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宋朝关于茶的故事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社评:大宋首例钓鱼执法之刘蟠监茶税,会来事的刘大人官运亨通

  开宝八年(975)十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心血来潮,决定到皇家染院走走看看。

  得知官家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典染作(染院负责人)刘蟠立即忙碌起来:往日里刘蟠衣着光鲜,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而且“专事苛刻,好设奇诈”。

  今天却一反常态,穿了一身工作服,脚穿草鞋,混在一群工匠中滥竽充数。但见他工作服上沾着五颜六色的染料,头发散乱,额头全是汗水,一张五花蓝靛脸,比染匠还象一个染匠。

  见到赵匡胤,刘蟠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后汇报工作:微臣正在督率工匠劳作,不知官家玉趾亲临,未能远迎,恕罪恕罪!

  赵匡胤见状,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好官员,难得。刘蟠这孙子装逼满分,皇上除了点赞外,大手一挥赐钱二十万。

  宋时茶叶属于专卖品,民间不得私自流通买卖。专卖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统治阶级增加财政的重要手段,历代统治者都会采用这一制度。

  从唐末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却因此造成了冗兵、冗官的后果,再加上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岁币”数量也不少。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继承了李唐的茶叶专卖制度。

  宋初在确定官府对茶叶的垄断经营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茶叶,规定“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十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人配为针工……”。

  众所周知,凡属垄断专卖品都是利润惊人的商品。宋廷做的事情就是低价把茶叶从茶农手中收购上来,然后转手高价卖给茶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有关部门就发现,茶的产量不降,茶家上缴的茶叶却少了。

  调查结果显示,厚利之下,必有刁民铤而走险,一些茶农私下把茶叶卖给了上门收购的走私茶贩。宋廷无奈,只好加大了督查力度,刘蟠被派往庐州、舒州就是负责调查茶农茶叶走私的事情。

  刘蟠买来一匹老马,自己则一身商人装束深入产茶的山区走门窜户。他并不去暗查私访,而是逢茶农便神神秘秘地说自己是茶商,此次不请自来主动登门是专程来收购茶叶的。

  刘蟠憨厚的外表很具欺骗性,尤其是开出的价码令收入微薄的茶农怦然心动,一些善良质朴的茶农信以为真,将他待为上宾,把藏起来的茶叶取出卖给刘蟠。结局不问可知,许多茶农一脸懵逼间人赃并获,被送至官府依法处置。

  刘蟠则因政绩显著,很快得到提拔重用,荣膺年度缉私先进个人。他儿子刘锴,也以父荫为大理评事。

  钓鱼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公权力的滥用,是官民信息不对称下百姓贪图小利被执法者当场抓住,人证物证具在,不可辩驳。弱势的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也从侧面看出,刘蟠脑子活泛,工作能力强,会揣摩上意,是一个合格的宋代政客。他能在官场游刃有余是必然的,因为上司都喜欢这样一个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的下属。

  亲爱的读者,你对大宋刘蟠的看法呢?钓鱼执法是对是错?

  (文/公子权)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

  宋代点茶的基本步骤,如果在闲暇时间中也可以来调一杯点茶来喝。步骤如下:

  1. 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 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 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 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5. 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6. 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7. 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8. 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9. 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我国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朝廷上下文人学士皆尚茶、崇茶。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并在福建建安设立了专门采制“建茶”的官焙,其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长兴的顾渚山。

  建安即现在的福建省建瓯县,境内建溪两岸,凤凰山麓盛产茶叶,天然品质好,采制官焙龙凤茶饼,供朝廷享用。其中凤凰山麓北苑的贡茶最为著名。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茶不易得也。

  整个北宋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制造出的贡茶品目数十种。龙凤团茶发展到“龙团胜雪”精美至极。“龙团胜雪”惊蛰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欧阳修有诗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试新茶”建安(建瓯)离京师(开封)三千五百里,每年采制新茶开始时都要举行开焙仪式,监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制作出第一批新茶,快马直送京师。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跟高兴为你解答:

