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老子为什么辞官?

  据传说,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办法,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要留下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几经周折,来到了临洮,并在这里留了下来,直到最后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来是飞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征,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其实表示了他对周王朝的不满,因为他主张无为而治,当时纷乱的战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远,所以他游历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他享受无为的一个地方,而他最后选择的临洮确实也是一个山清水秀,远离世俗的地方。

  年龄大了退休。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捂脸][呲牙]

  因为老子是一个不喜欢受约束,喜欢自由的人。 当官官场复杂, 勾心斗角 不是老子向往的生活。 云游四方 看遍天下美景, 这才是他的心愿

  
 

  老子为什么辞官?我们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一,对周王室失望《史记》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由此可见,老子辞官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到东周动荡厉害,越发衰弱,对东周失望了,因此辞官归隐了。而导致老子毅然辞官的导火线,应当是王子朝之乱。

  周景王传位给庶长子王子朝,本来就违反了周朝历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内乱。王子朝之乱一直维持了十年之久,面对着春秋严峻的形式,大臣皇子们仍然争权夺利,不以江山社稷为主,甚至将废立太子当做儿戏,东周也越来越衰弱。

  老子见证了东周贵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本来就对东周很失望,加上王子朝之乱,东周完全礼崩乐坏,对于崇尚礼法的老子是很大的打击,因此老子在对东周失望之极的情况下,毅然辞官归隐了。

  二,老子自己的归隐思想

  老子的思想,一直认为“祸福相依”,觉得“物极必反”,因此老子一直有归隐思想的,倡导功成身退。然而由于东周的动荡及局势的原因,老子没法达到“功成”,而老子也不是那么执着的人,觉得既然生不逢时难以立功,那么早点隐退官场也是明智之举。老子就曾经以这个思想告诫孔子,跟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

  老子在对东周彻底失望之后,坚决选择了归隐,与社会政治疏离,其实这也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达到老子“无不为”的目的。

  加上老子的思想,一直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因此在当时东周日益衰落的乱世中,甚至有可能危及自身生命,归隐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这也是老子思想的觉悟吧。

  结语

  因此老子辞官,是在对东周王室的失望,对礼崩乐坏的无奈,在既然没办法建功立业的情况下,思想觉悟了,觉得还不如顺其自然归隐,从而保全自己生命。

  老子,名李耳,楚国苦县令乡人,学识渊博和孔子齐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周都,向老子寻求问题。老子的回答令孔子非常满意,回去之后向弟子夸赞老子。老子在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下,为尹喜写了两篇书,就是后来名扬中外的《道德经》。老子还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汉朝的汉高祖,汉宣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正是用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使国家富裕,为汉武帝征匈奴打下基础。

  老子之所以知识渊博,是因为他的职位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老子辞去史官一职,并不是因为老子有多么的喜欢自由散漫,如果老子喜欢自由散漫,就不会整天和一动不动的书打交道。老子身为楚国人,凭借他自己对知识的觉悟,在以“礼、乐”为主的春秋时期,想在楚国找一份工作轻而易举。

  可老子偏偏横跨魏、韩二国,来到周都当史官。说明在老子心中对昔日的王者周朝,依旧抱有很大的希望。虽然自己得不到重用,但从心里希望天下正统的周朝能够强盛起来,自己则在周都当一个见证者。但后来周王室一直不见起色,反而越来越弱,各诸侯相继称霸,令老子非常失望。老子见周王室日益衰弱,无可救药,便离开了周朝,骑着青牛周游四方。

  《史记·老子列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总结

  老子身为楚人,心里敬仰着周朝,千里迢迢来到周朝,当了多年的史官,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周王朝也没有再度强盛起来。不过也多亏老子没有得到重用,而周王室也没有强盛起来,如果老子得到了重用,或者周王室强盛起来,那么《道德经》一书就不知道存不存在于世了。

  主因是周王朝的衰败,其他因素是他想专心学术等。

  不是辞官,而是周王室内乱,周景王之子在与悼王和敬王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失败,后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去了。而老子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的官吏,典籍都没了当然丢官了。

  老子姓老,因为其著书《老子》,所以尊称其为老子,与孔子称谓相同。据长春大学宫玉海教授考古推断:老子是上古精于修道之术的老氏部落后人,其三十代后人与颛顼时代,著书《老子》这一道教经典。

  李耳不是《老子》原著者:

  既然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国的藏书管理员,就一定不是《老子》原著的作者。因为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真正理解《老子》五千言的真义,并能通过修行而悟道得道成仙,这个仙与佛就是同义,即觉悟者。这个觉悟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大智慧,二是特异功能。所以,真正的《老子》原著应该是道家修行的典籍,即《帛书道德经》或《竹简道德经》的《道经》,而后半部的《德经》可能是李耳所著,或者《德经》也是老子所著,非李耳。

  这一点,如果本人是个真正的实修道者,就会知道《德经》与修行悟道无关。由此可以推想,正是多了《德经》才把道教的修行理论,添加了修身救世的内容。因此,作为道家传人的老子,不会是管图书的李耳。另有佛道两家都是以出家作为入门标志,也说明了,李耳著书前没有出家修行,就不可能是《老子》的作者。再有就是《封神演义》的周朝就有道术,也和春秋的李耳扯不上关系。

  (《老子》改名《道德经》是因为汉文帝刘恒而改,而河上公是为汉文帝讲授《道德经》的得道之人。在关于河上公的传说故事里,也没有提到老子和李耳的关系问题。)

  --2021.7.19

  老子是官么,骑青牛的农村老头,老子天天抱手机,要是官,不是有规定,不能上班期间玩手机[抠鼻]

  看破红尘

  老子,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据说他的耳朵又长又厚(今天说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来),故名耳,其母亲怀孕81天后于李树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颜鹤发,像个老头,故取名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道家学派,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因此辞官后回家乡才是正常的,这从情理上也说的通,而东归回家乡就很符合情理。但是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老子出关而不愿意相信老子辞官后回家乡了呢?因为辞官回家的故事实在太老土,而老子出关实在太有浪漫主义和神话色彩。骑着青牛,写就《道德经》,出关之后缥缈不知所踪,是不是充满了诗意、悬念和画面感?司马迁采用此种说法,估计是这故事太精彩,说的人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

  巜庄子.天道篇》说,老子辞职不干是为了回家乡养老,而老子的家乡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老子西去是充满了神秘的民间传说,老子东归养老却有文字记载,但都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老子出关究竟去了哪里,成为千百年来难以解开的迷。无论老子去了哪里,他留下的哲学思想的巨著巜道德经》。成为了世界的魂宝。

  以上就是为您解答,欢迎评论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老子为什么辞官?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