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农业,农民的政治地位高,大办农业的氛围浓。在城市街道、单位,工厂及乡村,都可以看到关于发展农业的巨幅标语,比如: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利工程,促进粮食丰产,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等等标语到处都是。

  再就是全民都来关心农业,城乡结合,厂社结合,城区、工厂及学校等单位大力支援农村大办农业;抓改田改土,抓水利建设,实行机械耕作是常抓不懈,一浪高过一浪。

  当然,农民在农闲时间,主要是冬春空余时间要抽出大部分人力,平时也要派多少个工给生产队去参加修水库,筑公路架桥梁等义务工程。去的人们都是从早上天未亮出发,下午接近天黑才回家,在工地上劳动是记工分,拿回生产队记工员处登记就可以了。不管远近的社员,中午少不了在工地伙食堂吃一顿罐罐饭,菜不怎么好,像盐菜、白菜、南瓜,东瓜等汤菜还是管够的,菜汤上面也能看到几滴菜油珠珠儿。

  其实蔬菜也都是生产大队给各生产队下派的送菜任务,我就两次挑菜走了十几里山路去交给水库工地。

  尽管劳动辛苦,但走进几百上千人的劳动工地,受热闹气分的影响,非常的愉快,特别是有中午那一顿罐罐饭的待遇,工分也要高些,比在队里劳动强得多,所以人们也都愿意去,并且在那儿也还有另一番劳动的情趣与劲头。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吃什么并不重要,不知道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忆苦思甜吗?那跟现在没法比,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农药,粮食单产低,更不可能有反季节蔬菜,通常就是地瓜干就咸菜,冬天萝卜白菜,春夏是应季蔬菜。更别指望鱼肉水果之类。那代人政治觉悟高,都衷心拥护毛主席。因为解放前农民百分之九十没有土地,能有一亩自己的地是一生的梦想,上无片瓦盖顶下无立锥之地者大有人在,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习以为常。解放后家家户户分地分房,后来又入股合作社,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只要国家号召,老百姓上下一心,搞水利、整良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许多大的水利工程,直至今日还在造福后代,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人!所以不要问他们吃什么,而应该问他们做了什么!

  一九六八年,开挖平阴县田山黄河至肥城县,名为一二三O的干渠。上万名民工上阵,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浩大工程。那时的工程,全部人工,没一点机械化。我参加了。

  那时各生产队的劳力,都争着参加,能吃饱,是一主要原因。当时主食为杂面窝头,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三合一的。就萝卜咸菜。一星期改善一次生活,一斤白面馒头。一星期一次炒菜,白菜顿粉条,肉是沒有一点的。那时候可没有水果,副食品补充,又都干重体力活,所以饭量都很大,一斤干面煮斤半馒头,一顿吃完,没人剩下的。

  六八年正是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的时刻。民工们实行军式化管理,连绵百多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足有三百斤的抬筐两人抬,二百余斤的石头一人背。人工打炮眼,一人持钎,两人打锤,一上午能打一米六七十厘米深。中午放炮,几百米的山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连绵不绝,石块空中飞舞,非常壮观,很象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情形。

  一条干渠,两年多才竣工。竣工时,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上将,出席了竣工典礼。

  那时,这么一条干渠算上浩大工程了。据说还到起了美国的重视,派卫星拍摄。但与现在的南水北调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然而对于全部用人工开凿来说,又显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

  当时我十九岁,有幸参加了这一有备战意义,解决平肥两县灌溉的水利工程,在人生历程中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

  借回答这个问题,又回忆起那个时代,那段历程,心中非常激动。

  尤其看到当前,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到祖国的伟大,民族复兴在望。生为中国人的骄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同肘也是城市用水与排涝的枢纽。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六七十年代是农村的大集体时期,夏秋两季农忙过后,便是冬春的较闲时候,这时,农村中的劳动力便投入到挑河治水的工地上,那个年代因没有施工机械的投入,工程量再大也得全凭人工肩挑车推来运土,冬天没完成的土方,春天接着干。参加治水的农民没有分文报酬属义务性的,他们每干一天,由所在的生产队给予记工分,这工分参加生产队年终分红。

  在挑河的工地上,民工们所吃的粮食也都由生产队集体供给,国家下拨的土方补助粮很少,属象征性的。参加挑河治水的人都是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在起早睡晚的一天中,必须要保证早、中两顿是干饭,晚上喝粥。民工们很是辛苦,一个月下来,每六到七天(即一星期)能吃上一顿肉,就算不错的了。除此之外的下饭菜也只有萝卜和青菜为主了。有的人家考虑到壮劳力在治水工地不挨饿,家里便为他们备了些炒熟的焦面类方便食品,以便随时充饥。

  当今天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看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道,千万别忘了为其付出的那个年代的民工们!

