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什么有的人年龄不大辈分很高

  我老公就是年纪不大在大家族中辈分却很大的人,记得刚刚结婚回到他老家的时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人进门就叫他大叔,叫我大婶子,当时确实吓了一跳,感到特别的难为情,觉得一下子被人叫老了,如果不是按辈分,按照他的年龄和长相,我们估计得叫他叔叔或者爷爷,后来老公说本家或者一个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要按辈分称呼,不论年龄大小,俗话说得好,“疙瘩不大长到辈上”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常回老家,但过年过节回去,遇到一些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打招呼从来不主动叫别人什么,生怕叫错闹出笑话。

  鲁西南由于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辈分格外的注重,不但本家族的要严格按照辈分称呼,对于本村外族姓氏的人也要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称呼,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比你辈份高的,就要毕恭毕敬的按辈分称呼,不可直呼其名,亲戚之间更是如此。而且鲁西南一代还有一个老规矩,不同辈分的人不能结婚,虽然不同姓,无任何血缘关系,只要是辈分不同,家长会不同意这门亲事,原因是亲戚之间不好称呼,否则就乱辈了。看来辈分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鲁西南一代家族辈分长幼区分一般是根据家谱规定的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来判断,比如李姓家族中的男性名字,中间的字按照辈分高低分别为,爷爷辈是“朝”字,儿子辈是“述”字,孙子辈是“先”字,重孙子辈是“伟”字,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怎么称呼别人就不会弄错了,看来辈分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不论年龄,而按辈分称呼也可称得上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愿能代代相传,留住我们的根。

  好的,我来回答!

  刚刚结婚,就有一个孩子过来叫你奶奶,我想,当时你肯定非常不习惯吧?

  我先说说农村的辈分。

  在农村,见了人可不能象城里人那样按照年龄叔叔阿姨、大爷大娘地叫,不是农村人不懂礼貌,而是都有固有的辈分,万一叫错了会惹出笑话,甚至还可能引起纠纷。

  中国的辈分,有生人圈和熟人圈之分。生人圈即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在生人圈里,比如你到某个新的工作环境,可以按照年龄去叫兄弟、叔伯等。但在熟人圈里,是绝对要按照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去称呼的。

  熟人圈的辈分有三种:

  一,家族辈。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谱系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辈“字”,比如孔孟家族的“庆”、“繁”、“祥”、“令”“繁”等,就是根据乾隆皇帝所赐的辈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还有道光皇帝所赐的: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六十岁的令字辈老人,遇见一个繁字辈十来岁的学生,那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称其“爷爷”,这是万万不能乱了辈分的。

  所以,自古以来有“亲不压祖”一说,就是两人无论攀上什么亲戚关系,但只要是同宗同祖,必须按照宗族辈分叫,不可以从亲戚上论辈分。

  我村有个这样的事,两个原来相差一辈的同族人,分别娶了一对姐妹后,也就成了连襟。辈分低的那个人在新婚酒席上改口称他的连襟为“哥”,结果对方当场翻脸,宴席不欢而散。

  二,街坊辈

  同一个村或同一个街道,不是一个姓氏的,就形成了街坊辈。

  街坊辈是个相对固定的辈分,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最初,可能由不同姓氏的街坊按年龄互称兄弟,也可能由两个家族连姻形成了表亲而传下来的辈分。

  之所以说街坊辈是相对固定的,是因为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更改的。但是,如果遇到两家又结了亲,双方近支亲属就立马按照结亲后的辈分重新论辈。

  比如我一个堂叔娶了同村一个异姓姑娘为妻,原先我管这姑叫姐,叫她父亲大伯,那么她嫁给我堂叔后,我就得管她叫婶,她父亲我得改称“姥爷”了。

  三,亲戚辈

  顾名思义,不同宗族的两家结为姻亲,就形成了亲戚辈。

  由于古代兄弟姐妹众多,长姊有时比幼弟年龄大得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长姊生的孩子会比自己的幼弟还大,但她的孩子也必须管幼弟叫舅舅,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之下,亲戚辈往往比较脆弱,一般情况下三代而终。三代往后,就几乎没有走动的亲戚了。

  如果自己的辈分特别高,有什么体验,会不会觉得尴尬呢?

