推动秦始皇焚书,相信诸位能找到结论。

  孔孟之道到了汉代就变异了,因为儒家也已经将前提降格到“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从原来为天地立心到后来将君主视为天就是最大的变法,虽然看上去没问题,本质已经起变化。儒与法是越来越接近,只不过此时的儒是柔性的法,而法则是刚性的法。在此之后,儒法不再相争而是整合,儒法结合最后生出一个怪胎:那就是汉宣帝所说的“王霸之道”。

  这种所谓的“王霸之道”却被后世津津乐道,这种完全背离儒法最初想法的玩艺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为自己谋得私利。

  以道家治理天下做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在此之后,道家治理天下就退出舞台。

  道家是承认整个世界从来就是有序的,这一点与儒法是不同的,儒、法不认为当下世界是有序的。

  道家因为承认当下是有序的,自然不会对当下作出改变,顺而助之。比如张良助刘邦。

  张良本来是希望借助刘邦的力量复兴韩国,但最终他放弃这个观念,当他听到刘邦听从郦食其建议,封六国后人为王以缓解项羽对自己的冲击之时。

  理论上郦食其的建议对张良是有利的,因为可以为韩国复兴提供基础。实际上张良劝阻了刘邦。

  站在普通人的观点去看张良会不舒服,因为他背叛了母国——韩国。他并没有站在韩国的观点去看问题,而是站在天下看问题。功成之后,张良就半隐退了。

  这就是顺势。

  儒、法、道、释、墨,他们的心是一样的,也就是最终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对当下世界的认知的分歧决定了他们的行动准则。没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后来有好坏了呢?因为人心和私利。

  儒道法三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共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标,礼是手段,克己复礼谓之仁。不过,什么是仁?孔子自己也没有精准的定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这里强调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现代汉语的“大自然”、客观世界,而是“自身的样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随自己的规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会契约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为法,实为律。

  不论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权的拥护者。不过,在对待君权上,三家态度差别巨大。

  儒家与君权是合作关系。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释了君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与君权的这场政治交易,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命运。儒家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牢牢把握“道统”的话语权。君主如果有违天道,将失去执政合法性。民为贵君为轻,是儒家制约君权最有利的武器,虽然这个武器有时会失灵。

  道家分两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后世一部分人眼里是阴谋家或者军事家。老子的治国策略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洒脱,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学生们过于“城府”,阴险。道家另一路是庄子。大学时学《庄子》被惊呆了。后来发现,不过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庄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话:委曲求全。可能有人会大骂,但我劝你好好读几遍老庄,站着读,不要跪着读。

  法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想,没有之一。法家眼里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会说话的牛马、要吃饭的武器。法家的驭民五术和五蠹论令人不寒而栗。有些不学无术的网民,没看过诸子百家的书,却大骂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实上,真正导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锅不该扣到儒家头上。

  儒道法,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有人如果指望它们能富民强国,那我劝他洗洗睡吧。

  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

  二、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

  三、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

  下面分别言之:

  第一、儒家。

  1、问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小学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问什么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没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人也。我觉得这等于什么也没说。至少孟夫子的这个解释,并不能使多数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来今,对于儒家仁的注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几。其实,我觉得注解,训诂的鸿儒太多了。反而,不利于让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学。因此,本着简化的原则,去解释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学说成为平民学问。老是把儒家学说,解释的那么好深复杂,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

  3、仁是什么?人字是二个人。就是说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恶同,所欲同,所恶同。都欲富贵,都恶贫穷。这就是孔子说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可谓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什么是无为?这个我认为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所谓的“无为而治”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蚂蚁,尚且有组织,有纪律。否则就不能成群,分工协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灾害。何况芸芸众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什么也不作。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无为之中自有无不为者存。了解道家的无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强调的无不为。譬如说,秤常无为,但是它又无不为。物自有其轻重,而无为自有其有为。所以,秤常无为,但是称重时候,又无不为。这个譬如,可能不恰当,但就是那个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为,天地万物,非常圆满。自有其生灭规律,祸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据。作为人,不必要对自然实施过多的人为干涉。所以说“法令滋长,盗贼多有。”人为的干预,是惑乱的根源,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古今推黄老道家之术,用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实际汉文帝确实以道家之道治国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观的让人对道家的核心“无为”作比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书的标准表述,分析法家的三个部分。说法、术、势。这是学者对法家学说,研究总结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认真起来,我认为法、术、势。并不是法家的专利。因为,论治国之道。黄老之道,也讲术;儒家的治国之道也讲术。所以,我觉得通行的这种说法,怎么讲呢?可能比较有利于文史类同学,区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韩非子普通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举措而已。”通俗点儿说,就是治国要依据法治,把法贯彻执行就可以了。商鞅变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过是依法治国。所谓的法家和法家学说,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把很多东西非得解释的玄乎其玄,好像不这样,显示不出自己的学问来。

