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句诗取自毛主席的《七绝?贾谊》,此诗的全文为: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读诗讲求\"知人论世\",毛主席一生曾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在这么多首诗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并不算多,贾谊这个人他写过三次,实属罕见,要想知道这句诗的深意,还需要从贾谊说起。

  贾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他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和文学家,17岁时因才华出众被河南郡守吴公招揽成为门客,在他的辅佐下,河南郡繁荣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出可济世安天下,入则妙笔著文章\"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错。

  汉文帝登基之初,听闻贾谊的才干出众,就把他召到身边,命其出任博士,此时的贾谊只有21岁,堪称年少有为。

  汉文帝每每与其商讨政事,贾谊总能提出精辟的见解,因此他备受汉文帝的倚重和信赖,仅一年的时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加官进爵,贾谊感激涕零,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辅佐汉文帝上,可是,贾谊的高升却招惹来朝内外一些大臣的嫉妒,他们在汉文帝面前明里暗里的诽谤贾谊,一会儿说他\"擅权专横\",一会儿又说他\"年少轻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坏话听得多了,汉文帝也逐渐疏远了贾谊。

  汉文帝四年,24岁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等于变相的驱逐出京,他在长沙一待就是三年多,虽然远离京城,他依然常常向汉文帝建言献策,算是尽臣子本分。

  三年后,也许是汉文帝后悔了,他再次将贾谊调回京师,不过并没有立刻委以重任,而是任命其为梁怀王太傅,就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老师。这份差事贾谊很是满意,\"帝师\"可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当上梁怀王太傅,离这个目标也不算远了。

  可是没想到,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个意外来得太突然,贾谊竭心尽力辅佐的梁怀王一死,他觉得自己身为太傅对此负很大的责任,于是整日忧郁自责,一年之后,就因过度悲伤而亡,年仅33岁。

  对于贾谊这个历史人物,毛主席是欣赏且惋惜的。

  毛主席25岁时曾为好友罗章龙写过一首送别诗,其中就有\"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一句,他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认为此二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

  1958年,毛主席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对贾谊的《治安策》大加赞扬,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可见,毛主席对贾谊才华的认可。

  《七绝?贾谊》这首诗写于1964年,毛主席在诗中写的\"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高度认可贾谊的才干,后面一句\"哭泣情怀吊屈文\"讲的是贾谊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吊屈原赋》,当年贾谊被贬长沙,路过湘江时,追怀屈原,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而\"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显然就是毛主席对贾谊人生经历的评价,虽然他一心扶持的皇子梁王坠马而亡,但这件事纯属意外,罪不在贾谊,为什么要如此看不开,以至于忧郁而亡呢。

  在毛主席看来,大丈夫必然能屈能伸,即便是遭遇坎坷曲折,也要调整状态,怀抱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贾谊在长沙熬过了被贬谪的艰难岁月,好不容易重返庙堂,还未重新开创功绩,便因自责恨恨而终,实在是让人惋惜。

  毛主席天性豁达开朗,他不愿天下英才重蹈贾谊的覆辙,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规劝世人对人生要怀抱乐观的心态。

  对于一个当过革命军,组织过起义,参加过长征,上过战场的伟人而言,贾谊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实在是不算什么,但是,毛主席欣赏贾谊的才华,不愿苛求这位古人,所以只是遗憾的慨叹\"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之死作为历史上的一桩公案,饱受后世之人的争议,毛主席的评价已然算温和,态度最为激烈的竟然是一向豁达乐天的苏轼。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贾谊论》,在这篇文章中,西汉大才子贾谊被苏轼\"喷\"的狗血淋头,简直是一无是处。苏轼认为,贾谊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汉文帝听信谗言,而在于贾谊自身。

  苏轼指出贾谊身上体现出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自用其才\",不知道怎样去创造最好的外部环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向汉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是很好,但是贾谊光顾着筹划政策,没有拉拢朝中大臣,不能争取同侪的支持,推行改革时受到阻力自然难免。

  \"不善处穷\",不知道如何面对困境,在被贬离京时,贾谊整日郁结烦闷,心绪不宁,把投江而死的屈原视作灵魂知己,完全没有振奋的精神,一点点打击就要情绪奔溃,怎么堪当大任。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句话说的就有点重了,苏轼觉得贾谊虽然有宏伟的志向,气量却很狭小,容易钻牛角尖,才华横溢但是见识短浅,缺乏高瞻远瞩。

