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从唐朝的《崔记》中看记载的是:是从唐太宗李世民称皇帝的时候,觉得要延长而且定期的举行朝会,所以延长时间,免得让大臣们饿了肚子。为了让参加会议的大臣们都得到安慰,就略微给大家一顿免费的午餐。这个制度很让大家满意,所以就开启了这项制度,解决了大臣上朝饿肚子的事!

  如果问起他们这些官员都吃什么呢?据《唐六典》中写,这个朝食是根据官员的等级高低而定的!给大家讲讲是,四、五品的官员吃饭的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颗瓜、7盘菜,还有各种调味品醋油什么的!这六到九品则是稍微低了一点: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盘菜……而且有个好处就是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去!当时的人比较节约,家里有老有少,所以都打包回去!这还是《因话录》中记载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给大家讲讲:唐贞元初年的时候,洛阳的物件很高,一般的家庭舍不得吃好的东西,河南府的官员在参加公款吃饭的时候,想到了家里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从宴席上打包东西回去,能给姐姐带免费的午餐!一开始,都笑话他,后来知道了原因后,都纷纷感慨,都夸奖他!由此看来,那时候的日子还真是不好过,真的很节省啊!

  最早开办“集体食堂”的,可能要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孟尝君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招徕了大量食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多人。 吃不完还能兜着走。

  而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确立于唐初。李世民坐上皇位后一度成了工作狂,延长了朝会的时间。那时候中央机关官员上班本来就早,鸡还没叫就要起床。会议时间长加上没椅子坐,散会时的饥肠辘辘可想而知。于是唐太宗以“聊备薄菲”为配套措施,与会者都可享受一顿免费的“朝食”。

  用“天下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来形容唐朝的机关食堂,是最恰当不过的。

  唐朝的公务员在上班之余,都能享用一顿免费的午餐,不但味美量足、营养丰富,而且吃不完的“伙食尾子”,还可以装进自个儿的腰包。这真正是公家的饭好吃,公家的钱好赚。

  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崔记》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后,决定延长定期举行的朝会时间。为了表示对参加会议的各类官员的体恤,唐太宗就“略备薄菲”,所有参会者都可以吃一顿免费的工作餐。因为这个提议很受大家的欢迎,自唐太宗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公费吃喝制度。

  唐代的机关食堂名曰“公厨”。公厨中档次最高的,就是皇帝在金銮殿摆下的国宴。参加国宴的官员一般是朝会官员,一定品级以上的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也可以去享用“朝食”。由此看来,“朝食”是最高级别的免费午餐,对享用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光。

  无资格参加朝会的其他京官,他们可以在本部门的机关食堂享用工作餐,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食堂,称为“堂厨”。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自己的公家食堂,名称不一,如中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了部门领导,各部门的一般办事员,也可享用免费午餐,称“吏厨”、“佐史厨”或“府史厨”。

  由于“再苦也不能苦了官员的嘴”之潜规则的存在,机关食堂里面的供应是非常丰富的。据《唐六典》记载,国宴的标准依官员的品级大小而定。一桌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分羊肉,2个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六至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比上述略减: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盘菜……吃不完的还可以打包回去。《因话录》就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唐贞元初年,洛阳物价高昂,一般人家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的官员曹庚倬在参加公款吃喝时,想到家里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从宴席上打包,给姐姐带一份免费午餐。一开始,同僚们常常笑话他。后来知道了原因,都非常感慨,纷纷称赞他。

  由此可以看出,一桌免费的午餐,大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打包回去与家人分享也很正常。可一顿工作午餐这么丰盛,有必要吗?其实,人们都知道不妥。可“公家”的钱花起来没人会心疼,所以,朝廷食堂里的供应必须丰盛、上档次。

  这个标准是不低的。那么,其经费来源于哪儿呢?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管吃就是了。其余各部门和地方食堂的经费,也是由上级财政拨款。

  一般来说,这笔拨款并非“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年初作为贷款放出去,然后在年终时连本带利收回来,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日常开支的。正常情况下,还有“伙食尾子”可分,真正的“吃不了兜着走”。