  这很简单,吃的都是绿色安全食品。没激素,没农药残留,没防腐剂,更别说转基因食品。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开田造土,修塘埧,建水库,修公路都是冬季开展,春季忙于备耕,没时间搞水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己生产队或大队干的,离家近,社员都在自己家吃饭,生活各家不同,但到了七十年代家家饭吃得饱,也常吃到鸡鱼肉蛋,并非有的人说的饿肚子,那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这么说的。还有一种情况以公社或县组织的重点工程,象山西红旗渠那样的工程,社员要这离家门,突击重点工程,这就在这工程很近的地方,打工掤,办公共食堂,公共食堂生活比家里要好,饭随量吃饱为原则,间三间四有肉吃,每桌每歺三菜一汤,节日聚歺一般有五六个菜,总的来说生活比较好,社员们在工地上干得欢,干劲冲天你追我赶,那场面热火朝天,没经历过体会不到,那时代集体主义,个人荣誉感都很强,不信可问问父辈爷辈。

  那个年代,粗茶淡饭,能吃饱了干活就不错了。

  那个年代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吃的大多是玉米面窝窝头,大约2两重一个的窝头,一个人每顿饭可吃10多个是很一般的。个别饭量大的还吃的多些,有时也会改善一下伙食,如包子,懒龙(就是1斤2两半面粉做一个长形大馒头)每人每饨饭一个,大部分人一个就够吃的了,有饭量大不够吃的先吃窝头后吃懒龙,现在的人听起来哪时的饭量可能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真实的。没有一点点夸张。

  我当时家住苏北盐阜农村,相对较穷的地方,我60年代初种二年田,因当时只有16到18岁,只上过中小河工。退伍后从70年代起,做民办教师,也一直在农村,假日大多到生产队做工。从1952年挑苏北灌溉总渠起,我父亲是\"老河工\"。对上河工吃什么,我自己经历过,听过看过。

  六七十年代冬春搞水利建设,年年要搞,还是中心任务。水利建设我把它分为大中小型,上河工也分为大中小三等。大河工指县及以上政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的,是吃住在工地工棚,少则半月一月,多则半年。无论国家有无水利补助粮(一般有补),但上河工的人保证吃饱。一般两稀一干。因体力消耗大,早晚粥锅里大多放山芋、胡萝卜或山芋干,偶尔也有面疙瘩,省粮又不易饿。粮以米为主,也有大麦糁子、大小麦面粉等。早晚小菜自带,咸菜、萝卜干,条件好的带炒盐豆等。中午大多有豆腐汤,三天五天吃顿肉(是肉烧青菜或萝卜等一锅下,不是纯肉)。

  中等河工一般是公社规划组织的,十几里地以内,大多早晚归家,中午集体吃一顿中饭,草粮菜油盐等自带,生产队按上工人数多少,分一组两组或三组吃饭,每组十几个人,河工周边有人家的借锅煮饭,没人家的如上大河工一样造土灶,锅也自带。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小河工主要是本大队本生产队的,吃住在家,伙食看各家的。但再穷的家,哪怕糠菜疙瘩,也要让上河工人吃饱。

  粮食哪里来?一是国家有部分补助,二是生产队提存。生产队粮少,在人口平均粮上降标。当然,提存也相对少,上河工人吃的五谷杂粮瓜菜萝卜等就多,生活就差。但上中、大河工,中午吃粥极少。

  六七十年代冬春农闲季节,农民一般的都是“上水利”干活,就是修堤筑坝呗。

  吃什么?吃干饭稀饭定量自带咸菜。早稀饭由炊事员定量分发一碗,中晚饭定量分发,能不能吃饱那就要看肚量大小。

  那时国家是困难时期,没化肥农产品产量低,没机械化,种田修路修水库都得靠人工步行肩挑背扛,老一代确实功不可没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