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康熙擒鳌拜历史真实

  康熙智擒鳌拜,是大清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皇帝为什么没有动用朝廷的高手呢 ?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帝驾崩,遗诏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

  因为皇子年幼,顺治帝又在临终前遗诏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位大臣辅佐小康熙。

  在顺治灵前,4位辅政大臣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事实证明,这盟誓有多真,后来的背叛就有多深!

  在4位辅佐大臣中,鳌拜的势力本来最弱的。但是,鳌拜资格老,军功又高,在辅政的路上日益骄横,根本就没把其他3位大臣和小皇帝放在眼里。

  1667年6月,索尼病死。同年,康熙亲政。然而,辅政大臣依旧,鳌拜的狂傲依旧。

  为了解除鳌拜对皇权的威胁,苏克萨哈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这一招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因为皇帝如果恩准了苏克萨哈,就意味着两外两名大臣也要卸任。

  鳌拜不愿意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他设法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康熙眼睁睁地看见苏克萨哈因为自己被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保护他和他的家人,少年的康熙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自此,4大辅臣中,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为人庸懦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虽然康熙已经亲政,鳌拜却不想归政于他。

  因此,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

  鳌拜能够在康熙面前,目中无人,是有根深蒂固的原因的。

  鳌拜,出身将门,他精通骑射,在青年的时候就在军中效力,战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

  也许年轻的时候心思单纯些,鳌拜一直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1643年8月,皇太极逝世,皇室内部在帝位继承上,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鳌拜带领效忠皇太极的一批将领,不惜以武力对抗觊觎帝位的多尔衮,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就这样,多尔衮作出了让步,6岁的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

  之后,因为上面的原因,鳌拜多次受到多尔衮的迫害。这种窘境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了才结束。

  鳌拜的忠心耿耿,使顺治帝对鳌拜非常敬重,并视之为心腹重臣。从此后,鳌拜随侍在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并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于是,深得皇帝赏识的大红人鳌拜,在朝廷内外如鱼得水。

  对皇权并不是很热衷的顺治帝,个性鲜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顺治帝醉心于佛教,又遭遇董鄂妃离世。年青的帝王心灰意冷,这时候,许多的政事都由鳌拜来处理。

  因此,在朝廷内外,许多重要部门里,鳌拜有意无意都安排了许多自己的人。

  康熙8岁(虚岁)丧父,10岁丧母。康熙回忆说,幼年的自己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颤颤巍巍地坐上了皇位,在朝廷没有一点根基,没有一个心腹。在金庸的《鹿鼎记》里有描述,有一天,康熙问韦小宝:

  “你觉得朕人怎么样?”

  韦小宝对康熙说:“我觉得你挺可怜的!”

  我最开始看《鹿鼎记》的时候,很小很小,根本不懂韦小宝怎么会认为皇帝可怜。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回头再来看,一定是金庸大师借韦小宝的嘴,说出了他对少年康熙这段处境的同情。

  所以,就算大内有高手能拿得住鳌拜,但是,少年的天子在朝中根本拿不住这些大内高手。更何况,这些大内的高手,难保没有鳌拜的同党。

  如果康熙真的启动这些高手,也许行动还没开始,康熙就被鳌拜给整下去了。这个险,康熙不能冒,也不敢冒。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称。

  柏杨评价康熙大帝说: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所以,少年的康熙在对付鳌拜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召集了一帮少年,每天和他一起练习摔跤,谁都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小皇帝练着好玩。

  包括鳌拜自己,都对这群小孩熟视无睹。皇帝年少,沉迷嬉乐,鳌拜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而暗自高兴。

  可是,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帮孩子在玩耍时,孩子们却在成长,和皇帝一起成长,包括孩子们摔跤的本领!

  终于有一天,康熙请鳌拜入宫。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连鳌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被几个孩子捉住!

  聪明的康熙,走的是双保险的计划。

  如果擒拿鳌拜计划失败了,大不了说是孩子们淘气,想和\"满洲第一勇士\"决一输赢。

  如果,擒拿鳌拜的计划成功了呢?

  成功了的话,鳌拜就从此滚下台了呀!

  三少说: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你的对手,否则会输得很惨。

  比如,鳌拜。

  康熙一位被部分学者誉为“千古一帝”的大清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可以说是他是中国少有的长寿之君。而在他这长达61年的执政生涯中,15岁生擒权臣鳌拜的事迹至今让大多数崇拜康熙的人所津津乐道。

  鳌拜出生于清朝勋贵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完部族长索尔果,叔叔费英东更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以说他的家族是清初最为顶尖的家族。当然鳌拜本人可不是依靠家族的庇护才在清朝有了一席之地的,他可是凭借着自己的战功获得了“满洲第一勇士”的盛赞,并获封公爵这一异姓所能做到的最高等的爵位。

  而后在顺治皇帝死后,因为鳌拜的忠心,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同为辅佐大臣,自此鳌拜走向了人生最为鼎峰的时刻。作为托孤之臣,日后随着索尼的去世,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的依附,鳌拜权倾朝野开始独霸朝堂。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鳌拜的独断专行与年少气盛的康熙的矛盾开始急剧上升。

  再加上此时的鳌拜借助辅政大臣的身份已牢牢掌控住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并任意的行使着原本只属于康熙的权力。最终不甘受制于人的康熙决定干掉鳌拜,夺回原属于他的权力。康熙先是以强身健体为借口召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进入皇宫,然后秘密的训练他们,为日后生擒鳌拜做准备。

