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他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的一位新霸主。

  楚庄王即位之初,晋国就趁着楚国国丧期间,与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等七个国家重新订立盟约,新上任的楚庄王这个时候并没有去跟晋国一较高低,而是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连续三年不理朝政,下令:凡敢前来劝谏者,死!

  有一个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的大夫进见楚王,冒死前来进谏,楚王当时正拿着一只鹿腿在啃,醉醺醺的问五举:大夫你来这里,是想跟我一块喝酒呢,还是来欣赏歌舞呢?

  伍举说: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

  楚王说:说来听听。

  伍举说:听说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一个什么鸟?

  楚王听出了伍举是来劝谏的,笑着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楚王依然如故,天天还是纵情酒色,既不“飞”也不“鸣”,有一个叫苏从的大夫也来劝谏,他到了宫内,见到楚王就大哭,楚王不解,问他:大夫何故如何伤心?

  苏从答:我一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伤心,二为楚国就快要灭亡了,所以伤心。

  楚王问:你怎能就死了呢?而楚国又怎么会灭了呢?

  苏从答:我想劝你,可是你曾下令,劝谏者死。而大王你整日纵情酒色,不理朝政,难道不是亡国的前兆吗?

  楚王怒:你既然知道劝谏者死,又为何来劝我,难道你当真不怕死吗?

  苏从答:如果我死了,以忠传天下,而你就要成为亡国之君了,我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楚王说:大夫的话就是忠言,我必定会按先生的话来做。

  接着,楚王一改往日作风,罢免了一批无能结私心之辈,提拔了像苏从、伍举这样的忠臣。

  就这样,楚庄王在孙叔敖、伍举等人的辅佐之下,楚国国力迅速得以提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很快就坐上了霸主的宝座。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典故有两种说法,一为楚庄王,二为齐威王

  春秋楚庄王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战国齐威王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历代君王中,要说到能忍,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的越王勾践,而很少有人提起“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这个典故又是怎么来的?

  楚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当时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楚穆王十年(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继任令尹,而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舒国及其附庸宗、巢等国背叛楚国。

  为彻底消灭叛乱势力,于是,成嘉决定率军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镇守国都。

  但是,公子燮与斗克为私利,很快就有了谋反之心。前613年,趁令尹成嘉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使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公子燮和斗克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另立政府。但是,在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这还是楚庄王刚刚即为就发生的叛乱,在当时楚庄王对于朝政及大臣不甚了解,为了在复杂的形势下,为了分辩忠奸的对策,从而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

  于是,这一演就是三年。

  楚庄王即位的三年,对楚国来说是十分黑暗的三十六个月,楚国朝堂上下乱作一团。

  楚庄王二年(前612年),晋国突袭一直依附于楚国的附庸国蔡国(今河南上蔡县一带),竟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而楚庄王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国破家亡之际,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蔡庄侯丧权辱国,于第二年(前611年)就悲愤而亡,楚王宫依然载歌载舞。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

  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今湖北钟祥一带)。

  同时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楚庄王却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宫之中,整日田猎饮酒,不理政务,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当时大夫伍举见楚庄王这样,便想要探探楚庄王的想法,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楚庄王,他问正在左拥右抱的楚庄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楚庄王刚刚继位时,在复杂的形势下,只能按住自己的壮志雄心,韬光养晦,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假象。暗中观察群臣品性,琢磨百姓民生,研究对外政策。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楚国群臣以及中原诸侯目前的形式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废除了十项不利民生的旧政令,启用九项新政令,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为楚庄王称霸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楚庄王隐忍伪装三年只为找出真正的贤臣,刨去那些无用之臣。

  楚庄王在大展手脚之前,做好了万般准备,从他整理朝臣就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个有谋略有野心的人。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