  宋朝很有意思,宋朝人喝茶的习惯是沿袭唐朝以来的抹(通「末」)茶传统。中国人喝茶在唐宋期间基本上是喝抹茶的,这与现在日本茶道里喝抹茶的道理一样。唐朝最重要的就是陆羽写的《茶经》,他写《茶经》的时间是唐朝中叶,这个时候喝茶已经很普遍了。上到皇宫,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喝茶。而且寺院(特别是禅宗寺院)大量普及喝茶。因为禅宗打坐,打坐不是睡觉,精神需要很集中,这个状况下喝茶能够提神,所以禅宗普遍要喝茶。而且在寺院里喝茶有仪式,打坐、喝茶是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要悟道,要了解到底佛教给人生带来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出世等等。所以从此喝茶就开始有了仪式。

  陆羽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茶经》。《茶经》里讲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之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泡沫。当时的人把它叫做沫浡。沫浡有薄有厚,薄的沫浡像花,比较厚的像乳花,或者像蜡,可是达不到蜡的程度。这就是唐朝人喝抹茶的习惯。这个习惯到五代后有一些发展,特别重视沫浡的感觉。到了北宋时,人们喝茶的方式有了一个比较主要的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点茶的出现。

  2、点茶中的拉花技艺

  宋代点茶与唐朝最大的不同,是宋人把茶粉或茶末先放在茶碗里,然后加一点水,把茶末调成茶膏,然后再一点一点注水。我们知道唐宋喝茶也好,喝酒也好,都有很漂亮的斛,即注水器具。

  注水的方式很复杂,因为不复杂的话就打不出花来。所以我每次说,要了解宋朝人喝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宋朝人点茶,目的就是为了拉花。

  「拉花」这个词在宋朝的时候不叫「拉花」,叫「沫浡」或「乳花」,有时候叫「雪乳」,其实都是白颜色的。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就发现他们发明了一些技巧,让茶沫——即茶打出来的泡沫持久不散。这其实是宋朝很重要的点茶游戏。唐朝讲的「沫浡」其实比较难控制,因为它是在一个汤锅里头,然后调弄才有泡沫出来。可是到了宋朝以后,是在茶碗里,从茶膏慢慢注水,逐渐打出来的。真的沫浡,可以很厚,而且最好的泡沫是能够达到白颜色的。

  蔡襄的《茶录》里讲「青白胜黄白」。最好的是宋徽宗讲的,有的茶是「天生异种,是偏白色的,打出来泡沫也是白的,像白蜡一样。我以前怀疑,茶沫可以打成像白蜡一样,哪里有这么厉害。后来看资料发现,觉得他们也不是吹牛,而是真的。因为他们要求的茶种跟采茶的时间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在那种状况下做出来的茶饼,磨出来的末,再通过整个打茶的方式,就变成了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有人觉得打茶打出泡沫,好像是宋朝人没事的游戏。可这也不奇怪,我们现代人喝卡布其诺,要拉花,谁拉得漂亮,我们就去拉花拉得漂亮的地方喝咖啡。其实,宋朝人玩茶跟现代人的卡布其诺拉花很接近。

  有记载从唐朝到宋朝之间,在五代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和尚叫福全,福全和尚拉花的本领特别高。他可以放四个茶碗,在打茶、拉花的过程中在四个茶碗中拉出一首诗来,当然四个茶碗中的四句诗都是绝句。在当时非常有名。这就表示他能够控制整个泡沫,让它有一种视觉的审美。这种美感,是当时的一种风尚。福全和尚每次拉花的时候有很多人来看,福全当时觉得自己本事不小,可是也有一点感觉他做和尚好像是杂耍一样,觉得自己好像是在玩不太恰当的游戏,所以他写过一首诗笑自己。可是不管怎么样,从五代到北宋,我们发现了这种喝茶的习惯,是视觉超过味觉。

  3、点茶的茶叶:御茶园的惊蛰茶

  为什么我这样讲?他们喝的好的茶叶,是在当时福建建州这一带产的,就是今天的建瓯(建安)。城外的东边叫做北苑,北苑就是御茶园。北苑旁边有个凤凰山,这个地方产的茶特别厚。整个制作的过程,就使得它有种比较浓的茶底。这个地方的茶也特别好。