  而后在1669年5月,他又借口此时中原各地尚未完全平复,需朝中大臣前往各地安抚的名义将鳌拜的亲信大臣调出北京。之后康熙在鳌拜的亲信都调离北京,那些原属于这些亲信所担任的官职还处于空缺的状态时,就乘机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这些位置上,而后并掌控了京城的兵权。

  在做足准备后,在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有事要与鳌拜协商的名义将鳌拜诏入宫中。然后在鳌拜进宫面圣毫无防备之时,康熙那些秘密训练的亲贵子弟就突然冲出生擒了毫无防备的鳌拜。就这样曾经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就被一群他看来还是小孩子的布库们给生擒了。

  而后康熙念在他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免其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鳌拜就被囚禁在家中,但不久之后就死于家中,死因不明。

  那么在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康熙会让一群年轻的亲贵子弟去做生擒鳌拜的事情呢?鳌拜可是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主,即使此时的他已是约59岁的花甲之年,但是近三十年的战场生涯他的武力也不是区区一群小毛孩能比的。

  那么为何康熙就敢让他们去执行这一项关乎着康熙存亡的事情呢?要知道一旦这些人抓不住鳌拜,康熙的性命和帝位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轻者当一辈子的傀儡皇帝,重者丢掉帝位,甚至是生命。其实康熙会这么做,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一、让鳌拜放松警惕。鳌拜武力绝对不俗,权势也足够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长年的掌控着大清的大权,早已让他目空一切。试想下,如果鳌拜看见康熙整天都在跟一群亲贵子弟在玩闹,他会怎么想?我想鳌拜只会想康熙果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就这样整天就只知道玩闹的皇帝,对我来说真的没啥威胁。

  当然康熙并不是在玩闹,而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心机,小小年纪不但知道隐忍,还知道示敌以弱。当时的康熙明明无时无刻不想着对鳌拜除之而后快,可是他却一直都隐忍不发。而是一直都示弱于鳌拜,并假装着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最终也正是这样的假象让鳌拜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对康熙的警惕性。

  二、无人可用。其实在当时康熙之所以会如此冒险的起用这批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无人可用。众所周知自鳌拜独霸朝堂后,整个朝堂几乎都已被鳌拜完全控制,不但六部都是鳌拜的人,连皇宫的侍卫处都被鳌拜控制,更别说当时康熙周边的太监、宫女也有很多都是鳌拜的人。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康熙不敢去用这些人。其实原本康熙用那些宫廷侍卫是最稳妥的,毕竟皇家侍卫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用他们去制服鳌拜,成功的几率将更加的大。但是实际上康熙并不能用这些人,侍卫处早已被鳌拜控制住,如果用这些人恐怕不出数日康熙的计策就会被鳌拜所知。所以康熙没办法也只能用这些初出茅庐的清白子弟,只有用这些身家清白的人,才能确保计策不会被鳌拜得知。

  三、好控制。其实康熙会用这些小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控制。这些小孩子本就是从忠于皇家的那些家族中挑选出来的亲贵子弟,而这些孩子可以说就是一张白纸,此时的他们身上没有跟朝堂上的任何派系有瓜葛,而且也没有任何成年人的那种心思。可以说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就只有家族所交代的那句话,就是“忠君爱国”。

  所以当康熙跟他们说他们要对付的是当朝的权臣鳌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害怕。正如康熙当年在决定抓捕鳌拜的时候问这些小孩子“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他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怕皇帝”,是的,在他们这些每天都被灌输着“皇帝最大”的思想的小孩子们来说,皇帝远比鳌拜来可怕的多。也就是如此,康熙才能最终成功的实施活捉鳌拜的计划。

  四、初生牛犊不怕虎。康熙用这些孩子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这群孩子不怕死。他们几乎都还没有经历过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和世间种种的挫折。所以他们始终都保持着一股劲,一股不服输,一股不怕死的劲头,而就是这个精神最终让他们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事情。

  可以说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个不怕死的精神,恐怕他们很难全心全意的去对付鳌拜。毕竟鳌拜可是这个天下权势最大的权臣,一旦失败,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势必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对付他如果没有那份胆识,恐怕谁也不敢去对付他,这份计划也就不能成功。

  实际上就在这样的种种原因下,最终康熙决定用这些小孩子去对付权势滔天的鳌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康熙成功的将鳌拜擒拿,然后夺回了自己的权力。

  鳌拜是镶黄旗人,是满清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儿。据史料记载,鳌拜骁勇过人,随多尔衮入关后屡立战功,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武功使他扶摇直上,位至公爵。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死于天花(亦有五台山出家为僧的传闻),由年仅七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此时,因皇帝年幼,不能理事,垂帘视政的孝庄太皇太后以顺治遗诏名义,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

  索尼作为首辅,实际上就是代替幼帝处理朝政大事。他为人一贯忠诚,且深知孝庄太皇太后对自己的无限信任,于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打理军政之事。

  处于四位托孤大臣末位的鳌拜,一贯野心勃勃,又见皇帝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权势欲日益膨胀,逐渐走上了前朝无冕之王多尔衮走过的老路。

  《清史稿》载,鳌拜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不顾小康熙和索尼的反对,悍然处死不愿配合他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三大臣,并借故打击与他政见不同的第二辅臣苏克萨哈,并公然逾越遏必隆起坐班行,干预朝政,盛气凌人,横行跋扈,擅权揽政。

  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见鳌拜势焰熏天,纷纷巴结趋附他,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一股很凶悍、很大的“鳌拜势力”。

  少年康熙如同傀儡,地位岌岌可危。彼时首辅索尼已年逾古稀,加上早年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后又两次遭多尔衮打击,身心饱受摧残,又年老多病,对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鳌拜日益加剧的专权无力阻止。他虽忧心如焚,但也有心无力,束手无策。但看到鳌拜愈发无所顾忌,索尼深感愧对先帝的重托,因此在康熙将满十四岁时就多次上书请求康熙亲政,以削夺鳌拜的权势。

