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特洛伊木马效应?

  氯膦酸二钠(Clodronate)作为治疗溶骨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成分,本身无毒。静脉给予游离氯膦酸二钠后,开始的半衰期为2小时,随后半衰期逐渐缩短,在48小时内80%药物以原形随尿排出。同时,游离氯膦酸盐也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层而直接进入细胞内。

  脂质体(如果是由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制备)也没有毒性,是一种理想的运输载体和包封载体。脂质双层的封闭囊泡结构,一方面可以运载效应分子,另一方面可以与细胞膜融合,将效应分子递送到细胞内。

  游离氯膦酸二钠和脂质体属性互补,脂质体包裹氯膦酸二钠后,不易通过脂质体的磷脂双层逸出,而脂质体易被内皮网状系统(ERS)迅速吞噬。这意味着氯膦酸二钠一旦使用脂质体作为“特洛伊木马”送到吞噬细胞中,就不会从细胞中逃逸出来。在巨噬细胞溶酶体磷脂酶的作用下,脂质体的双层结构被泡坏(“木马”打开),溶解在脂质体双层之间的水性区室中的氯膦酸二钠被释放到细胞中,氯膦酸盐在细胞内积累,并且在超过阈值浓度后,细胞被不可逆地损伤而凋亡,从而起到清除吞噬“木马”的巨噬细胞(J.Immunol.Meth.193:93-99,1996)。这种方法,包裹有氯膦酸二钠的脂质体被用作细胞内引入和积累效应分子的“特洛伊木马”,称为“特洛伊木马策略”。

  特洛伊木马,在计算机领域中指的是一种后门程序,是黑客用来盗取其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是远程控制对方的计算机而加壳制作,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传播或者骗取目标用户执行该程序,以达到盗取密码等各种数据资料等目的。与病毒相似,木马程序有很强的隐秘性,随操作系统启动而启动。

  特洛伊木马的由来

  “木马”这一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特洛伊木马。攻城的希腊联军佯装撤退后留下一只木马,特洛伊人将其当作战利品带回城内。当特洛伊人为胜利而庆祝时,从木马中出来了一队希腊兵,它们悄悄打开城门,放进了城外的军队,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计算机中所说的木马与病毒一样也是一种有害的程序,其特征与特洛伊木马一样具有伪装性,看起来挺好的,却会在用户不经意间,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或窃取数据,特别是用户的各种账户及口令等重要且需要保密的信息,甚至控制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当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非中和抗体不能抑制病毒感染,反而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时,这种现象就叫做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科学家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特洛伊木马”。

  而当与病毒结合并阻止感染的中和抗体水平低到不能防御再次感染时,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也会发生。

  特洛伊木马,抗菌药学说之一。

  

特洛伊木马效应?

  吞噬细胞能摄取高浓度阿奇霉素,并转运至感染部位,在感染靶组织释放药物,从而产生了抗菌药与吞噬细胞的协同杀菌作用,并极大提高了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该效应也称“特洛伊木马现象”。

  抗菌药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是抗菌药产生PAE效应公认的学说之一。PALE指细菌与高浓度抗菌药接触后,菌体发生变形,更容易被吞噬细胞识别与杀伤。

  多数抗菌药在常规用药时,因药物浓度高于抑菌浓度,不存在PALE效应。而阿奇霉素无论是在高于或低于MIC时,均能促进吞噬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理吞噬作用。

  随着PAE效应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的抗菌活性呈现明显的PAE,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杀菌浓度(MBC)或MIC时,由于高浓度所产生PAE效应使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并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产生与白细胞吞噬作用相协同的杀菌作用(发挥类溶酶体作用)。

  高组织浓度以及吞噬细胞在感染组织持续释放药物等特性,使得阿奇霉素在药代动力学上有别于其他传统抗菌药,从而在有效保证抗菌疗效的同时,缩短抗菌药暴露时间。

  

特洛伊木马效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特洛伊木马效应?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