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奔走三百里

  首先我要感谢头条给我讲这个“奔走百里改一字”故事的机会。

  看到这个问题还没有人回答,我以为是冷门的话题。然而我是这样考虑的,既然是头条推出的问题,那么必定会有许多读者想了解其答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养成的职业习惯。

  早在30多年前我上大学时就听汉语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只是在意老师强调要求我们写作要学古人严谨的创作风格,没有往深远角度考虑。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经常遇到写材料的头痛事,我就索性静下心来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及作家的创作故事及其他名人佚事。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家,他们对诗词的选词用典故事对后世文人墨客影响很大。而“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执著精神更是令人折服。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任蕃的诗人,有一次当他登上了(现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区)的中子峰的时候,触景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现时代在墙壁上写写画画不可取)上写了一首诗:“绝顶深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锋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当他走出百里之外,突然想到应该把上边那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这样改动就更能写出大江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于是他不顾劳累一路往回赶了回去,却看见在原来题诗的地方,不知是谁已经将“一”字改成了“半”字,这时他不仅不生气,反而拍手叫好,“真是他乡遇知音了,我这一百多里路没白跑!”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由来。

  可以想象得出,诗人奔走了100多里路,就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有马车乘坐,或自己骑马(甚至可能和贾岛一样骑毛驴的呢),也是相当累的。然而诗人只因为要改诗中的一个字,却不顾旅途鞍马劳顿或舟车的困顿而长途奔波,这种对写作的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因为我们现在交通方便快捷,写作条件非常优越,虽然改革开放前我们写稿用信笺或稿纸,发稿寄稿靠邮递,速度已不知快了多少倍,省力气省时间。但是有多少写作者真正能像任蕃那样字斟句酌的?

  大家都还记得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吧!创作者写稿直接用键盘操作,电子邮件发送秒成,多少键盘侠应运而生。然而,写作者也不一定会为了作品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不妥而致信报刊电台要求改稿的。以至于文篇画作中有多少错字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充塞其中,导致文化乱象丛生?!

  再说说现今第四次科技革命吧。新时代的我们,拥有了3D打印技术、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克隆、转基因)等全新技术,哪一样技术靠的不是精益求精,与时俱进?若是马虎草率,敷衍塞责,岂能独善其身,全身而退?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就是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自信从何而来?缘自于上下五千年缘源流长的不曾断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影响力。

  所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我们认为,我们正在写的文章就摆在眼前,写好之后发稿前,一定要秉承先人高度负责的文责意识,不让自己的文字作品或文章成为自己的硬伤或误笔,务必要对得起读者、听众或观众。懒得修改诗词文章中的误差,不求准确性的写作态度是极为糟糕的事情。

  本问题中所说的“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说明了古代诗人自己对创作的高度认真负责,他已步行了五十多公里,却因诗思敏捷,才情勃发,前诗联动,触动新思,执意改诗。仅仅只是为了改动诗中的“一”字为“半”字,往返路程要多久?请君记住那是古代无汽车,更无动车、飞机的年代!也没有水泥路、柏油路,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高铁!那么诗人任蕃又为什么要返回改诗中的一个字呢?这种文人文责自负的精神岂不是我们应当效访的?!

  还有,诸位一定对“僧敲月下门”诗句很熟悉吧?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创作过程吧!说的是唐代诗人贾岛做诗的一则故事。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的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成“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边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这时正巧被韩愈看到,他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未及时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就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啦。

  因此,我认为细致入微的撰稿和审稿是与周密正确的判断为前提条件的,为了准确选择,必须注意词语之间的差别的个性,前后语句的搭配,以及上下文语境的贯通。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最后,我祝愿所有的写作者都能写出质量更加上乘的、更多的好作品出来,以不辜负广大读者的信任。

  (原创稿件,文中有少许“故事来源”内容为引用网络)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看了相关评论已明白。我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典故,就是推敲的由来。

  唐代诗人贾岛写了一首诗,但是他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犹豫不决,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后来路遇另一个有名的诗人韩愈,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因一直琢磨推敲二字而没有察觉,结果没有察觉而冲撞了车辇。韩愈了解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而且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所以古代文人对治学一向比较严谨,但凡一文一字,都是仔细比较,力求表达最准确意思。这种态度对如今浮躁的文学环境来说,不无警醒之意!

