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五件感人的事迹:

  1、移居香港。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2、留蓄胡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3、坐船返沪。

  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4、装病。

  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5、日伪讹诈,愤然毁画。

  日伪汉奸获知后梅先生要办画展,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

  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

  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都忘了,

  有关梅兰芳大师的事迹,你不提想不起来,你一提基本都知道,

  谢谢!

  (原创首发)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属于男扮女装,为了京剧艺术、为了梨园舞台、为了更好地展现旦角的娇柔唯美,日常从不留胡须总是剃的干干净净的,从而塑造了《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

  等许许多多完美的旦角舞台形象。

  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先生以民族利益为重,蓄须明志,不登舞台,罢唱罢演,坚决抵制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拒绝登台唱戏,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民族气节。

  那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肆无忌惮的大规模侵略中国。不久日军占领了上海,当时身在上海的京剧名家梅兰芳眼见祖国沦陷民族遭难痛心疾首,于是疏离戏院,隐居藏身,避免日本人的纠缠。1938年底,应邀去了香港演出,那时日军还未占领香港。后在香港暂居,不再登台演出,但对京剧的无限热爱,视京剧如生命的梅兰芳忍辱负重,每日仍然练功不辍。

  三年后,香港也遭沦陷。日军司令官得知梅兰芳在港,多次出马威逼梅兰芳公开露面上台演戏。梅兰芳先生也多次浩然傲骨,凛然抵拒。不久实在是忍无可忍,毅然决然地蓄起了胡须,以明己志,以示抗议,以确决心。

  后来,梅兰芳先生不堪其扰,只好离开香港又回上海。

  即使回到上海,梅兰芳先生更加度日艰难。演戏是梅兰芳将其视若生命的舞台,也是梅兰芳养家糊口唯一的生活来源。四、五年的停演,梅兰芳一家生活拮据,陷入困境,只好卖房以度难关。当时好多的戏院子老板闻之,纷纷开出优厚条件,让梅兰芳剃掉胡须,登台演出,全被梅兰芳一一回绝了。宁可卖房度日,也不违心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唱戏!

  特别是有一次日军要开“大东亚圣战”庆祝会,强硬要求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还是再一次地拒绝。

  可当时日本人蛮横无理的态度,让梅兰芳预感到了自己已经处在了极其危险的情况之下。

  于是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来。赶紧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请朋友帮忙假装得了大病,以此骗过日本人,誓死不改拒演初衷。他的医生朋友深受感动,竭诚相助,给梅兰芳打了伤寒预防针,让其连日发起高烧。

  日本人闻讯后,深感怀疑,立派军医到梅兰芳家中查看。当日本军医看到梅兰芳确实一副“生病”的样子时,只好作罢了。梅兰芳也有惊无险地躲过了差点儿丢掉性命的一劫。

  1945年,当抗日战争一取得胜利,梅兰芳当即剃掉胡须,马上登台演出了。

  这就是一位德艺双馨,民族之范,正气凛然,义薄云天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广为人知长久流传的一段史话。

  主席曾经说过:“梅兰芳是中国第一代名旦,四大名旦中,他排在第一。”

  一、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二、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三、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10月31日,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

  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定居下来。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期间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留了8年的胡子,重返舞台。

  梅兰芳年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 “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 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 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 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 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 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 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 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 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 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 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 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 “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 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 《二 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国粹之魂

  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大师。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前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五十余年舞台生涯中,他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等。

  1.梅兰芳年轻时就喜爱养鸽子。

  他说养鸽有许多益处:其一,须早起开笼放飞,能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肺部有益处。

  其二,可以练眼睛。梅晚年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太灵活,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生理缺陷;而养鸽放飞时,须随时追逐观察其飞翔情况,就这样,通过几年养鸽,梅不知不觉练成了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含的俊眼。

  其三,为了引飞鸽,须不断挥舞一根丈把长的竹竿,无形中锻炼了胳膊,增强了臂力。

  2.

  梅兰芳口述《舞台生活四十年》。为求内容翔实,他常委托笔录者许姬传向老艺人萧长华、王瑶卿等人反复核实资料,弄清史实。

  此文在上海《文汇报》连载时常有来信纠误,梅都一一加以核实,更正错误。梅说:“掌故资料对后学有启发教育;不可掉以轻心,误人子弟。”

  3.

  1924年梅兰芳在上海新舞台演出1个月,沪上轰动,宁杭人士多有专车来观。《申报.自由谈》辟有“梅讯”专栏,为梅之言行记录,连载3个月。

  画家邓湛叟观后为之倾倒,即为梅作肖像图,并题七绝:“畹华歌舞倾天下,居士丹青薄有名。从此芳草嗟老大,图中相对感浮生。”

  4.

  梅兰芳名声过于响亮,很多富商名流都想借名望笼络人心,牟取暴利。

  一天晚上梅刚演完戏,到后台卸妆,只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商笑眯眯地迎了上来,恭维道:“梅先生艺高绝伦,可贺,可贺!一点意思,聊表寸心。”说着递过来一张1万元的现金支票。梅接过支票,看也不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随手把支票点燃烧掉。众人大吃一惊,那个阔佬气得脸色铁青。梅笑笑说:“艺术不是用金钱收买的,你走吧。”

  5.

  在梅兰芳演过的戏里,有不少表达女人吃惊的细节。为演好这一细节,他呕心沥血,反复琢磨。一天,他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灵机一动,抄起身旁一只兰花盆,狠狠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巨响,瓷盆粉碎。

  妻子当即惊恐地一回头。就在这一瞬间,梅准确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后来,他根据妻子当时的表情反复进行练习,穿插进戏里,把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11月4日开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扮戏,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时间,梅兰芳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兴奋。他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8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唱[西皮慢板]转[二六]“手扶着栏杆看端详……”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下戏后,许少卿喜形于色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都很好。”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剔的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