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他人生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综合体现。背水一战又细分为以下三战是逐步展开的:情报战,神经战,心理战。

  一,情报战

  刘邦起兵讨伐项羽的时候,赵王是站队在项羽这边的。于是,刘邦派韩信和张耳一起领军攻打赵国。赵王派心腹大将陈余率近20万大军迎战,陈余在战略要地井陉口安营扎寨。以逸待劳,等待汉军的到来。

  陈余军中有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叫李左车,他向陈余建议:*韩信最近打了很多胜仗,锐气很盛,现在又和张耳合兵一起来攻打我国,我军应该避开汉军的锋芒。汉军千里而来,他们的粮草一定跟不上。井陉口的道路很窄,行军的速度肯定很慢,军需粮草也会远远的落在后面。请你给我3万军队,我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的粮道。将军在这死守,不要和汉军交战。汉军前进不能交战,后退,又有我的大军阻挡,不出十日,韩信和张耳就不战自败。请将军采纳我的计谋,否则,我们是没有把握取胜的*。陈余是个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经常自称是仁义之师,打仗从不用阴谋诡计。他说:*兵法上说军队人数是敌人的十倍就可以包围敌军了,如果是敌人的两倍就能作战。现在韩信率领不到一万人的军队长途跋涉跑了上千里来攻打我国。我军拒绝和汉军交战,以后比汉军更强大的敌人来了怎么办?各路诸侯会看不起我国的,以后都会来欺负我国的*。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建议。

  韩信在攻打赵国的前一个月,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化妆成普通的老百姓,到赵军的军营附近和赵军接处,收集赵国军队的情报。他听说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高兴地说:*是天助我也*,率兵急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二,神经战

  汉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安营扎寨的当天夜里,韩信把将士们叫醒,挑出2000名精锐的骑兵,每个人手里拿一面红旗,从小路绕到敌军营寨的后面。韩信对他们说:*赵国的军队见我率领的军队离开后一定会全军出动,你们从进赵军的营地,把赵军的军旗都换上我军的*。韩信命令传令兵们:今天歼灭赵国的军队后,我军杀猪宰羊,还有美酒佳肴,请将士们喝酒吃肉!*大家都不相信,但是表面上都响应。韩信率领一万大军,渡河而去,背对着河水安营扎寨。赵国军队的将士们看到后都哈哈大笑,都认为韩信是徒有虚名,这样的排兵布阵不等于把羊放进狼群吗?等于白白的送死。赵军官兵们原先绷紧的神经都放松了,都认为韩信率领的汉军不足为虑。

  三,心理战

  天亮后,韩信率领汉军直扑井陉口,韩信号令传令兵们给汉军各个大营喊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后退就得被河水都淹死,我们维一的出路就是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打败赵军才是我们的维一活路*。汉军的将士们听到后,都向猛虎一般冲向赵军的大营,赵军打开营寨应战,双方激烈的撕杀起来。打了很久,韩信和张耳诈败开始撤退了,把部队引到水边的大营。驻扎在水边的部队前来增援,和赵军又互相的撕杀成一团。赵军的大军是杀红了眼,大军全部冲杀出营寨。这个时候韩信事先布署好的2000骑兵突然杀尽赵军的大营,把赵军的军旗全部换上了汉军的军旗并且都大声的高喊。赵军将士们回头一看,军营里都是汉军的军旗,知道自己的老巢被战领了,汉军的主力援军杀过来了。顿时大乱,再也无心恋战了,粉纷逃跑了,赵军的军官们斩杀了很多逃跑的士兵们,也没有能阻拦住士兵们逃跑。汉军们是前后夹击,赵军主帅陈余也被乱箭射死,赵王是稀里糊涂的当了俘虏。

  韩信下令生擒李左车者赏千金,不久就有士兵们押着李左车来领赏了。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还恭恭敬敬的让李左车做上座。

  在全军的庆功宴上,有个喝得醉眼朦胧的军官问韩信:*兵法上说扎营要背对山岭,面朝江河。而这次大将军却背道而驰,却取胜了,是什么原因呢?*韩信看了看他说:*在这种敌人是我数十倍的情况下,如果不把部队放在死亡的境地下,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的话,那就全部逃跑了,还能打赢吗?*大家一听都非常的佩服韩信的奇葩用兵。

