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战场这么混乱,战后如何统计哪位士兵击毙了多少敌人?战争中如何记录杀敌数

  在古代的话,这种战场上面的话,大家就是拿首级,你把你杀死敌人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带着自己身边,到时候一起到军队里面把首级交上去,你杀了多少人,你就有多少颗首级这一点没有办法改变。

  当然有的人比较勇猛杀的人比较多,这个时候他就不带脑袋了,他就带着别人的鼻子,因此战场上面会发现有一些首级没有鼻子,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这也造成了一种情况,比如说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经动用的一批绍兴兵,但是很快戚继光把这一批军队给退了,因为有一件事情刺痛了他就是有一个士兵拿着个首级打算去请功,结果旁边一个士兵突然冲出来,把这个拿着首级的士兵给扑倒在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一直在打他骂他,后来调查了一下发现原来这个拿着首级去庆功的士兵,他的这个首级是来自于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就是后来那个士兵的弟弟。

  在现代战场上,一般来讲执行任务的时候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摄像头,或者是战场上面同伴帮助你一起执行任务,就算是独来独往的狙击手,他也仍然还是有两人组队。

  战场结束以后,双方都会对自己的伤亡进行统计,然后就是一大堆的军事报告。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退役的狙击手,写过的日志,就是他每次执行完任务以后都得回去写任务报告甚至写的时间都超过了他执行任务的时间,然后美国军方根据这个任务报告再根据同伴的汇报进行任务评估。任务评估完毕以后,会对他具体杀了多少人,狙击了多少人,做出任务评定,最后确定任务的完成等级。

  退一万步来讲现如今美国军队的侦查体系或者是战胜国对于战场的掌控力,都可以直接调查出来,战场上面敌人死了多少人,或者是战场上面留下来多少尸体,这些尸体又是什么武器造成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会去调查尸体呢?因为这是对于武器的一种技术评估,调查完尸体可以对武器的测定,干啥?上面留下多少具尸体,这种调查的清楚的吧,然后根据这些尸体的死状,在针对发上来的军事报告,然后还有士兵自己提交上来的,杀了多少人的那个评估报告,综合确定以后,然后在对士兵的功劳进行等级的评估。

  所以我那次看完美国退役的那个狙击手的那个日志以后,我就真的想说切,打个仗也确实挺烦的,尤其是每次那狙击手一聊到他那个要写那个作战报告的时候,总是一阵哀嚎。

  在古代战争中,斩敌数量是对应有奖励措施的,如秦帝国的斩敌“首”数量对应二十“级”爵位的军功制度,这就有了“首级”这一词。后来的演义小说里也多有“万军丛中斩敌将首级”这些说法,《三国演义》里还有关羽嘲讽颜良的“插标卖首”这一经典片段。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大多是击败敌军的有生力量,打击敌军的反抗能力,战场上的至死率并不够士兵去抢军功,士兵们就开始想一些歪主意,比如杀掉重伤的队友、无辜百姓、冒领军功,骗取奖赏。到了北宋时期,这种冒功领赏的事情愈演愈烈,狄青上书皇帝废除了“首级”制度。

  但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纷乱,乱军从中砍别人脑袋挂在腰间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会增加士兵的负重,所以,秦国当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令士兵以耳代首,军士配备上匕首,在击杀敌人后削左耳带回记录军功,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负担。

  但也不是所有战争都是这样记录军功,只有小型的战役,步兵收割时会这样操作,弓箭手就只能原地待命看着队友拿耳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弓箭手一般较为安全,步兵是属于肉搏的兵种,危险系数高,在小战役里拿些外快都能理解。在一些碾压或击溃战时,步骑兵冲杀完成后,再回来统一打扫战场,削耳带回。

  如果是大兵团作战,军功一般都是按军团击杀以及俘虏的敌军数量和收缴的淄重来平分,个别作战突出的士兵由一线指战员层层上报给上级,最后统计出来才有机会晋升,兵团所有人都还是以作战效率为主,不会在战场上做收割敌耳的举动,即使收了也不记军功,主帅战前督导都会做详细安排。