  我个人就有深刻体会。

  我在我们村辈分就比较高,而且我们村在方圆几十里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大村子,几千口人。同时,我们村里的人比较传统,比较重视辈分。

  上初中时,和我关注最好的同学名叫福祥,和我不同姓。我第一次到他家去时,他父亲张口就叫了我一声“二爷爷”,一下子把我叫懵了。见我满脸通红,福祥的父亲连忙问道:

  “你不是某某祖爷爷家的二爷爷吗,我就得管你叫爷爷哩!”

  我慌乱地点了点头,快速逃进福祥的房间。从此以后,他父亲只要见了我,就要口齿清晰地叫声“二爷爷”,让我总是躲着他走。就连福祥的母亲,见了我也是“二爷爷、二爷爷”地叫,听了特别觉得别扭。

  这种街坊辈,都被几代人叫了多年了,咱也改不了啊!但是福祥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按辈分叫过我,只是叫我的名字。

  福祥的称呼,也许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吧?比如鲁迅先生《故乡》里的闰土,小时侯管鲁迅叫“迅哥儿”,可长大后自己有了孩子,再见鲁迅时却改称“老爷”了。

  两年前,本村的一个老师不幸去世,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村小学的校长,比我大三十多岁。但是按街坊辈,他应该管我叫“叔”。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领着弟弟前去吊孝,按照礼节,在先师灵前行跪拜礼,叩了三个头。这下,把执事人员紧张得不得了,赶忙上前搀扶,老师的儿子等亲属也赶忙回叩首礼,连说“不敢当”。

  这场面,让我更体会了辈分高的尴尬了。

  后记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宗族辈、街坊辈还是亲戚辈,都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属于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由野蛮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值得、也必须传承下去。

  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家族乱了辈分,将会有失伦理,败坏纲常,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不良风气。那个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在未发迹之时,经常到同是李姓的李元将家中做客,那时候为了巴结李元将,见着李元将就叫叔叔。可后来发迹之后,李绅趾高气扬,见了李元将爱理不理,李元将发觉后,自己改了称呼,到李绅面前主动降低辈分,自称弟弟。可李绅仍旧不乐意,无奈之下,李元将自称侄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见了李绅叫爷爷,他才乐意。

  李绅对李元将,从侄子到爷爷的辈分变化,就是权势压倒宗族的缩影,彰显社会风气的媚权、惧强,是一种极其丑陋的恶习。

  所以,我个人觉得,辈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任何时候也不可乱,这既是对祖宗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明程度如何提高,都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感谢您的阅读,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说起来也没办法的事。我老公在他家族是最小的,他大外甥等都比我老公大十多岁,比我大差不多一代人了。他们来北京我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有的管我叫舅妈,有的叫老婶,他们都白发苍苍叫的我很不自然。

  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辈分区别,晚辈就应该称呼长辈,这是礼貌,也是文明象征!

  这个我深有体会[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有人叫我爷爷了,当时自己也有点害羞??必定叫爷爷是很老的那种人,后来我跟我妈说不要他们叫我爷爷把我叫老了将来怎么讨老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妈一听笑了这是辈分怎么会叫老呢?后来想想也是随他们叫白捡了孙孙?后来我结婚了我还乐意他们这样叫我,但我老婆就不乐意叫她奶奶????,但我老婆也会花尴尬说:告诉男孩我和你妈是一个姓的叫我姨就可以了,我说:那怎么行我的辈分就是爷爷你是我老婆叫你奶奶天经地义!不然的话乱辈分了!

  谢邀请;

  这种尴尬的问题还是被我撞到正,爸爸共有两兄弟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而且侄子都比老爸大了好几岁,我们叫他哥哥嫂子感觉到叫的挺别扭的,年龄相差那么远,也感觉自己老了。

  爸爸也是叫哥哥,嫂嫂做孙孙,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傻乎乎的搞不懂,为什么会差那么大岁数的,我还没出世爸爸就去城市里工作了,相处的时间少的可怜。

  他们足够可以做得我爷爷奶奶了,在爸爸7岁时,因为奶奶身体不好就被爷爷把爸爸送给离家十几里路程的同姓同辈分的人家收养,所以至今都没有和爸爸的亲哥住在一起了,不过话说回来爸爸这些侄子,侄女也没叫过我们姑姑,和姑婆,相信他们也叫不出口的。

  因为哥哥的孩子大了我们有十几岁,平时都是叫他们做孙孙,他有一个儿子,就叫我的姑婆,现在也是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全都成家了。

