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孔子的节俭精神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在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一提问时,说:“这是个特别重要的大问题。对于礼仪,与其铺张奢华,不如俭朴节约;办理丧事,与其仪式隆重而表情随和平易,不如内心悲伤。”他主张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搞形式,而要注重内心的悲伤。

  提倡节俭是孔子一贯的思想,阅读全部《论语》便会产生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论语·子罕》第三章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做,是礼制的要求;如今用丝料做,是节俭的方式,我遵从大众。在堂下见礼叩拜,是礼制;如今改在堂上见礼叩拜,那就显得傲慢。虽然违反众人,我还是坚持堂下见礼叩拜。”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出孔子灵活的思想方式,当能够用节约的丝料来代替麻料时,虽然礼的规定要用麻料,但孔子遵从大众的选择,不是顽固不化、一味复古,而是与时俱进,在能够节约的地方尽量节约,但在见面礼节方面则选择古礼。

  《论语·述而》中孔子更明确地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生活奢侈就会傲慢不谦虚,节俭就显得孤陋固执。相对比较,宁可孤陋固执,也不要傲慢而不谦虚。”节俭能养德,奢侈则败德。无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因此将生活水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非常必要。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适度为好,既不要吝啬,更不要奢侈,以节俭为好。

  

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

  鲁国建造新的府库,孔子弟子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对于建造新的府库提出批评,其出发点是反对浪费,意思说继续用旧的,能怎么样,何必建造新的。孔子对弟子的这种观点表示赞许,说,闵子骞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本质还是对其主张节约观点的赞成。

  只要有机会,孔子就会赞美节俭的人。在卫国时他曾经高度赞美卫国公子荆,说:“这个人很善于处理家务,刚刚有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够用了。’稍微再有一点,就说:‘差不多齐全完备了。’再丰富一点,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公子荆是卫国公子,很有贤名。吴国著名贤人季札曾经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从孔

  

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孔子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