  3、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对。但是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的个人意思。读完《商君书》和《韩非子》我认为,商鞅和韩非是不同的两种人和两种学说。虽然他们的标签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觉商鞅是一个纯粹的法治主义者。而韩非子比较驳杂一点儿。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个简单理解,最多也就是个抛砖引玉。不敢说我的就多么正确。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价值观是基于人类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儒家

  儒家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正式安下心来授徒,哪是60岁后的事了。在这之前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理论用之于实践,因此,他一直有强烈的做官愿望,始终想从政。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先后在三个国家做过官,鲁,卫,陈三国,做过做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全部加起来,孔子做官的时间共14年,看来,他做官的时间少,碰钉子的时间长。即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个目的:实施政治蓝图;实践学术主张;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也没达到。更多的时候,是失望地离开(易中天先生语)。最后没办法,只好去教书。孔子做官没有成功,但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信条,一直影响着从皇帝到读书人到下层百姓。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孟子的浩然正气,到立德,立功,立言,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而优则仕。不管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士人举子毕其一生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名青史。

  二,道家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完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璞归真,要求“致虚报,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在道德思想教育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应以自然无为为道德规范,故而理想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三,法家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清·刘一明《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由上可知,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的“中”,作为笛卡尔十字坐标原点、源点、中点的“中”,至少已经成为儒释道三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古人论“中”,常以中庸之道强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至“执两用中”为思想核心。今人则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有凡事适当、适度、适宜、适中、适合或合适,以及差不离儿、八九不离十等俗语。

  严格地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究,导致人类社会“第一果”产生的“第一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由于“中”或者不“中”所致!(盖出于适当不适当,适度不适度,适中不适中等涉“中”原因。)

  最后,讲到法家,它与儒释道三教不在一个层次。或者说,法家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以与儒释道相提并论。在此从略。

  至于儒释道三家谁的影响最大,看一看入世过着平凡小日子的芸芸众生(老百姓),应该就一目了然了。

  希望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好玩的国学喜欢用最朴素明白的语言讲哲学。相信这篇文章会帮助您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哲学,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通俗地说,所谓价值观就是人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也就是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必然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通俗地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秩序。儒家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守住礼制的底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是要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这种价值就是爱国爱家爱社会,人生的价值是在积极进取中才能实现的。那么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给了我们答案。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三不朽的命题体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人世,不是寄托于宗教的彼岸世界,而是落实在现实的人间世界;二是中国哲学追求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叫群己之道,三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源头。

  在人生三不朽价值观的指引下,儒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首先是仁者爱人。这个思想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同时也是推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这个观点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国君就应该把这种爱人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建立一个仁政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王道的世界。

  第二,儒家强调人要尽责,要遵守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义。而义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不去爱人是不仁,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不去做,这叫做不义。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第三,要遵守礼。这是从义中引申出来的。儒家认为社会的秩序就是礼,而礼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精神。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人的五伦。这就是把人固定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藩篱的范围之中。