  明朝的时候,戚继光研究发明了专克倭寇的“鸳鸯阵”,以五人至十人为一支小队,职责分工明确,每支小队都有一个长枪兵领队,两个大盾兵防御左右两侧,后边跟随短刀兵,弓弩或者火铳兵进行击杀,也是由短刀兵完成收割敌耳或者收缴东洋刀记录军功,每支小队击杀的倭寇总量由小队平分军功。

  由于古代的统计手段限制,存在很多冒领、虚报的军功,就连很多边关捷报都会虚报战功,反正天高皇帝远,监军也大都被地方军官收买,无人查实也就越报越大,比如明末的袁崇焕,但为了鼓励士兵勇敢作战,统治者还是会以军功来提升士气,只要获胜,什么都好说。

  这是一个很技术的问题,不同时期、地域当然差别也很大。

  就古代而言,通常是基层战斗单位统计战果,集体立功。至于集体内部,谁作战勇猛杀伤多,其实大家都看在眼里,内部可以协调。

  

战场这么混乱,战后如何统计哪位士兵击毙了多少敌人?

  那么集体的战果如何汇报呢?通常,每次战斗结束以后,基层战斗单位就要以某种方式上报战斗情况。这里要包括以下信息:(1)对方多少人马;(2)我方多少人马(3)杀伤对方多少;(4)我方损失多少;(5)损失物资;(6)缴获物资。

  这里我们注意到,有些事情很容易吹牛,比如(1)、(3),对方来了多少人,死伤多少,没有参加战斗的人没有看到,也没办法核实。即使通过首级、耳朵来核实,操作起来也有一些局限(比如不一定能及时打扫战场),或者猫腻可能也很大(有人就会靠屠杀平民来刷数据)。

  但是有些项目就是实打实的,尤其是(5)、(6)。比如损失的战马、缴获的战马,只要战后清点一下,马是多了还是少了,立马就知道了。

  比如下图是清太宗时期记录战功的木牌(阿济格略明事件之满文木牌):

  其中讲:

  遵化李副将张参将率守备十二,步兵二千五百,夜半来战,尽歼之,获马百八十三,驼四,生擒守备二,以此问之。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战果记载相当详细,尤其是俘获敌将与物资,这是实打实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哪个个人立功最多,不在记录范围之内。因为到了基层部队,谁最骁勇,大家心知肚明。

  在古代,最直接的统计方式是斩首,也就是砍了敌人的脑袋作为杀敌凭据,这一方法最为直观,也便于统计,因此从秦朝开始,到后来明清,都有过此种统计方法。

  不过斩首有两个问题,一是作战时杀死对方以后没有空去斩首,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关羽一样杀进去刺死对方还能砍个脑袋再杀回来的,而且战斗的时候如果忙着割脑袋,会影响继续作战。事后再割,难免有分不清或者故意抢夺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很容易出现杀良冒功的情况。特别是在民变时,杀良冒功的事情就很多。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记载了山西兵追缴义军时要报功,斩杀了乡民上千,其中痒士也就是在学生员有80多,还有河南商邱,出现官军拿刀追杀平民,口称“借脑袋献功”。其他拿妇孺人头、受伤的友军人头冒功的事情也是极多。

  所以历朝也有以全军斩获,再按照个人兵种、战时表现分配计功的方式。像唐朝名将薛仁贵,在安市城之战中表现突出,史书记载:“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战后李世民特意召见了还是士兵的薛仁贵,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兼顾全军上下,避免战时混乱,缺点是不够直观。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吧。

  战果统计在明代有完整的流程,一般可以分为战场统计与战后检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就定了。1、战场一线统计

  在明朝,对于普通军人而言,能改变命运或者生活水平,就全看战场上的首级了。

  割一个首级,要么升一级,要么五十两银子。要知道战兵正常一年到手不到15两。

  战场上士兵杀了敌人,一般都会割下来脑袋带着。这种情况下,谁杀了几个人基本清楚。

  但这样有个问题,割脑袋影响纪律,最终影响战局。

  (明军)

  所以后来就调整了考核标准。

  负责冲锋的士兵只负责杀,不负责割;后面的部队负责割。最后按着六、四分配。

  比如你们小队杀了十个敌人,分钱大致就是500*60%=300两,小队内部自己讨论定。

  在战场上,有军官或者文官,专门负责督阵,如果有谁退下来就执行纪律,有谁冲锋陷阵,当场纪录。

  至于大兵团直接有纪功总兵。

  (明军作战)

