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谈谈对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解?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案例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其实,中医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将“治未病”“治欲病”摆在比“治已病”更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并以此来判别医生医术的高明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部分人耳熟能详,对神医扁鹊的洞察力叹为观止。扁鹊医者仁心,多次劝蔡桓公“治未病”,可惜蔡桓公讳疾忌医,使自己命丧黄泉,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 ,扁鹊不仅有着精湛的医术,而且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

  古籍《鹖冠子》记载了一则“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高超?”

  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说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

  “我大哥看病,是在病情发作前,那时候病人自己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家门。

  二哥治病,症状不十分明显,病人没有太多的痛苦,二哥就药到病除,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街巷。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患者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这段对话给人多方面的启迪,由此自己想到了中医几千年来一直提倡的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老祖宗的教导大家都知道,可真正能付诸实施的就很少了。长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

  大部分人尊崇、相信能治已病的医生,不相信、不认可能治未病的医生。如今,能治已病的医生比较吃香,而能治未病的医生,即使像扁鹊的大哥、二哥一样,也是默默无闻。

  ?

  治未病的医生在哪里?治未病的药方在哪里?

  伏羲、黄帝、老子、庄子等中华民族的圣悊都是大智大慧的先行者,他们洞察了宇宙的本质、天地的运化和生命的真相,都是治未病的高级医生。

  黄帝修身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明了自然本质后,为后世留下了《黄帝内经》,这是上古圣哲体悟大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典之祖。然而,里面没有一个具体药方,都讲的是病因、医理和如何预防,这就是治未病。

  ?

  古人早已认识到:心病是百病之源。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有臟腑患的眼见为实的病,更有心灵不健康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病。

  病因病情复杂,如何从根子上预防?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老子《说百病·崇百药》,给世人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提示。

  《说百病·崇百药》指出了人容易患的一百种心病,还开了一百种特效药,不掏钱的药方等着诚信者对症抓药。

  我们应该放心地用,长期用,主动用,像扁鹊的大哥那样及时发现身心中的隐患,从源头上察端倪、找苗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才能筑牢身心免疫力的防线,防御和抵抗各种疾患和病毒的入侵。

  ?

  《说百病·崇百药》细致入微,直指心灵深处的病根,像多功能的镜子,修身实践者和养生的不妨用“显微镜”查问题、用“放大镜”看危害、用“多棱镜”找根源、用“望远镜”发现潜在的危机,如履薄冰,防微杜渐,这其实就是在养生!

  我们只需要真正地信用奉行祖先和圣悊的大智慧,持之以恒地实践中华优秀经典诵读和太极修身等动静结合的养生保健方法,“无病时”打“预防针”,“病微时”打“清醒针”,“重病时”打“救命针”,以确保自己远离疾患,保持心身的健康,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即使做不到治未病,也要尽量像扁鹊的二哥那样,有小病就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小病成为大病,小错酿成大祸。要知道,这世上可买不到

  1、健康的饮食与运动习惯远比打针吃药更高明。

  2、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3、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谈谈对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解?

  

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谈谈对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解?

  

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谈谈对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谈谈对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解?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案例分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