  话虽然难听,但是,苏轼对于贾谊的评价也有几分道理。在苏轼之前,所有人几乎都把贾谊之死看作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剧,是\"时也命也运也\"的天意,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的牺牲品。

  而只有苏轼,大胆的指出了贾谊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人格缺陷,从而告诫后世之人不要重蹈覆辙,要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一味沉溺于悲痛中。

  苏轼虽然是在评价古人,但是,他的一生也确实是如此践行的。写《贾谊论》时,苏轼不过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有点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的嫌疑。

  然而,在此之后,他宦海浮沉40余年,经历过乌台诗案、新旧党争,卷入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中,经历数次被贬,诬陷、排挤、诽谤、入狱,仕途坎坷程度绝不亚于贾谊,但是,乐观的苏轼依旧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从不将往事挂怀于心,被贬在哪里就游在哪里,这样的心态才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所以,毛主席这句诗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就是\"做人嘛,心态最重要\"。

  导语:主席曾经写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是怎么样呢?诗中引用的几处典故又出自那里呢?空山借邀请回答问题之机,就主席这首诗的用意、本义进行简单分析。

  主席一生写过三首关于贾谊的诗。

  一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初次见到好友罗章龙时,在送给罗章龙的诗中,主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

  毛主席对于贾谊的才华是赞赏的,对于贾谊的遭遇是同情的,对于贾谊一生未展平生抱负是惋惜的。

  另两首是毛主席建国后,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撰写的。其中一首《七绝·贾谊》诗中,就有问答中提到的这两句诗。原文是: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纵观全诗,主席虽然肯定贾谊的才华,并对其自比屈原、怀才不遇的结局感到惋惜。但对于贾谊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胆弱性格进行了强烈批评。

  那么诗中提到的“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的典故,历史上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1.“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这是对贾谊一生的肯定与赞赏。

  诗中的“贾生”便是指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贾谊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岁就成为汉文帝时最年轻的博士。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进冲动,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运。

  贾谊针对当时的朝政时弊,提出了很多主张改革的建议,自然受到当时朝中权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汉文帝又是一个守成稳重的皇帝。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便被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在离京赴任长沙途中,经过湖南湘江时,因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吊屈原赋》。湘江边上,面对涛涛洪水,一个年轻的书生,仰天长啸。百年前的屈原,因为楚国权贵的排挤,而投江自殁。面对吊屈投江处,年轻的贾谊通过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这就是前两句诗的来源出处。

  专门详细介绍这两句诗的出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两句诗的典故渊源。

  2.“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对以贾谊为代表的封建文人愚忠思想的批判与同情。

  正因为贾谊才识过人,被贬三年后,汉文帝觉得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痛快讨论学问的人。便又想起了贾谊,并把他召回了长安。一回到长安,汉文帝就和贾谊促膝长谈,深夜都没尽兴。

  重新受到汉文帝启用的贾谊,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离京城不远的商丘一带,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汉文帝十分宠爱他。贾谊在梁国兢兢业业,体察时政。可惜不久,贾谊随梁怀王入朝觐见汉文帝时,不巧发生了梁怀王坠马而死的意外事件。对于梁怀王的死,贾谊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

  公元前168年,33岁的贾谊,在深深的自责和哭泣声中,忧郁而死。一代才子,黯然落幕。

  贾谊的一生虽短,却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主席更是高度评价贾谊: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如果把主席的诗句用白话文解说一遍,就是:

  年轻的贾生,才气举世无双,无人可比。悲伤的贾生,哀怨自比,写下凭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实在不是多大事啊,哪里用得着您贾生哀伤至死,空负一生绝学。

  贾谊吊屈原,是同命相怜,更是两位文坛巨匠的百年时空对话。两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气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马迁说贾谊是:“追伤之,因以自谕”。

  主席注意到了两人命运的相似,并对两人遭遇的历史不公正性和多舛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梁王堕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文帝没有怪罪,没有责备。贾谊却在自责中万念俱灰,郁闷而死。或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执著所至吧。贾谊实现了他舍生取忠的愚忠信条,却让我们千年后发出无奈的感叹。

  总结:这首《七绝·贾谊》,充分反映了主席对贾谊一生宏才不展,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仅仅因为“梁王堕马”这样的“寻常事”,朝臣随行就会郁闷而死。人才难再得啊,让人不由的轻声长叹太息。简练的文字,凝聚着贾谊才华横溢而又短暂无奈的一生写照。深沉的文字,字里行间又反映着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的情感判断。至今读来,流畅明白,洒脱自如,韵味悠长啊。

  

  1964年,年过古稀的,高度赞赏了两个“人”。一位是“邱小姐”,“邱小姐”是我国的第一颗,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一位是“贾先生”,他还为“贾先生”做了两首诗:一首是七律,一首是七绝。“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一名句,就出自为“贾先生”所写的七绝。全诗如下: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贾先生才冠于世实乃国士无双,他以忧国忧民情怀写下《治安策》(《陈政事疏》)以及哀怨凭吊屈原的千古华章——《吊屈原赋》。梁王坠马而死,贾谊也没什么大的责任,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为什么如此内疚,如此悲伤,从而郁郁而终呢?