  康熙得到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允许,按大清祖制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就在他亲政前,首辅索尼病逝,鳌拜感觉少了掣肘,野心进一步膨胀,想越过苏克萨哈、遏必隆,占据首辅的位置,进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朝政大权拽于一手。

  于是,他极力拉拢儿女亲家苏克萨哈让其举荐他,遭到拒绝,新仇旧恨再次涌上鳌拜心头,于是想除掉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自知不是戾狠鳌拜之对手,为了避免不测之祸,就想急流勇退,故上书请求去为顺治守陵寝,并辞去辅臣之职。康熙对苏克萨哈的举动不很理解,一面向他询问原因,一面召集议政王大臣开会商议。鳌拜担心苏克萨哈的请求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按惯例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处心积虑地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怨恨”等二十四条“罪状”,并上奏胁迫皇帝将其处以极刑。

  接奏后,康熙很是震惊。他认为苏克萨哈是顺治亲信,前朝重臣,又勤勤恳恳辅佐自己七年,功莫大焉,理应褒奖,鳌拜竟欲致其余死地,他究竟何罪之有?

  康熙召见了议政王(康亲王)杰书和遏必隆、鳌拜等大臣,当面指出鳌拜之误。鳌拜强词夺理道:“我同苏克萨哈本无冤无仇,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断,要对他治以重罪。不然,定会有人效仿他的逆行,到那时局势就不好控制了”。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也能明断是非。他冷冷说道:“欺君罔上的人不是没有,但绝非苏克萨哈,他还是很守规矩的”。不允许鳌拜请求将其诛杀的复奏。鳌拜恼羞成怒,须发倒竖,怒目圆睁,连日在朝堂上咆哮强奏,他的党羽们也纷纷跟进,为虎作伥,上书弹劾苏克萨哈肆行不法,康熙毕竟年少,有些抵挡不住鳌拜的“狼群战术”,迫于其淫威,违心下旨将并无过错的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少年天子康熙退无可退、忍无可忍,遂准备发起反击。

  康熙知道鳌拜党羽众多,庙堂上到处是他的耳目,势力很大,加上他本是一员剽悍的战将,身经百战,有一身惊人的好武艺,一旦发起飙来十几条汉子都近不了身,不是轻易能制服的,于是,他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加紧了铲除这个嚣张权奸的周密筹划。

  由于朝中大内侍卫大多是鳌拜安排,都受其辖制,不太可靠,康熙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妙招:第一步先从各王府挑选出百余名宗室子弟做他的侍卫,组建善扑营,请武功高手天天训练“布库(相扑,摔跤)”少年们摔跤打拳,不到一年,这些宗亲男孩个个练得身强体壮、武艺精熟。鳌拜早就听说此事,以为皇帝年少好动,调皮贪玩,因此全未放在心上。第二步封鳌拜为一等公,以麻痹并消除其怀疑。第三步封索额图为一等侍卫。索额图是索尼长子,康熙的叔丈人,他经常陪康熙弈棋,并以此为掩护偷偷制定了擒拿鳌拜的整体方案与具体步骤。

  为保万无一失,极富心机的康熙事前把鳌拜的死党们先后差遣出京班师,他又召集布库少年们进行战前动员。他问众少年:“尔等怕皇上还是怕鳌拜”?大伙儿异口同声道:“独畏皇上”!康熙觉得士气够用,很是满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某日,康熙召鳌拜单独进宫议事,鳌拜骄横惯了,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的走进宫里,只见康熙端坐中间,两边侍立着一排排杀气腾腾、威风凛凛的“布库(相扑)少年”侍卫 。他见势不妙,于是摆开架势,想故伎重演,来它个先下手为强,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虽勇,但也挡不住对方人多,因事先演练过无数次,大伙儿七手八脚很快便制服了鳌拜。这个专权数年、横行无忌、权倾朝野的辅臣枭雄顿时成了阶下囚。

  康熙命康亲王杰书亲自审讯鳌拜。不久,杰书列出鳌拜结党营私、专权揽政的三十大罪状。康熙念及他当年曾拼死救过皇太极的命,赦免其死罪,但活罪难饶,将其监禁,且永不释放,让他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康熙还穷治其党羽,协同作恶、罪大恶极的济世等死党被处死,其余的被革职流放。与此同时,受鳌拜诬陷而冤死的苏纳海、朱昌祚等人被平反昭雪。苏克萨哈的后人得以承袭其爵位和世职。康熙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换,并下达了《圣谕十六条》,旨在除旧布新,革除积弊,刷新朝政,彻底清除鳌拜擅权残留下的恶劣影响。

  同时,他宽宥了鳌拜的儿子,并未斩草除根。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年仅十六岁的康熙在击败鳌拜集团的斗争中,显示出远超其年龄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开始充分施展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才能。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题主说的“大内高手”应该指的就是大内侍卫!其实,擒鳌拜的哪些所谓的“孩子”,也是大内侍卫!下面,我们聊聊康熙用“一群孩子”擒鳌拜的事。

  康熙要想擒鳌拜,其实真的很难。因为,鳌拜在京城各部院和内三院都有亲信!而且,鳌拜还兼着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皇宫内的侍卫,也要听他的。

  费扬古之子倭赫也是康熙身边侍卫,因为对鳌拜不尊敬,在康熙三年,被鳌拜以“擅骑御马”和“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擅自处死了。可见,鳌拜对侍卫的把控有多用心。

  而且,康熙也不清楚现有的侍卫谁是鳌拜的人,所以,康熙只能自己重新招人!