  其他的智慧、诚信、积极进取、修身养德等,都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实现途径。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道家是中国哲学舞台上的另外一位主角。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端坐着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努力,否则这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哪怕是知道有些事情干不成,还是要努力,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然,中国人的内心更深处,还有老子的一席之地。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是完全不同气质的两个人。当年孔子去向老子学习,老子就严厉批评了孔子,说你搞的那些仁义啊礼制啊,都没有意义,都是前人说烂了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和自然一样,都遵循着大道而运行,既然如此,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是傻子。由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也是一样的。因此,庄子将死亡看成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的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最初也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的,后来才衍变成了有气、有形体、有生命的,如今又变化回没有生命的(死亡),这和春夏秋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安静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地哭,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够通达,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间的功名富贵如粪土,既然万物齐一生与死都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庄子主张无用。庄子说一棵大树,长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长得不好没有用,反到可以保全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痛骂的人。杨朱是中国哲学中极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他主张人生就是要享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同儒家的三不朽价值观完全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无意义。“生则尧舜,死为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在杨朱一派的价值观中,就是保全性命,享乐人生。就是来啊,来快活啊的价值观!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上文我们说过,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人性善恶的界定上面的。也就是说,要是你认为人性是善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善,否则就对不起我们内心的善性。要是你认为人性的恶的,那也不要悲观,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设计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制止人性的恶。所以法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说儒家的价值观是现实的,道家是超越的,而法家就是功利的。所谓功利,就是看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他是否有用,对社会有好处,那就去做,否则就不去做。所有看起来虚头巴脑大而无用的东西,都在被摒弃之列。那么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又在实实在在的起作用?当然是法制了,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国家的行为,特别是能对君主集权维护君主的权利起作用。所以法家就用严刑峻法去统治人民。建立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法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特别强调诚信,因为诚信与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对于利益有些看不起的话,那么法家绝对重视利益。儒家觉得你老是看重财富,搞得和守财奴一样,这样境界不高,一切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要以义为上,所以孟子说在鱼和熊掌之间,在利益和大义面前,要舍生取义。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对利益更是看不上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说财富是人的祸害,是枷锁。而法家就高度重视利益,他们是重度的功利主义者。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李斯等,都强调要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家的功利思想。

  在中国哲学的舞台上,其实主角并非是儒家一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都占据过主流。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的进程来看,还是儒家思想是主流。所以儒家的影响大一些。但实际上,任何的统治者都不会死守一种治国理政的学说,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在或明或暗中起作用的。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看得很清楚,这叫做明儒暗法。

  和,也就是和谐,细分下来,这个“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个人的身心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如果这世界真的有一个起源的话,那么最开始,这三个层次的和谐是自然存在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环境原本就是和谐的,所以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和谐”这说法。

  同样道理,人类本来三重和谐,从来没有不和谐过,也根本不知道不和谐是什么样子,所以没必要,也不可能会去发明一个毫无意义的叫做和谐的名词。

  只有当有一天,人类不和谐了,前后之间有了明显的对比,这时人们才有可能发明一个概念来加以区别,所有人类的文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

  刚开始失去和谐的时间不长,偏的也不太远,用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一纠正就过来了,所以只要道家就行了,但后来不行了,越来越多的人偏的越来越远,这时儒家就出现了。

  再往后礼也不管用了,只能再加力,礼带有劝勉的色彩,只劝不管用了,那就只好强制,这时就出现了法家,中国的司法之祖,是舜帝时期的皋陶,他提出了“以五刑弼五教”的观点。

  五刑就是刑罚了,虽然是强制性的,但目的还是为了辅弼教化,而教化的目标是父慈、子孝、君仁、臣义、兄友、弟恭等等,说到底还是一个和字。

  (注:需要注意的是,道家不是老子发明的,儒家也不是孔子发明的,他们只不过是较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而已,当然法家更不是商鞅、韩非子这些人发明的,道理一样。)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础上的一种规范国家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一种强有力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体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极端的思想,仁爱,一种由近到远的有等差的爱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一种遵循规律的道与德的思想,主张用清静与无为来治国,让人民群众按照一定规律来生存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之上,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法,术,势\"相结会的治国之道。

  其实,三家思想对历代帝王共同发力,历代皇帝治国理政之中,儒家是台面上的执政党,法家是暗里的执政党,道家,佛家是参政党,墨家是地下党。

  中国2000多年的治国之道,或者说秘密武器就是:“外儒内法心”双轨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国”,讲君子仁爱,实际上男盗女娼,特别是皇帝,没有任何限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实际上实施是“以刑治国\"。而且是双轨制,说什么“刑不下大夫,礼不下庶民\"。双重标准,对皇宫贵族一套标准,对老百姓又是一套标准。

  皇帝经常会请道家得道的天师到皇宫进行参政议政。讲点治国理政之道,搞点建言献策,如长生不老之术,房中术,求点金丹之类的东西。请高僧大德讲点佛教解脱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烦恼。

  咱只能择其要者而述之了。况且,时事久远,择其要者亦可能“不得要领”,属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也未可知。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这里的评价,并非对以上三种学说的全盘否定或肯定。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性;也往往精华糟粕同存。更详尽客观的分析,不在本题目的范围之内。

  (图片选自网络)

  儒字,拆开来看,一个“人”,一个“需”,合在一起,儒家培养的方向,就是社会需要的人。

  那自然是需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了。

  所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入世的,也就是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事,这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讲“仁”,什么是仁呢,还是拆字来看,仁,一个人,一个二,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仁。