  其实古人的严谨态度直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相传贾岛为写一首诗\"僧敲月下门,\"敲\"还是\"推\"好,结果撞上了韩遇的车,当韩得知贾是在为一首诗一个字而苦思的时候,不但放了贾岛,还帮它改为\"僧”敲\"月下门。\"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西绝,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故事不再赘述,大家在别的回答里可以看到,只回答对于“奔走百里改一字”行为目的理解。

  1、“严谨”,这是写作态度,优秀的写作者会要求自己完美,作品会仔细检查、推敲。发现不妥及时更正,这是良好的态度。不惜百里,则更显其迫切。

  2、“贴切”,月夜中,山峰会遮挡部分江中月影,而且远方的江水,在月夜并不清晰,所以,“一”字有些不准确。

  3、“意境”,月光落在江水,粼粼波光闪耀,这些月华水影集中在月下部分,使江水更明亮、更生动,“半”字聚光突出了这一部分景致。再者,整个诗的氛围是清、寡、孤、独,半字为“不满”,符合整诗意境。

","abstract":"故事不再赘述,大家在别的回答里可以看到,只...","create_time":1569811273,"update_time":1636080449,"digg_info":{"digg_count":0,"own_digg":false,"digg_list":null},"comment_info":{"comment_count":2},"repost_info":{"repost_count":0},"audit_info":{"audit_status":-1,"audit_status_msg":"","audit_status_msg_desc":""},"pv":0,"vl":60,"content_with_entity":"","extra":{"from_wukong":"1","group_decay_type":"9","modify_time":"1636080449","propedit_review_visibility":"{\"prop_name\":\"review_visibility\",\"prop_value\":\"60\",\"confidence\":11,\"editor\":\"content.online_cloud.flash_items\",\"reason_code\":0,\"reason_message\":null,\"edit_time\":null}","ugc_shark_decision":"{\"Decision\": \"PASS\", \"DecisionDetail\": \"\", \"HitStatus\": \"{\\\"2176\\\":{\\\"decision\\\":\\\"MARK\\\",\\\"decision_detail\\\":\\\"\\\"}}\"}","wd_source":"question_click_write_answer","wdh_client_ip":"27.44.11.32"},"integral_order_list":null,"integral_count":0,"bury_info":{"bury_count":0,"own_bury":false},"sent_flower_status":0,"could_show_flower_text":false,"author_digg_count":0,"author_show_digg_status":false,"ban_comment":false,"relation_info":{"is_following":false},"user_status":{"is_cancelled":false,"is_banned":false},"feedback_user_not_acted_aid":true},{"qid":"6740084974805844231","aid":"6742272948595327236","uid":"94371131205","uname":"我们去看看","atar_url":"https://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img/pgc-image/37918d23164b48fbad892b371737d172~300x300.image","auth_info":"","content":"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任蕃,有一次, 当他登上了天台山的中子峰时,触景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了—首诗(现在景区不允许了):

  绝顶新秋深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在百里之外,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上边那 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就更能写出大江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

  于是他便一口气跑了回去,却看见不知是谁已经将“一”字改成了“半”字。

  此时,他不禁拍手叫好:“真是遇到知音了,我这一百里没白跑!”

  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任蕃,有一次, 当他登上了天台山的中子峰时,触景 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了 —首诗:绝顶新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在 ,百里之外,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上边那 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就更能写出大江 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于是他便一 口气跑了回去,却看见不知是谁已经 将“一”字改成了“半”字。此时,他不 禁拍手叫好:“真是遇到知音了,我这一百里没白跑!”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 事,诗人奔走了一百里路,只因为要改 诗中的一个字,而往往我们的文章就在眼前,却懒得修改。诗词、文章的准 确性是以对事物细致深入的体察、周 密正确的判断为前提条件的。为了准 确,选词必须注意词与词之间细微的 差别,了解词的“个性”,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就是讲述了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做任蕃,有一次他来到了天台山,没想到在那里产生了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墙上写了一首诗:“绝顶新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印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离开了那里,开始漂泊各地,走到了百里以外,他突然想起那首诗里的“一”改成(半)“前峰月印半江水”更能体现出当时的情态。

  所以他决定又从百里以外转回去改那个字,当他回到寺院时,发现一字已经被人改成了半字了。此时,他很开心的赞美,没白跑一趟,真正遇到了自己的佳人。所以就产生了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

  古人那种智慧的精神,为了改一个字能从百里之外转回去,而我们平时写的字就在眼前都懒得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要认真,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我也是百度才知道有这个故事的,感谢题主的问题,也让我增长了见识。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任蕃,有一次, 当他登上了天台山的中子峰时,触景 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了 —首诗:绝顶新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在 ,百里之外,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上边那 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就更能写出大江 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 于是他便一 口气跑了回去,却看见不知是谁已经 将“一”字改成了“半”字。

  此时,他不 禁拍手叫好:“真是遇到知音了,我这一百里没白跑!”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 事,诗人奔走了一百里路,只因为要改 诗中的一个字,而往往我们的文章就在眼前,却懒得修改。诗词、文章的准 确性是以对事物细致深入的体察、周 密正确的判断为前提条件的。

  为了准 确,选词必须注意词与词之间细微的 差别,了解词的“个性”,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奔走三百里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