  为贾生所写的诗

  一提梁王,我们总能想到窦太后的最爱,汉景帝的弟弟刘武。不过,梁王坠马的梁王不是梁孝王刘武,而是梁怀王刘胜。这里的刘胜更不是汉世祖刘秀、汉烈祖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中山靖王刘胜子孙满堂,百人以上,而梁怀王刘胜却是身死无子国除。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的儿子,梁怀王是汉景帝最小的弟弟。也就是说梁怀王是梁孝王的弟弟,但梁怀王却是梁孝王的前任,梁孝王最初是淮阳王。淮阳王刘武该封梁王,还是贾先生的功劳呢?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六月,十来岁的梁王刘胜堕马而死。为了避免与梁王刘胜的侄子中山王刘胜混淆,以下称呼梁王另一个名字刘揖。

  这一年刘揖的大哥,未来的汉景帝刘启才19岁,二哥刘武、三哥刘参也都是精神小伙了。刘胜坠马而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年龄太小,夫人都没有,更不要说儿子了。梁怀王的地盘,也就被他二哥淮阳王(最初是代王)刘武拥有了,并且还扩大了。出这个主意的正是梁怀王的太傅贾先生,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贾生。

  贾谊

  答案就在所写的七绝的诗名中——《七绝.贾谊》。贾谊是李斯、韩非的师侄,他的师祖是荀子,师父是张苍。贾谊比刘邦的四子刘恒小三岁,和刘邦的孙子朱虚侯刘章同岁。曾先后担任长沙王、梁王的太傅,太傅说白了就是国王的老师甚至是“监护人”。

  皇帝之事无小事,皇帝家事无小事。蒙古人有幼子守灶制,虽然汉人最反对废长立幼,但也不能阻拦对幼子的宠爱。大概有长子进入叛逆期,而幼子乖巧可爱吧。汉文帝最爱的孩子还真是这个最小的王爷——梁王。可梁王到了十来岁后,多少有点叛逆。正如现在孩子大了对自行车甚至电动车有兴趣一样,梁王刘揖也非常想跃马扬鞭一把。梁王身边的亲随,固然不敢让刘揖“无证驾驶”,但王命难违,也无法及时请“专业教练”,只能尽可能地保证安全下试试。可结果却是试试就逝世!

  梁怀王

  梁王虽然位高权重,但对贾谊贾太傅还是多少有些敬畏的。可当时,梁王非要试驾,亲随阻拦不住,贾谊又事后得知。应该说,贾谊并没有直接责任,所以汉文帝并没有对此问责。

  贾谊是儒法并兼的荀子的师孙,年少时博览群书,通晓诸子,后来受到他的师兄河南守吴公的赏识,并在吴公的推荐下走入仕途。吴公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贾谊是一个以法家为主,并博采众长的学者式官员。梁王年少意外薨逝后,贾谊特地撰文,请淮阳王刘武到扩大的梁国就职,为的就是天下太平,遏制远族的藩镇诸侯。对此,资治通鉴有记载。

  “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余城。后岁余,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

  梁国

  刘武到梁国走马上任,新的梁国增加了四十来个县。后来还设立了梁苑,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文豪在这里还成为观月圣地。两千年后,这里就有这样一个名字——梁园区。刘武在梁国为王一年,太傅贾谊就病亡了。一般都认为,贾谊是陷入内疚自责之中,郁郁而终的。贾谊很年轻,也很健康,只活了33岁,实在令人痛惜。

  年少时,就很推崇屈原、贾谊这样的爱国精英。尤其是贾谊,他对诸子百家融会贯通,又发展了法家思想,对于治国安民很有主见,他的高见、高论让汉文帝赞赏,但因为汉朝推崇道家,加上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勋旧们的妒忌,这个“宰相之才”的贾谊不仅没有得到相国之位,公卿之级,反而被他们打小报告排挤,贾谊也就被“发配”到长沙任职。

