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所谓庸人就是为了一份工作,成天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四处碰壁或者委曲求全、将就着度日;所谓高人就是不急不慢,顺应时势,充实自己,静待时机。所谓时不利我时,龙潜于渊。时若利我时,一飞冲天。

  诸葛亮无疑是高人,你以为他在山野开荒隐居?错了,如果他真的是那样,在那个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的时代,诸葛亮就不会成为后来搅动天下风云的蜀汉第一人了。而是中年闰土之类的满口黄牙,摇个大蒲扇一问三不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了。

  

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他不但天天苦读积累知识,还到处交游扩大人脉圈,打听天下形势。所以他虽然号称隐居,却以局外人的清醒冷眼旁观着局内的一切变化。比局内人看的更清楚,沉浸的更深。然后他通过交友穿着道服摇着鹅毛扇子,一副不沾染尘世的清高却到处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分析时事、解读新闻、展示观点、炫耀学问。

  不知不觉中,对自己做了最有感染力的推销,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他交往的这些名士去传播他的才名,这远比他直接找老板王婆卖瓜的效果好的多。

  比如他这个所谓的农民、隐者的朋友圈就有司马徽,崔州平,徐庶,石韬等名士,其中那个徐庶就是江湖公认的人力资源猎头名家,那些为数不多的大BOSS动辄来找他咨询天下又出了什么可用之材等等。他还有个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儿。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为啥不去找曹操呢?再不济找孙权也行啊?刘备三兄弟江湖飘零、一事无成,被人东追西赶,惶惶如丧家之犬。起码曹操是上市公司,进去就少不了高薪锦衣玉食,而且最终确实也成就了一份大业;孙权虽然家底稍弱,那也是安稳繁荣、营收稳定。

  这就是诸葛亮高明之处,曹操缺人吗?人家那里人才济济,全都是汉朝的科班出身。曹操自己还是从管理者走上了总经理的位置的,最不迷信的就是江湖人才。而且倘若诸葛亮投奔曹操,曹操那种情况就像你自以为有才毛遂自荐跑去找王健林、马云一样,几句话下来送你一句夸夸其谈,就赶走了。再不然随便给你个职位说我们赛马不相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就只好唯唯诺诺的傻眼。

  孙权那里去推销三分天下?孙权心说老子已经两分天下独霸一方了。再去推销东吴灭魏二十年规划?孙权心里雪亮,那个老曹可不是善茬,少来骗我没有读过书。

  所以要想展示才华、经天纬地,就只有这个既落魄还有远大理想的刘备了。他跟曹操孙权只是打工而已,他跟刘备就是搭伙创业还有工资。当然刚好刘备还有那个用人胸怀,不然历史上诸葛亮辅佐的可能就是张备、李备,反正不会老死深山。这就是诸葛亮找工作的构想和方法,可谓看似未动实已动,貌似无心全是心。看似不争,实为大争!高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当时的诸葛亮不是找工作,而是有人主动提供offer给他。

  首先,诸葛亮出身仕宦人家,祖上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圭任太山都丞。诸葛亮父亲去世的早,从小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先在袁术处为官,后来投奔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及其兄弟便在隆中整理田园,躬耕陇亩,没有出仕。

  按照诸葛亮的家世,虽然比不上袁氏家族四世三公,但也是书香门第,自己也是少年成名,如果投靠刘表,凭借着叔父留下的政治资源和自己的才学,谋个一官半职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诸葛亮自视甚高,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应该为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君主服务,刘表虚有其名,诸葛亮看不上他。

  从经济角度来看,诸葛亮在隆中是有自留地的,虽不是家财巨万,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诸葛亮找工作的紧迫性并不强烈。

  当时的士人如果想做官,主要还是得通过地方官的举荐。诸葛亮不肯委身巴结这些地方官,所以也没有人举荐他。所以他虽然名气不小,但一直到二十七岁还是赋闲在家。

  直到徐庶到刘备帐下效力,才引出诸葛亮这位大神。刘备当时队伍不大,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于是就让徐庶带诸葛亮一起前来。徐庶说,这位诸葛大神可不是随便一句话就叫来的,您得亲自去请。刘备用人之际,也不在乎放下身段,其实他当时四海孤穷,也没啥身段不好放的。

  于是,刘备就慕名前来拜访诸葛亮。可能是因为当时通讯不太发达,诸葛亮并不知道刘备在找他,有时一连出门好几天,让刘皇叔扑了好几个空。不过刘备也是卯上了,非得见见这条卧龙长什么样。就这样三番五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

