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

  这是一个难得的很好的问题,因为它可以带动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交流,让我们思考究竟如何来看待历史,如何来看待历史人物?

  任何人读历史人物故事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而不仅仅是读三国的故事才如此。

  有的人认为“三国里蜀汉是正义的主角,而魏吴是邪恶的配角”,这很正常。正犹如有人喜欢曹操,而有人却崇拜刘备一样。

  我喜欢曹操,但也有许多讨厌曹操的地方;我不喜欢刘备,但刘备同样有许多很令人崇拜的地方。

  我想从儒与法两方面不同的治世理念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粗糙的回答,以期与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01

  难得的好问题

  的确有人是这么认为的:蜀汉是正义的,魏吴是邪恶的。

  我不讳言,我非常喜欢曹操,因而在回答有关曹操的问题时,自然对曹操褒嘉的多。有人看了就非常生气,不仅仅骂曹操,我也跟着沾光被挨骂。

  对于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我只说这起码反映了一个问题,的确如题主所说“有人认为蜀汉就是正义的主角,魏吴就是邪恶的配角”。我把曹操当作了主角,自然刘备的粉丝不干了,这个我很理解。偶像嘛,就是完美的,容不得别人说不好。

  能够准确的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总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不允许别人不喜欢吧?!

  每一个人都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权利,对于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看法,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喜欢与不喜欢,都很正常。

  之所以啰哩啰嗦说这么多,是因为我想说得是:不要带着情绪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去品味,去感悟。

  如果不是先入为主,以平常心去读历史,你无论得出任何结论都是有益的收获。

  如果带着情感去读历史,未尝不可,毕竟读历史故事还是娱乐为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同样有感悟,有所启迪 , 但结论是不一样的。

  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歌所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灭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过去了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个脸红脖子粗,最有趣的是,静静地看,慢慢地品,有点感悟 , 会心一笑最开心。

  02

  礼治与法治

  儒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两大主要流派。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是重礼治还是重法治,是重怀柔还是重严刑。是求王道,还是求霸道,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

  在治国理念上,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都是在追求社会秩序稳定,国富民强的政治目标,但在具体的施政方式上而有所不同,或者说采取不同的途径。
 

  罗贯中老先生显然是崇尚儒家思想的治世理念,主张礼治,认可怀柔,反对法治,厌恶严刑的。其追求王道而反对霸道,因而尊崇汉室,维护汉室的正统地位。

  且不管把刘备作为汉室的维护继承者是否合理,起码罗贯中是把曹魏作为了汉室的篡逆者。有了这个定位,就有了蜀汉是正义的主角,自然魏吴就成了邪恶的配角。

  这个理念,不仅仅后来的罗贯中如此,就在三国时期,也大有人在,而且是主流的思想。

  比如孔融,这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正宗衣钵,跟曹操很不对付。被曹操杀掉了,一千多年来,一直有人替他喊冤;又如荀彧,极力维护汉室,反对曹操称王,改换门庭,宁愿用生命去坚守这一道义。

  从这里看,礼治与法治,也并不绝对矛盾,因为曹操采取了许多法治的措施,还是得到了荀彧支持的。

  核心的分歧在于还要不要维护名存实亡的汉室上,这就是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把他的这一理念通过述说故事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了题主所说的这个感觉。

  不管承认与否,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到底是“礼治”还是“法治”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自然而然的影响到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来,这非常合理,正常。

  我不反对,也不厌恶有人这么去看待历史,也欣赏有人有这样的感觉。

  03

  历史局限性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偏好,这是客观事实。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所有人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看待历史的。

  我们是戴着眼镜去看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的;

  罗老先生是戴着眼镜看三国,由此写出这个小说的;

  陈寿的《三国志》,卢弼的《三国志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及《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魏书》等等,哪些又不是戴着眼镜写出来的呢?

  即便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又有多少人不是戴着眼镜去跟着曹操或者刘备混得呢?

  荀彧,孔融就没有带眼镜吗?

  如果他们不戴眼镜的话,为啥同一件事,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何记载的不同呢?而且相差还那么大呢?

  之所以不送他们高帽,是因为这不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之所以每人有一副眼镜,是因为历史事实如此,不是我送的。

  任何人都不能彻底全面的了解真实的历史,任何记载和见解都是片面的。

  大家熟知“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都取笑那四个盲人,在只摸到了大象身体一个部位时就得出了大象像什么的结论。

  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对一件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彻底全面的了解其真相,我们只能根据所知道的部分东西,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得出判断,做出结论,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是主观意识和历史的局限性,史学家如此,演义的作者亦如此。

  我们说“以铜为镜”,上海有个大世界,里面有些哈哈镜,瘦的可以看成胖的,胖的也可以看成瘦的;

  以史为镜,对的也可能看成错的,错的也可能看成对的。

  尺子之所以能用来测量,是因为它有一个标准的尺度。

  如果尺子不标准,即便很合规的东西也会被量歪啦。

  我们都是在提着尺子去看历史的,而这把尺子是不是标准,合规就不知道了。

  最后说一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有原汁原味的东西才有嚼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盐无油无滋味,只有添油加醋才会更有味道哦!

  就看你好哪一口啦!

  三国故事应该是指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吧。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小说。正面形象当然是蜀汉,他的敌人强大而邪恶也是理所应当的。

   其中汉末黄巾军起义。我们所学的历史定义为反剥削,反压迫的伟大的农民起义。三国演义定义为残忍暴虐的祸国殃民的农民暴乱。

   所谓有破有立,作为文学形象的树立,必须有正面和反面,正义和邪恶才会有鲜明的主体形象。

  
 

  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三国演义》至少部分“歪曲”了历史却代表文化精英对政权及大Boss的理想

  谢谢邀请!
 