  生出来的儿女就叫我做老老姑婆,叫我弟弟就是老阿公,我不到十岁的时候就做了姑婆,现在是老老姑婆了,幸亏非常的少见面,但是这些后辈不叫名,也不叫老姑婆,碰到面了就笑笑这样就代表打招呼了。

  年纪不大辈分很大,我都觉得有点烦恼。

  我老公今年六十多了,在村里排辈是第二,现在下面可能还有四五辈。我周围邻居和我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就是村里人同龄人也不少。我俩现在出门被称呼哥或嫂的真少,称呼叔或婶的也不是很多。可是,称呼爷或奶的就很多了。六十多岁还不算很老,所以,差四五辈的人就不能称呼我俩为:老爷或老太,而是也叫爷或奶。

  别人称呼我俩不大乱辈,我俩出门称呼人就不大好称呼。和我同龄的,比我小的,辈分也低的,我就叫名字。年纪比我大,辈分比我低的,我就称呼:大侄或侄媳妇。

  儿子出门见到辈分低的更不好称呼,直呼其名,没礼貌,叫大侄或侄媳妇又觉得饶口。所以,儿子出门不管下面比他小三辈或四辈,我都叫他称呼哥或嫂。这样称呼,辈分更乱。

  我老公注重辈分,总是嫌我教给儿子乱称呼。所以,对于在村里辈分大的这件事来说,我都感到有点烦。

  俗话说萝卜不大在背(辈)上。又有:穿开裆裤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子。这是一点也不虚的。

  特别在农村,都是按辈份叫。一个家族是不能胡乱叫的,就是不一姓也按族上传下来的辈份叫。

  早先的人没有计划生育,家家的孩子都比较多,有很多是婆婆生孩子媳妇也生,妈妈生孩子女儿也生,甚至侄子比小叔(姑)还大,外甥比舅舅(姨)大,这种情况不少。所以称呼必须按辈份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不能乱叫。由此,刚过门的新媳妇,特别是辈份大的开始不知道情况,就会闹的很尴尬,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自己去慢慢适应。

  我父亲他们同一个曾祖父的兄弟有10个,到我这一辈的兄弟,还在五服之内,还都是堂兄弟,共有16个。

  我父亲是老七,我满爹是老十。大堂伯父与我满爹相差26岁,他的大儿子与我满爹同岁,大堂伯父的大女儿,也就是我们家族的老大姐,比我满爹还大两岁。老大姐的儿子与我同一年生的,从小在一起长大。按道理,他要喊我舅舅。但他从小都是直呼我的名字。

  “少年叔侄为兄弟”,年轻时候大家都不在意。现在年纪大了,到了老家,他看到我,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不好再直呼我的名字,因为懂事了,终究是与他妈妈没有出五服的堂姐弟,可要他喊舅舅,却也实在喊不出来。所以我俩碰到一起,他就朝我笑一笑,然后就扯开话题。其实我也不介意,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也可以。

  只是我那老大姐年纪大了后,更讲规矩,每次从长沙回老家,都规规矩矩喊我满爹“十叔”。

  是尴尬!

  我和妻子在各自家族的辈份正好相反。我们家是长支,所以辈份小。而妻子家是末支,所以辈份大。

  我在我们家族内,年龄比我小的叔叔比比皆是。我儿子小时候,让他称呼比他大不了多少的人为叔叔、爷爷他始终不答应,而且大喊大叫:凭什么!

  和妻子刚结婚不久,一次和妻子去岳父家。正逢他们村子的集市,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我和妻子也进去凑热闹,一位年龄比我们父母都大、足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朝我们打招呼:“姑奶奶、姑爷爷你们回来啦!”这一声招呼让我们俩满脸通红,妻子连连摆手:“别这么叫,别这么称呼。”人家老太太还不乐意了:“你本来就是俺的姑奶奶,他本来就是俺的姑爷爷嘛!”

  我儿子六七岁时去他姥姥家,和邻居家的小孩子玩。玩着玩着打起来了,儿子哭了。邻居家孩子母亲跑出来,一巴掌拍在他儿子屁股上:“你怎么能欺负你的小爷爷呢?”儿子听了懵了,回家告诉我:“邻居家的小哥哥他妈妈让小哥哥叫我爷爷,我有那么老吗?”我们听了,都是哭笑不得。

  这种事情个人认为习惯成自然。辈份是天生的,该怎么称呼还得怎么称呼。即使尴尬,也得接受。否则,岂不乱了人伦。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什么有的人年龄不大辈分很高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