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喜欢埋汰宋国人?

  这个问题好玩,兰阇喜欢~~

  从某种角度说,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件令人郁闷的事。

  是的,宋国是商朝之后,于周为客,可以不纳贡,可以行老礼儿,遵奉当年商朝的礼仪。但宋国毕竟是“亡国之遗”,是失败者的后裔,周朝不绝其祀,优待有加地把它供起来,又是立国,又是封公,一方面是遵循“兴灭国,继绝世”的古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显示周室的慷慨仁慈,宽容大度。

  这种保护性的优待里面,即便有尊重的成分,也十分稀薄。

  胜者为王,高高在上,失败者只能接受弱者的地位,被胜者安排,被胜者驱使,或者被胜者嘲笑,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至迟从春秋后期开始,嘲笑宋人,拿宋人开涮就成了一种风尚,各种关于宋人的段子层出不穷。这些段子,少数堂而皇之出现在《左传》《战国策》这样的史书里,多数被搜罗进《韩非子》《吕氏春秋》《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列子》等诸子书中。虽然这些古书并非专门嘲笑宋人,它们时常也讲讲齐人、郑人、杞人(杞乃夏朝的“亡国之遗”,命运与宋国十分相似,关于杞国的一个著名段子是“杞人忧天”)的笑话,但和宋人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

  在中国有两个知名度极高的成语,“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堪称段子中的极品。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在这两则经过高度提炼的段子中,主人公都是宋国的农民。如果说“守株待兔”这样的事多少有可能发生的话,那么“揠苗助长”无论如何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农民天生与土地在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五谷禾稼的生长有如太阳东升西落一般,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基本的常识,绝无可能出现“予助苗长矣”这类蠢事,除非他缺心眼儿,是个傻子,这涉及到智商问题。

  实际上,诸书嘲笑宋人时,出发点多数与智商无关,他们嘲笑的是宋人的迂腐、不知变通、幼稚、鲁莽等所谓的人生智慧,“守株待兔”是其典型代表,与此类似的则不胜枚举。

  比如,《战国策·魏策》中说,有一个宋人,外出求学三年,回家后整个人都变了,见了老母亲竟然直呼其名。他妈很诧异:你学习了三年,怎么越学越糊涂,连妈也不喊了?此人振振有辞地回答:世间贤人莫过于尧、舜,万物之大无过于天、地,尧、舜、天、地,我不都是直呼其名吗?母亲你贤不如尧、舜,大不过天、地,我当然要喊你名字了。他妈长叹一声:学来的东西,难道你要全部照搬不误?就算要照搬,妈还是要喊的吧!

  在《吕氏春秋·淫辞》中,这种迂腐和不可理喻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有个名叫澄子的宋国人丢了件黑色衣服,他就跑到街上去找。找着找着,忽然看见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走来,他上前一把抓住那女人,要脱掉她的衣服。女人说:你干嘛?他说:我丢了件黑衣服。女人说:你丢黑衣服关我什么事?我这件衣服是我自己做的。丢衣服的人不耐烦了:哎呀,赶紧把这衣服给我吧,昨天我丢的黑衣服是纺丝的,你这件不过是单面的,用单面的抵偿纺丝的,你可是占了大便宜啊!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不知道那女人是否抽了澄子一个嘴巴。

  诸书之中,最喜欢嘲笑宋人的是《列子》。

  在《列子·杨朱》中,一个穷困潦倒的宋人,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却在晒太阳时感受到了莫大的舒适,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过如此。他对自己的老婆说,如果把晒太阳所得之享受献给国君,或许能得到重赏。

  而在《列子·说符》中,一个在街上闲逛的宋人捡到了一张借条,他喜不自禁地拿回家里,翻来覆去地看,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跑去告诉邻居:我要发财了!

  显然,这张借条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财富,就像那位晒太阳的宋人无法从国君那里得到任何奖赏一样——事实上,他连见到国君的可能性都没有。《列子》借此嘲讽宋人的无知和愚蠢,其辛辣程度丝毫不亚于“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之类。

  那么,东周列国的知识分子们为何要嘲笑宋人呢?