  康熙依靠的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就是《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角色。康熙先让索额图解除其他职务,专门担任自己的贴身保镖。索额图上任以后,就从满清贵族的八旗子弟中招募了十几个布库(摔跤)少年入宫,也算是充当侍卫。

  索额图负责训练这些小孩,但是,这些小孩是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的。只有索额图和孝庄太后知道此事内情。康熙当时也小,14周岁,鳌拜以为康熙只是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于是。鳌拜就没把这事放心上。毕竟,他是满清第一勇士,每天还都是带刀入宫!

  动手那天,鳌拜其实也是带着刀的。可是,在武英殿门口被索额图拦住了。索额图很会说话,就劝鳌拜,皇帝年纪也大了,您老是带着刀吓唬皇帝也不对啊。鳌拜也没多想,可能觉得老子不带刀也能吓唬皇帝。于是,鳌拜顺手把刀给了索额图!

  (电视剧有些夸张)

  在鳌拜进来之前,索额图先让人准备了一张椅子(左前方的一条腿是锯断的)。因为鳌拜喜欢向右后“斜靠着坐”。所以,鳌拜正常坐的时候,椅子是没事的。等鳌拜入座以后,鳌拜身后还站着一位假太监(布库少年假装的)。

  康熙和鳌拜聊一会以后,另一位假太监(布库少年)拿盘子端着一杯茶,从鳌拜左前方递给鳌拜。盘子上的茶碗是在开水中煮着的,烫手!鳌拜一烫手,杯子掉地上。同时,椅子腿也被压断,鳌拜顺势倒在了地上。这两位假太监貌似是去搀扶鳌拜,其实是上去摁住鳌拜!

  同时,康熙和索额图等人,高呼其他布库少年上前“扶鳌拜”。鳌拜就此被擒住!鳌拜就是在不经意之间,被一群小孩擒住了。

  鳌拜这次,算是马失前蹄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8年(1669)5月16日,鳌拜像往常一样去武英殿“参见

  “皇帝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每次见皇帝总带着刀似有不妥。”

  而当鳌拜踏进武英殿的时候,等着他的并不只是康熙,还有一帮陪着康熙玩布库(摔跤)少年。

  只听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鳌拜随即被打入大狱,康熙命议政王大臣审讯鳌拜。先被抓,再议罪,那实际上就是已经定性了。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给出了结论,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抓鳌拜的党羽12人,抓遏必隆等,革职审查,动作迅速。

  鳌拜直到这一刻,才明白原来康熙是真的长大了,再不是那个敢怒不敢言的懦弱少年了。

  鳌拜想起费扬古之子倭赫就因为对他不礼貌,就被他找了个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处死了;甚至以“怨望”的罪名,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籍没的家产并未充公,而是给了自己的弟弟穆里玛;他想起因为自己看中的地,在康熙的再三反对下,矫旨将杀了拒不配合换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他想起索尼临终前上书康熙亲政,苏克沙哈请辞,目的就是让鳌拜自己提出来一并归政康熙,然而气势汹汹的鳌拜却按着康熙的手臂,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就明白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但是鳌拜的罪过虽大,但是功劳也大。

  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而且当年之所以能够当上辅政大臣,是因为自己敢面对面拿着刀子跟多尔衮正面“刚出来的荣华富贵啊。鳌拜实际上就是过于跋扈了,为了一己私利,连康熙的面子以及幼小的心灵都不顾及了。但是说什么都晚了,康熙虽然免了鳌拜一死,但是他愁肠百断,最终病死在了大牢里。

  康熙擒鳌拜,用玩布库的少年,而不是用侍卫,正是布局人的高明之处。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索额图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

  史料并没有记载索额图和康熙当时准备了多少套预案。但是谋大事,定乾坤。索额图作为主要布局人,“如果失败”他是一定要考虑进去的。

  第一,下诏永远停止圈地;第二,禁止虐待八旗奴仆;第三,严格议政王大臣会议保密制度。“永远停止圈地”,武人鳌拜的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康熙16年(1677 年)康熙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没落,此后清朝再无滋生权臣的土壤。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扳倒权臣,实现上位的例子,并不是很多。就算是真正实现了这个目的的,往往也杀得血流成河。而血流成河带来的恶果,是让戾气横生,在朝廷中出现冤冤相报的更大的悲剧。

  康熙皇帝扳倒权臣鳌拜,则可称得上历史最成功的政变之一。不流血,不张扬,轻轻松松就把手握重兵的鳌拜拿下了。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是几个小青年。那么,康熙为什么要用几个小青年,而不是动用大内高手呢?

  (康熙和鳌拜剧照)

  在擒拿鳌拜之前,康熙和鳌拜是有过几次口舌之争的。这几次口舌之争,最终都以康熙失败,鳌拜胜利结束。我认为,鳌拜取得这几次口舌之争的胜利,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鳌拜一定要压倒康熙。

  鳌拜为什么一定要压倒康熙呢?其实他是在试探康熙,看看这个渐渐长大的小皇帝,在被自己严格压制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什么样反应。然后他再根据康熙做出的反应,选择应对措施。

  在鳌拜看来,康熙当时可能做出的反应,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不满,一种是消沉。

  如果不满,康熙必然会有行动。按照古代皇帝扳倒权臣的套路,康熙在不满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无非这几项:一是发表不满言论,二是削夺权臣权力,三是打击权臣部下,四是培养死士狙杀。