  他们采茶的时间很早,一般采茶讲究春天最早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人讲,最好的春茶是明前茶,清明之前。还有比它更好的吗?我们看材料,发现宋朝人喝的最好的茶,不是在清明时节或清明前面采的,是在惊蛰的时候就采了。这根本是春天刚刚开始的时候,打了春雷就已经去采茶了。

  皇室要求御茶园的采茶人数之多,其实是把当时的老百姓都赶上山。最厉害的时候,从唐朝到宋朝,很多资料记载有 3 万人被赶上山去采茶芽。茶芽在这个时候特别嫩,刚刚冒尖。一般很好的茶是「一旗一枪」,有一个尖,有一个叶。但这种的(皇帝)根本看不上眼,他要的仅是茶尖。所以经常说是「鹰爪」,就是像老鹰的爪一样,刚刚出一个头。

  还不止如此,它被摘下来时只有一点青白色,还没发绿。还要把它洗一洗,然后做成小小的茶饼,在这个小小的茶饼上盖上印。上贡的就盖上龙、盖上凤,或者是特别有一个名目。其实(茶饼)做不了太多,因为这是非常珍贵的。上贡以后,皇帝经常赏赐给大臣。皇帝赏赐给大臣,大臣高兴得不得了,还分给大

  大家,分成一个小小的茶饼。那个茶饼很小,不是今天我们想象的像普洱茶那么大。一般来讲就是五铢钱大小,像一个大的铜板。

  在这样的状况下,把茶磨成末,然后打的时候它就能够达到泡沫像白蜡一样的效果。不只是茶要打成偏白色的泡沫,还需要讲究另外一个东西——对瓷器的要求,即是对茶具要求的不同。

  4、点茶的茶具:厚重的建窑黑瓷

  唐朝做茶的本领不是那么高,所以茶汤煮出来有点偏暗红色,假如倒入一个非常漂亮的北方瓷器中(比如邢窑和后来定窑),在漂亮的白瓷里面就显得暗红色的汤色实在不好看。所以唐朝最好的是浙江出的青瓷。越窑青瓷是青绿色的,釉上得比较好,有点像玉的质地。中国人特别讲究玉的温润之感。而且当茶汤倒入青色的、玉的

  感觉的瓷碗里,就带来一种春天的气息。所以唐朝人已经开始重视茶汤的视觉了,这点在陆羽的《茶经》里也特别讲到。所以《茶经》对唐宋在辨别、鉴赏瓷器方面也是有影响的。认为漂亮的白瓷不好,要青瓷才好,就是为了在喝茶的同时有一种视觉的美感,所以在唐朝的时候讲究的是用青瓷。

  在法门寺考古发掘地宫的时候发现,唐僖宗供佛的宝贝里出土了一整套茶具,有所谓的秘色瓷碗、秘色瓷盘等等。「秘色瓷」是什么?就是浙江上林湖区出的越窑。越窑的发掘是 2022 年的重大考古发掘,列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上林湖瓷器瓷窑区域的发掘中,发现那里出产的青瓷就是皇宫用的秘色瓷。

  但用青瓷的习惯到宋朝改变了。改变的原因是从五代、北宋开始,特别强调白色的泡沫,为了要衬出白的泡沫,看谁打得好、拉花拉得好,青瓷就不能够完全衬托出来,就要黑的瓷器。所以黑釉的瓷器就变得很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福建建州出土建窑瓷器——非常厚重、很沉的黑釉茶碗,就变成宋朝人喝茶最讲究的茶碗。

  4、建窑黑釉碗

  现在大家对建窑也比较了解。日本人从宋朝学茶之后,还到浙江的天目山径山寺去学佛。大多数日本茶道的祖师爷在系统学茶的时候就是在南宋。他们也带回了建窑黑釉碗。可他们没搞清楚,以为这是天目山出的,所以就叫它天目碗。这是日本学茶的一个很有趣的误会。也可以说他从天目山带回来,他给它一个名目叫做天目,但其实就是建窑黑瓷。