  后来,韩信在李左车的帮助下,又打了很多的大胜仗。

  当然历史上最成功的有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失败的案例三国马谡的*失街亭*。

  “背水一战”,“拔旗易帜”这两个成语,妇孺皆知。由此,韩信被无数人所膜拜,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家。千年之后,再来看“背水一战”,它应该不完全是韩信的聪慧,更多应该是历史上的巧合,韩信碰到了这次机遇,使它成了历史孤例,无法重复。

  首先,一般认为韩信领的新兵三万,“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不行。其实我国古代的军事编制都是老兵带新兵,韩信军中也有上千的老兵充当着基层的干部,否则军令难以通畅。

  “汉王入关时,将士多东归亡去”。可见招募新兵多是秦人,他们有征战各国的心理素质。韩信以三万对二十万,部队没有出现恐惧心理,大面积溃逃,就说明韩信带领的军队战斗力不差,而且很能打。

  其次,秦多年,刘邦入关中时的约法三章天下共知,所以民心倾向刘邦。

  再看赵军,将士对赵王用陈馀为帅就有不满。谋士李左车对地势军情的分析,可以说是缜密入理,可陈馀就是不听,可谓失于理智。两军交战,陈馀不坐镇全盘指挥,却披挂整齐上阵厮杀,失去了权位。

  再则,张耳在韩信军中受到礼遇,他与赵军将校自然有交往,会有私通接纳的事。不然“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井陉之道,不利于骑兵冲杀的情况下两千汉军骑兵怎么能通过关隘呢?合理的解释只有,赵军营中有人接应,里应外合拔营易帜。说明赵军战前已是军心向背,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战斗中,韩信先遣一万军背水列阵,直到陈馀大军全面扑来,才投入战斗。赵军从关前追击汉军,到背水阵时已经疲惫不堪了。山地又难以展开,后面大军无法前进,尸体成了阻挡前进的障碍。

  而背水的汉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使赵军大面积死伤混乱。并且此时赵军的大本营都换了汉军的旗帜,形成前后夹击的事态,这才有了赵军被彻底击溃的一幕。

  陈馀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多年带兵的敏锐还该有的。如果,后面只是汉军两千士兵冲击,显然不足为惧,赵军人马众多,完全可以后队转身一两万人对付汉军。用人海战术困死汉军。

  可见,陈馀亲自出站,留守的赵军无人震慑,汉军骑兵一冲击,多数人是投了汉军,一起杀向陈馀的背后了。

  井陉之战应该是韩信主导的攻心,攻城,攻战三结合战术模式。以攻心为上,使赵军溃败,之后又扩大效果,一举歼灭了赵军。

  最后,我们在膜拜韩信的同时,不应贬低他的对手。陈馀带兵多年,战前能不部署各军的任务吗?他难道不知道井陉之道大军难以展开,还倾巢出动?他亲自出战,难道不安排留守兵团?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陈馀是个十足的大草包,那“背水一战”还能称作历史上的经典之战吗?

  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领汉军北取魏国。在胜利后,韩信向刘邦建言,说自己率领一部分兵力向北发展,从侧翼向项羽进行包抄,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言,给了他三万汉军,让他进军中国北方。韩信先打下了代国,在井陉之战中,他采取了背水阵,打败了赵军主力,一举平定了赵国。韩信的背水一战也因此载入了史册,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韩信的背水一战确实是他的首创,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战例,可象他这样有意识的采取背水阵的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他取得胜利后,他的手下将领对这一仗提出疑义。他们向韩信问道,“兵法说布阵要右边依托山陵,前面要凭借水泽,可是将军你反其道而行之,摆下了背水阵,还说破了赵军再会餐,我们都感觉不服气。但是今天居然依靠这个背水阵打了胜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韩信的回答:

  (韩)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们从韩信的这段话可以看到,他的背水阵的精髓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就不必拘泥于这个形式。韩信之所以要布下背水阵,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韩信的用兵水平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在当时,他能够用没有多少训练的新兵就打下了魏国和代国,就可见一斑了。

  而陈余此人,在历史上也不是庸才。他和张耳本是故交,在性格能力上,他要比张耳强得多。后来因为名利两人反目成仇,可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他是第一个起来反抗项羽的,也是凭自己的能力再造赵国的人。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他不比韩信差。