  这些人的统计与一线作战部队合计后,就上报了。

  战后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巡按(都察院系统)带队负责。

  巡按是京官,来地方主要就是查官员贪腐问题。虽然级别不高,但基本仅次于巡抚。

  这种军功的他也介入。

  按照宋应昌写的,说当时辽东巡按,一个个人头检查一遍,最后报上去。

  而且我在看《明档》巡按的报告发现,往往还有明察暗访,确定所报的具体信息真假。

  战场确定那个士兵的军功确实很重要,随着考核标准的转变,后来就没那么重要了,属于团队协作奖;在战场上有专门纪功,战后要汇报,朝廷有巡按最后检验复查,这基本保证了公平。

  战损和战绩统计,是战斗后对消灭敌人和自己损失的具体的数字统计,自古以来就是必须和必要的。对于士兵的战绩,也是有相应的规定的:

  1、冷兵器时代,那个时代对士兵的战绩计算很简单,就是看所获人头的数量来决定的。

  秦朝那时,始皇帝就下令按照战后上交人头的数量来计量军卒和军官的功劳战绩!在水浒传中李逵灭门扈家庄后,就领着包括扈成在内的几颗人头去找宋江邀功请赏。

  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是很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发现的几个古代葬兵坑中发现的士兵的骸骨都是没有头颅的,那些头颅都被胜利一方割走了!

  2、近现代战争中对战绩的统计也是很严格的。举例说明下!

  从红军期间,我军对士兵的个人战绩是高度重视的,这样有利于鼓励士兵的战斗精神。一般计算是从基层班排开始计算的,一般班、排、连的副职的在岗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统计这方面的数据。

  平型关那样的战斗,在伏击战开始时群体杀伤的敌人是不计算在个人战绩的,都是集群炮火和弹药杀伤的没有办法计算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在冲下山头与敌人近战的时候个人战绩就开始计算了,班战斗组集体配合时互相证明各个人的战绩,如某战士与敌人拼刺刀直接杀死一人,在打击敌人火力点时某战士直接击毙敌人几名等。真正的战斗不是像神剧那样描写的疯狂激烈,很多战斗要僵持很长时间的,平型关战斗就打了3天。战斗间歇时基层的战斗情况就会统计到连一级进行记载的,很多时候政委背的那个牛皮包就是记载这些情况的记录本。

  战斗后,班排一级的的战斗报告也会及时上报的,根据战况记录上级评定立功奖励人员!

  对战绩数字最为显眼的要数二战期间的狙击手们了!还根据战绩进行的排名,其中苏军培养的狙击手创造个人杀敌一百人以上的就有四百多人,像《兵临城下》中主角原型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上尉可能大家都熟悉,但是他并不是最高纪录保持者,他的名次前五十名都没有进。芬兰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狙杀苏军705人至今无可超越!而且这些狙击手杀得不是一般的士兵,都是士官以上的重要目标。

  这些狙击手的战绩确定是需要副射手和其他观察员认可的!亲眼看到敌人头颅爆裂,或被拖走的就会被计入个人战绩!

  但是在有过一个事例说明了狙击手的战绩有时候也是不真实的,在朝鲜的“冷枪冷炮”运动中,我军狙杀敌人的数量超过了朝美实际战损数字。这是因为有时候被击中负伤或未受伤的都会装死,还有就是狙击手之间默契配合谎报战绩!

  还有就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战绩也是需要队友证明和记录的,甚至有的王牌飞行员的战绩是带小数点以后的数字的,有的时候无法确认的会算作共同战绩每人0.5!很多飞行员把自己的战绩画到自己座驾上!

  近代战争中队战绩的确认更是严格,1979年10月我军奖授了79名战斗英雄,直接参加战斗击毙敌人的战绩都是反复进行确认的。战场取证,战斗描述,人证确认,缴获证明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埃里希·阿尔弗雷德·哈特曼是迄今为止击落战机记录保持者,352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

  我们有一位佤族战斗英雄-岩龙,他在一次战斗中历时四小时个人杀敌56人,创造了我军单兵杀敌记录。

  在我主攻部队攻击受阻的时候,连指导员发现了新战士岩龙不见了,派人寻找未果,但是发现敌人阵地侧后方老有断断续续的枪声,而且敌阵的火力明显下降了。四个小时后岩龙归队,汇报了自己抄小路在敌人侧后方杀敌的情况,当时因为要发动进攻了所以没有细致的问询。战斗结束后,指导员让岩龙叙述了过程并派人沿着岩龙述说的路径进行了勘察取证。最后确定岩龙单兵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携带150发子弹耗用125发,杀敌56人。可是岩龙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牺牲了!

