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看了电影《芳华》感觉有点窝心,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题主说的是真心话。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心里不舒坦,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窝心。为啥?因为好人没得到好报。

  昨天,有一网友认为这是严歌苓和冯小刚故意丑化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并举出一例加以背书,说一位叫做丁晓兵的战士在那场战争中失去了右臂,但他后来成为了将军。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值得一驳。丁晓兵能成为将军,并不代表所有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人都能成为将军,更不能否认有像刘峰这样的人的存在。事实上,比刘峰更惨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你没看到,没接触到而已。再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即便有原型,也一定不会就是原型。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许多宗教也宣扬“好人有好报”的思想,强调因果报应,劝人去做个好人。可在我看来,好人有好报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因为这世上好人没有好报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电影《芳华》对于刘峰的结局其实已经做了相当多的改编,小说里刘峰的后半生就更悲催。他卖过盗版书,被卖淫女抛弃过,最后还得了不治之症。如果按小说的情节拍,冯导估计得被骂死。不过,反过来说大家都还是善良之人,渴望好人能有好报。

  题主也是善良之人。如果看完不觉得窝心的话,不是经历过太多变得麻木了,就是不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变得不够善良了。但善良人容易被人欺负,容易被骗。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比我们更成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是做善良的你,还是做不那么善良的他,就得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说别人,就说我吧。即使看完《芳华》觉得窝火,可我还是决定要继续做善良之人,还是相信好人有好报。

  更多精彩的问答,请关注萧陶的。错过了以前的,别错过以后的。点关注,不迷路。

  昨天带着老妈去看了她心心念念的“芳华”,随着女主一句“抱抱我”,韩红的片尾曲娓娓而来,影院里没有人离开座位,我知道一首“绒花”里实在是蕴藏了太多人的芳华。而我,却在心里万幸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人人都夸他是个活雷锋,当他向暗恋对象求爱时,对方眼神里那种“惊悚、鄙视、恶心和幻灭”让我对刘峰这个好人充满了心疼。其实,他是被看不起的。

  
 

  每个人都爱刘峰,可惜却没人喜欢他。难道在那个年代,好人就不配有青春吗?
 

  
 

  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关于著名的“上帝不会奖励好孩子”心里才得到释然。即使好人是孤独的,我们依然要坚持善良,成为一个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报。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人这一生最大的底气和福气。

  因为,善良是武器:它是唯一能对抗邪恶的武器。

  更因为,善良是人性:聪明也许是天赋,但善良是“人之初”那与生俱来的人性。

  还是坚持做个善良的人吧,即使你从未被全世界善待过。

  昨天看战斗英雄史光柱,看芳华的评论,感觉到很真,他做为那场战争的英雄,双目失明,父亲死了,母亲疯了,他还要抚养只有6岁的弟弟,其中的艰辛谁能体会!他现在成立一个基金会,在帮助那场战争中的困难战友。他还说道有个70多岁的老妈妈,积攒一辈子的钱,只为去麻栗坡看看战死的儿子,在有生之年祭奠一下儿子,心酸不!我们说的再多,我想也没有战争的亲历者来的节实,来的刻骨铭心。

  那些战士大部分是我们的同龄人,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老山11.5防御作战的幸存者,他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当时的他已经被送到牺牲战士的遗体里了,多亏一个尽职的军医,发现他还有一点呼吸,把他成功救下,现在他肚子上还留下一块很大的伤疤。他现在的思维和想法,我就感觉到和我们不同。很豁达,很豪爽,对什么都能看的开,也不计较什么,喜欢喝酒,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已经死过一回的人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那!

  确实有窝心的感觉,虽然是个案,但有一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好人没好报的感触。善良的刘峰因错爱了林丁丁至使自己身败名裂以至以后的生活艰难堪坷:另一女主人公何小萍自始至终都遭人弃视,也是命运凄惨:最后结局是这两个苦命的人惜惜相惜,彼此珍惜着共度余生。其实片中还有一个让人窝心的角色萧穗子,这是一个一直隐忍的角色,大家都有目共睹她是全身心地爱着号手陈灿,陈灿对她也有爱意,但就在她鼓足勇气把情书放进陈灿的箱子时,郝淑雯横刀夺爱地和陈灿好上了,并目对萧穗子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只是一句我们两家门当户对就轻描淡写地应付了,可怜萧穗子满怀悲悯之心,愤愤地把那封充满爱意的情书撕碎扔进了风中……看到这样的情景,谁又可能不窝心呢?

  红颜易老,芳华难留!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每一个时代也都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窝心呢,我想大概有两点!第一,刘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与命运纠缠,最终弄得一身落魄,我们是在为他的命运与遭遇感到惋惜!第二,我觉得我们是在感慨我们自己,感慨我们的青春在哪,感慨我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感慨我们为什么比刘峰也强不到哪去?