  发表不满言论,这在古代皇帝中非常多。而这些皇帝也常常因为发表了不满言论,被权臣提早察觉,予以废黜或害死。比如刘盈去世后,吕后杀掉刘恭母亲,立刘恭为皇帝。结果刘恭却说,我长大后,要把你们这些人杀掉。吓得吕后废了他,又把他杀掉。

  削夺权臣权力,一般就是收缴权臣的兵权。比如曹髦在司马师去世后,就以让另一个人带兵回来的方式,夺取司马家族的兵权。但被司马昭识破,司马昭亲自带兵回来。结果曹髦没有成功。

  打击权臣部下,也就是卸掉权臣的左膀右臂,从而让权臣成为孤家寡人。比如蒙古大汗蒙哥因为不满忽必烈做大,就打击忽必烈的手下。

  (索额图剧照)

  培养死士狙杀,也就是安排刺客去杀死权臣。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就实在太多了。

  如果康熙要采用前面三项拿下鳌拜,他必然要下圣旨,进行各种人事安排。如果康熙要采用最后一项拿下鳌拜,他肯定就会使用大内高手。

  要知道,那时候鳌拜是对康熙进行了严密监防的。不管康熙做哪一件事,立刻就会被鳌拜发觉。鳌拜一旦发觉了,他肯定会非常警惕,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那样一来,康熙要拿下鳌拜,就很困难了。

  所以康熙征召了一部分贵族子弟,玩摔跤游戏。

  (擒鳌拜剧照)

  这个任务交给索额图去办理。当然了,征召这些子弟也很考究,年纪不能太大,只能是小青年,大致和康熙的年纪差不多就可以了。也不能告诉这些小青年的真实目的,只是说进攻陪皇帝玩摔跤、玩擒拿游戏。如果告诉了他们真实目的,就算那些小青年不说出去,也难免他们在脸色上表现出来,从而被鳌拜察觉。如果只是让他们纯粹的娱乐,那么他们就能放心地,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一来,就能让鳌拜误会小皇帝只是贪玩,而贪玩是因为气馁。如果,才不会提防康熙。

  我们可能看过《康熙王朝》,或者《鹿鼎记》这样的电视剧。认为康熙当时选择的,是身强体壮的武士。因为鳌拜像牛一样强壮,是“巴图鲁”,如果不是身强体壮的武士,肯定把鳌拜拿不下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当时鳌拜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就算他年轻时是猛士,但是59岁了,还能做什么。再加上多年不上战场,身体早就不行了。因此,很可能只需要一个小青年,就能把鳌拜给拿下,何况是好几个人。

  既然如此,康熙还用得着找大内高手吗?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一

  鳌拜并不想造反,他的偶像是多尔衮,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多尔衮一样擅权专政。虽然鳌拜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多尔衮展开斗争,成为顺治皇帝的宠臣。但晚年的鳌拜却变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步了多尔衮的后尘。

  1667年,也就是康熙6年。这一年四大辅政大臣的首席大臣索尼病死,他在去世前曾上书,遵循前朝先例,由14岁的康熙亲政。随后索尼就死了,苏克萨哈身先垂范,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希望其他两个人也辞职,以方便让康熙皇帝亲政。

  然而遏必隆并不想丧失手中的权力,鳌拜更是想独霸朝政。于是鳌拜就找了借口,杀害了苏克哈萨。不仅康熙没有能够亲政,鳌拜更是趁机掌握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

  这次的鳌拜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康熙和鳌拜就围绕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展开了一场斗争,鳌拜并没有打算篡权夺位,从根本上来说,他根本就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这才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

  二

  康熙为什么用一批小孩来对付鳌拜,而不用大内侍卫呢?这里边是颇有深意的,高手出招,要么不动,要么致命,康熙就是这样的高人,鳌拜就是他的对手。

  开国功臣费扬古的儿子倭赫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因为看不惯鳌拜的胡作非为,被鳌拜找了个借口满门抄斩。顺势鳌拜担任上了领侍卫大臣,也就是说康熙身边的大内侍卫都由鳌拜来统领和任命。

  这时候的康熙非常有危机感,鳌拜已经成为他亲政的拦路石。要除掉鳌拜,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朝廷内部笼统文武官员,另一方面要重建一支除掉鳌拜的秘密部队。

  既然身边的大内侍卫都信不过了,那么康熙就命令从信得过的满族大臣中招了一批身强力壮的青少年进宫,以陪皇帝练武的名义单独操练,实际上这才是有康熙皇帝真正统领的御林军。

  三

  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康熙皇帝开始做最后的布局,他晋封鳌拜为一等功,以麻痹他对自己的警惕性。另一方面秘密的命令自己的亲信大臣掌握了京城防务,稳定了京城局势。

  当鳌拜要进宫面见康熙之前,康熙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为鳌拜备上了三条腿的凳子,和一杯滚烫的热茶。最终担任现场总指挥的就是索额图,在鳌拜进入皇宫前,以不能带武器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刀。

  骄傲的鳌拜认为宫内的侍卫都是自己的人,根本没有引起警惕。当他坐在三条腿的凳子上,假扮成太监的康熙皇帝的亲信侍卫故意把热茶捧到鳌拜的手上。鳌拜只能用双手来接,这是背后的两个少年侍卫顺势把鳌拜按倒在地。埋伏在周围的年轻侍卫一拥而上,就把鳌拜抓了起来。

  整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康熙皇帝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随后他命令自己的亲信接管了朝廷的大权,有康亲王来亲自审讯鳌拜。

  四

  前边已经讲过了,鳌拜并没有造反的打算,实际上康熙也没有杀鳌拜的心。两个人之间只是满清政府内部高层的一场斗争,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这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成功谁失败。