  韩信北上的时候,跟刘邦才要了三万人。等打下代国,刘邦就把兵力陆续调回正面防线。所以,史书上说韩信率领数万人马,也不会比三万多多少。陈余说韩信率领数万人马,实际上只有数千,虽然对韩信比较蔑视,但是军队的数量确实不会太多。

  而陈余率领的是赵国的倾国兵力,名义上由赵王亲自统帅。在史书上记载号称二十万。从李左车和陈余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左车要求去截断韩信粮道的兵力就要求了三万。从这里来看,陈余的兵力应该是韩信的四到五倍。

  由于双方的作战指挥能力相当,那么如果双方采取正面硬拼的形式,就要看双方军队的数量了。而韩信的军队数量远比陈余的少,那么正面作战,韩信必败无疑。

  因此,韩信采取了兵法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策略。他决定以一部分主力吸引陈余的主力,而派出一支精锐的部队奇袭陈余的大本营。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摆出了背水阵。

  在这个眼看胜利唾手可得的形势下,陈余果然上当,将所有的兵力全部投入进攻韩信的背水阵。而韩信的奇袭部队趁机攻占了陈余的大本营,更换了赵军的旗帜,造成了大军占领陈余大营的假象。

  当赵军攻打韩信背水阵不克的情况下,想要回营的时候,发现军营的旗帜已经换成了汉帜。结果以为自己陷入了前后夹击的局面,军心大乱。韩信趁势猛攻,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我们可以看到,在井陉之战中,要想取得胜利,韩信的正面部队必须要吸引陈余的主力,并且还要支撑足够的时间。一方面是为奇袭部队创造条件,一方面是保证自己的主力不被歼灭。

  韩信的部队不是象史书中说的那么孬弱,但是,在这些部队中,精锐的老兵还是占少数的。大部分还是些新征集的兵员。为了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就只能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

  韩信把部队布阵为背水之阵,就有效的防止了部队的逃跑,为了生存下去,士兵们只有拼死作战。在韩信的老兵带领下,韩信的军队爆发了超常的战斗力。虽然陈余的兵力占优势,但是也不能消灭韩信的军队。这就给韩信的奇袭部队创造了战机,并导致了战役的胜利。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韩信背水之战的战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抓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髓,取得了良好的战果。

  就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率领的楚军去救援赵国,在巨鹿之战中,就提前上演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幕。在当时,秦军在章邯的指挥下,多次打败各地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他以优势兵力围攻赵国,其他各路救援赵国的援军都不敢上前交战。

  在这个时候,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赶到。他在敌前渡河,与秦军交战。这个时候,项羽的楚军就是处于向敌背水的形势。项羽面对优势的秦军,毫不惧怕。他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史书上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这一幕,肯定给当时还是项羽部下的韩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正是这一幕给了韩信以启发,创造了背水一战的战例。

  韩信凭借着背水一战的战例,登上了名将的殿堂。这个战例,有着前人的经验积累,也有着韩信的匠心独运。正是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创造,才有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当时,当年前辈们那“背水一战”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凭借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和“背水一战”的精神,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干事创业,走向成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韩信,淮阴人,西汉的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于是,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表面看似死地,实则固若金汤。这种诱敌深入的战略加上对地形的充分运用,成就了背水一战。并且,韩信对部队的驾驭力也是高超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换一般人还未求生,部队早就溃散了。韩信在如此大劣势下统御还是非精兵,不仅没溃败慌乱,居然能死战力战。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韩信高超军事能力的体现,是结合自身情况,战场形势,敌军特点做出的准确判断。

  在作战前,韩信已经派人暗中了解赵国高层的一举一动。即使像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这样的事,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在整个战役部署中,韩信始终成竹在胸,对敌我双方形势有着极其精准的掌握。韩信带领的汉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宿营。

  在晚上,他挑选两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抄小路隐蔽观察赵军。并与他们约定说,赵军看到我军逃跑,必定全营出动追逐我们,你们趁机冲入赵军营中,拔去赵军旗帜,插上我们旗帜。然后,韩信又派遣一万人先走,到井陉口背水列阵。

  天亮后,韩信带领军队大张旗鼓经过井陉口,这时赵军迎击汉军。两军作战很久,韩信假装战败,带领军队逃到河边背水列阵的汉军军营。汇合河边部队,共同抵抗赵军。这时,汉军看到已经再没有退路,于是个个以一当十,拼死抵抗。而赵军不得不倾巢而出,全力进攻韩信。但这时韩信的伏兵显出作用,他们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趁机进入赵营,换上了汉军旗帜。