  建窑黑瓷比较厚重,所以在打茶的时候,得先把它烤热,打茶之后泡沫就不容易散掉。这些就是宋朝人斗茶的最基本的一些器具。

  5、点茶的比赛:斗茶

  从今天看,宋朝喝茶可能「喝」还不如「看」重要。他们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比法也很有趣,就是看谁打的泡沫打得好。泡沫凝聚起来,贴着黑的茶碗,黑白相间,非常好看。然后就看谁的泡沫能够持久。茶碗把它烤热了,所以能让泡沫比较久一点,不会散掉。

  他们比的时候就会说,我的这个泡沫还保持不变,你茶碗里的泡沫已经不行了,已经露出一水;我还能咬盏(泡沫咬着茶盏),你就出现了二水;第三水都出来了,我的泡沫才慢慢地散开。就跟下围棋一样,你输我一子、输我二子、输我三子,你输我一水、输我二水、输我三水,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游戏。也可以说这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的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也一直流传到民间,所以民间也斗茶。

  宋朝整个喝茶的环境都很有趣,上层斗茶,一般老百姓也斗茶,茶可能不见得很好,可是打出来也很漂亮,也很有本事。宋徽宗《大观茶论》里非常清楚地记载,当时是太平盛世,人人都喝茶,而且喝茶已经变成全国的风尚。我们在了解历史中人们的生活追求时,有时候一种风尚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人。今天如此,古代也如此。所以宋朝人的点茶、点茶中的风气、斗茶的习惯,其实都是宋朝人生活当中很重要的风尚。

  结语

  追求风尚有没有意义呢?很难讲清楚。可人人都追求风尚,并且从这里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其实我们今天也有很多社会风尚,比如我们喜欢打球,喜欢赛球。宋朝一个很重要的比赛就是斗茶,就像唐朝上层社会喜欢比打马球。漫漫历史,有时候就容易把这些在不同的时代影响很普遍、也很重要的历史生活情况淡忘了。

  所以我想这是我们了解宋朝人喝茶习惯的一个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了斗茶背后是怎么发展的,联系到许多与斗茶相关的内容,比如茶叶是抹茶,茶具喜欢黑釉的茶碗,特别是建窑的碗。不只是福建生产,黑釉全国各地都有出产,可福建的黑釉茶碗做得特别好。它很奇怪,特别重,黑釉也特别厚。这样的茶碗在保温上能够达到让泡沫不容易散开的最好效果。

  三峡水泡茶

  宋代苏东坡被贬去湖北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临走,王安石托他下回回京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泡茶喝。

  三年后,苏东坡考绩回京城,心情愉快,一会儿就轻舟飘过万重山。他只顾瞧两岸风光,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让船夫回头,船夫说,三峡水流湍急,回头太危险,你不如取下峡水,反正是也从中峡来的嘛。苏东坡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他把水送去给王安石时,王安石很是高兴,留下他一起试新茶,取出皇上新赐的蒙顶茶,用扬子江中水冲泡。

  茶泡好,王安石给自己和苏东坡各倒了一杯,他端起茶喝了一口,发现味道不对,问:“这水是下峡水,可不是中峡水。”苏东坡大惊,赶紧实话实说,并问王安石为何知道这个事。王安石告诉他: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东坡如醍醐灌顶,自叹不如。

  采来千山绿,装下一壶春。两宋多少事,都已化作尘。

  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四大雅事,曰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点茶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雅致之事,有很多的讲究。苏东坡有一首诗叫《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写的细腻真实,可以观见宋代人对饮茶之道的重视与乐在其中。

  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是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具体操作是:先用瓶煎水,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而点茶用的茶盏也有讲究,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可见宋人中意黑盏,盏底还要有一条一条的玉毫,现在炒的很火的建盏,大概可以想见宋朝的盏是什么样。

  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这也许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

  “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出现于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唐宋盛行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元明后大多改为散茶冲泡。但其共同点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过嫩或过老,否则就会影响到茶汤的质量,这在古人是非常讲究的,都乐于躬亲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点茶艺\r

  宋朝的茶玩法特别极致,“龙团凤饼”就是其代表。龙凤茶团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精致,所用的原料也更加珍贵。导致的结果是,这些茶越来越鲜,越来越贵,甚至比黄金还要贵。欧阳修就感叹,黄金易得茶不易得,好茶有钱都买不到。\r