  正像前面所说,宋国是弱者,遭受强者们的嘲笑是它的宿命,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宋国虽然是周室的封国,但因有“为客”的特权,得以保留商代的许多文化、礼仪、习俗。这特权本身就让其他诸侯眼红,所以,但凡宋人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都成了其他国家挖苦、嘲讽宋国的理由。他们把宋国视为异类,想尽办法编排宋人——有可供嘲笑者,则大肆嘲笑,没有可供嘲笑者,就创造条件去嘲笑,最后势必出现如下情况:把发生在别国的蠢人蠢事也挪借到宋人头上。

  段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被视为异类的宋国,只能无可奈何地成为其他诸侯批发段子的集散地。

  
 

  哈哈哈,关于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前很巧,前不久我也专门做过一期原创视频(一头毛驴!竟然引发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地域黑?),大家如果觉得文字看起来麻烦,可以移步屈尊,过来瞧瞧哦~虽然播放量不堪,但是却是我用心做的,捂脸……

  这个问题从宋国的建立方式可以得出缘由。

  武王伐纣,大家都懂。武王伐纣后,商国并没有王国,而是由纣王的儿子禄父继承作了商王。武王派蔡叔、管叔等进行三监管制。

  其实,传统以来,以武王伐纣作为商国灭亡的标志是错误的。周成王的三监之乱才是商国才真正灭国。武王伐纣,不过是周国击败商国,而非周灭商。

  武王死后,周公旦以即位的周成王年幼为由,大权独揽周国军政,排除管辖宗宗的召公、管辖商国的三监(管叔、蔡叔)。周公旦的倒行逆施,没有得到周国人的支持,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

  管叔、蔡叔和禄父发起三监之乱,目的是赶跑周公旦,恢复周国的武王时代的兄弟共同执政。

  周公旦在三监之乱开始时,因为得不到周国人的支持,孤立无援,被击败掏出成周。痛定思痛的周公,选择了和控制宗周的弟弟召公和解,这就形成了西周到周厉王时期的周公、召公共同执政的卿制度。除此之外,周公还得到了吕尚的支持 。

  在召公、吕尚的支持下,周公才得以击败三监,杀死或放逐管叔、蔡叔、禄父。三监之乱前,商国实力不低于周国。三监之乱后,虽然商国实力大损,但周公为了防止商国再次威胁周国,于是采取对商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原本武王封在微地的微子开,改封到宋,作为商国祭祀和贵族的居住地,而把商国的平民迁移到卫和洛阳(成周)。

  这就是宋国的来由。就如同今天的日本、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一样,宋国在当时来说,就是战败国的存在。因此,在西周时期,宋国基本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不敢有什么动静。

  西周晚期,周幽王战死后,周携王和周平王叔侄两的夺位大战,导致丰镐成为废墟,西周的周礼,特别是祭祀制度的丢失,导致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阳后,面临周国没有周礼的风险。

  这个时候,在这西周时期小心翼翼的宋国,由于没有战争和纷乱,保持了一套完备的祭祀制度。于是宋国就主动向周平王提出参与修复周礼。这就是为什么《诗经》中有《商颂》的原因。宋国在东周恢复周礼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东西。

  既然是东周恢复周礼的得力成员,宋国从此就走上了翻身的生活,并在春秋时成为五霸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监之乱,让宋国被贴上了战败国的标签;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让宋国成功加入联合国,并一度成为五大常任理事之一。长期的战败国的标签,自然就让宋国、卫国这两国具有正宗殷商余民的国家,成为了先秦的人的嘲笑对象。

  除了西周时期的战败国标签,宋国在战国时被嘲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宋国末代称帝的宋康王,一度击败齐、楚、魏、韩。看着宋国的日益强大,但自己束手无策的齐、楚各国,于是就搬出来宋国的黑历史,污蔑宋康王为桀宋,称他是新的商纣王。

  综述,宋国被嘲笑的原因就是两点:一宋国在西周时期的战败国标签;二宋康王被战国各国都黑化。

  宋国和楚国是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在诸子百家的寓言中,这两个国家是最喜欢被埋汰和丑化的,例如刻舟求剑,例如买珠还椟,例如揠苗助长,例如自相矛盾等等。

  但是什么这两个国家的人被埋汰呢?楚国主要是因为南蛮子,而宋国呢?

  宋国是老大帝国的后裔

  宋国是谁的后裔?
 

  当年周王分封诸侯,宋是作为殷商之后微子的封国。为了看着宋国之前的殷商【】盘庚,还分封了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虽然后来盘庚给灭了,由宋国继承殷商的香火,但是春秋各个国家还是瞧不起宋国的。

  埋汰宋国,就是埋汰殷商。因为殷商和周不是同气连枝。

  否则,天天埋汰郑国、燕国、卫国,那岂不是埋汰自己家么?

