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以和氏璧(传国玉玺)为线索纪录历史?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讲的是蔺相如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替赵国保住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然而,和氏璧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并且从赵国又夺回了那块和氏璧秦王自称始皇帝登基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千秋功勋特地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并且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如何以和氏璧(传国玉玺)为线索纪录历史?

  传国玉玺外部蟠龙盘踞张牙舞爪,是皇帝独尊的无上权威的体现。

  自秦始皇后传国玉玺开始碾转流传历代帝王都奉为神物,为了他费尽心机。

  然而,除了传国玉玺的历史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流传过程中时隐时现,并且到现在仍然下落不明。

  据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之时,突然风浪四起,秦始皇的船有被打翻的危险,秦始皇将玉玺抛入湖中,以此祭祀水神。

  八年之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上,对始皇帝侍从说请将慈禧还给祖龙,说完就消失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秦始皇手中。

  秦末刘邦率兵攻入咸阳之时,秦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刘邦登基之后称其为“汉传国玺”。西汉末王莽篡权,逼迫掌管玉玺的孝元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扔在地上,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金子补全。

  王莽政权被推翻之后,玉玺又回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叛乱之时,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后发现玉玺失踪,后来孙坚在洛阳城南的井中打捞了一具女尸体,从她的锦囊当中发现了传国玉玺,从此之后,孙坚做起了皇帝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告密,袁绍得知之后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到了汉献帝手里。

  三国鼎立之时,玉玺属于魏国,晋统一三国之后得到了玉玺,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的动乱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踱来踱去晋怀帝永嘉五年,玉玺归前赵刘聪所有,东晋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不久后,赵大将冉闵杀了石鉴自立将玉玺夺得,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溪,被投入栖霞寺中后被寺僧捞回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时期,朱温篡唐之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传过玉玺是天命所归,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玉玺屡有发生如宋绍圣三年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之中从地下挖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的玉玺后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位官员考证认为是真的传国玉玺,然而后世考证认为这是蔡京等人欺骗皇帝的把戏。

  明弘治13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中得到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献给孝宗皇帝,另外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玉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得到,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后却被乾隆皇帝认为是赝品。

  所以玉玺真真假假实难断定。

  我是爱好历史的上班族希望大家留言讨论点赞关注。

  

如何以和氏璧(传国玉玺)为线索纪录历史?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没关系。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没关系。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没关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玉璧是啥样子的?

  (战国谷纹玉璧,藏于国家博物馆,直径15.6厘米, 孔径5.9厘米, 厚0.8厘米)

  这是典型的战国玉璧,厚度不到1厘米。其实看战国玉璧,厚度都是在1厘米左右,没有哪个跟烙饼一样厚的。和氏璧想来也差不多。

  印玺是啥样子的?

  (汉代皇后玺,藏于陕西博物馆,推测可能是吕后之玺。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这应该是秦汉时印玺的普遍尺寸,因为史料记载,当时印玺皆“方寸”,也就是说都是一寸大小,秦汉时1寸相当于现在2.3厘米。

  事实上,对于传国玉玺,最可靠的说法,就是说这个印玺是用陕西本地的蓝田玉制成的。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宋书》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唐初在编写《晋书》的时候也指出:“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其实,在历代正史、严肃的史学著作如《汉旧仪》、《唐六典》中,都明确说明传国玺是蓝田玉。只有在一些八卦著作中才说它是和氏璧改造的。

  和氏璧改传国玺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甚广,主要是唐朝张守节在注释《史记》时,听信了北魏的崔浩的话,崔浩曾经说“李斯磨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玺”,这显然是一个八卦,没有根据。但张守节信以为真,居然写进了《史记正义》,从此才流毒深远。

  事实上,想一想玉璧的样子和尺寸,再看一看印玺的样子和尺寸,就知道玉璧怎么可能改成玉玺。

  传国玺为蓝田玉,见于《晋书》、《宋书》、《明史》等正史,同时见于《汉旧仪》、《唐六典》等专著,其权威性极高。同时,《宋书》作于南朝,《晋书》、《唐六典》作于唐朝,当时传国玺尚存,这些书的作者如沈约、魏征、李林甫,都是能亲眼见到传国玺的高官,他们的记述必然 更加可信。尤其是《唐六典》,本身就是唐代行政法典,是极其严肃的法律著作,其考证当更加严密。

  结语:

  而所谓和氏璧所制说法,只见于个人著述,其中不乏闻风言事的。何者可信一目了然的事情。所以,传国玺当为蓝田玉无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以和氏璧(传国玉玺)为线索纪录历史?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