  为了打压鳌拜一党,最终的审讯结果给鳌拜定了30条罪名,判处鳌拜斩立决。但鉴于鳌拜的党羽权倾朝野,并不能马上铲除干净。为了政局稳定,康熙皇帝又宣布:鳌拜年轻的时候战功累累,免于处死,把他圈禁了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顺治年间就有意加强皇权专治,这与满清贵族的八王议政有很大冲突,最后只能作罢。康熙除掉鳌拜,才从根本上把皇权专制制度可以建立了起来,杜绝了满清大臣干预朝政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鳌拜没有造反的野心,晚年的康熙为鳌拜平反了。到了雍正执政的时候,更是让鳌拜的后人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可以世袭。这更证明了鳌拜和康熙之间只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所有的罪名大部分都是强加给他的,只是为了从政治上搞臭鳌拜。

  我是小姐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康熙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在位61年,先后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北抗沙皇。为大清康乾盛世奠定基础。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出身清朝名门望族,武将世家,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鳌拜出身将门,自身也是战功赫赫,早年就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深得皇太极的信任,被皇太极授予“满洲第一勇士”,之后皇太极去世之后,拥戴顺治帝继承大统,之后满清入主中原,鳌拜为大清统一中原立下战功无数,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去世,康熙继位,年仅八岁,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四大辅政大臣,在索尼去世之后,苏克萨哈、遏必隆先后被鳌拜踢出辅政大臣的权力之心,鳌拜在掌握成为首辅政大臣之后,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擅权自重,日益骄横,走上了专权的道路,引起康熙帝的极为不满。

  康熙在年幼时候登基,生擒鳌拜为何不用自己身边的大内高手,反正用一群孩子,原因众多,小姐姐给大家盘点康熙找一群孩子生擒鳌拜的原因。

  一、首先,消除鳌拜的戒心。

  鳌拜成为首辅政大臣之后,朝廷六部朝堂之上的官员不是鳌拜心腹,就是畏缩鳌拜的权力,苟且偷生,不敢与鳌拜抗衡,皇宫大内虽然高手众多,是最适合擒鳌拜的人员,不过无论是皇宫大内侍卫还是宫内太监,成员组成多数都是鳌拜党羽,要不然就是鳌拜在宫内安插的眼线,康熙帝如果暗中动用皇宫大内侍卫,结果,计划没有密谋之前,可能已经被鳌拜得知,那么康熙帝可能会被废除,要么成为傀儡皇帝,重则性命不保。

  康熙重用一帮孩子,足以可以看出康熙帝年纪虽小,确实非常有政治远见的雄才,满族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康熙表面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小孩脾气,每天与一帮孩子学艺拳脚功夫,鳌拜时间久了防备戒心日渐消除。

  二、康熙帝无实权。

  康熙八岁继承大统,在亲政之前没有实权,朝廷一切军政大权被鳌拜给牢牢掌握,虽然皇宫内务的侍卫都是满洲上三旗亲信贵族子弟组成,不过,这些亲信大臣子弟不能全完确保没有鳌拜心腹或者眼线,所以康熙帝启用孩子生擒鳌拜实属无奈之举。

  三、小孩子没有那么多心机,孩子心思天真无邪,易于听从康熙的命令。

  康熙帝启用的孩子本身年龄不大,在选拔方面,这些孩子身世背景肯定是经过筛选出来的家世背景清白的,可以为自己所用孩子,康熙必然给这群小孩子接受忠君爱国,效忠朝廷的思想。

  这些小孩子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康熙帝经过周密长期准备之后,这群孩子经过几年武艺练习,无论年龄,还是身手,都到了最佳时间,康熙在动手之前,借故朝廷其他省份、边疆将领重要岗位需要调换,借此,把鳌拜心腹一个个全部踢掉。

  傲视宫中的侍卫可以为己所用,康熙帝何必费那劲去找一群“孩子”帮忙了,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要搞清楚康熙帝为何要舍弃宫廷侍卫而去选择一群孩子帮忙,我们就得明白康熙帝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以及鳌拜的权势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了,让他不得不去这么做。

  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帝突然去世,他年仅八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为帝,是为康熙帝。

  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人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臣大臣),辅助年幼的玄烨处理朝政。

  四大顾命大臣曾在顺治帝的灵柩前宣誓,要同心同德,誓死效忠年幼的康熙帝。

  这一誓言虽然看起来庄重而又严肃,但四大顾命大臣并不齐心,甚至可以说是各怀鬼胎,所以康熙帝继位之后不久,他们就分崩离析了。

  在这四大顾命大臣之中,索尼虽然排名第一,但却是个投机分子,他做人圆滑,喜欢坐山观虎斗,所以基本不怎么主动管事,也经常称病不上朝;

  苏克萨哈虽然排名第二,但他就是个墙头草,以前是多尔衮的人,多尔衮时候就反戈一击,投降了顺治帝。

  所以大家都看不起苏克萨哈,不愿意跟他来往。但苏克萨哈出身名门,势力也很大,后来也将对康熙帝夺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遏必隆虽然排名第三,但他懦弱无能,还没有主见,只是长期依附于鳌拜而已,在政治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鳌拜虽然排名最末,但他资格老,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从军了,是从刀山火海中走过来的人,对清朝的建立也有着巨大的功劳,所以他也最为嚣张,一开始先声夺人,将辅政大臣的权力收拢在他一人手中。

  事实上,在康熙帝还没亲政之前,鳌拜就开始在康熙帝身边安插亲信了。

  举个例子来说,康熙帝身边有个侍卫叫做倭赫,他是清朝开国功臣费扬古的儿子,十分忠于康熙帝,因为看不惯鳌拜,所以平时对他不怎么礼貌。

  鳌拜因此很不喜欢倭赫,便以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将其处死,然后换自己人替代了倭赫。

  倭赫的案例给了鳌拜很好的启发,他就通过这个办法,利用莫须有的罪名将康熙帝身边许多侍卫都给解决了,久而久之,康熙帝身边的侍卫就充斥着大量鳌拜的人。

  不仅如此,鳌拜还收买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他们无时不刻都在帮助鳌拜监视宫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鳌拜其实没有造反之心,但他对权利和财富却十分看重。

  为了获得权利,鳌拜罗织罪名将苏克萨哈给处死,后来索尼也老死了,就就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了。而我前面也说过了,遏必隆是鳌拜的人,所以大权几乎就都掌握在了鳌拜手中了。

  那么,鳌拜究竟有多大的权利呢?