  仁者爱人,仁不必惊天动地,你肩上落了一片树叶,我帮你把它摘下来,这就是仁。

  当然,我以为儒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来自于《易经》,其中乾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断绝的密码。

  乾,代表着天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虽然有困难,不管有多难,只要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文明的发展,我们就要去做,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我们虽然力量单薄,但也要做伟大的事,去移山,去追日。

  这就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

  道家对于我们来讲,提供了一个追求个人内心宁静的途径。

  道家讲人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如果内心不静的话,可以去读道家,去理解自然和我们个人的关系,在两者和谐之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

  这个结巴,也就是口吃的宅男韩非子,核心就提出了八个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现在君主专制已过时了,但是我们现在却是继承了中央集权这八个字,大家可以体察一下,看看现在是不是这个样子。

  中央集权,也是保障我们中国长治久安的法宝,这也是法家留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

  至于说影响最大,对于历史而言,自然是儒家,但对于个人而言,却并不能这么讲,那要看你需要什么了,如果你需要内心的安宁,那最需要的就是道家了。

  关注@高三青云老师,带给你不一样的文化知识

  儒家的核心观点:还天下一个有礼的社会。

  道家的核心观点:顺势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法家的核心观点: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

  王阳明曾经说过儒释道最终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不是为自己发展,为自己之私利,而是为天下,还天下万民一个有序,安宁之社会。

  只不过每一派走的路是不一样的。

  儒家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理念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达成一种公约数,儒家强调教化,比如孔子还特意留下一张自己成长足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目的自然是告诉后人,这是人生之路,你可以参考。

  儒家追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理念。不过这个理念已经被后世儒家念歪了。儒家的确追求“同”,但这个同是基于个性和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同。比如孔子曾经说过承认华夏之文化即诸夏,不承认即蛮夷,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大体现。

  这句话到后世被念歪了,《左传》中的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了主流。这句话追求的是相同,而不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不是天下都一样,如果天下都一样,那整个天下不是成了一个工厂,大家都是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不是将整个天下工蚁化,工蜂化?

  为什么会被念歪了,这里主要是受法家的侵袭。

  法家追求的是法的公正,但法的公正怎么落到老百姓这里,参考商鞅的做法,凡不接受或者议论法的全部迁到边境或者处以刑罚。谁都不例外,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不过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国家之储,还有一个是国君。

  法是强制让人接受,而且有公权力进行保障。古代的公权力来自谁?国君。

  法的目标是将老百姓打造成人人都守法,然后整个天下就有序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三皇五帝之法到秦国肯定不合适了,所以就需要不断变法。社会越发展,法的条文就越多,对人的限制是越大,最终会演变为苛法。

  为什么《史记》会出现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秦法到秦二世之时,越来越苛刻,老百姓连动也不敢动,动即犯法。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受到欢迎。

  当法对老百姓越来越苛刻之时,实际上就是将老百姓往打造一个模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小人同而不和。秦二世时期,看上去人人都守法这就是同,实际上他们心中苦秦法,这就是不和。

  为什么朝代几百年就会灭,主要也是因为帝制之后,法成了根本手段,而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多,对老百姓的束缚也越重,最后由维护社会秩序变成帝王对百姓的控制和压榨。如果遇到王朝有一个昏君,那法的条文就会增加很多,如果遇到几个那估计就差不多可以玩完了。减法的难度远高于增法。

  在怎么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儒家和法家起了很严重的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法家会处处针对儒家,甚至将儒家定为五种害虫之一,李斯为什么会推动秦始皇焚书,相信诸位能找到结论。

  孔孟之道到了汉代就变异了,因为儒家也已经将前提降格到“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从原来为天地立心到后来将君主视为天就是最大的变法,虽然看上去没问题,本质已经起变化。儒与法是越来越接近,只不过此时的儒是柔性的法,而法则是刚性的法。在此之后,儒法不再相争而是整合,儒法结合最后生出一个怪胎:那就是汉宣帝所说的“王霸之道”。

  这种所谓的“王霸之道”却被后世津津乐道,这种完全背离儒法最初想法的玩艺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为自己谋得私利。

