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根据老子《道德经》的内涵,如何深度理解“人无完人”这个成语?

  根据老子《道德经》的内涵,如何去深度理解“人无完人”这句成语,那就只能按道家的思想来回答这个提问。《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万物,在表现上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美的一面可造成坏的结果,善的一面可造成恶的结果。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如果把某一事物当作尽善尽美,结果事与愿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有他的美中不足,都有他的不到之处。圣人的标准是一切完美,孔子是圣人,他能做到这一点吗?肯定做不到。那么封他为圣人,只是对他的尊称。如果以十全十美去衡量一个人,世间上不可能有这样的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通晓自然之道的圣人,他明知天地万物之理,深明自然运化之规律,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在浑厚的淳风之中。他创造万物不据为己有,不居功自傲。他造福万民不求回报,他的政绩从不张扬。这样的圣人可称为“完人”,但是这只是道家的理想而已,无论通过《道德经》怎么来教化于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完美之人。我的这种理解也能是不正确。

  如果从儒家的内涵去理解,也可能是这样的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了能够改政,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既然人无完人,就一定要善待他人,不与人计较是非。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这就是一个人海纳百川的胸怀。而对待自己又必须严格要求,时时反省自己的不到之处,尽量提高自己的境界和修为,不断地完善自己。当自己有所过错,就不能以“人无完人”来原谅自己,必须迅速改正,改正得越彻底,就越好。能做到这样,即使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也算得上十分优秀。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为老子所著,《道德经》对我们认识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破除了那种绝对的、唯一的、百分百的人和事。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还讲到,像福祸、美丑、善恶......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百分百的事情也更不会有百分百的完人。

  那么所谓的完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我国,在历史上统治者根据愚民的需要,曾经打扮了一批所谓的完人,像把孔子称为圣人,(可我们看看《论语》,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孔子,完全不像历代统治者打扮出来的样子)。还有一些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还有像乾隆的十全武功,乾隆就把自己比作十全老人。还有什么四个伟大,都是把人比成神,比做了完人。对应的文艺作品中的所谓金光大道、人物都是高大全。今天看来,很多都沦为笑柄。

  这样做的后果,当然我们都领教了,思想禁锢,整齐划一,十几亿人的脑袋服从一个人,害得历史倒退了很多年,国不将国、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所以我们说,无论从自然、历史、社会、哲学、还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发现,人无完人实际上是符合了自然,社会和人自己成长发展的真实的情况。

  老子给我们的启示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的、百分百的人和事。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出现了一个完人、一个神,是多么的可怕!

  可,我们真的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吗?

  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先不探讨《道德经》。既然说“人无完人”,咱们就先说一说人,而且是美人。

  下面我引用一赋一诗作为开场,都是描写美人的,咱们来看看美人到底是如何个美法。先看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美人美到什么程度呢,不能增之亦不能减之。就如一件艺术品,任何人为的加工都会破坏它的完美,其实这种美大多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所谓完美就是不能动,一动就完了,所以才叫完美。

  再来看宋朝苏轼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风景,既有天色晴好波光潋滟的美景,也有山色空蒙细雨纷纷的雅致。就如美人宜喜宜嗔的容貌,无论怎么看都让人心动,最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让人神往,有时我就在想,世间是否真有这样的美女,这才称得上风情万种,这才叫倾国倾城。

  这两种美我不知道大家喜欢哪一种,个人还是觉得第二种比较好,完美在这个世间是没有标准的,所以纯粹的完人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和自然合一时才称得上完美。为什么这么说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用处,就像我前文说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讲的是适用,搭配。《道德经》为什么讲“美之为美,斯恶已”?因为美一旦有了标准就完了,确立了美的同时,就代表着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恶。确立了什么是善,那么什么是不善就确立了。一动就是两面,这就是一生二的道理。所以后文才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并不是孤立产生的。你站在高处,你看到的都是低处,你认为这个是美,那其它的就是丑,你认为这个是善,那么你眼中其余的就是恶。

  这说来就是个笑话,一个追求美的人,眼中看到的全是丑恶,现在有些人总爱拿道德去评判别人,这就是美之为美了,再也容不下其他东西。所以“人无完人”的意思不要苛求完美,不要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别人,只要你拿出来一个标准,肯定就有不符合的地方,你拿一把二十厘米的尺子去量卡车,肯定会觉得卡车太长,尺子不够用。事实上你换一把尺子就没问题了。所以在说一个人不完美时,到底是说话的人不完美还是被评判的人不完美?这个我就说不清楚了。

  最后总结一下,“人无完人”说的是人心。不完美的是人心,可是放在自然的角度,个人都按照各自的轨迹生老病死,随其所宜,这也算得上一种完美吧。其实《道德经》不讲完美的问题,讲的是相宜。人能溶于大道,得其所哉,无论晴雨,我想也不会影响看美人的心情。

  有我必有缺!人只能看前面,永远看不到自己阴暗的一面,所以只能通过外在观照自己!但人往往是把因归于外,忽视了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既然世界有那么的不完美,一己还能完美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根据老子《道德经》的内涵,如何深度理解“人无完人”这个成语?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