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秋瑾为何对鲁迅大骂并拔刀相向?二人究竟有什么过节?

  秋瑾与鲁迅都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秋瑾是革命女英雄,敢于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战斗;鲁迅是文化战线的斗士,用笔在战斗。

  两位都是为革命而战斗的勇士,又同是绍兴老乡,却为何秋瑾对鲁迅不太感冒,甚至对鲁迅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秋瑾

  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叙了这段公案:

  “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拜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事件的起因是1905年日本政府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颁布了所谓《清(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学生们群起抗议无效,并进行罢课,湖南留学生陈天华甚至投海自杀以勉励同学们进行斗争,维护爱国的权利。

  此时,留学生们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回国自办学校,并实行革命,另一派主张忍辱负重,力学救国。秋瑾是主张第一种方针的人,鲁迅是第二种。

  秋瑾在日本(后排第二)

  两派争吵不下,秋瑾认为第二种选择的人是贪生怕死,于是大骂这些人是汉奸并拔刀威吓。当时记录下了这一幕的徐双韵在《记秋瑾》中写道:

  “……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侨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吃我一刀”

  一直以来,秋瑾对鲁迅等人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就是从周作人的记录而来,徐双韵的记录较为客观。二人的记录谁对谁错?秋瑾骂鲁迅没有?宣判鲁迅等人死刑没有?拔刀吓唬没有?这成为了历史悬案。

  但历史的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一回国革命与留下学习都爱国的体现,没有必要厚此薄彼。秋瑾走的是抛头颅撒热血的激进道路,鲁迅并不主张这种方式。鲁迅曾说道:“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鲁迅致景宋(1925年3月11日),《两地书全编》,第394-395页。)

  对于革命,鲁迅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第165页。)

  鲁迅

  鲁迅认为秋瑾这样的牺牲者,是出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去牺牲的,至于他们是不是革命志士,是后来人的评判。

  所以鲁迅做不了秋瑾,鲁迅做不了烈士。早年鲁迅曾参加过反清活动,上级一次分派任务让他去刺杀一个满清官员,鲁迅临行前说家中有老母,若我死了,老母该如何活?于是任务换人。

  鲁迅与秋瑾路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处世方式的不同。无论牺牲还是选择另外的方式救国,都无可厚非,更没必要刀兵相向。

  秋瑾被处死

  二是秋瑾对第二种做法也不排斥,认为学习是救国的长久之计

  秋瑾在与友人的信中,曾表明了对留下学习同志的态度。“吾与君志相若也,而冷则君与予异,何始同而终相背乎?虽然,其异也,适其所以同也。盖君之志则在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义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然诸君诚能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也甚暂,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毋忘国耻也”。(王时泽《回忆秋瑾》,同上书第229页。)

  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秋瑾对两种做法的态度都是支持的。秋瑾当时的确是骂过投降的汉奸,但不是针对鲁迅等人,她也的确拔刀了但不是判鲁迅等人的死刑,而是将刀插在桌子上激励大家。

  秋瑾牺牲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药》里用“夏瑜”的形象歌颂了秋瑾的牺牲精神。在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以秋瑾的牺牲来告诫青年,让革命者吸取教训。在鲁迅离世的前一年,鲁迅还写了《病后杂谈》来悼念秋瑾。

  秋瑾墓

  可见,鲁迅与秋瑾之间的革命道路不同,但对这位革命女侠的牺牲始终是崇敬有加的。说鲁迅与秋瑾不和,秋瑾拔刀威胁鲁迅等说法是不合理的。

  鲁迅和秋瑾嘛,我实话实说哈,听不了真相的就去看电视臆造剧。

  对于她的选择,夫家的态度很明确:不支持,希望你回来,只要回心转意,还能继续过日子。

  1907年,秋瑾由日本回国联络光复会策划起义之际,曾回到夫家看望子女。夫家人以为她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但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一转身,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干革命的女人,确实是以牺牲家庭为前提的。

  为什么?因为她急着要革命!而她所理解的革命,就是回国搞暗杀,发动武装起义。

  这种主张,恰好是与鲁迅对立的。

  当时日本颁发一份《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清国学生集会商讨,这商讨又分为两派,一派便是所谓激进派,秋瑾是也。另一派是稳健派,汪精卫、胡汉民、鲁迅等等,便是这一派别。

