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你在学习中喜欢寻找证据,批判性思考课本上或老师讲述的内容吗?

  我喜欢批判性地思考。

  曾经年幼无知的时候,我对书本和老师都是崇拜,从不觉得他们说得会有错误的地方。后来自己为人师,随着经验的增多,发现我必须质疑、批判地思维和接受新事物。

 

  我也教育我的学生和孩子,大胆鼓励孩子质疑、学会思考。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人在学英语当中,经常问我一个问题,究竟是学英式发音还是学美式发音,并且一口咬定,要么学英音 要么学美音,没有第三选项。

  我就提问的方法,指出对方观点中的偏差 ,摇动对方论证的基础,从而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无知或错误认知。

  我问:咱们都是中国人,你说的是四川普通话,我说的是浙江普通话,对不对?

  再问:你我都能听懂北京普通话和香港普通话,对不对?

  再问:假设美音是北京普通话,英音是香港普通话,你这个四川人要学普通话,你是学北京的呢?还是学香港的?

  再问:既然你既不学北京的 也不学香港的普通话,但是你却听懂他们,说明你的英语也不用学美音,也不用学英音,和你将来听懂英语没有关系,对不对?

  我的朋友不得不怀疑他以前的观点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然后他思考、观察,自己终于明白一个事实:语言的习得跟自己的发音没有关系。

  我经常用步步追问的方式处理问题,让对方自己去发现,我不强加观念,只教给别人如何辨正地思考。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种怀疑的态度和一种对证据的渴求,并不仅仅只是在学术界有用,在生活的每个领域中,他都是有价值的。当电视广告轰炸你时,要敢于怀疑;当政治目标席卷你时,要敢于怀疑;当在超市的招贴小报,看见最新的封面上报道外星人时,要敢于怀疑。多少次你听到“研究表明......”?也许这些说服是可信的,但问问你自己:是谁在进行这些研究?这些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是中立的吗,还是他们对某些结构过于偏爱?

 

  曾经我就碰到这样的事:

  我是研究英语语法的,并努力探索语法与口语听力的关系。

  英语的听力的获得需要大量的 高强度的英语口语交流的积累。但英语口语起步又需要英语语法来组织句子。

  许多人不相信语法的作用,不相信英语口语提高听力。他们觉得语言每句都要想到语法该有多么麻烦,英语的听力就靠听广播听懂的。

  很早的时候,我开始学英语,我不懂这些道理,觉得人家都是“专家”嘛,人家都有开头,有学历有背景,人家肯定是对的。

  当大面积的人都是这样说的时候,可是许多人的英语都学的不敢说的时候,我就开始质疑这个观点了,我和我的老师辩论,我那时的老师说我吃饱了没事做,英语就是靠多听 多看美剧。

  我突然有一天问隔壁的小学文化的奶奶,“你觉得怎样才能听懂英语?”

  奶奶说“多听 就是”

  一个奶奶没多少文化 没学过英语,她的结论怎么和专家说的是一个道理呢?

  那专家的道理是对的吗?他求证过吗?他有没有学到英语的尽头了呢?

  所有的东西 只要你一思考 就会发现,这里的矛盾之处,后来我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调查,我终于明白我自己,我的英语听力的提高是靠我大量的英语口语交流的积累。

  质疑和批判思维把多种思想整合一起形成某种秩序。当思想的组合相互支撑,组合有意义时,这种思维是“逻辑”的。而当这种组合不是相互支撑,在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或并不产生意义,那么这种组合不是逻辑的。逻辑性的标准要求推理只能得出理由所提供的那种可接受性强度的结论。同时,一个接受理由和推理形式的人,必须接受推理的逻辑后承。逻辑性是支撑信念和行为的理由是否具备合理性的问题。
 

  不合逻辑的东西是经不起质疑和推敲的。愿我们都有爱质疑的习惯,多思考,批判性地接受五花八门的世界。

  今天分享这些,欢迎交流和批评。谢谢大家,别忘了关注我。爱你们!
 