  但是更多的牺牲的英雄们的战绩是没有机会被记录下来的,他们永垂不朽!

  中国古代统计杀敌数的硬指标,就是看首级。你说杀了多少敌人,空口白话,那是不算数的。得拿证据来。

  西汉太守魏尚,因为在上报杀敌数时,多报了六个,就被朝廷免职。后来多亏冯唐——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那个冯唐——向汉文帝进谏,说魏尚水平很高,不应该因为一点小错就弃置不用。于是皇上才把他官复原职。

  《史记》原文是:“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由此可知,在你上报战绩后,朝廷要派人来核对首级数目,查看是否相符。如果有虚报,还要遭受惩罚。

  至于为何要这样做,原因是显然的。如果没有证据,必然导致多报战功,滥领奖赏。

  《三国志》记载,曹操手下有个将领叫国渊。当时的惯例,上报杀敌数目时,“以一为十”,也就是把杀敌数字乘个10倍再上报。只有国渊比较诚实,如实禀报,还得到了曹操的奖赏。

  这是有首级核对,还敢如此弄虚作假。假如没有首级统计的话,那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但一味按首级数记功,也有缺点。战场上大家都忙着割人头去了,谁来杀敌人呢?

  所以戚继光改革了这套计功方法,推出了一套新的标准。

  ——士兵们忙着割首级去报功,一窝蜂地往后跑,结果就是动摇阵型和士气,常常因此打败仗。

  ——因此我规定,在战场上拿长兵器,在前方冲锋的,不准砍首级。每队中带短兵器,在后方的,允许砍首级,但一人只许提一颗。

  ——等战斗结束后,再统一清点杀敌数目。同时各队队长要把各人在战斗中的表现报上来,按功劳分钱。如果队长因为私人恩怨不如实禀报,军法从事。

  ——每颗首级赏银30两,分配方法如下:在前拿盾牌、长枪、狼筅的,分20两;砍首级的人,分2两;剩下没有功劳的士兵,分1两;炊事员不上阵,但也不能不给人赚钱的机会,因此分5钱;鸟铳手分2两。

  ————分割线————

  小知识,在很早的时候,古人也选择把死去敌人的左耳割下来,作为计算杀敌数的凭证。这个行为叫做“馘”。

  至于原因,可能是为了节省体积吧……

  《神雕侠侣》中,杨过替郭襄庆祝生日。

  在古代中国战场上是算人头的,也就是说士兵在战场上杀敌后要带回敌人的人头作为战后论功行赏的依据。

  后来在战场上杀一个敌人后去割首级太危险,再者说你割下来之后,怎么办?人头和篮球差不多大小,又重又不好带,你要是杀了一百个敌人,那估计你后面一大串人头杀敌了!

  总之,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割敌人人头,再把人头绑在在身上,继续奋勇杀敌,这和自杀没什么区别。所以到后来又发展到割鼻子??,割耳朵??。因为小部件器官没有识别度作弊很容易,也存在着杀害友军和贫民百姓来冒军功的弊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杀良冒功!

  到了后来就出现了督察队,它的职责除了监督战场上有没有逃兵之外,还要在队列后面记录士兵的大概杀敌数,当然也只能是“大概”。还要记录第一个杀进敌营、一直冲锋陷阵在前面的人、以及贻误战机后退逃跑的人,这些战场记录作为赏罚的依据,待战争结束后,对士兵进行奖罚!