  在稳健派的背后,其实是孙中山,因为他很担心留日学生一旦回国,就会被清政府一网打尽。所以他让汪规劝留学生不要跟风回国、尽快回归课堂、恢复学业。

  然秋瑾暴怒,稳健派说:“我们连那个所谓《取缔规则》的原文都还没有读过,发什么怒呢?我们是否应该先调查、研究,搞清楚之后,再反对也不迟呀!”激进派怒应:“不用查了,还有什么好查的?!我们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

  甚至,“激进派”们还组成“纠察队”,带上棍棒武器,满东京跑,发现哪个人长得像清国留学生且表态说“不回国”,即群起殴之。

  鲁迅,便是秋瑾所鄙视的稳健派之一,“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曾回忆:“我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时候,曾经被命令去暗杀。但是我说,我可以去,也可能会死,死后丢下母亲,我问母亲怎么处置。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

  秋瑾主张大家都要像“黑社会”马仔一样,不顾一切地去搏命,否则就是孬种。而鲁迅却像战国刺客聂政一样,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结果,秋瑾便很鄙视鲁迅,不但鄙视,甚至还曾在某次聚会上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的罪名,宣判鲁迅死刑,并拔刀高喊“贼人吃我一刀”。

  首先,假如《药》一文中的“夏瑜”真的是暗喻“秋瑾”,鲁迅也没有贬低秋瑾,更没有“奚落、挖苦”,尤其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还如是写:“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难道这就是“奚落、挖苦”?

  其次,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秋瑾其实是逐渐为人所遗忘,可鲁迅却一直没有忘记她,还写了许多纪念文章。譬如上世纪20年代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秋瑾女士,就是死于告密的,革命后暂时称为“女侠”,现在是不大听见有人提起了。”《范爱农》一文:“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直到晚年的《病后杂谈》等文,还在说:“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所以,说鲁迅写文暗骂秋瑾,不能得出鲁迅的“小”,反而显示出那些新时代文棍的“卑”来。

  说秋瑾与鲁迅动过刀子有点夸张!

  鉴湖女侠秋瑾女士(福建人)和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前两位作为相识已久的朋友同去日本留学,两位都是励志推翻清朝没落政府的爱国青年。

  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日本该学校颁布了一项辱华学生的通知,以秋瑾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出立即回国推翻清政府实现共和;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认为不该采取暴力的方式来推翻现政府,以消极的软抵抗来改良革命。此时,火爆的秋瑾拔刀插在木桌上看着鲁迅说,谁回去出卖同胞就刀子相见!

  后来回到中国后,作为同盟会开创者之一的秋瑾开办“中国公学”并时刻准备着推翻清政府,1907年联合安徽安庆的同盟会成员徐先生以及浙江等同志准备在上海起义中被她的同志出卖给清军并就义于浙江绍兴。

  作为绍兴人的鲁迅先生也“弃医从文”由此用笔杆子来救中国,并成为后来“左联”的导师与战友。秋瑾的牺牲也触动了本来想“学医救国”的鲁迅,他因此立誓用文章来批评不公正、不合理与黑暗落后腐朽的制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两人本来没有任何矛盾,关键在于关键时候的选择。

  鲁迅和秋瑾都是绍兴人,都属于浙江的革命党光复会。

  鲁迅是光复会的创始元老之一,要求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

  秋瑾比鲁迅迟加入2年,算是晚辈。

  这两人都是善于言谈的革命者,不过一个只是说,一个却愿意为此牺牲。

  1906年,秋瑾回国革命,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她回国以后,筹划革命事业,在家里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这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因武力革命失败,秋瑾被清政府斩首,是著名的革命烈士,这是海内外包括我党都尊敬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1906年,也就是秋瑾回国毁家革命的同时,鲁迅也放弃了仙台的学业,也回国。但他却没有回国革命,而是回国与朱安结婚。之后,再次返回日本。

  有意思的是,随后这段时间鲁迅在日本没有读书,更是没有参加革命,而是试图创业过日子。他在日本一直呆了3年,到1909年因为创业失败,在日本难以生活下去,被迫回国。

  期间,也有光复会同志希望陆续一起回国革命。

  鲁迅是这么回忆的:“我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时候,曾经被命令去暗杀。但是我说,我可以去,也可能会死,死后丢下母亲,我问母亲怎么处置。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鲁迅研究资料2》是文物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鲁迅研究文集汇编)

  更有意思的是,此时同为光复会的秋瑾已经1907年牺牲,而光复会另一个会员徐锡麟因刺杀巡抚恩铭,被开膛挖心处死,还被砸碎了睾丸。

  而鲁迅却在1909年回国,接受了清政府的职务: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

  1910年更是直接担任清政府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自己不敢革命,到敢奚落参加革命的秋瑾。