  宋国是礼仪之邦

  宋国保留了不少殷商的传统,所谓孔子说的周礼,在宋国其实保存了不少商礼,这些礼仪和周文化格格不入,有利于周文化之外。
 

  但是注意,宋国是一个文化国家,文化人互相攻击是最可怕的。

  宋国会写文章攻击周文化,周这些贤达之人自然也会写文章攻击宋的商文化。

  于是你写一个守株待兔,我就写个鲁侯之鸟

  你写一个揠苗助长,我就写个邯郸学步

  你有韩非子,我就有庄子

  不想埋汰呗

  宋国迂腐么?

  说起来宋国,其实最有名的是宋襄公,这个想当五霸的人。
 

  他的故事我们听了都会笑,认为很迂腐,也是很傻的

  我们笑,当时的人也笑

  认为他们这些商朝的遗老遗少很搞笑

  实际也是如此

  宋国确实是一个比较可悲的国家啊!

  宋国人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里,其形象通常是迂腐的、傻傻的。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都喜欢埋汰宋国人?宋国人为什么容易被黑呢?

  1、与宋国的出身有关

  宋国在西周分封时地位极高,是公爵国。封国始祖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国都是商朝旧都商丘。宋国人的殷商古风犹存,消极无为。同时又身份特殊,在诸侯国中享有“与周为客”的待遇。而且宋国人继承了先祖遗风,长于经商,不擅农耕。

  由前朝遗民构成的宋国,民风、民俗、国人性格均迥异于其他诸侯国,这是导致先秦各国对其侧目的基础原因。不过,因为宋国在文化领域中也始终保持强势,因此春秋初期的宋国人形象还不算太差。

  2、与宋襄公的“仁义”有关

  出身傲娇的宋国,因宋襄公的出现,使各国找到嘲讽、揶揄的宣泄口。这名奉行“蠢猪式仁义”的国君,因泓水之战失利,使宋国人迂腐形象更根深蒂固。

  当时,宋楚开战,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在北岸列阵。楚军渡河,宋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半渡而击”,被宋襄公拒绝。楚军渡河列阵时,公孙固劝宋襄公发动奇袭,仍被拒绝,最终宋军被强大的楚军击败。

  战后宋襄公仍坚持认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坚守古训,不知变通。

  3、与宋国不思进取有关

  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非常微妙,因为夹在晋楚两国中无法安宁,80年里遭受40次战乱。加之原本国力较弱,又做不到左右逢源,成为大国较力的牺牲品。即使在晋楚和解后的数十年里,宋国也没能抓住机遇发展,反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宋国的这种特性留下“郑昭宋聋”的说法:郑国人聪明机灵,宋国人迂腐呆板。而且宋国人的善仁、守旧始终如一。西汉时的司马迁在考察各地民俗也记述,梁宋地区“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4、与宋国的弱小有关

  因为国土面积较小,缺乏战略纵深,加之民风温顺良善,甚至呆滞愚昧。在春秋末期,宋国越发弱小无为,被大国所无视。弱小的不仅挨打,而且还会挨骂,动不动就成为别人的嘲笑对象。

  因此,在先秦诸子中才出现宋国人守株待免、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等一系列迂腐故事。国小势弱,诸子讲故事如果不黑宋国,难道敢去得罪秦、赵这些强国吗?

  宋是公侯伯子男爵位里面最高级的公爵,而像齐,晋不过是侯爵,楚国更只是子爵。

  宋国以泱泱大国自居,笑话确实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宋襄公这个一心想做霸主的宝贝,宋国在兵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经常吃面,去欺负郑国都是鼻青脸肿回来。

  黑楚国,因为楚国繁盛而另类。黑宋国,因为宋国古雅而迂顽。为什么不黑燕不黑秦?因为黑一个文化平平之辈岂不是自黑!一句话,黑宋黑楚,因为木秀于林而可获利,人出于众而可树敌。这恰恰反证出当时宋楚之牛叉!类比一下,曾经黑上海黑得多利害呀!其实上海恰恰是最发达的。

  因为宋国虽然是公侯国,但是其是前朝殷商余孽。

  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是姬姓诸侯国,自然而然嘲笑前朝遗民了。更何况,商朝遗民还发起过武庚叛乱。

  而且商人多是做生意的,满地方跑。偶尔有些人做些负面的事,就容易被放大到黑整个国家。(这和现在的黑河南是一个道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喜欢埋汰宋国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