  这时作战中的赵军见久久不能取胜,想要收兵回营,但自己营垒已经插满汉军旗帜。士兵们认为赵国的大将都已经被擒,于是再无作战之心,纷纷逃跑。韩信就在这时发动反攻,一战而胜,还杀死了赵军主将陈余,擒获赵王歇。

  事后,韩信对此战进行分析,兵法说,困于死地而后生,处于亡地而后存。当时韩信所带的精锐部队,被刘邦抽调至荥阳前线,与项羽对峙,留给他的只是老弱病残和新招募士兵,如果不把他们放到死地,逼迫人人各自作战,在赵军强大压力下,必然四散逃命。其实,韩信没说的,战前两千伏兵趁机夺取赵军营垒,更是给赵军心理上关键一击,打击了赵军的斗志,缓解了正面作战的压力,为韩信最终取得胜利。

  所以,韩信的背水一战绝非侥幸所致,他的原老板项羽在灭秦中破釜沉舟,与韩信背水一战有相通之处,但无疑韩信的措施要更全面。特别是之前的“拔旗易帜”,更是取胜的关键一环,与背水一战,环环相扣,把死地变成了活地。而之后,三国马谡想要复制韩信背水一战的战例,却不考虑韩信之前的“拔旗易帜”,最终死地而无法后生。

  一说到韩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战”。确实,“背水一战”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操作,里面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战术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从韩信用了“背水一战”之后,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败。

  (背水一战)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是失败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马谡失街亭)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赌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性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项羽)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诱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诱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太平天国史》等)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韩信用兵,确实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此基础上,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指挥才能,巧用兵法,大胆创新,最终取得了背水一战的伟大胜利。

  背水一战胜利后,众将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向韩信表示祝贺。但对他如此排兵布阵仍是满腹狐疑,于是众将带着钦佩而又疑惑的口吻向韩信请教胜利的原因:“在兵法中,人们行军布阵往往是选择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而此次做战将军却反令我们背水列阵,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面对众将的疑惑,韩信从理论到实际,自信而又不失精辟的对背水一战做了个战后总结: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总结中,韩信巧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兵法依据,针对汉军的实际情况,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将孙子强调的“先存后生”原则,更改为“先生后存”,更加强调“生”为本,这是韩信灵活运用兵法的聪慧体现,因为汉军此时有汉军的难处。

  △韩信剧照

  1.汉军此次参战部队多为新招幕来的新兵,由于没有时间加以训练,就如同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

  2.在如此情况下,韩信“先生后存”,将全体将士置之死地,使他们为保住性命唯有奋死拼杀,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是根本无法取胜的。

  所以韩信在背水一战的战法,虽来自孙子兵法,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兵法,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与大胆创新,体现了韩信用兵的聪明智慧,使诸将连连称颂,自叹不如。

  上文说了,韩信此战所运用的兵法来自《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是其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与大胆创新,那么在韩信以前,有人运用过此战术吗?

  方城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在韩信以前,甚至与他同时代,都有人运用过此战法,只不过在具体运用上有所不同而已。

  1.战国时期,由赵国赵奢所提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可以看成是类似于背水一战性质的战役。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国攻打韩国阏与。赵王召廉颇问“可救乎?”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赵王又召乐乘问,乐乘回答的和廉颇差不多。心有不甘的赵王再召赵奢问,赵奢坚定的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臂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

  △赵奢剧照

  赵王于是就派赵奢率军救韩,在阏与将秦军打的大败,赵奢因功被授予马服君。

  此战与背水一战的兵法精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置之死地而后存的用兵原理。

  2.与韩信同时期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击败强大的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羽为救赵国,解邯郸之围。下令全军只带上三天的干粮,把全部军帐烧毁、锅碗全部砸破,然后率军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以表战斗到底的决死之心。

  结果楚军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大败秦军。此时我们问答的主角韩信,也身居其中,追随项羽与秦军拼死撕杀,气势如虹。

  所以巨鹿之战与背水之战,完全是一个路数,只不过项羽比韩信稍缺点谋略,全凭自身勇力,打赢了这场令人匪夷所思的战役。而反观韩信,则有勇有谋,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与总结战争经验的兵圣。