  大家看清楚:我到中山大学的本意,原不过是教书。然而有些青年大开其欢迎会。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说,就声明我不是什么“战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应该在北京,厦门奋斗;但我躲到“革命后方”(的广州来了,这就是并非“战士”的证据。不料主席的某先生——他那时是委员——接着演说,说这是我太谦虚,就我过去的事实看来,确是一个战斗者,革命者。于是礼堂上劈劈拍拍一阵拍手,我的“战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谁去推辞?我只好咬着牙关,背了“战士”的招牌走进房里去,想到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摘自《而已集》·与北新书店老板李小峰的通信

  自然,鲁迅有自己的苦衷。

  早年丧父,家境萧条,老母在家需要赡养,下面还有2个弟弟(其中1个弟弟成为大汉奸,另外1个弟弟抛弃妻子人品低劣)没有生存能力。

  一家子都要靠他吃饭!

  但既然把考虑家人吃饭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要说什么革命家了,秋瑾和徐锡麟才是革命家。

  用秋瑾的一句话结尾吧: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周作人曾在《鲁迅的故事》中,提到过鲁迅和秋瑾的一段公案:

  也就是说,鲁迅和秋瑾由于意见相左,发生过拔刀相向的事情。

  (鲁迅旧照)

  1904年7月,生活优渥的秋瑾,为了革命救国和妇女解放,不顾丈夫阻拦,毅然自费留学日本。在一群仁人志士中,秋瑾如鱼得水,积极参与各种爱国集会和同乡会等活动。

  当时,同为绍兴老乡的鲁迅已公费留学日本两年,再加上他早已加入反清爱国团体,因此不可避免地和秋瑾有着革命往来。

  秋瑾对于民主革命的信念十分坚定,再加上她性格外向,为人豪爽,因此在革命党人中颇爱尊崇。

  据周作人回忆,鲁迅曾评价秋瑾“很能干,有话当面说,语气很坚决,不转弯抹角,所以有不少人怕她。她爱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饮,讲话精辟,热心公益,所以很多人喜欢和她接近。虽然秋瑾姑娘生的秀气,但人品很高。”

  从这段评价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对秋瑾是十分熟悉的,也是非常欣赏的。

  (秋瑾剧照)

  1905年,清廷为了打压在日留学生的反清情绪,通过公使向日本政府请求,希望他们能限制在日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再三请求下,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规则出来后,中国留学生大哗,他们认为“取缔”二字是对清国留学生的侮辱,于是纷纷扔下课本,走向东京街头示威、静坐、游行……

  不过,随着事态的进展,在日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秋瑾为学生代表的联合会,她们极力劝说留学生罢课回国,继续革命并兴办教育;另一派则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维持会,认为应当继续完成学业,再以所学救国。

  联合会的学生恨维持会的学生贪生怕死,于是自发组建了纠察队,带着棍棒上街,见到留学生便威胁他们,只要对方称不回国,就会被他们痛殴。

  有留学生表示,没有看过规则内容,怎么好下定断呢?结果遭到联合会留学生愤怒的回复,说没什么好看的,他们认为如此便是如此。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贯冷静的鲁迅选择了维持会。

  (陈天华旧照)

  就在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时,日本纸媒发表社论,嘲笑中国留学生“出于清国人自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革命党人陈天华为之感到羞愤,毅然投海而死。

  陈天华的死,在留学生中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他们在东京的富士楼举行了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大会。

  鲁迅和秋瑾都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上,准备回国继续革命的秋瑾,数次提到陈天华,语声哽咽,泣泪不止。

  随后她情绪激昂,从靴子中拔出一把倭刀,声称,归国后,谁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便吃她这一刀!说完,便将倭刀砍在桌子上。

  自然,这一切鲁迅都看在眼里。

  1906年,愤然回国的秋瑾,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她编制光复军制,积极响应其他省起义,准备发动金华起义。

  然而起义尚未打响第一枪,秋瑾便被同志出卖,被捕入狱。

  1907年7月15日,清廷经过仓促审讯后,见秋瑾拒不吐供,于是把她杀害于绍兴的轩亭口。

  秋瑾去世后,鲁迅非常愤慨,在参加了她的追悼会后,有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来他还在多篇文章中称赞过秋瑾。

  (参考史料:《秋瑾评传》《鲁迅回忆录》)