  以道家治理天下做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在此之后,道家治理天下就退出舞台。

  道家是承认整个世界从来就是有序的,这一点与儒法是不同的,儒、法不认为当下世界是有序的。

  道家因为承认当下是有序的,自然不会对当下作出改变,顺而助之。比如张良助刘邦。

  张良本来是希望借助刘邦的力量复兴韩国,但最终他放弃这个观念,当他听到刘邦听从郦食其建议,封六国后人为王以缓解项羽对自己的冲击之时。

  理论上郦食其的建议对张良是有利的,因为可以为韩国复兴提供基础。实际上张良劝阻了刘邦。

  站在普通人的观点去看张良会不舒服,因为他背叛了母国——韩国。他并没有站在韩国的观点去看问题,而是站在天下看问题。功成之后,张良就半隐退了。

  这就是顺势。

  儒、法、道、释、墨,他们的心是一样的,也就是最终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对当下世界的认知的分歧决定了他们的行动准则。没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后来有好坏了呢?因为人心和私利。

  儒道法三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共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标,礼是手段,克己复礼谓之仁。不过,什么是仁?孔子自己也没有精准的定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这里强调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现代汉语的“大自然”、客观世界,而是“自身的样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随自己的规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会契约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为法,实为律。

  不论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权的拥护者。不过,在对待君权上,三家态度差别巨大。

  儒家与君权是合作关系。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释了君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与君权的这场政治交易,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命运。儒家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牢牢把握“道统”的话语权。君主如果有违天道,将失去执政合法性。民为贵君为轻,是儒家制约君权最有利的武器,虽然这个武器有时会失灵。

  道家分两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后世一部分人眼里是阴谋家或者军事家。老子的治国策略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洒脱,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学生们过于“城府”,阴险。道家另一路是庄子。大学时学《庄子》被惊呆了。后来发现,不过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庄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话:委曲求全。可能有人会大骂,但我劝你好好读几遍老庄,站着读,不要跪着读。

  法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想,没有之一。法家眼里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会说话的牛马、要吃饭的武器。法家的驭民五术和五蠹论令人不寒而栗。有些不学无术的网民,没看过诸子百家的书,却大骂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实上,真正导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锅不该扣到儒家头上。

  儒道法,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有人如果指望它们能富民强国,那我劝他洗洗睡吧。

  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

  二、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

  三、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

  下面分别言之:

  第一、儒家。

  1、问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小学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问什么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没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人也。我觉得这等于什么也没说。至少孟夫子的这个解释,并不能使多数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来今,对于儒家仁的注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几。其实,我觉得注解,训诂的鸿儒太多了。反而,不利于让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学。因此,本着简化的原则,去解释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学说成为平民学问。老是把儒家学说,解释的那么好深复杂,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

  3、仁是什么?人字是二个人。就是说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恶同,所欲同,所恶同。都欲富贵,都恶贫穷。这就是孔子说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可谓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什么是无为?这个我认为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所谓的“无为而治”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蚂蚁,尚且有组织,有纪律。否则就不能成群,分工协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灾害。何况芸芸众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什么也不作。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无为之中自有无不为者存。了解道家的无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强调的无不为。譬如说,秤常无为,但是它又无不为。物自有其轻重,而无为自有其有为。所以,秤常无为,但是称重时候,又无不为。这个譬如,可能不恰当,但就是那个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为,天地万物,非常圆满。自有其生灭规律,祸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据。作为人,不必要对自然实施过多的人为干涉。所以说“法令滋长,盗贼多有。”人为的干预,是惑乱的根源,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古今推黄老道家之术,用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实际汉文帝确实以道家之道治国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观的让人对道家的核心“无为”作比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书的标准表述,分析法家的三个部分。说法、术、势。这是学者对法家学说,研究总结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认真起来,我认为法、术、势。并不是法家的专利。因为,论治国之道。黄老之道,也讲术;儒家的治国之道也讲术。所以,我觉得通行的这种说法,怎么讲呢?可能比较有利于文史类同学,区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韩非子普通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举措而已。”通俗点儿说,就是治国要依据法治,把法贯彻执行就可以了。商鞅变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过是依法治国。所谓的法家和法家学说,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把很多东西非得解释的玄乎其玄,好像不这样,显示不出自己的学问来。

  3、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对。但是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的个人意思。读完《商君书》和《韩非子》我认为,商鞅和韩非是不同的两种人和两种学说。虽然他们的标签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觉商鞅是一个纯粹的法治主义者。而韩非子比较驳杂一点儿。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个简单理解,最多也就是个抛砖引玉。不敢说我的就多么正确。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观又谁的影响最大?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