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刘备的三顾地只能是在今天襄阳西的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当然是今天襄阳隆中!

  如果说“躬耕地”在哪儿?南阳市还能靠诸葛亮语焉不详的“躬耕于南阳”碰瓷的话,那么刘备三顾地在哪儿?南阳市可就抓瞎了。因为诸葛亮只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草庐”在哪里?就只能从史书中找到答案!

  一、自古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刘备三顾地都是隆中

  最早记载刘备三顾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刘备三顾地的地点,并且明确指出“先帝三顾的草庐”就是襄阳隆中孔明旧宅。
 

  此后明确提到刘备三顾地的史料还有:

  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山南东道四.襄州》“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 “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元代《氏族大全》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时伟按,博望烧屯事,陈寿志原载建安十一年以前,而三顾隆中则十二年事也。”“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侯居隆中时,有客至……”
清康熙《御定佩文韵府》隆中,蜀志诸葛亮隐,好为梁父吟,先主三顾之乃出。“隆中田:曽巩隆中诗孔明方微时 息驾隆中田”
清乾隆《六艺之一录》“晋立诸葛武侯旧宅铭: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清乾隆《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二、在同时记载隆中和卧龙岗的史料中,提到三顾地的就只有隆中

  如《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署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又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明一统志》明确提到了襄阳隆中与刘备三顾地的关系,而在介绍卧龙岗时则完全没提“三顾。”

  《大清一统志》记载:“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又载“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

  《大清一统志》更加明确的指出“刘备三顾亮于草庐”即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诸葛亮宅”!卧龙岗则与三顾无关。

  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紀要》记载:\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史略,先主初領徐州牧屡为袁术、呂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陽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又载“卧龙冈在(南阳)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读史方輿紀要》也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孔明于隆中”,而卧龙岗没涉及三顾问题!

  《辞源》中的三顾地:
 

  【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卧龙岗】“地名。在河南南阳西南,相传为汉末诸葛亮隐居处。”

   《辞源》也明确把三顾地与“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联系起来。而卧龙岗则与三顾无关。

  《辞海》中的三顾地:
 

  【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卧龙岗】则说“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旧时传为诸葛亮隐居处。”

   《辞海》也明确肯定三顾地在“今湖北襄阳西”的隆中。

  三、历代河南南阳地方志和其它地方文献也认为顾地在今天襄阳隆中

  明嘉靖《邓州志》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清乾隆《新野县志》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
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家朱绍侯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四、关于隆中的宅院和卧龙岗的草庐

  卧龙岗方面否定隆中了一个理由为隆中是“宅院”不是“草庐”!这种说法极为荒谬。

  所谓宅院只是建筑形式,而草庐是建筑的材料。谁说草庐不能做成四合院了?难道做楼房的只能是混凝土?那古代的木楼又是怎么建起来的?再举个例子,在发明瓦之前,古代的皇宫的屋顶都用草覆盖,这不就是草庐吗?草庐能做成宫殿为什么不能做成宅院?
 

  其次,所有的史料都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茅庐”就是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的“宅院”。
第三,看看卧龙岗的草庐是什么货色呢?

  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南阳县志》承认卧龙岗的所谓“草庐”不过是“筑居以像之”,像的是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之邓县隆中的“亮家”。
 

  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盖道陌私祭之类。“我们知道卧龙岗草庐原名就叫”诸葛庵“,与武侯祠原为一体。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后来的卧龙岗草庐不过是路边田间私祭时搭的草棚子演化而来!

  1987年南阳市委宣传部编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书中收有《柏——卧龙岗小记》一文,说:“南阳的‘诸葛庐’、‘抱膝石’等等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故而南阳的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从以上南阳方面的自已编撰的文献来看,卧龙岗的草庐根本就不是刘备三顾的茅庐!其前身不过是私祭诸葛亮时搭的草棚子,后来为模仿隆中亮宅而“筑居以像之”,总之就是个“赝品”。

  因此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确定刘备的三顾地只能是在今天襄阳西的隆中!

  当然在南阳!

  诸葛亮说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可见,三顾茅庐在\南阳草庐\,即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不是南郡,也不是襄阳郡,更不是隆中,尤其不是位于汉江以南的今天被习凿齿\号曰\的隆中。

  \草庐\不是\故宅\、\宅院\、尤其不是1980年代湖北襄阳的\瓦庐\!!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河南南阳,还是在今湖北襄阳?中国最权威的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国内的专家学者通过多方论证,早就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并将此结论上报给了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中央电视台联合中科院历史所共同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国通史》,片中讲到诸葛亮这个人物时,特意到襄阳古隆中取景,并明确讲到,隆中在汉末时属于南阳郡,刘备在这里三顾茅庐,以诚心请出了卧龙诸葛亮,扶佐皇叔成就了三分天下之蜀国。国家主流媒体也是认可隆中为躬耕地,至于南阳人民对智圣的感情,修建了N多纪念性的建筑,也无可非议,毕竟都表达了对智圣的崇敬之情,愿南阳和襄阳都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是笔者的衷心祝愿。

  






 

  关于诸葛故居以(史学“双璧”即《史记》与《资治》,俩为中国真实性最高的权威史书)北宋史料《资治通鉴》为代突出表上写:诸葛亮,瑯琊人,寓居于襄阳隆中;而诸葛亮逝去约30年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对陇亩地点陈惜字如金未写出;他去逝约150年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详写了亮家地址是:襄阳城西20里处,号隆中。总之涉及诸葛的史料以《资治》为标准,此后的南宋、明清史料及帝王、名人、几个版本教科书等等都不足拿来显摆; 国务院【国发(1982)26号文件、国发(1986)104号文件】二次文件定调:南阳武侯祠,襄阳隆中诸葛隆故居地(网见原线次官方文件的专业人士肯定知躬耕地线年代河南省及南阳市的官方文件都认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网上太多见),襄阳方才重视大建设(较南阳方唐末至元明清大建设要晚,今南阳卧龙岗古味还重些的原因); 1996.5.8秦汉魏晋南北朝专业组的史学人士北京专题会定论在襄阳隆中且经央广向全国公布并解释三国南阳郡名及地域划分不同于后世引起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矛盾(网查到),同期的桂林郡、南海郡、南阳郡等变化都大,现代人还沉浸于三国时讲的那九字实在是悲哀;2018.9.9诸葛亮的现代后人集体去诸葛故居地襄阳隆中祭祖(别人傻吗?为何不去南阳呢?)……, 面对以上那个中国人还胆敢不服呢? 持南阳说者常胡说“寓居于襄阳,躬耕于南阳”(三国时可以几百里二地奔波吗?)及摆南阳情节的证据,多少人自不量力还想推翻定论(与我来宣传定论处不同层面)。我本是广东人于1996.5.8亲耳听到央广躬耕地定论且自知自几斤几俩,故我小民不去证明或推翻什么且只宣传铁事实(我仅持襄阳说公正宣传以求平息争辩,持大中华每地人都平等的心态);我查知1700多年前晋初原始的隆中诸葛草庐仅“见其墟”了,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大约自唐代始建。

  大家别耗时、费心再来争辩此了,干各自眼前本职工作去。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以南阳武侯祠纪念性古建筑(认定主为元明清三代的)为观光景区也可获巨大旅游利益。南阳方正在大力建设,如石雕诸葛亮的那九字立于景区前,大家该类对成都武侯祠样支持,就别争诸葛故居地(叫法与寓居地、躬耕地、隐居地就指一个),你们再不服、狡辩、胡闹也还是苍白、无用的,因二次中国顶尖官方文件早定了。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以三顾茅庐现代所在地是在河南南阳卧龙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