  因为鳌拜是辅臣大臣,所以他是可以代替皇帝行使皇权的。也就是说,鳌拜不但掌握了军队,还是百官之首。

  正因为如此,鳌拜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掠夺财富,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换地,鳌拜在抢夺其他旗主土地的同时,还侵占了大量民田,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到康熙七年的时候,百官之中大多数都是鳌拜的人,他们唯鳌拜马首是瞻,根本就不敢跟皇帝走得太近。并且朝廷内外遍及鳌拜的眼线和耳目,康熙帝和百官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一旦有谁敢反对他,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就比如说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这三个人因为反对鳌拜,结果被他知道了,最后三人都被鳌拜处死。

  鳌拜手握大权,也越发骄纵,竟然对孝庄太后和康熙帝不敬。

  就比如说康熙帝亲政之后,鳌拜依然不肯将权力交出来,而他之所以可以办到这件事,是因为六部实权都在他手中,他还掌握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没人奈何得了他。

  还有孝庄太后,鳌拜更是不放在眼里。要知道在顺治时期,鳌拜对孝庄太后那叫一个殷勤,孝庄太后有一次生病了,鳌拜愣是日夜伺候,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先把药熬好。

  鳌拜前后的表现真是太大了,但仔细想想,还不都是权力惹的祸。

  当时一个叫做白晋的法国传教士刚好在康熙帝身边,他在日记中回忆说,当时清朝权势最大的人物就是宰相鳌拜,没有人敢对他提出异议,连皇帝都害怕他。

  可不是嘛,康熙帝那时候只有十几岁,在朝廷中没有根基,效忠于他的人也不多,根本就没办法跟鳌拜斗。

  当初鳌拜要杀苏克萨哈的时候,康熙帝就表示反对,但鳌拜竟然气势汹汹地冲到皇帝宝座旁边,拉着康熙帝说了一大推话,将康熙帝吓得不轻,最后只得同意杀掉苏克萨哈。

  实际上,鳌拜能够跟康熙帝商量一下就已经很不错了,在苏克萨哈和索尼死后,鳌拜更是连商量都免了,他想要杀谁就直接矫旨,没人敢不听他的。

  很明显,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被完全架空了,没有任何实权,所以他年龄稍长之后就十分着急,也很想铲除鳌拜集团,从而重整皇权。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但想要铲除鳌拜集团,谈何容易?但好在康熙帝不是单打独斗,他是有帮手的,这个人就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

  别看索尼时常装病不上朝,也不怎么管事,但他可不是傻子,关键时候他也看明白鳌拜做人太嚣张,未来必定会灭亡,所以只有跟皇帝一条心,才能保存家族,所以他最终决定出手。

  索尼之所以选择站在康熙帝这一边,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孙女赫舍里氏在康熙四年的时候成为了康熙帝的皇后,所以索尼的家族跟康熙帝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赫舍里氏嫁给康熙帝这件事,其实是孝庄太后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将索尼完全拉到康熙帝这边来。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孝庄太后这步棋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了最终成败。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开始出手了,他给康熙帝上了个奏折,请求康熙帝效仿顺治帝十四岁亲政的先例,也开始亲政。

  既然有先例可循,那么鳌拜也无法推诿,便让康熙帝亲政,但就是不交权。

  但这并没有关系,至少在法理上来说,鳌拜已经输了,而且舆论也开始对他不利了,只要他掌握大权多一天,那么他的罪过就多一分,下场也就惨一分。

  所以说,从康熙帝宣布亲政那一天起,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他倾斜了。

  事实上,如果鳌拜那时候将权力交还给康熙帝,或许他的结局会好不少,但鳌拜已经完全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竟然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没过多久,苏克萨哈也见风使舵,上书康熙帝请求解除辅政大臣的权力,他本人愿意做个表率,卸职去给顺治帝守皇陵。

  很明显,苏克萨哈是受了索尼的影响,所以才开始向康熙帝示好的。

  这就让鳌拜很被动了,因为其他顾命大臣开始交权了,鳌拜也理应交权,但她打心底是不愿意的。

  索尼和苏克萨哈原本以为这样可以让鳌拜知难而退,但没想到鳌拜丧心病狂,竟然罗织了苏克萨哈14款大罪,强行将其处死了,索尼和康熙帝也无可奈何。

  就这么的,康熙帝亲政以失败而告终。

  但明眼人就看得出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鳌拜实在太过分了,他虽然没有将权利交出去,但康熙帝却赢得了更多政治筹码,胜利的天平再一次向他倾斜。

  不久之后,索尼就去世了。但在索尼死之前,他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自己担任工部右侍郎的儿子索额图辞职,入宫给康熙帝做侍卫。

  (索额图)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

  工部右侍郎可是个大官啊,辞职了怪可惜的,那么索尼为什么让索额图这么做呢?