  有唐一代的典章制度,几经更易,何以食堂制度能坚持始终?根据柳宗元的说法,主要是它的功能比较特殊。综其要点有三。

  一是让平时各坐各的厅廨、各办各的公事之大大小小的官员,借助会餐食堂,获得一个和睦融洽的氛围,“礼仪笑语,讲义往复”,谁在吃饭时还能保证正儿八经的模样?人际关系的改善,自然有利于共同治事职能的发挥,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二是在此基础上,增进各相关部门科室的联络,促进信息互通。坐机关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公事的办理妥善与否,往往涉及同其他部门的配合(唐代官场术语叫“联事者”),倘若全靠具文行移交换意见,势必因公文旅行而降低行政效率。有了食堂,“凡联事者,因于会食,遂以议政,比其同异,齐其疾徐”(《崔记》),协调认识提高功效的好处毋须赘言。

  三是创造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群言堂形式,如《蔡记》所言,“事有疑,狱有冤,化未洽,弊未去,有善未彰,有恶未除,皆得以议之”,实际上就是将“联事者”的效应扩大到对本单位所有工作的关心,提高整体意识。

  总之,“(食)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判曹食堂壁记》)

  唐代著名学者型官员柳宗元在其《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一书中,讲了一个分配吃不完的“伙食尾子”的故事。有个叫陈京的官员兼任集贤院食堂总管的时候,“伙食尾子”由“学士与校理官颁分之。学士常受三倍,由公而杀其二”——那些负责整理图书的学士,官位五六品的,要多分些。那些负责校对的校书郎,品级要低得多,分到的“伙食尾子”只有学士们的三分之一。可见,“伙食尾子”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级别的大小而定。而陈京主管集贤院食堂后,一律平均分配,在柳宗元看来,此举提高了校书郎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著书予以表彰。

  但机关食堂是否都有改善吏治、提高效率的作用,也不尽然。唐代另一学者官员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署墓志铭》中称,张署任京兆尹府司录时,对下属要求严厉。某次在食堂吃工作餐,大家“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吃完了只打个无声招呼,谁也不敢说话,更谈不上交流工作了。碰到这样不苟言笑的上司一起吃饭,谁说不是受罪呢?不过,这样的领导毕竟是少数,多数领导还是喜欢“与民同乐”的,不但赢得了亲民的良好形象,更赚得盆满钵满。

  正常情况下,还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子”可分,真正是“吃不了兜着走”,这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啊!

  感谢你的提问,这里是老白说,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首先我们说一下唐朝官员的午饭制度。唐朝的午饭制度是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

  所谓朝参日就是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上朝日。

  唐朝规定,三品以下官员,每月逢一、五日上朝;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上朝。而一些重臣阁老,由于其事情的繁多,面圣的时间也更多。

  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大臣们“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基本上退朝之后回家的时候都过了饭店。为了解决大臣们的吃饭问题,所以想出了一个类似于食堂的做法。

  由于吃饭的地点在朝堂的外廊,所以这种制度又被称为“廊下食”。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在外廊吃饭的,例如王公重臣,人家就有专门的吃饭点,又被称为堂厨。

  由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巨大遗产,再加上贞观之治后的经济发展,使政府有着足够的资本来解决官员的吃饭问题。

  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公司食堂,当时的廊下食的质量要好的多。例如参朝日五品以上的廊下食光菜的数量多达一百盘。而由于大唐风气开放,又融合了一部分胡人的风气,所以在饮食上会吃牛羊肉。但由于牛在古代是重点保护对象,所以一般廊下食中都是羊肉居多。廊下食中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水果和酒。

  而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廊下食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料理,例如元宵,麻葛糕等等。

  以上便是唐朝的午饭制度了。

  接下来说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

  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吃不完东西可以拿着走的意思。一方面大臣们都要顾及自己的颜面形象,另一方面,每一桌官员伙食的配置都是有定数的。例如一桌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分羊肉,2个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

  而我们常说的兜着走是指的唐朝政府食堂的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一般称之为“伙食尾子”。

  唐朝的政府食堂的资金一般是朝廷专项资金,这些资金用途一般用于放贷。而放贷回收回来的收益便用来做政府食堂了。但是由于放贷的利润高,一般来说抛开食堂的成本都略有结余。而这些结余一般都不上交国库,一般都以伙食尾子的的方式按照官员管制大小发放给各级官员。

  所以我们才说吃不了兜着走。而吃不了兜着走这个词语的来源则是要到明朝的著名小说《金瓶梅词话》才出现的。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论家和艺术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唐太宗为什么要实行“官员食堂”,实行后出现的“吃不了兜着走”又是怎么回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