  汉文帝

  三年后,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彻夜长谈,可问的不是民生而是鬼神。唐朝的李商隐愤怒地写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反对让吴王刘濞、弄臣邓通“发行钞票”,提倡推恩反对册封刘长的几个儿子为王,但汉文帝都没接受。梁王顽皮坠马而死后,贾谊心中有愧,认为他这个“监护人”没有把梁王培养好,反而出了意外丢了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写这样的诗句,正是对贾谊怀才不遇的感叹,也是对贾谊“想不开”的遗憾。以反问和奉劝的诗句,表明他对贾谊的不甘,以及强烈的爱才之心。这首诗,写在1964年,大概也是表达这样一种假设吧。如果贾谊生在新中国,一定会得到重用,两弹一星也许会有他的英名。

  这样的诗句,让我也读出了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也让我读出了,古代苏轼发出“我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无奈。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一句出自于的《七绝·贾谊》,整首诗为“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的诗词中,有一些是对古诗文的引用,但是,更多的则是对原诗的改动。虽然诗中仍然会“用典”,但是改动后的意思和原意大不相同。有的诗词中,就算是对一个字进行改动,那也会达到“画龙点睛”,或是质的飞跃。

  就如同这一首《七绝·贾谊》,全诗中的首句“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对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一句进行改动。虽然两句诗仅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李商隐的“更”字表达的是贾谊的才学没有超越者,但是的“世”字更是把贾谊推向了更高度。

  在看来,当时就政论一道来看,世上就没有人能够超越得了贾谊。从中不难发现,对贾谊是怀有高度赞赏和崇敬的。他曾称赞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并且,还向其他人推荐,建议他们有空也去读一读。

  那么,为何这般欣赏贾谊呢?贾谊又是何许人也?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18岁的时候,就以博学能文著名于世,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并且把贾谊收为弟子。在文帝即位后,贾谊被吴公推荐为博士,掌文献典籍。虽然贾谊不到20岁,但是却以见时和议论得到他人的尊敬,被文帝所看重。不到一年,贾谊便被升迁为太中大夫。

  当时,朝廷上的很多法令,规章制度都是由贾谊主持进行。但是,也是因为如此,贾谊在主张改革,重修律法和制定制度等事件上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不满。最后,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在贾谊《过秦论》和《治安策》中,更欣赏《治安策》。

  《治安策》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居安思危,痛陈盛世下潜伏的危机,直指西汉同姓王分封制之弊:诸王幼弱,可暂免为祟,但将来长成,国家必现“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的尾大不掉局面。

  对此,贾谊建议汉朝廷“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早削弱其挑战中央的能量。同时,贾谊还提出了匈奴侵扰、抗外不力、世风侈靡、仁义不施等种种弊端。所提措施,都有的放矢;有理有据,是真正的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做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正是因为如此,才对贾谊进行了很高程度的赞赏,并且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做“破除迷信”的讲话时,一口气讲了很多年轻有为的例子,而其中贾谊就被谈到。

  因为对贾谊的欣赏,对贾谊能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进行有效的建议,才对贾谊郁郁寡欢,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也因为如此,才有了《七绝·贾谊》中的“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的感叹。

  此句中,主要讲的是,贾谊被便为长沙王太傅后,梁王有一次骑马而堕马死亡。在此事中,贾谊认为自己“为傅无状”,便忧郁自伤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太傅的本职工作。到了最后,竟然郁郁而亡。

  贾谊的遭遇,让感到不值,认为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华,而且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却因为堕马这么一件寻常的事而郁郁寡欢,实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所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定意义上来说,和贾谊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为政治家、文学家,在政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个实事求是,能够根据社会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针砭时弊和做出有效措施和行动的实力派。

  但就是以人为镜,和贾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感到气馁,而进行所谓的妥协。相反的,坚强不屈,迎难而上,越战越勇。也因为如此,的很多诗词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磅礴大气,坚韧不拔,朝气蓬勃。

  所以,和贾谊的“何用哀伤付一生”不同,更喜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真是一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领袖人物。

