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写一个古代士卒戍边的故事?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贵阳市50余里的安顺县附近,稀稀疏疏地座落着一座座石头的城堡。

  城堡石墙高耸,垛口屹立,枪眼深邃,整个城堡壁垒森严。城内石板铺路,路两边是一座座四合院。走进院内仿佛走进江南水乡的院落。

  在城堡进出的人装束奇异。妇女身着宝蓝色的大襟长袍,宽衣大袖,袍长至膝下。阔袖和偏襟上滚着彩绣的宽边,腰间束着黑色滚边的围裙。未婚的姑娘头梳独根长辫,已婚妇女头发向后挽成髻,四周围着黑色的长帕。脚穿凤头绣花鞋。贵州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但她们的装束既不像戴满银饰的苗家女子,也不像头顶双角细格布帕的布依族妇女,更不像当地的汉族居民。他们是什么民族呢?导游小伙儿笑着让我们问当地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自称“南京族”,家乡在“南京的应天府”,是纯粹的汉人。

  这些屯堡里的居民说,他们的老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调北镇南”时,从南京迁来的,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将其籍贯当作族名,是为了区别后来从北方和江南各地迁来的移民。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30万明朝军队调北征南,进入云贵高原,亦守亦屯。驻军即为屯军,驻军之地名为屯堡。这些征南军队在这里世代居住下来,戍边垦荒屯田,成为历代统治者巩固边防,绥靖一方的重要力量。明朝军队征服南方以后,为了巩固南方的统治,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日的贵州安顺一带居住,壮大了贵州安顺一带汉族统治的势力。

  走近一个名为“天龙屯堡古寨”的地方,只见屯堡寨门两旁镌刻的对联“滇喉屯甲源自洪武十四年 黔中寓兵流长华夏千秋史”。这便是屯堡悠久历史的真实记录。六百多年来,屯堡人固守着明朝的祖制和文化习俗,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由于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加之地域的僻远,使文化的传承十分稳定,某些事象可历数十几代人大体未变。它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走出屯堡古寨,回望石砌的寨墙,600年前的屯堡人的生活又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高耸的碉楼里,残存的炮台前,犹见当年屯堡人积极武备的身影;古老民居中的木头雕花的门窗里,石板铺成的天井中,犹闻当年屯堡人日常劳作后的交谈、吟唱;古寨城外精耕细作的稻田中,密如蛛网的水渠旁,如见屯堡人世代开荒屯垦的艰难劳作的身影……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日月匆匆,不由地让我陷入沉思:六百年前,征南的官兵和江南、中原的移民,告别了故乡和亲人来到边远、蛮荒的黔地镇关、屯垦,饱饮了多少离愁别恨,付出了多少血汗辛酸,经历了多少艰辛磨难……就是屯堡人世世代代的浴血奋战和顽强苦干,才有了屯堡的今天,才有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发展。其业绩万世流传,其功绩天地可鉴。

  走出屯堡,和热心的导游依依告别。导游是一位质朴的当地小伙儿,一路上,他 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屯堡的民俗风情,热情地给我们表演“明代官话”的俚语,尖着嗓子给我们唱傩戏的戏文,忙得满头大汗。他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深深打动了游客的心。他说他就是屯堡人的后代,曾到广东一带打工几年,但那里的生活环境过不惯。农家人吃苦不怕,主要是想家,想屯堡的山水、家园和亲人,想家乡的傩戏、糕粑、腊肉、干豆鼓……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他回来当了一名导游,心里挺满足的。他们在故土笃笃定定地生活、工作,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诱惑。这抑或是在物欲求取与灵魂持守的拉锯中的一次舍取?还是一种文化定力的吸引?我不得而知。但我清楚地感到:屯堡文化,是明代戍边者后裔的精神家园。从导游小伙儿的身上,我们看到:回到家乡的日子真好,只要心灵不再飘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写一个古代士卒戍边的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