  自此之后,诸葛亮正式出山,开始了二十七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的人们之所以会认为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邀请出山的,其实是因为诸葛亮自己写的那篇《出师表》。但实际上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刘备嫌弃新野城太小,于是他就把曹操所在的樊城给打下来了,此后他就一直居住在樊城。

  曹操消灭袁氏,统一了北方以后,诸葛亮这个时候就知道荆州绝对是曹操看中的下一块肉了。但是他又看出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并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不值得投靠,正巧这个时候刘备正在招募文员,于是诸葛亮就去了。在这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素无交集,所以刘备也没有将他特殊对待,只当他是一个普通人。

  在其他人全部离场以后,诸葛亮自己留了下来,但是刘备却依然对他视而不见,自顾自地忙着自己手里的杂活。这个时候诸葛亮沉不住气了,就问刘备道:“您的志向难道就只有这么简单吗?”刘备这个时候才察觉到这个年轻人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于是他就放下了手中的杂活,向诸葛亮说道:“你这话说的什么话,我身为汉室宗亲,怎么可能就只有这点志向,这只不过是我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愁苦而已。”

  诸葛亮一直苦于找不到话题展现自己的才能,现在一看机会来了赶紧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给说了出来,刘备一听这诸葛亮还真是一个神人,于是直接就让他当了自己的军师。那么究竟诸葛亮是成为刘备的手下的,是被刘备“三顾”邀请还是他自己去找的刘备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非常明确地答案,首先,在三国以后的史书中,都没有把蜀汉视为正统,也就是说,蜀汉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割据政权。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所以在史书中的记载非常少。诸葛亮自己说过他是被刘备“三顾”邀请来的,但是刘备却没有亲口承认过自己去拜访过诸葛亮,而且他也没有留下什么证据。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荆州有一群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到最后全部都投靠了魏国。魏国作为三国时期的正统,肯定会对其他国家的历史和人物进行编纂,在魏国自己编纂的史书中就记载着诸葛亮自己去投奔刘备这件事,最关键的是这件事描述得十分详细,一看就不想是假的。我们应该都知道诸葛亮有一群好朋友,这些好朋友最后都投靠了魏国,他们对诸葛亮的事情应该是很了解的才对,因此诸葛亮很有可能是自己去投奔的刘备。

  在《襄阳记》这本书中记载,刘备访问荆州名门大家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就曾经提起过荆州当地有卧龙和凤雏,而当刘备问起这两个人都是谁的时候,司马徽就把诸葛亮和庞统的名字给说了出来。如果看到这里,那么诸葛亮自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反而是刘备“三顾”的几率大一些。但是这本书从始至终都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说话,所以并不是特别可靠。

  所以说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成为刘备手下的,实在是不好确定,因为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要么太少要么就是不可信。如果诸葛亮真的是被刘备“三顾”才出山的,那么他必然是和徐庶演了一出戏。因为诸葛亮住在哪里就是徐庶透露给刘备的,如果说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是辅佐刘备的话,作为好朋友的徐庶肯定不会这么贸贸然的就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实际上徐庶投靠刘备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帮自己的好朋友试探一下他的为人,看看刘备到底是不是一位明君。

  虽然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出山的至今无法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诸葛亮在成为刘备的手下以后,他非常尽心尽力的为刘备做事,即便是刘备去世了,他也一直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虽然最后诸葛亮还是没能够复兴汉室,完成刘备未尽的使命,但是他鞠躬尽瘁的做事态度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是中国两千年智慧与谋略集中的呈现。各路英雄纷纷亮相历史的舞台并把自己的风采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三国中有许多令人世代相传的典故。如:肝胆相照的桃园三结义。又如求贤若渴的三顾茅庐。

  今天我们就说说茅庐的主人,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在没出仕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难道真想他说的那样“不求闻达于诸侯”吗?错!首先他这个人自命非凡,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读书常观其大略并且“抱膝长啸”来表达对世事关切。每与好友相聚,自以“管仲,乐毅相比”。

  其次诸葛亮虽耕种于南阳,但背景却是高大上。其先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位列三公之一》。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父诸葛玄当过太守。如此好的关系网,如出仕,何愁?

  可他为什么“不求闻达于诸侯”呢?说白了就是等待时机,等待言听计从的明主。

  占据中原的曹操谋士如云,自身又无比强大。而世据江南的孙权左有周瑜,右有张昭,是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的主。剩下的就是根红苗正而又忙于本命、居无定所又缺谋士的刘备了。所以刘备和诸葛亮的相期相遇可谓“希世一时”。

  所以流芳百世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就在这相期相遇中出现了!