  这种做茶的方式也决定了喝茶的方式。点茶是把茶粉打成沫来喝,其实是吃茶。因为茶的氨基酸含量很高,非常鲜,吃下去是一点都不苦的。

  宋朝点茶艺的审美高度达到了极致,但这并不代表宋朝所有的人都这么喝茶,而是说这是当时主流的消费方式。\r

  整个上流社会都为美轮美奂的点茶艺着迷,甚至大宋的皇帝都直接参与其中,这个皇帝就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不但亲自点茶,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茶的论著,叫《大观茶论》。这本创作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的茶论见解精辟、论述深刻,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茶叶著作。\r

  实徽宗可能选错了行,他诗词书画茶,样样精通,他如果不当皇帝,一定是一位很优秀的艺术大家。可惜他做了皇帝,玩物丧志,把大好的江山都给玩丢了。\r

  宋朝之前,茶具、餐具、酒具等一直是土陶制。从宋朝开始出现了建盏,它最大的进步是上了一层釉。建盏是黑色的,与点茶打出来的白沫相得益彰,更益于茶的审美。宋人的审美是有一定高度的,这个时代的作品具有一种永恒性,令后世无法超越。无论是建盏还是汝窑,都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诞生的,既是一种审美的必然,也是一种技艺的偶然。\r

  位于福建建阳的建盏古窑遗址,其实全是一堆堆未完成品及品质不达标品堆积而成的废墟,连成几座山,令人触目惊心。这说明,制作建盏的不确定性太高了,于千万次尝试中,选出审美达标者,每一个留下来的作品都是艺术品质极高的珍宝。\r

  当年做汝窑时,宋徽宗指着天空说:雨过天青云破处。他要的是雨后天空的颜色。现在看宋朝的汝窑作品,温润耐看,干净唯美,是耗费了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才做出来的作品。汝窑考验的既是人类手工技艺的极限,更是上天赐予的运气。宋时富庶,既不开拓疆土,亦不壮大兵力,却花费巨大的财力,进行一次次浩大而奢侈的审美,点茶艺、汝窑、建盏都是审美的具体表现。宋朝因美而衰落了。

  碧潭飘雪得名:书画名家黄纯尧教授饮此茶即赋诗:“天生丽质明前芽,清香入骨窨制花,叶形汤色皆佳品,异军突起徐公茶。” 此茶叫何名,青年画家邓岱昆藏头诗即是:“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

  碧--茶的色;潭--茶碗;飘--花瓣浮飘水面,香味四溢;雪--洁白茉莉。 颜色是清新透亮的绿,上面飘浮着白色的花瓣,茶香花香淡淡的,却经久停留在唇齿之间。

  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关于“宋朝茶事”的故事。

  两宋时期,虽然在开疆拓土上并没有什么战绩,但确实是在经济、文化等其他软实力方面有着其无以伦比的贡献。

  尤其北宋徽宗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安逸享受之风盛行,茶文化作为文人名士风雅之道,自然是从宋朝开始取得了大发展,“宋朝茶事”也由此而来。

  讲一个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宋朝大文士苏东坡与佛印是至交好友,二人经常结伴游山玩水,饮酒对诗,相处的时光总是很快乐。

  清明之前的某日,苏东坡午睡刚起,看窗外春雨绵绵,万物复苏,心中好不惬意。于是便叫来仆人,对他说;“速去佛印处取一样东西给我。”仆人闻听后问拿什么。

  苏东坡说:“你只需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前去即可。佛印见后,自然会有东西给你”。

  仆人依照嘱咐来到佛印所在的寺庙,见面后还未开口,佛印看了看他就笑着立即进屋,取出一包东西交给了苏家仆人,说:“交给你家主人便是。”

  仆人一脑袋问号地回到了苏宅,将取来之物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接过后哈哈大笑,说:“知我者佛印也!”

  仆人不解其中缘故,张嘴便问。苏东坡笑而不语,打开纸包,里面露出了清香碧绿的明前新茶。仆人由于跟随苏东坡的时间较长,也粗通文墨,略一沉思,恍然大悟,说到:“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中间是一个人,这不正是个‘茶’字吗?”

  这便是宋朝茶事中的一则小故事,与君分享,感谢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宋朝关于茶的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