  索尼其实就是在布局,让他充当康熙帝与外界联络的桥梁,从而为铲除鳌拜做准备;而索额图只要办好了这件事,就立了大功劳了,未来必定会成为宰辅之臣,从而继续赫舍里家族的荣耀。

  要说这索尼也真是贼啊,我甚至怀疑选择布库少年这个主意不是康熙帝的原创,而是索尼想出来的,而执行者其实就是索额图。

  但有一点是康熙帝和索尼都清楚的,朝廷内外布满了鳌拜的耳目,所以不管是侍卫还是军队都不能用,因为这些人之中保不齐有鳌拜的人,一旦使用他们就会打草惊蛇,导致前功尽弃。

  为了能顺利入宫,索额图找了个很好的借口,那就是陪康熙帝下棋。因为康熙帝是个很喜欢下棋的人,索额图之前也不显山不漏水,所以鳌拜并未怀疑,也乐见康熙帝因为下棋而不去过问朝政,就同意让索额图入宫当侍卫。

  索额图入宫之后,跟康熙帝进行了详细地布置,最终两人达成一致:从终于皇室的满汉贵族之中挑选一些十三四岁的子弟入宫,名义是陪康熙帝练习布库(类似于摔跤的一种运动,带有娱乐性质)。

  这么做的好处有二:

  第一,十三四的小孩子会被鳌拜认为是没有什么威胁之人,所以不会怀疑。但实际上这些小孩子个个都身体素质过硬,十分强壮,有武术底子,战斗力并不弱;

  第二,布库是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鳌拜会认为康熙帝贪玩,只要康熙帝沉迷于游戏,那么鳌拜就可以更好地抓权了,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后来索额图就暗地里去寻找了许多贵族子弟,这些人有满人和蒙古人,也有汉人,他们有个共同点,要么是忠臣之后,要么是受过爱新觉罗氏恩情之人的后代,都是十分可靠的人。

  索额图将这些人带入宫中,果然没有引起鳌拜的怀疑。

  这些少年每天跟康熙帝一起嬉戏玩耍,练习布库,鳌拜在宫中的眼线将这个情况告诉他之后,他果然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康熙帝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便完全不做防备。

  从康熙八年开始,康熙帝开始对鳌拜的心腹明升暗降,将他们调离京城,然后任命自己人掌握京城的卫戍部队。

  紧接着,康熙帝就开始跟索额图一起讨论如何铲除索额图了,二人最终决定以商量军国大事为由,将其骗入宫中,然后再用布库少年擒拿他。

  康熙八年5月16日,索额图亲自前往鳌拜府中,请他入宫见康熙帝。鳌拜之前也经常入宫觐见,所以他并没有觉得一场,也没有带侍卫在身边,就跟着索额图入宫了。

  就在鳌拜入宫之前,康熙帝已经对布库少年们交代了任务,然后进行了激情演讲,细数了鳌拜的罪过,激起了布库少年们的极大热情,纷纷表示愿意效忠康熙帝。

  然后,康熙帝就让布库少年们隐藏在大殿内门两边,就等鳌拜走进来,然后将其擒获。

  鳌拜入宫之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走进了大殿,康熙帝一声令下,布库少年们突然冲出来将鳌拜按倒在地,纵使鳌拜武功盖世,天纵神力,也是无可奈何,只得束手就擒。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鳌拜被捕之后,康熙帝马上就宣布了鳌拜的20条大罪,鳌拜的党羽见鳌拜被抓,纷纷反戈一击,以此向康熙帝表忠心,从而洗刷自己的罪责。康熙帝借坡下驴,只将鳌拜的家人和主要亲信治罪,其他人一概赦免。

  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康熙帝抓鳌拜就是采取的这个策略。

  在如何入处理鳌拜这个问题上,康熙帝起初是想杀掉他的。但鳌拜不甘心受死,于是求见康熙帝,扒开衣服露出身上受的累累战伤,还不停哭泣,让康熙帝也十分伤感。

  康熙帝最终念及鳌拜对大清有功劳,所以免除了他的死刑,只是将其囚禁起来,但没过多久鳌拜还是在狱中去世了。

  总体而言,鳌拜无谋反之心,但是“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危及皇权稳固,最终被康熙帝和索额图设计扳倒。

  自鳌拜倒台之后,康熙帝也开始正式亲政,也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

  康熙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康熙帝年少时智擒“权臣鳌拜”的事件更是广为流传。而康熙帝那时为什么不用宫中的大内高手,反而是让一群孩子去生擒鳌拜呢?

  这要先从鳌拜说起,鳌拜是清朝初期的权臣,并且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同被指派为康熙帝的辅政大臣,而这四位大臣开始时还是比较安定的,后来,他们之间的“争斗”逐渐激烈,特别是鳌拜,仗着自己的功劳以及皇帝的年幼,想要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专擅朝政,哪怕在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后,鳌拜也没有收敛。于是,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帝命令自己的少年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生擒。

  而之所以用这群孩子去擒拿鳌拜,对于康熙帝来说,是一种谨慎的做法,因为鳌拜毕竟是权臣,对于年少的康熙帝而言,他不敢保证宫中的大内高手中有没有鳌拜的人,如果大内高手中有鳌拜的人,消息走漏了,那场面就更加无法收拾了。再有,就是鳌拜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对鳌拜来说,他不会把一群孩子放在眼里,而若是大内高手就不一样了,那样鳌拜就会警惕,并且有提防之心,反而会不好捉拿。

  而也正是康熙帝的谨慎做法,加上鳌拜的大意,使得一代权臣栽在了一群孩子手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康熙擒鳌拜历史真实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