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王献之是如何超越王羲之的?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父子书法家,被后世合称“二王”,在古代书家的排序中,有“古之四贤”的说法,王氏父子就是其中二贤,占了一半。

  历代关于二王父子水平的争论不断,以唐代为分界线,在东晋到唐的这段历史中,实际上王献之作为儿子,在书坛的地位曾经一度超越了父亲。

  从影响力说古人对王献之的推崇超越其父

  
 

   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这是对四贤的评述,遣词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王献之“冠世”的名声是对其水平和影响的综合评价,而对于张芝、钟繇、王羲之多是书法风格和书法技法的一种描述,由此可见,在唐前王献之的 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爱好书法的帝王都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武帝萧衍就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当然我们也知道的唐太宗同样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代陶弘景曾在与梁武帝讨论书法的奏章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固然有梁武帝极力推崇,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崇尚王献之,由此可见一斑。

  从技法上说,王献之对王羲之有革新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的《书断》完整的记录了王献之劝王羲之独辟蹊径,创设新体的建议: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所以张怀瓘对王献之同样推崇备至,他称赞王献之“才高识远”。如果张怀瓘所言非虚,那么王羲之因破旧创新而得到的“书圣”地位,同样有王献之的功劳。

  也就是说,书法“新体”是羲献父子一同创立的。

  在技法领域,王羲之将古人用笔简化,以简化隶书用笔方式的“一搨直下法”取代过去的“篆籀绞转法”,王羲之的书法章法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比较少,多数讲究单字的关系。

  而王献之则是回到篆籀古法当中,以古法写写王羲之新体,另立面貌,王献之的作品被列入“神品”,在王羲之已经抵定地位的北宋,米芾曾经为王献之打抱不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既然王献之更为人所爱,为何父名大于子名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留下了很多佳话,譬如“巧取兰亭序”,收集天下王羲之墨迹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唐太宗的书法,赫然发现,他那么喜欢王羲之,书法却是在学王献之!

  实际上整个唐代,崇尚大王而贬小王的情况比较盛行。

  例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以“孝”的价值观将王羲之的书法水平抬高。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书谱》

  以孝道的理念去看,王献之自己认为胜过他的父亲这种话当然是很过分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子不如父更多是因为价值观的取向而导致的,实际上王献之明显的更受欢迎,也更多的为艺术家所称赞。

  总结
 

   王献之超越其父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技法上的突破。

  另外一个就是王献之实际上整体受欢迎程度大过王羲之。不论唐前唐后,很多知名的书法家如唐太宗、米芾,名为学羲之,实学王献之。古人的这种心口不一,实际上也为我们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说实在的,若论王献之如何超越了王羲之非常不容易,但是讲几句青出于蓝还是可以的。

  谢邀!据一些资料记载,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方面主修草书和隶书。王献之之所以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与王献之勤奋刻苦的练习分不开的,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王献之在书房练习书法,凑巧王羲之回来,见儿子正在学习书法,王羲之见状很高兴,夸奖了儿子几句,并在儿子临摹练习作品中,写了一个“点”。王羲之离开书房后,王献之悄悄的把自己得意作品,让他的母亲观赏,也想获得他母亲的表扬。然而,他的母亲说满篇的临摹练习作品,只有王羲之随手写的“点”字,书写的不错。这件事对王献之的触动很大。之后,王献之练习书法更加刻苦了。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据说王献之新婚的时候,在睡觉时,还用手在他妻子的背上,练习一些字的书写方法。

  当然王献之在书法艺术方面,不仅不守旧,而且有所创新,尤其是王献之的草书,润秀、自然、大气。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贴》被书法界推崇备至。清朝乾隆皇帝将《中秋贴》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王献之是如何超越王羲之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