  但是还是有问题!比如:督察记错了怎么办?督察跟我有仇怎么办?再者我和队友配合一起杀死的敌人这算谁的?后来督察记录当时又与时俱进啦!这些问题推动了督察记录改革,即不在记杀敌数量,只例外进攻时冲在第一方队里都有谁、冲进敌营后杀敌最卖力的是谁、以及完成预定计划或者战胜击退敌方的全部士兵,个人表现突出的赏赐个人。团体表现突出的赏赐所有人。

  到了现代热兵器时代的战争的论功行赏的方法也是这样,不再记人头,个人能力突出或者团队圆满完成任务,那就分别记个人功或集体功!不过有一类人是需要统计杀敌数的,比如:狙击手!他们的数据就能被统计,但有规定,狙击手的击杀数,必须要有另外一到两人的作证才能被记下。事实上狙击手并不是单独行动,他们通常配备1-2名观察手,除了负责给狙击手观察警戒外,通常杀敌数也是需要他们作证的!

  还有一类人也是需要记录的,那就是杀敌数确实特别多的,但是通常这样的人,部队都会反复仔细的核查。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古今战场都是非常混乱的,实际上要想精确地计算每位士兵的杀敌数,根本不可能,但是杀敌数又是衡量士兵战功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也出现了一些制度来计算士兵杀敌数,如割下敌人的头颅、手臂、耳朵等器官,但是这样会出现杀良冒功的行为,而且士兵在战场上光顾着割敌人器官,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专门统计士兵杀敌数的官员。

  到了近代战争,火炮等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就拿抗日战争来说,中国军队的炮火伤亡比就达到30%,如果要统计炮兵等技术兵种的毙敌数,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所以近代战争不再以杀敌数来衡量士兵军功。

  普通士兵在击毙敌军军官时,通常会撕下敌军领章,用来邀功。对于狙击手来说,击杀的敌人自己心里都有一个数,再加上狙击手身边通常会有观察手,更容易统计出杀敌数,从理论上来说,狙击手的杀敌数是最可靠的。

  抗战时期,当南京沦陷时,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装甲兵团是国府唯一的机械部队,装备了一些德国战车,团长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在保卫南京中,大部分战车都被摧毁,可是有两名士兵却在躲在被摧毁的战车里,利用机枪,干掉了几十名没有重武器的日本兵。当然,这听起来像一个故事,就连杜聿明自己都不相信,手下的两名士兵居然大无畏的和那么多日军作战,还以为他们是虚报战功,直到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缴获了日军《皇军万里》的小册子,里面记载了日军在南京作战的经验教训,其中还提到有一辆战车是如何埋伏、如何给他们造成沉重打击云云,杜聿明这才相信这两名战士是真正的英雄,可当他派人去寻找他们,为其请功时,那两位战士早已牺牲。

  中国古代通过统计将士斩杀敌军数量来计算战功的程序叫做“献馘”。

  “馘”(guó)字者,《尔雅》将其释作“获”,它的本义是指战俘的首级。例如,《大雅·皇矣》有云:“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毛传提供的说法是:“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 也就是说割下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

  

战场这么混乱,战后如何统计哪位士兵击毙了多少敌人?

  因此,馘的异体字其实还包括“聝”,这两个字的意义是相同的,例如《左传·成公三年》载:“以为俘聝”。馘与聝,非常形象概括了中国古代记录战功的过程。

  献馘一事,始自商朝,直到春秋时代仍然盛行。例如:

  这两则材料均出自《左传》,都是春秋时期战后献馘的文献记录。

  当然,自古以来就有谎报战功之事,譬如敌军来袭时闭门不应战,敌军离去后割下己方战死的士兵及平民的首级,虚报战功以获得赏赐。如果想要规避虚报战功的情况,就要依赖于两个前提条件:(1) 前线官兵将领的责任心;(2)整个王朝的进取之心。这两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例如,@在野武將 在回答中提到《阿济格略明事件之满文木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虽然清初的文书制度尚未建成,但是已经有用dangse(档子)记录战功的制度,这些记录更关注于军队某次行动的总体战果。参考如下面这则材料:

  图片所用的文字既有老满文,也有新满文,如果统一用新满文转写,则是:

  tzoojo de isinaha inenggi wang tzoojo hoton be tuwana seme asan. turgei. darhan efu. yecen. yeksu. tantai. suna efu be unggihe bihe. tzoojo ilan tanggū cooha tucifi. musei beki cooha be orho moo ganaha duin niyalma be uju gaifi ebsi jidere be ucarafi hoton de niketele gidaha jakūn morin baha.

  译作:

  以上就是清初记录战功的材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战场这么混乱,战后如何统计哪位士兵击毙了多少敌人?战争中如何记录杀敌数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