  

 

  我们的青春都去哪了,他们早已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看电影《芳华》,我也被触动了,虽然没有像身旁观众那样泪流满面。散场后,一个人走在夜深人静空荡荡的大街上,心里还滚动着银幕上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部电影能做到让观众走出影院还在回味,算是很不错了。

  我到底被什么触动了?是哪一代人的青春之美,是她们的芳华吗?

  肯定不是。

  是刘峰与何小萍,这两个善良美丽且卑微生命和灵魂在那个时代中挣扎的轨迹。所谓天之娇子的男女文工团员们,不过是凸显他们俩人挣扎的背景。

  这部电影的深度在于,当我们用世俗的眼光解读,得出的结论是:好人当不得,好事做不得,雷锋学不得。但电影最后留给我们的又好像不止是这个。因为这俩人命运虽然看起来很惨,那是人们在拿他俩与文工团那些非富即贵的“芳华”相比,但如果把他们的命运上升到整个人的生死价值背景下评判,他俩的人格是高贵的,生命是伟大的,精神是圣洁的。

  就像读《红楼梦》,从世俗的角度,薛宝钗得到了贾宝玉,是人生赢家,大多数在生活中都会学薛宝钗,但在生命与精神层面,林黛玉才是真正的赢家,宝钗得到的只是宝玉的肉体,林黛玉得到的是宝玉的精神与灵魂。

  楚汉之争,刘邦是打败了项羽,项羽败得很惨,刘邦是个大赢家,但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至今思项羽”,没有谁去思刘邦。

  回到《芳华》,刘峰最后那句“过得好不好?要看跟谁比了,如果跟埋在烈士林陵园那些战士们比”,彻底消解了人们从世俗角度来理解刘峰与何小萍,为他们最终收获了平静与安宁而感到安慰。我们每个观众都会有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种种压力委屈与无奈,都是源自世俗层面的争与比,看了《芳华》,会触动我们,因为我们也都像他们一样卑微,一样在争扎。只要我们善良与真诚,也会与刘峰与何小萍一样,最终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电影已经上映这么久了,关于《芳华》的话题有点泛滥了,这也是好事,一部电影要想在票房上火爆就必须激发起大众讨论的热情,从这一点上来看《芳华》做到了。从电影文本本身大家讨论的够多了,各种解读,能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你说了也不会让你通过。今天我们说说最近一些有关这部电影的新形势。

  

 

  1、其他电影没有撼动《芳华》的地位。《芳华》上映10天,票房过8亿。成为了第一轮贺岁档当之无愧的冠军,《奇门遁甲》成了炮灰。第二波是陈凯歌导演为首的魔幻历史题材的/《妖猫传》,外加成龙大哥的《机器之血》和邓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妖猫传》口碑两极分化,目前正在两拨人正在打架。《机器之血》和《心理罪》基本跟不上趟了。这三部大片都没有撼动冯小刚的《芳华》,目前已久占据上风,下周拿下10亿。成为了冯小刚票房最好的电影,冯导自从97年以来当了大半辈子票房冠军,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上10亿票房的电影。

  

 

  2、国外也可能大卖,目前《芳华》的口碑正在国外发酵,一方面是这部电影尺度较大,有很多现实主义的意义,老外喜欢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电影。同时也获得了几个大奖,在国外容易获得关注。二是中国在国外的移民主流精英群体很多都是经历过《芳华》“那个时代”的60后,甚至都是当过兵或者在文工团干过的。严歌苓的小说在海外群体有众多读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看好《芳华》在国外的票房表现。

  已经多年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深刻影响自已的情绪了,主要因为家父是部队文艺宣传队的,不过那是解放前后。客观讲,电影《芳华》只是用某部队文工团及团员的命运较真实地反映了七、八十年代的人的思想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这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有切身体会!就电影本身来说,故事情节简单,那个时代,那些事情处处皆是;演员表演到位,功底扎实,本色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再有就是摄影、配乐水平一流。美中不足的是,剪辑得支离破碎,看起来就象是老式留声机经常跳片!但,这能怪编、导、演、职员吗?你懂的!

  当时看完也是窝火,我有两个想法:

  好人无好报,坏人却长久。一个好人要证明自己的清白,需要在战场上以命相博。

  时代的缩影,怒其不争。在某个场景下,我们总想着抗争,但即使是心里的抗争,在那个年代也做不到。

  看完芳华有些遗憾,是因为影片所反映的情形有些不真实,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战友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下并不是那样。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才知道什么是真实。而如今的文艺作品准确地反映真实咋就这么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看了电影《芳华》感觉有点窝心,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