  象这样博大胸怀天下能有几人,在我们普通人的情感中,许多小事都能终身纠结。而伟人毕尽是伟人,当年儿子岸英为国捐躯,并沒有影响主席的正常工作。

  贾谊虽然有才,但是只是一个情深意重的文人而已,屈原投江,梁王坠马对他来说都是难以解脱的灵魂之颤粟。

  前言

  在普通人的眼中,历史上所有的大人物身居高位,不可一世,多少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正如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曾经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无怨无悔,名下无一文存银。谁能忍骨肉牺牲,洒一腔热血,抛满怀精忠,全心全意为苍生,达者坦坦荡荡?;能文能武,案头著五卷雄文。尹独爱诗词吟咏,凝五字箴言,擎五星赤帜,无私无畏真汉子,超然古古今今。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主席是说,梁王意外坠马死亡,正如人世间那些意外事故一样,并不是什么人故意让它发生的。贾谊完全没有必要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忧郁而死,把自己的一生给断送掉了。

  毛主席对贾谊这个人才这样忧郁而死,表示了惋惜之情。

  我认为,贾谊应该是感激汉文帝对他的提携之恩,认为汉文帝把自己放到梁王身边,是对自己的器重。因为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

  所以贾谊觉得对不起汉文帝的皇恩浩荡,更重要的是汉文帝是唯一一个赏识贾谊的掌握大权的人,而朝中权臣均对贾谊不满。现在梁王摔死,尽管与贾谊无关,但是汉文帝是否真的不因此责怪贾谊呢?而那些权臣本来就对贾谊不满,这次梁王摔死,岂不是等于贾谊留下一个口舌给他们吗?

  我猜想,贾谊有可能是这样考虑的,觉得梁王摔死,等于是彻底切断了自己为官施展抱负之路,朝廷唯一对自己好的汉文帝,因为梁王之死,可能再也不待见自己了。

  当然,我这样说,也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贾谊本人其实绝对不这么想,而是因为对汉文帝的赏识感恩戴德,因此对梁王具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个感情因此非常自责,自责到不能饶恕自己,似乎应该要以自己的命去赔给梁王。如此,自然最终抑郁而死。

  (全文完)

  亲,谢谢阅读,请点下关注;

  亲,点关容易,原创不易,且点且珍惜;

  亲,谢谢了。

  先回顾一下“梁王坠马寻常事”之典故:

  “梁王坠马”是指汉文帝最疼爱的第四个儿子梁怀王在骑马游玩中不慎坠马身亡一事。

  生死存亡,本来就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然“梁王坠马”都不同一般。因为其死适逢在其太傅贾谊辅导期间内,固而贾谊深感愧疚,也非常自责。

  汉文帝虽痛失爱子,但他仁慈宽厚,并未遣责和加罪于贾谊。想不到,一代文学家、政论家的贾谊放不下,终因郁郁寡欢过度而亡,享年33岁。

  再复述一下“毛岸英朝鲜之死”的现实: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时任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和俄语翻译的毛岸英正在作战室内忘我工作。

  突然间响起警报,有四架美军机呼啸而过,投下百八十颗凝固燃油弹。一时间火海冲天,来不及转移的毛岸英和高踹欣两同志壮烈牺牲!

  事后,作为赴朝志愿军总司令的彭总,其内心是痛苦的,也非常自责的。想不到伟人却隐忍哀痛,很宽厚地对彭总说:

  “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我们理解伟人诗《七绝.贾谊》之所在:

  伟人爱阅历史,他很欣赏贾谊的才华,也为他因“梁马坠马”之事付出了生命代价而惋惜。于是乎,他专门为贾谊赋诗一首:

  贾生才调世无论,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虽然此诗没有一个准确的写作时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所有诗集的注释皆为“创作于建国后”。考虑到建国初建形势之复杂性,他的此诗创作可能在朝鲜战争胜利后。

  综上所述,理解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宽广胸怀。他借贾谊之伤来自劝并告诉所有跟岸英一起工作的同志们,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要释怀再奋起!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提起毛主席这三个字人们都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有整个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三个字往往和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众人皆知毛主席的在诗词书法上面的造诣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国人。

  先生曾经有这样一句诗,那就是“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句诗又是依托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意境呢?

  首先与我国历史上的贾谊还有相当的渊源,在毛主席见到自己的好友罗章龙,当时毛主席还处于青年时代,他便在赠送罗章龙的诗句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诗句一方面表达了对待自己好友的才华的赞赏之情,又表达了一种对待当时的时局使人的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感情。

  对于历史中的才子贾谊,毛主席既有惋惜才华的一面,又对他的才华有一种肯定的态度。在我们国家建国之后,毛主席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写下关于贾谊的诗。在一首《七绝·贾谊》中,作者这样说到: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在诗中提到“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这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贾生就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其少年地时候天资聪颖,文采敏捷而被人们熟知。虽然年纪轻轻,可是才华展露无疑,年近21岁的贾谊就被汉文帝封了博士。