  △项羽剧照

  以上方城回答了题主有关韩信全凭自己的聪明智慧,打赢背水一战的相关事例,以及此种战法在历史上并非孤例的问题,下面方城不妨在引申一下此战法在历史上被别人所效仿的失败战例,以此来更好的说明韩信在军事上的聪明才智,权当是题外话。

  在大家所熟悉的三国鼎立时期,就有两位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结果南辕北辙,造成重大损失的名人名将。

  1.魏将徐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结果弄巧成拙,大败而归。

  在三国志中,曹操被赵云的“空营计”所败,恼羞成怒,派出自己身边有着“周亚夫”之美誉的大将徐晃进攻蜀军。徐晃不听别将劝告,决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在汉水背水扎营,结果弄巧成拙,被蜀军打的大败而归。

  因为徐晃没有整明白,韩信背水一战,以弱胜强,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首先,韩信提前派出二千奇兵,爬山路绕到赵军大营两侧埋伏,只等赵军倾巢出动,追击汉军时,乘虚杀入赵营,拔旗易帜。

  ??其次,韩信先派出一万先头部队渡过河去摆开阵式,并对率队的将领说“赵军在没有看到汉军主将的旗帜时,是不会贸然出击的。”就在赵军观望之时,韩信、张耳分率两军从两侧渡过河去,等到赵军看到韩信的旗帜发起冲击时,韩信、张耳返身退回原先渡过河去的先头部队阵中。汉军三路会合,同仇敌忾,与赵军展开激烈搏杀,正在此时,预先埋伏的汉军乘虚攻入赵军大营,拔旗易帜。赵军不明就里,阵脚大乱,结果被汉军打的大败,四散溃逃。

  而徐晃没有理解背水一战的精要,东施效颦,结果大败而归。

  △徐晃剧照

  2.马谡自以为是,失守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识人不明,重用马谡,派他领兵驻守街亭。结果马谡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和王平的劝告,擅自将兵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山上。还美其名曰,居高临下,乘势出击,上上策也。

  结果被魏军大将张郃包围在没有水源的山上,本想居高临下,乘势出击,却被魏军强弓硬弩射杀无数。时间一长,人马皆都饥渴难耐,蜀军不战自溃。

  由于马谡自以为是,喜好纸上谈兵,更本不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一基本用兵要务,而是生搬硬套兵法典籍,结果丢了性命又折兵,被世人所耻笑。

  △马谡剧照

  虽然韩信之前,有赵奢,同时期有项羽,都打出了类似背水一战的战例,但在韩信之后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却再也没有人能够效仿韩信,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背水一战,由此可见韩信的不可复制性,正如开篇孙子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参考资料:《史记》、《孙子兵法》

  韩信背水一战,即是聪慧又是巧合,还有无奈。

  韩信的部队被刘邦带走,韩信被迫从市井招募新兵三万,驱市民而战,新兵训练不足,装备落后且不全,还要攻打赵国都城,而赵军号称二十万。

  韩信兵分三路,五千伏兵待敌溃退时伏击,五千士兵待赵军主力出城后穿赵军服装诱开城门夺城。

  韩信亲率两万大军与敌决战。战争伊始,韩信军逐渐不支,被迫后退,当退到河边时,无路可退,韩信紧急动员:退亦死,战或有生机!

  这些市井之徒,在生死存亡之际,爆发了小宇宙,居然击退了赵军。

  赵军且战且退,好不容易摆脱了韩信,半路又遇到伏击,丢盔卸甲无数。

  赵军逃到都城,又遭到城上的一阵箭雨,抬头一看,原来旗帜己换。后面追兵己至,赵军再无斗志,只得四散奔逃。

  韩信的背水一战,堪称经典,有运气的成份,是韩信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后人很难效仿。

  背水一战违背了《孙子兵法》。但是,用兵之法,存乎一心。若把韩信换成孙武,恐怕也会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既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又能够极大地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 ,绝不能仅以“聪慧”或“巧合”就囊括了,它必是多方因素的组合 。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战术在我国古代战争中,运用得很多,绝不只是孤例。只是成功或者失败 ,那就要看指挥者去如何运用了。

