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为说得不够标准吗?

  二舅爷为哈打他呢?在我们老家流传着一个小故事,听我道來: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在北京玩了没几天,回家后跟他爸去地里干活儿,他看着一大片荞麦地,撇腔拉调地问:“爸!这红杆儿,绿叶儿,开着白花儿,这是什么东西呀?”他爸一听,火了,心想,你出去没两天半,就装腔作势,连荞麦也不认识了,还南腔北调地乱问,说时迟那时快,抡起铁锄,狠狠地给了他两锄把,这孩子立刻用家乡话大声哭喊:“救命呀!荞麦地里打死人啦!”故事讲完了,那位年轻人应该明白为啥挨打了吧?是因为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吗?

  我觉得你二舅打的比较对,如果我是你二舅的话,不光是一个耳光的事了,在外地务工说普通话无可厚非,但是回家向来仍然说普通话,这就有点儿装逼的嫌疑了,有点忘本的嫌疑了,老年人最不能见的就是这个,我大概在外地上学10年,工作5年,但是我回乡之后,家乡线,有一次我朋友来了,我就这样在普通话和家乡话之间来回切换。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无可厚非,放在以后的社会,你也会发现这个事,你二舅舅其实打的很对。

  你小子打得一点都不冤!回老家了最好讲方言。

  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大家在外面读书、做工、经商、做文员,肯定应该讲普通话。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如果大家都讲自己家乡话,那沟通起来就费力了。有时候可能根本无法沟通。比如我们国家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的地方方言跟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不专门学习或者不长时间在这些地方生活,听懂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我国浙江温州地区的方言,那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到老家了,最好讲方言呢?

  第一、在老家讲方言更亲切。

  古诗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首先是一种身份认同。你回到自己老家讲家乡话,大家会把你当“自己人”。你跟二舅爷讲话用普通话就会显得很生分,无形中拉远了你跟亲人的距离。再说如果你二舅爷听不懂普通话怎么办?他不会在心里想,你小子读了几句书,欺负我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吗?看我不揍你!所以一巴掌就打过来了。

  第二、到了一个地方,最好学几句地方方言。

  因为这样你在买东西的时候,才不会被当地人“欺生”。经常有人 欺负外地人。如果你的口音跟他不同,他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于是不管你买什么东西,他的价格都会高出一截。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有时候你只能哑巴吃黄连。

  用方言吵架、骂人似乎都更有气势一些。普通话给人的感觉总有点文绉绉的,用来办公还行,吵架的话则不堪大任,还是用方言来得痛快淋漓些。

  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讲普通话了。会讲方言的人会越来越少。不知道方言会不会逐渐灭绝?也不知道方言会不会被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我是农民帆哥。如果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别忘了点赞呀!欢迎关注、收藏、评论、转发。

  是他为老不尊!时代不同了,我得同学在一起说普通话,习惯了说普通话!跟他说两句就忘本了?你应该跟他说两句英文,他能乐死!不是你忘本,是你说普通话刺激了老一辈人的情绪!!说难听点的,农村能少回就少回,以后给父母接出来!让他们守着自己的本,守着自己的祖宗!活下去!!而你,要做的就是,离开农村,过城市的生活,没有这种仗着大辈随便打小辈的人!典型的老农思想!

  作为80后的我 觉得这2舅爷有病...

  孩子说不说普通话是孩子的自由... 你不说可以不说... 再者学校上学 交流都是用普通话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讲普通话了呢?改不过来了呢?你作为长辈至于为了这个小事而动怒吗?可笑

  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为说得不够标准吗?

  装逼容易被打,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出门在外漂泊,即便混出了本事,也请你不要忘记了根,忘记了本,忘记了生你养你的地方。

  可以肯定的是,二舅爷打人,肯定不是因为对方普通话不标准。生活在农村地区,村民讲的都是方言、土话,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放寒假回家不好好说家乡话,非要整出一套城里人的官腔话调,能不被打吗?

  且不说二舅爷是不是思想比较固化,有些事情、有些话是需要分场合,分人物的。本来说普通话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你选择的说话对象错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二舅爷来说,方言才是他的母语,官话,你出门念个书回来,不好好用方言跟他交流,非要用普通话来跟他沟通,这不是存心找茬吗,存心让他为难吗?

  我们都知道,去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即便当地的一些民风你很难接受,但也要尊重它,理解它。学者去采风调研都懂得先学习学习当地的语言,即便会一两句当地语言,用一两句当地语言跟当地人沟通也是一种尊重,学者都知道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你是当地人,还非要搞什么另类,特异独行,不被打哪里说得过去?

  上学的时候,记得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一个村里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混了7、8年后,终于混出了一点小成就,某年春节回家,他的父亲在门前吃红薯,这位年轻人见状便问父亲:“老爹,你吃的是什么东西?看起来并不太好看,味道应该不好吧!”话还没说完,他的父亲一个拖把打了过去,年轻人重重地摔倒在地,父亲说:“你这个混账东西,连红薯你都装认不得,过两年回来你还要不要认你的这个穷老爹……”

  忘本忘根,虚荣无知,挺可悲,这个年轻人被打,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人的一生,风雨漂泊,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尊重本地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礼仪,作为一个故乡人,更应该懂着这些“规则”。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关注:快嘴社会说,一起聊人生。】

  我可以肯定你被打的原因是:小子,你才出去几天就忘了本,连口音都改了,还跑到我老人家面前来卖弄?可以预见:他的神情是不屑的,嘴角是鄙夷的。孩子,你这个时候就要虚心接受,赶紧低头认错,他老人家会很有成就感的,否则就会惹来他那一片亲戚的笑话,说你忘本了!谁不知道谁呀!诸如此类的话那会传的飞快。其实呢,“乡音未改”在我这个年龄来说会觉得很亲切,很自然。我经常和老家人说着说着就会不自觉的跟着他们的口音去了,说的很畅快,听的很入耳,入乡随俗也不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为说得不够标准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