  我上学时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去研究课本上或老师讲述的为什么是正确的,但是发觉问了为什么之后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为什么,就像有人说越是懂得多的人越是认为自己懂得还不够多。但这样造成自己想了太多,感觉很累,所以没能坚持下去。在分数定天下的今天的教育系统下,学生都有很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想着怎么答对得分,如果不迎合老师或者跟老师答案不一样,那考试可能就没分了,心思都放在背答案,找模板,研究老师的思路和模式,自己的思考少了,这就是当下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然,批判性思考是很好的思考方法。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很好地把这种方法纳入其中,并在出题方面鼓励这种思维,甚至可以作为附加题或加分题。

  批判性思考包括正向思考和反向思考,整体性思考和局部性思考等等。一般能做到正向思考其实就已经花了很多功夫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看事情不要停留在表面。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了一百个人都说好,那么是不是真好呢?还不如自己亲自来看一看。人又说“眼睛也会骗人”,魔术师就在你眼皮子底下骗人,你还要为他鼓掌,眼睛都不能相信,还得转动自己的脑子,思考一下,就会有所明晰。批判性思考就要转动脑子,不要偏听偏信,保持客观中立,思维开放,不局限于唯一理由。学习判断性思维,一般要提炼出论题、结论和理由,看假设条件有哪些,是否成立,有无遗漏,看论证过程是否合理,推理逻辑如何,证据可信度和完整度等等。

  批判性思考可以多做些假设性发问,假设性思考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假设性思考适合用于做判断题和选择题。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不够好的回答。小孩都有个喜欢问为什么的阶段,这就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时机,这个阶段我们应鼓励孩子多问多思考,大人也要多学习,多回答,不要嫌麻烦多,“活到老,学到老”,大人一般都是习惯性思维,认为很多事情就是约定俗成,自古有之,而孩子的问题像是打破了潘多拉的盒子,学会提问和解答正是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提升的过程。

  现在的教辅材料太多的应试和套路,如果什么时候有人能够出针对学生所学教材的批判性思考之类的课外读物或者讨论平台,能给喜欢思考的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引航,进行思维的碰撞,中国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国。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批判性思考是什么

  批判性思考又叫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它的定义是:对各种信息、有证据可循的观点及其推论进行“主动、持久、谨慎”的思考。

  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会不断的质疑、假设、推断、联想。

  有观点认为,20-25岁时,负责高级思维的大脑皮层区域在这时完全脑髓化、形成新的神经元、突触等。这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而接受大学教育则更有利于这种思维的养成。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成为批判性思考者的潜能,然而生活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鸡同鸭讲的情况。这又是为何呢?

  科尔伯格道德推理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是基于参与者在两难问题中的思维过程,建立的水平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反映认知水平的重点在于每个人给出答案的推理,而不是“赞同”、“反对”本身。

  下面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论,根据以下6个阶段对不同问题的回答反应,可以追踪判断认知水平。

  海因兹偷药故事(两难故事)

  一位妇女患癌症濒临死亡,一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药,医生认为这种药能够救治这位患癌症的妇女,药剂师开价2000元,这是药品成本的十倍。妇女的丈夫海因兹竭尽全力,也只借到1000元。他恳求药剂师把要1000元卖给他,以后他在还剩余部分。但要及时拒绝了海因兹的请求,他说我发明的这种药,我就是要靠它来发财,绝望之中,海因兹闯入药剂师家偷走了药,要海因兹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

  (对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听说过过哈佛大学公正课--电车问题或类似的例子,这种两难性问题的推断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前习俗道德阶段(4-10岁)

  阶段1:我会得到什么结果?——这个阶段的儿童为了免于受惩罚而服从规则。他们往往忽视行动的行为的动机。只关注外在形式、结果。比如谎言的大小和受人身伤害的程度。

  阶段1对海因兹故事的典型回答

  赞成:他应该偷药,这种行为并不恶劣,他开始时打算付钱。他偷的药只值200元。他并没有真的偷走两千美元的药。

  反对:他不应该偷药,这是严重的犯罪,他强行抢入别人的家里。还偷走了昂贵的药品。

  阶段2:你抓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出于自身利益、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去遵守规则。

  赞成:他偷药完全没有错,因为他的妻子需要这些药,他希望妻子能够活下去,他并不是想偷药,而是为了救他的妻子。不得不去偷。

  反对:他不应该偷药,药剂师并没有错。他也不是坏人,只是想获得。利益,为了赚钱。

  习俗道德阶段(10-13岁或更晚)

  阶段三:我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儿童想取悦或帮助他人。根据行为背后的动机、出发点来评价行为。形成了什么是好人的观点。