  我们就举四个战例来分析一下 。

  一,背水一战,首先就得有“士气”,不然,早就作鸟兽状逃散了。

  此前,韩信已经率军渡过了黄河 ,抓获了魏豹,收复魏地,设为河东郡。接着又与张耳会合,击败代国, 活捉了夏说 ,血洗阏与。此乃锐气正盛,势不可挡。

  二,背水一战,必定是敌方占据有利地形、地势,而己方别无选择 。不然, 这也就违背了战争要占据有利地形的作战原则 。

  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先要突破 “井陉口”。井陉口为狭道,两辆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保持完整的队列,行军的队伍会排成数百里 。

  而赵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建造了阵营。

  三,背水一战,也不能凭蛮勇,需利用对方的战略失误。

  广武君认为,汉军通过井陉口,运送粮草的队伍必然会远远地抛在队伍之后 。请求成安君分派自己一支队伍,去截断其粮道。成安君则坚壁清野,拒不迎战。不出十天,汉军必不耐疲饿。然后再图进攻,必获大胜。

  但成安君偏偏是一个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读书人,主张正义的军队不能用欺骗和不正当的手段 。成安君好面子,认为这样不光彩,于是拒绝了广武君的建议,而采取正面迎击的战术。

  四,背水一战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是激励士气。

  当时在井陉口集结的赵军,多达二十万,而韩信与张耳合兵后,也才只有数万 。而这数万人中,还有不少是街肆市井的百姓,有许多还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 。这些人还没有作线经验, 甚至没有打仗的勇气 ,有可能会夺路而逃。

  背水一战 ,就是不给他们留下生路,没有退路 。后方是河道,前方是敌军, 还不如拚死一战。

  五,背水一战,还需要有作战的智慧和策略。

  韩信故意摆出背靠河水的阵势,然后向赵军进攻,又假装失败,逃回河边的阵地。果然赵军上当,全军出动,冲杀过来。

  其实韩信早已另派两千轻装骑兵,每人各拿一面红旗 ,从隐蔽的小道上山,绕到了赵军军营的后面 。

  他们看到赵军营垒此时已经空虚 ,并砍掉了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 。赵军以为己方将领全部被俘,阵地已失,大吃一惊,于是军中大乱 ,纷纷逃跑。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斩杀了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①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项羽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有相似之处。

  一,项羽在渡漳河与王离决战前,士气正盛。

  宋义怯战,四十六天军队不向前推行。项羽斩杀宋义,名扬诸侯,威震楚国。

  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项羽渡过漳河后,凿沉全部船只,砸破全部锅碗(这也就是“破釜沉舟”典故的由来 ),销毁全部军帐,只带上三天的干粮 ,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 ,绝无退还之心。

  ②淝水之战,东晋锁定胜局。

  淝水之战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的相似之处在于 :

  一,东晋在决战前,已有战果激励士气。刘牢之斩杀秦将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并折损前秦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 ,取得了洛涧大捷。又派部队阻断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部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二,令敌军阵脚自乱,然后前后夹击。

  当前秦军后移时,东晋军队渡水突击。绕到秦军阵后的朱序大喊:“前线的秦军已经失败了”。秦军顿时阵列大乱,四散而逃。东晋军队随即全军出动,前后夹击,大败前秦军。

  马谡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信誓旦旦能守住街亭。

  到了街亭后,却见一独山,四面皆不相连。王平认为山峰不可独守,宜伐木为栅,筑起城垣,屯兵当道。况且若司马懿四面围困,断绝汲水之道,蜀军将不战自乱。

  马谡不听,既不建木栅,也不考虑汲水,反而认为此乃天险。于是不做任何准备 ,并套用孙子兵法里面的“置之死后而后生” ,教训王平,认为若被魏军所围困,蜀军必士气旺盛,俯冲下山,以一当十,杀魏军片甲不留。

  谁知司马懿率军围山、断绝蜀军汲水之道后,蜀兵见魏兵漫山遍野,队伍甚是严整,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司马懿又放火烧山。在无水和山火的情况下,蜀军大乱,大开寨门,向魏军投降。马谡只得率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失去了街亭这个军事要地。

  《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又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凡事岂能因循不变?背水一战,本来就是将己方置于危险境地,如若没有克敌制胜的计谋 ,而仅仅凭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那只会招来全军覆灭的结果 。

  所以,背水一战,若运用得当,则可出奇制胜,成为美谈 。反之,则犹如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

  我想问问马谡,你将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吗?迂腐!

  激将法,对方兵力出动,后方空虚,乱其阵势,以少胜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