  贾谊当时颇有远见,学识渊博,针对当时朝中发生的利弊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所以他提出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朝廷其实是一个暗潮涌动的利益集合体,凡是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秩序,那么势必要对旧的利益集团有一个冲击。在他提出自己的改革措施的时候受到周勃、灌婴等权臣的抵制。在种种因素之下,他当时的政治见解没有被当时的皇上所采纳,反而对当时的皇帝开始疏远,官阶下降到太傅。

  贾谊在离开京城的途中诗兴大发,写下来了著名的《吊屈原赋》。主演写了屈原不畏强权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而被权贵排挤的事情。这首著名的《吊屈原赋》与后来的诗词紧密相关。

  因为贾谊的才华过人,他走了三年之后,汉文帝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和他谈经论道的人,于是他讲贾谊招了回去,两个人相见甚欢,彻夜未眠。但是在政治上贾谊并没有被重用,被安排在周边的商丘一带。后来在贾谊在与梁怀王一起觐见皇帝的时候,梁怀王不小心掉下马摔死了。贾谊对此事感到非常自责,于是他就彻夜难眠,最后因为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不能自拔而死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受不了了所以就轻视了自己的生命了。

  毛主席的诗中透露着对古代人的军臣之间愚忠的批判,虽然皇室家族身份尊贵,但是你已经尽力了,人有旦夕祸福,谁能保证谁还不出意外呢?虽然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也充满了深深地同情,天生的一个才子就这样的因为心理原因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对于贾谊的才华还是深深地欣赏,他高度评价了贾谊的《治安策》。认为这是当时西汉时期最好的对当时的时政的解读。凭借着毛主席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这可谓是相当“昂贵”的评价了。

  在普通人看来,大人物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曹操就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其实不然,真正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深情的。

  是最重感情的革命家,在他的诗词里,感情无处不在。

  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与元九书》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生不仅博览群书,也广读古诗,他一生写诗很多,到处洋溢着人间真情。

  有对人民的赞美歌颂之情,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有对爱人的怀念之情,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有对同窗好友因病夭亡的同哀悼之情,如\"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有对人民的爱怜之情,如\"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有对朋友分手的惋惜之情,如\"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也有对敌人的鄙视之情,如\"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儿女英雄传》有云:\"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革命者比任何人都懂感情,重人情。

  贾谊是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一生坎坷。他才华横溢,曾经做过汉文帝第四个儿子,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在辅导皇子期间,梁怀王游玩不慎坠马而亡。

  当时汉文帝痛失爱子,肯定非常悲哀,但是他对贾谊很宽厚,很理解,并没有因此而加罪于他,也没有丝毫责怪。

  可是贾谊却放不下,一直为此而愧疚、自责,郁郁寡欢,最后哀伤过度而死,年仅33岁。

  对贾谊的才华非常欣赏,对他的遭遇也非常惋惜,为他专门写了这首《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首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所有诗集的注释都说是\"创作于建国后\"。考虑到60年代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诗词大多创作于60年代之前,这首诗应该是建国后不久创作的。

  是为革命作出贡献最大的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6位亲人:

  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

  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

  1935年,胞弟毛泽覃牺牲,时年30岁。

  1943年,胞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

  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

  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

  正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对此,任何一个人都会痛心疾首。最叫人痛心的,是毛岸英的牺牲。

  1950年11月25日上午,主席的长子、时任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的毛岸英,正在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里忘我工作的时候,突然响起防空警报,有4架美军战机呼啸而来,向作战室投下炸弹。

  伴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木屋瞬间烈焰冲天,成了一片火海,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壮烈牺牲。

  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下来了。掉下来以后,房子是一片火海。

  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专门向作了汇报。电报全文100个字: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但是这封短短的电报,彭德怀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可见,彭总是非常难过,非常自责的。

  周恩来深知此事对的打击,所以他没有敢及时把电报送达。直到一个多月(1951年元旦)后,他才将电报报送,并附信说:\"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

  可见,彭总是非常难过,非常自责的。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并没有一句责怪。

  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内心是非常悲痛的。

  1951年3月3日,在百忙中,曾经出去静养了一段日子,地点是石家庄,住在当时石家庄市郊的石家庄保育院。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既是自劝,也是告诉所有跟毛岸英一起工作的同志,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彰显出他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考虑到建国不久就爆发了朝鲜战争,这首《七绝·贾谊》,应该是写于朝鲜战争之后。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既是自劝,也是告诉所有跟毛岸英一起工作的同志,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显出了他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