  赞成:他应该偷药。他只是做了一位好丈夫该做的事,不能因为他出于爱妻子而做了某件事,而责备他。如果他不爱他的妻子不去救他,才应该受到责备。

  反对:他不应该偷药,如果妻子死了,他也不应该受到责备。并不是因为他无情和不够爱妻子,而不去尽自己的全力救她,药剂师才是自私无情的人。

  阶段四: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怎么样?——这个阶段的人会认为。维持社会秩序最重要。如果行为违反的规则伤害了别人,不管动机和环境如何,他们,还是认为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赞成:他应该偷药,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就是任由自己的妻子死去,如果妻子死了,他应该负责,任他必须去拿药。而且还要考虑给要技师钱。

  反对:海因兹想救妻子是理所当然的,但偷东西还是不对的。他应该明白自己从药剂师那里偷走了昂贵的药物。

  后习俗道德阶段(青少年早期和成年早期才能达到,也可能永远无法达到)

  阶段五:理性的看待问题——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利益。这个阶段的人一般认为遵守法律是对这些价值最好的支持。尽管他们知道人的需要有时会和法律相互冲突,他们还是认为遵守法律对社会更有益。

  赞成:法律不是为这些情境而设的,在这种情况下,偷药不对,但却合理。

  反对:虽然他偷药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但他偷药的手段不合理。我们不能因为偷窃而去责怪他,人不在极端情况下是不会去偷窃的。

  阶段六:原则式道德——这个阶段的人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考虑法律限制或他人观点,他们遵照内在的标准做事,认为不这样做,他们会自责。

  赞成:特殊情况迫使他在偷窃和任由妻子死去之间做选择,在必须选择的情况下。海因兹偷窃的行为在道义上是正确的,他必须按照保护和尊重生命的原则处事。

  反对:也许还有像他妻子一样的病人需要这种药,海因兹不应该只考虑自己对妻子的感受,应该考虑所有生命的价值。

  题主所问的问题,我的回答当然是“喜欢”,但是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看看近期热点新闻,下方评论的观点,对号入座,看看各位大神的认知水平,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我也会有这种情况啊,也会经常找一些课本材料里面的疏漏的地方。

  但是现在的国家教育材料里面,基本上错误率极低,我们找的问题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看的不全面,或者说自己对课本上所说的知识点理解有误造成的。与其寻找材料不如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你要相信国家和教育家的在审查上下的功夫。

  如果是私营单位出的一些培训材料,那当然经常会出错。毕竟他的编撰校队成本需要进行考虑。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对自己学习的东西进行怀疑,而在事后对整体学习进行复盘。在复盘的过程中,你可以重新的审慎的去看待你学习的东西和寻找一些支撑你想法的材料。

  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采用盲信的态度去学习。那么他的学习效率最高。 我这里只是指他的学习效率最高,并没有指他学习的知识完全正确。而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再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复盘。

  假如说你对具体一个知识点进行材料收集和对比。虽然单个知识点你能掌握的很深 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中,你完全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整个知识体系,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评判。比在刚刚掌握这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搜集材料,进行比对要强很多。

  所以我建议在学习阶段用盲信的态度去学习。在知识整理和反思的阶段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这样也许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但是绝对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以前不喜欢,但是见到一本错误百出的书之后,我就是觉得,这本书我写出来水平比他还好!(一个小作坊出的,不黑名字了)

  批判性思维很好,但是在中小学并不很实用!至少是在课本上!

  因为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或者生活经验储备是不可能做出批判的!当自己有一定水平后,才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去说别人不对!

  举个简单例子:对于你不熟悉或者完全不会的领域,无论别人怎么胡说,只要不违背通用的规律,比如能量守恒等,那么他只要冠以这个领域专家、知名学者的头衔,放个屁都是香的!

  但是,有人跟你说你熟悉的东西或者了解的东西,比如说,他和你说:鸡是一种四条腿的爬行动物,我估计就算他是动物领域专家,你也会收这是个砖家!

  所以在知识的原始积累期,我还是建议海绵吸收精华,到了后面,就要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开始批判性思考,这样才是一条比较快的路!

  喜欢,这是读书人最基本的态度!老师也会有错误,甚至不如学生,很正常!

  如果追求创新性,寻找证据或具有批判性的学习是否是不可或缺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你在学习中喜欢寻找证据,批判性思考课本上或老师讲述的内容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