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廉颇身为赵国的大将军,为何要“负荆请罪”?

  从正面意义来说,廉颇知错能改,觉得自己太狭隘了,不为大义,而为了个人私立跟蔺相如夺权。

  但实际上,这还是个争与不争的问题,在廉颇蔺相如的角力过程中,因为廉颇争,所以输了,别人看到的是他的狭隘和争权夺利,蔺相如因为不争,所以赢得了人心,别人看到的都是他的大度、胸怀、为了国家大义,不顾个人私利

  这场争斗中,廉颇明显处于劣势,这个时候只有负荆请罪,才能挽回自己的颓势,这样别人看到的是知错能改,坦荡的君子。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是知名武将战功赫赫,心思粗犷不会讨好当权者,而蔺相如是门客,属于耍嘴皮子的那一类,而且懂得君主的心思,自然会被廉颇瞧不起。但是蔺相如很有人格魅力他的肚量很大,而且很有远见,于是廉颇被蔺相如的人格魅力折服,为了弥补自己之前的错误所以廉颇就负荆请罪,而且因为廉颇是武将不屑于跟文官一样写个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歉意,负荆请罪这种方式是最有诚意的道歉方式。

  以上纯属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请大佬们指出我会在以后改正的谢谢。

  小时候的课本就有将相和,说的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蔺相如的格局比廉颇要大。

  在一个团队之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尤其是那些开拓市场的,就像廉颇那样征战沙场的。他们是计划的实施者,的确是功不可没。可那也不代表在团队中的策划者功劳不如他们。蔺相如在楚王身边,自然而然楚王更看好蔺相如。

  负荆请罪的典故告诉我们,人要从大局出发。以廉颇的身份地位尚且能知错就改,所以我们要廉颇的精神和蔺相如的大度。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这则故事可以推测出廉颇向蔺相负荆请罪的原因。

  廉颇真实的内心还是顾全大局的一个战将,身为长年在外征战的将领,劳苦功高,性格是直率,不拘小节的,所以才导致了他在蔺相如功高于他这件事情,一时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在于开始对蔺相如的不了解。为了不造成内耗,蔺相如是一直回避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样间接的关闭了两人沟通的路径,导致两人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累积了众多的误会。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分析,赵国能够不被秦国的攻打,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存在,在国家利益面前,廉颇还是识大局,通情理的,在多方面听到蔺相如推心置腹的传话后,廉颇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后,并能从大局出发,抛开个人恩怨,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为了国家的利益,携手同进,共同保卫赵国。

  战国时期时期,赵国得了一件名叫和氏璧的稀世珍宝。秦国为得到和氏璧,假意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换和氏璧,双方相会于渑池。随侍赵王的蔺相如因不辱国体,完璧归赵,后就被封为上卿。

  得知蔺相如居官于自己之上的赵国将军廉颇,居功自恃,心气不服,处处扬言要羞辱蔺相如。知晓此事后的蔺相如为保朝堂和睦,始终隐忍回避。

  最后蔺相如谦抑自虚,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大义感动了廉颇。自觉羞愧的廉颇就脱掉上衣,背上荆条,亲自去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不计前嫌后成为知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廉颇身为赵国的大将军,为何要“负荆请罪”?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