  遇到了伯乐刘备,不然一靠子只能做山野村夫,怀才不遇

  其实诸葛亮找工作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对大家都很有帮助。

  当时诸葛亮一边读书,一边自己劳作,增加见识。读书明智,锻炼思考能力和底层思维。这是找工作的根本,你自己没有实力,说再多都是白搭。

  所以,先想办法,学点干货,增加实力才是王道。

  诸葛亮也会参加当时名士的聚会,慢慢的他的名声就传了出去。水镜先生司马微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这就是大咖背书,这样别人就会慕名而来找你,不用自己辛辛苦苦出去找工作。

  我们可以多和大咖交往,让他们主动宣传,这样的话,效果会好得多。

  当刘备来找他的时候,找了三次,才遇到诸葛亮。本来刘备就是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没想到诸葛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思维逻辑很强大。直接拿出了隆中对,对刘备甚至蜀国的发展提供了路线和方向。

  后面几十年基本上事情都是这么发展的,唯一可惜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兵折将,此前还流失了荆州,不然诸葛亮的目标,未必不能实现。

  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职业定位,诸葛亮既非领兵打仗的将才,亦非出奇制胜的鬼才,而是谋略天下的相才,诸葛亮虽躬耕南阳,但天下尽在胸中,隆中对而谋三分天下,正是这种长期规划才赢得了刘备的青睐。

  其次,要为自己选好老板。放眼天下,虽曹操集团最有实力,然手下能人异士亦最多,而且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而东吴集团亦是人才辈出,诸葛亮到那里根本显不出自己。再反观刘备集团,武将云集而谋士匮乏,而且当时刘备集团是当时三家中最弱的,到刘备集团,一个是可以施展抱负,另外一个是能拿到一个好的职位和薪水。

  再者,要为自己造势,世人知道你有才你的才能才有价值。诸葛亮在南阳并不是一直在种地,而是积极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交往,通过他们将自己的声明远播,而且,刘备来茅庐拜访时,前两次一直在抻着,第三次才出面,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最后,要有牛人推荐,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徐庶向刘备推荐说“我与诸葛亮,就如同繁星之与皓月,不可同日而语。”将诸葛亮吹到了天上,试问身边最器重的人说出此话,有哪个领导不心动。

  所以,对于刚出校园,想要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的话,不如学学诸葛亮,找一个好的平台,倾尽所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你们觉得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这些头衔都是诸葛亮参加工作以后得到的,总结出来就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诸葛亮的工作就是靠朋友找到的。

  ??????? 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 8岁时他父亲去逝,然后跟着做官的叔父诸葛玄直到他叔父去逝,那一年诸葛亮17岁。也就是说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含金钥匙出生的,在那个年代能识字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诸葛亮17岁开始隐居,别误会,隐居并不是在深山一个人住,而是在南阳也就是今天的襄阳隆中那里种地当农民,所以正常的社交圈子还是有的,他有几个好朋友徐庶、崔州平,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这些人都是文化人,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时局,每个人有几斤几两都很清楚。黄承彦介绍自己女儿给诸葛亮做老婆,关系可见一斑。

  诸葛亮有才也得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否则就会被埋没,否则哪里还有生不逢时一说?

  建安6年 曹操大败刘备,刘备只好去投靠刘表,在投靠刘表期间刘备到处找有战略眼光的谋士,求贤若渴。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朋友司马徽和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一年诸葛亮27岁,于是后面就有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从而成就了诸葛亮辉煌的一生。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东汉末年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有意争霸者皆求贤若渴。作为一名求职者,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名气打响,提高自己的议价权呢,又怎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呢?诸葛亮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1,广交好友。诸葛亮结交了很多名士,比如司马徽,崔州平,徐庶,石韬等人。其中司马徽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水镜先生”,相当于当时的一个猎头顾问,与他交好,可以提高自己在群雄眼中的曝光率。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诸葛亮跟崔州平徐庶这些人才成为朋友,至少不掉价。

  2,坚实背景。诸葛亮本来只是一个农夫,哪怕再有才,也只能在小地方有所名气。那怎么才能扩大影响力呢?诸葛亮选择迎娶黄月英,结交荆州名士黄承彦。正是通过黄承彦的关系网,诸葛亮才认识了庞德公,庞统,司马徽等人,声名也逐渐扩大到荆州地区。

  3,个人形象塑造。诸葛亮通过路边农夫,水镜先生,徐庶等人的言语,逐渐在刘备眼中塑造了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同时让刘备三顾茅庐又可以确认自己在刘备眼中的地位,把握议价权,同时继续深化世外高人这一个人形象。最后的隆中对则用自己的才华彻底打动了刘备,就这样诸葛亮得到了进入刘备集团的offer。

  不过这些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操作,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是金子肯定是要发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