  首先,秋瑾对鲁迅拔刀相向确有其事。鲁迅与秋瑾是浙江绍兴老乡,两人分别于1902年和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著名的“宣判鲁迅死刑事件”发生在秋瑾留日的第二年,“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风潮中。1905年,陈天华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留学生公推秋瑾为召集人,组织追悼活动。其间,周树人、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回国,因此秋瑾便宣判他们“死刑”,并且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其次,事件起因于秋瑾与鲁迅就如何应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的方式不同。1905年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关于许清国留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凡十五条,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后又传出要发布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消息。将中国和当时日本保护国韩国相提并论,有蔑视清国之意。对此,留学生的分成两派。一派以秋瑾为首,主张集体回国,组成“客校联合会”;另一派组成“维持留学界同志会”,以维持学界秩序为宗旨,鲁迅支持后一派的意见。

  再次,事件更为本质的原因是鲁迅和秋瑾对革命的态度不同。秋瑾尚武,为推翻满虏“不惜千金买宝刀”,只身离家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主张以武装暴动改天换地。而鲁迅对秋瑾的“战士招牌”始终保持一种警惕。他支持民主革命,但主张打“壕堑战”,反对赤膊上阵做无谓的牺牲。

  最后,要强调鲁迅对秋瑾是非常尊重的。秋瑾在徐锡麟起义失败后不久被俘入狱,很快遭到清政府杀害,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鲁迅在《范爱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文章中均谈及秋瑾,特别是小说《药》的主人公革命者夏瑜就是以秋瑾为原型。鲁迅对秋瑾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足见他对秋瑾人格的认同。

  回到事件本身,鲁迅虽为官派留学生,且反对回国,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有投降满虏、欺压汉人的罪名。鲁迅在出国之前就抱有“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人生,何谈投降满虏、欺压汉人?

  迅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大文豪,1904年鲁迅到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观看到日俄战争教育片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人对于战争麻木不仁,是他受到非常大的刺激。

  于是他决定改变人民的精神,便弃医从文,在中国的现代文坛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是有着一腔热血的革命志士。

  他不仅提倡女权女学,还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是推翻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绍兴三杰之一。

  一个是反帝反封建先锋,一个是反满革命党人士,都是让我们为之敬仰、歌颂的人物。

  但很多人不知道秋瑾和鲁迅之间的爱恨纠葛,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也在日本留学,两人都经常参加革命党的聚会,因此二人相识,也有人说是秋瑾先加入革命党,后来鲁迅经过秋瑾的引荐进入了革命党。

  在鲁迅加入革命党以后,由于他的文笔非常好,演说也很精彩感人,于是鲁迅按照革命党的要求发表演说,只要鲁迅一上台发表演讲,很多人听了都会热血沸腾,誓于封建统治抗争到底。

  而作为革命党里的极端主义分子秋瑾主张爆炸暗杀等手段制造恐怖空气,于是秋瑾让鲁迅回国暗杀清政府官员。

  而知道危险的鲁迅明确拒绝了秋瑾的暗杀指派,遭到拒绝后的秋瑾唾骂鲁迅,还将鲁迅扣上了投降满虏,卖友求荣的罪名。1919年鲁迅在他的小说《药》里讽刺秋瑾,以示报仇。

  鲁迅和秋瑾同在日本留过学,同样投身于革命,但两人在革命的具体方式上意见大相径庭,甚至最终导致两人形同陌路、不再联系。

  女人投身革命,付出的代价远远比男人要大得多。秋瑾在去日本留学前,已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尽管家人都不支持她去日本,但秋瑾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赴日留学、投身革命的道路。

  《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出台后,出现了主张抗议、退学回国的激进派,和主张不退学的维持派。

  秋瑾就是典型的激进派,她满脑子就想着要革命,主张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在日本煽动激进派组成“纠察队”,满大街抓清国留学生,谁要是敢说“不回国”,必要遭受激进派们的群殴。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甚至宣判鲁迅等人的死罪,并拔出随身携带的日式刀大喊“吃我一刀”。

  鲁迅十分同情秋瑾的不幸遭遇,敬仰秋瑾的大义凛然的举动。当秋瑾的战友王金发起义成功后,鲁迅曾给王金发提供章介眉是凶手的信息,为捉住章介眉而兴奋。但王金发却放走了章介眉,最终王被章陷害,丢了性命。鲁迅为此十分遗憾。

  听说是拔过刀的,当时秋瑾组织在日学生回国武力反抗清朝政府,这种幼稚的事鲁迅当然不大赞同,在鲁迅看来中国的问题不在政府,而在于麻木不仁的民众。

  看到鲁迅不积极,秋瑾就拔刀了,后来被同学拦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秋瑾被捕就义,鲁迅办杂志,写杂文,使劲地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可惜直到今天,他都没有成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