  一般来说,小说等文艺形式只是政治的附属物,但它们有时的确也能影响或改变一下历史。比方十九世纪美国畅销书《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善良的黑奴汤姆叔叔的悲惨遭遇、揭露奴隶制丑恶,以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了引发美国南北战争/废奴运动的导火索。

  中国小说《三国演义》虽不及《汤姆》那般爆发力强大,但从诞生以来,它也确确实实部分“歪曲”了历史,把一个一流大政治家/大英雄写成了乱臣贼子/奸雄,把一个二流政治家塑造成了大仁大义大救星。

  
 

  三国之中,蜀国不论从地域、人口、经济和政治势力都最为弱小,但却因贯大爷一支妙笔,俨然成了读者心目中最为正派/强大的主角。

  为啥会这样呢?

  一、千百年来深入民间思维/屁民脑瓜的“正统”的伦理。就是除君权神授外,其传承还须名正言顺。如刘备的老祖宗刘邦,据说当年在芒砀山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史书记载附近一个老妇伏地痛哭,说白蛇是她儿子(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刘邦)杀了……

  当时的史家为啥这样写呢?就是为给刘皇帝包装一下,表明他是君权神授的正统。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皇帝啦圣人啦,他们的出身、经历都是不凡的——这就是由“正统”衍生出来的许多传说。

  刘备是皇叔,当时的汉献帝亲自排过家谱的,有神圣血缘,所以他就和“正统”沾上了边。而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虽然个人和公司实力都很强大,但毕竟是挂羊头卖狗肉不算正统,甚至还倚强凌弱很残暴,所以就是大坏蛋一个。那个偏居一隅的孙权呢,也不正统,还敢擅自称帝,所以也算个叛逆帮凶、小坏蛋。

  二、最重要的,是作为儒生的贯大爷,他心中大概始终贯彻着祖师爷孔孟的“仁爱/仁政”理念,而刘备的“仁义”人设恰好符合这种理念,所以他不遗余力把蜀汉塑造成了正统/正义的主角儿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仁德/情义有过很多描写。刘关张的铁杆儿关系就不说了——甚至他还不爱江山爱兄弟,起倾国之兵去伐吴复仇,对老百姓好像也很好,逃跑的时候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仍然要帯着十多万老百姓,要死死一起——这种种仁德/情义,就是自古以来儒生文人最推崇的圣德啊。

  所以刘备虽然从个人才能,公司实力上都被曹操甩好几条街,但他在精神/人格上却又甩曹操好几条街!曹操“吃亏”就吃在作为政治家的狠辣——果断的狠辣,笑饮人血、杀人不眨眼那种。还有,被贯大爷有意歪曲又流传甚广了的那句话“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这些就通俗的打造出一个狠毒大奸贼形象,又在信息极大不对称的古代,通过小说、戏曲、评书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历史,就这样被部分的歪曲了。

  
 

  这样,刘蜀就成了正义主角。

  曹魏就是老实/可怜皇帝身边的大恶人和大奸贼、邪恶中心,孙吴呢,就是邪恶配角,小坏蛋。

  我想大部分人认为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正统,而曹魏和东吴则属于对立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影响。

  作为小说,肯定要有正统之分,正邪之分,是非之分。罗贯中只不过是站在了刘备的角度去叙述霸了。

  历史上和罗贯中持有同样观点的有大多数,比如毛宗岗就认为蜀汉蜀汉是正统。

  当然,也有认为曹魏是正统的。比如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曹魏当做正统。当然,这个和北宋也是因为“禅让”夺取天下有关系。

  有没有人奉东吴为正统的呢?我想也是有的,只不过这个群体比较少,没有人关注就是的。在我读书的时候,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是有人访问金庸先生,问他如果还要写小说,要写什么?大家都知道金庸先生是在江南长大的,所以他对江南特别有感情,所以他说如果让他再写小说,他就要重写《三国演义》,从东吴的角度来写,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江南的人物和发展。

  可惜金庸先生已经过世,想要看一篇写以东吴为正统的《三国演义》,怕是很艰难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基于历史改编的。三国志则具有极大的历史参考价值的正史。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呈现三国英雄与枭雄,其中带有很多作者本身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三国演义小说中正面塑造的大部分都是蜀国的英雄。提到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千古一相。刘关张三结义,更是名垂千古。赵子龙一身是胆。曹魏和东吴在三国演义小说里面。之所以被很多人痛恨,甚至带有反面性质。除了作者塑造人物外,还和历史记录当中的一些事情也有关系。在历史上曹操屠城,杀大汉忠良人士,的确有这些黑点存在。东吴这边的因为废弃孙刘联盟,偷袭斩杀关羽,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对东吴物好感下降。所以说,很多人将蜀国归于正派一面,却将曹魏和东吴归于反派一面,除了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作者为了丰富塑造人物形象以外,其实与东吴和曹魏在历史上的一些做法也有很大关联。

  首先,你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带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想法。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更多给人的感觉是伪君子。就像三国志一样,三国志明显就是一本偏魏的史书。历史虽然没有情感,没有主见,但是编写历史的人是有自己主见情感的,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有一定的偏爱与仇视,这是正常的。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封建集权的国家大势无不如此。纵观华夏前后五千年,不乏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有拖历史后腿的昏君。三国历史正史称之为魏晋南北朝,为啥蜀汉被称之为正统,无非是沾了前朝大汉王朝的光,一个国家灭亡,人心总是向着和平的。老百姓一般不管谁当家做主,他们只关心自己有多少田地,牛羊,粮食,谁能够给他们带来和平稳定,他们就拥护谁。所以说主角配角一说不完全正确,诸侯争霸,没有正义之分,人治国家多少都包含了个人情感在内。

  小时候有这样的感觉,不自觉的带入吧。现在没啥感觉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