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老子的老师是谁?为何他探望病重的老师,问老子:我的舌头和牙齿在不在?

  老子的老师是谁?历史上有两个说法,而且都是来自“舌存齿亡”的故事。

  一个是来自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敬慎》,里面记载了老子的老师叫常摐。另一个是来自三国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皇甫所著的《高士传·商容》,里面记载了老子的老师叫商容。

  

 

  舌存齿亡的故事

  老子听说自己的老师病重,便前去探望,希望可以最后一次听取老师的教导。老子向老师经过一番探讨后就聊到了舌头和牙齿的问题。

  老师张开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在的。”

  老师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老师问:“知道为什么吗?”

  老子说:“舌头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的柔软;牙齿不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的刚硬。”

  老师说:“没错,就是这样的,世上的事都包含在这里面了,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处世的哲理,那就是对待事物不能过于强硬,不然受伤害的是自己,只有懂得柔和圆滑的处世,才能保全自己。

  

 

  我的观点

  在牙齿和舌头之间我看到的不是柔则保身的道理,而是舍己为人的精神!牙齿每天与坚硬的食物接触,不惜牺牲自己,却结舌头带来了美味。

  老子的老师

  其说法有二:

 

  其一说是鸿钧道人。

  这种说法基于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基础。因为传说中的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刚出生就会讲话,毛发又是不同于常人的白色,当时老子故去之后也是飞仙而去。

  
而在封神演义中,我们都知道,太上老君是鸿钧道人的大弟子,所以说,如果老子真的是太上老君的话,那么他的师父就是鸿钧道人。

  不过这一种说法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所以并不是很可信。

  
其二说是常纵

  这种说法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可信,因为常纵这个人在历史上几乎等于没有记载,原名不知道,生卒年份也不清楚,只留下了依据著名的成语——舌存齿亡。

  
老子看望病重的老师

  老子看望病重的老师,这老师指的是常纵。
 

  
传说常枞病得特别重,看样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著,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著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在;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回答说没有了。

  
常枞说:“你知道我问这个,是为的什么吗?”老子这才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这就是“舌存齿亡”的成语由来。

 

   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将以上常纵的点化写进了《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文中详细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这一道理。

  不是老师问老子,是老子看孔子走啦,对学生(书童?)说我牙齿掉得多了,但牙齿还在。也就是我还有话语权,能为自己辩解,也可以揭露敌对者的造谣污蔑。还可以为学生讲课...老子的老师是谁。我想主要是他管理的图书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传说老子曾有位老师,名叫常枞。这位老师细心地向他讲授殷周的礼仪。很多年以后,常枞病得特别重,身体就快不行了。老子听说后,自然要去探视。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著,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著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感到好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呀?怎么会问这个呢?没有舌头,老师你怎么讲话?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做了回答。 老子反复琢磨,原来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世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却能克制刚硬的东西。民间谚语“水滴石穿”,也精妙概括了自然界这神奇的现象,而太极拳也是融入了以柔克刚的道理在里面。圣人云“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以弱胜强,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却没有人真正去实行。不得不佩服老子的老师,以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世间上的道理其实存在我们的身边,奈何很多人迷恋在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忘记本质,失去自我。
点头像,关注我;有更多的精彩文章在我的没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关于老子的老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鸿钧道人。传说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根据这一传说,在封神演义的描述中,太上老君是鸿钧道人的大弟子,他一出生就会讲话,身上的毛发又是不同常人的白色,而老子故去就是飞仙而去的。所以说,有老子师父是鸿钧道人的说法,鸿均道人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有“先有红光后有天,我比红光早千年”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主要是以神话传说为支撑,可信度不太高。

 

  第二种,常纵。据传是老子之师,其名不可考,所传于今世的只有一句成语——舌存齿亡。 传说老子小时候有位老师,名叫常枞。这位常枞老师细心地讲授老子殷周的礼仪,因为殷周的礼仪特别繁杂,使老子认为:人要守那么多的礼仪,活在这世上真是太难。

  后来,常枞病重,老子去看望他,就留下了这段对话: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 。” “吾齿存乎?”老子曰:“亡 。”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喜!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通过这番对话老子意识到这是老师在点拨自己:舌头软,所以它存在到最后;牙齿硬,所以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之后在《道德经》中就有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段经典。

  不过这两种说法其实都缺乏具体证据,所以至今还是有不少人在钻研老子老师的问题,但是在缺少史料记载前提下,无论老子老师是谁也只能说是推测。

  谢谢邀请。

  
 

  首先得说的是,老子这个人,是否存在?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就现代人看来,也是非常先锋的。还有,老聃的身份,能否与老子的身份,进行实名认证,这些,可能都得两说。姑且认为有这么一号人吧,记住他的口头禅,很有名,“老子天下第一”。

  
 

  当然,思想是不会先天性地存在的。天上有时侯会落钞票,或者林妹妹,但,不会落下一个老子,这,谁也不干呢,没那么霉吧,平白多了一个爹,信息量很大啊。虽然说,思想的传承,不等同于祖传秘方,不过,也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想,去思考吧。所以,据说,老子也是有师傅的,这个人,是个隐士,叫常枞。

  
 

  有时侯,我对所谓的隐士,其实,都不怀好意,好像这伙人,很高士雪,很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哪里,这不,隐得没烟火气的常枞,开腔了,开腔就打死人。这一腔,开得好,有高人气,因为,他将最高深的哲学命题,形象化了。以软制硬,以柔克刚,个人的刚,与社会的柔,最好低调点,这是老庄一派喜欢讨论的命题,说穿了,就是无为。无为而生,无为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

  
 

  我怀疑这其实是老子自已泡制的一个“师生见面”的场景。其目的,跟现在喜欢傍名人一样,拉常枞来给自已扎起。这种玩法,孔老二也常常用,这不,也拉周公来给自已的周礼,做摇旗的旗手呢。我觉得老子是矛盾,他说无为,又写下了《道德经》。如果没《道德经》,世人又如何知老子?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好纠结的命题。

  
 

  老子名李耳,又称太上老君,他的师父是鸿钧老祖。不是传说,是秦始王焚书坑儒时与文革一样,把不符秦国的文化和历史记栽统统烧掉了。只存下口头传言称\先有红光后有天,我比红光早千年\这就是老子的师父鸿钧老祖的来历。

  非常问题的非常意义!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说出这样浅显深奥的哲理,恐怕是不会流传经史的,偏偏他是老子的老师!柔能克刚,水能克火,舌存齿亡,都告诉人们有时硬的确实不如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子要在书中记录下来的原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老子的老师是谁?为何他探望病重的老师,问老子:我的舌头和牙齿在不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