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莫言的《卖白菜》究竟要说什么?莫言的《卖白菜》属于哪一种题材?

  用吹捧莫言的人的话来说,这个故事是在歌颂他的母亲,甚至是延伸到民族的伟大。但是,这是一篇虚构的歪曲历史的东西,所以从根本上就是在胡说。

  文章开头就点明是1967年,过来人都知道1967年中国已经从三年自然灾害的最艰苦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了。山东农村能穷到那种程度,过来人是不会相信的。它能骗的就是八零后们,也就是在表达对中国现有制度的不满和仇视。我这不是上纲上线,读者们看了文章以后,第一感觉应该是,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然后就是对她妈的怜悯,进而怒其不争,在深一点就应该起来搞颜色革命了。

  至于它的情节根本经不起推敲。1967年的的山东农村是不缺白菜的,卖三颗白菜也解决不了任何生活问题的。这事不用展开讲,5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明白。就和现代人跑10里地卖3个空易拉罐一样可笑。很纳闷他为何不把卖白菜改成卖鸡蛋或者卖老母鸡?那样才能更荡气回肠的。

  和捡麦穗一样,莫言想彰显高尚,却又把他妈给卖了。首先一个快过年了家里竟然不剩一颗白菜的农村主妇就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这一点中国人都应该知道。

  第二莫言家的化肥是哪来的?那时的农民也都知道。小莫言没本事去弄化肥,他从家里偷拿出来的化肥只能是她妈从生产队库房“捡”来的,或者是干活时没注意剩在衣兜里“带回来”的。他把她妈写成了盗窃集体财产的惯犯了。如果写成莫言上学的时候憋着不上厕所,回来往那颗白菜上拉屎撒尿,才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第三,如果莫言写的是真的,她妈应该是智商有问题。那时候的农村老人,可以不会写字,但算小账是大学生都不得不服的。尤其是做小买卖的,张嘴就能说出几毛几分几,倒是买菜的城里人或是知识分子要拿出计算器核对一下。三颗白菜即使天价也超不过2元钱,不知道她妈那100多颗白菜都是咋卖的,平时又咋买东西的?而且买菜的老太太也算不出来。高密人都这样?

  提起高密我要请教一下,高密有把白菜一颗颗挂在墙上的习惯?成百上千颗白菜挂在墙上不会把墙弄倒了?我们辽宁那时候都是挖菜窖的,掉下来的白菜帮子才挂在墙上晒干菜的。还有高密那时候种菜的自留地不是在自家院子里吗?会让别人家的牛进自家院子里霍霍菜地?更主要的那时候高密的社员家可以养牛吗?建议莫言再版时改成自家的鸡把白菜叨坏了。这才更有生活。

  最后和莫老师说一句,中国人的欣赏水平还没有达到你追求的西方文明的水平。建议不要像写《丰乳肥臀》那样,说母亲是主人公的原型。在中国人的心中和那么多男人生下八个私生女,不管她品德如何高尚,也是“大破鞋”。中国人太朴实了,你说献给你的母亲,他们就会以为你现实中的母亲真的是那样。甚至联想到你的血缘。好在那时候国人欣赏不了你的诺贝尔大作,只有几个文学青年沉浸其中。但是现在一炒作知名度高了,看的人一定会多。别百年之后像有的地方考证出西门庆故里一样,再给上官鲁氏立个碑,说上官鲁氏就是你的亲妈。你能闭上眼?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 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 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这是被收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的莫言的记叙文《卖白菜》的开头一节。

  在万恶的旧社会,人们把春节称为“年关”。那时候,小孩子盼过年,因为可以吃饺子、放鞭炮、玩灯笼、走亲戚。大人呢?却只有无奈的叹息——愁啊!一愁怎么才能弄点好吃的,让孩子们欢欢喜喜过个年;二愁债主上门讨债怎么办……《白毛女》这个文艺作品,就是旧社会穷苦百姓过年的真实写照。记得父亲给我说过,旧社会穷人家不是年三十才贴对联,而是提前几天在腊月二十六、七就贴上了,就为堵住上门讨债的债主——贴上门神便不能上门讨债了,这是传统。

  自从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就再也没人把春节叫“年关”了。

  可是,莫言笔下的1967年,却比杨白劳还要惨得多——杨白劳过年好歹还买回来2斤白面,给女儿扯了2尺红头绳,可莫言笔下1967年的“我家”呢,“母亲”却要把承诺过年给儿子包饺子的仅有的3棵白菜拿集上卖了。一买一卖,天壤之别啊!

  至于卖掉赖以过年的3棵白菜要买什么?莫言不说。难道是买煤炭?莫言不是说煤炭很香吗?

  在莫言看来,他的《卖白菜》的开头一节应该是他非常得意的神来之笔——要过年了,母亲却“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 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是卖炕上的麦草?还是卖抽屉里那些破布头烂线团?那怕是没人买啊!思来想去,唯一能换钱的也就只有墙上吊着的那3棵白菜啦!看来他家里真的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了,只好卖掉赖以过年的3棵白菜。

  杨白劳父女过年好歹还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可“我”家却要把准备过年的3棵白菜也卖掉,“我”家是不是比杨白劳父女惨多了?“我家”所处的时代是不是更应该被鞭挞?杨白劳父女生活的时代被公认为是“万恶的旧社会”,但不知莫言心里把毛主席领导下的1967年称之为什么?这大概就是莫言的《卖白菜》一文的写作动机吧!《卖白菜》入选中学生语文教材,究竟要给孩子们传授什么?

  我比莫言大一岁,家乡是与莫言家乡相邻的豫北平原。记得我小时候,最苦莫过于吃食堂饭时期(我生在新社会,没经历过旧社会的苦),稀汤寡水往肚子里灌,吃得肚皮像扣个大西瓜,但却撑不到下一顿——太稀,还没油水。于是,我们便去玉米堆上抓玉米虫,去林子里面逮知了,去草地上捉蚂蚱,拿到大食堂炉边烤了吃——那个香啊,至今难忘!自从1961年大食堂解散之后,虽然平常的日子依然很难吃上肉,也很少吃白面,但还不至于饿肚子,高梁面、玉米面、红薯面,还有红薯、南瓜,都能填饱肚子,过年也还是能吃上肉的。父亲是个很会经营家庭生活的汉子,他会在每年春天买来一只小羊羔让我们喂,到过年时,小羊羔能长到七、八十斤,杀掉后东家送一块,西邻送一块,亲戚朋友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到最后不过能剩下二、三斤肉,狠狠地掺些萝卜,盘些饺子馅。但那一大锅羊杂碎可都是给自家人吃的。记得为去掉羊头和羊蹄上的毛,我们弟兄几个齐上阵,把屋里弄得乌烟瘴气,但心里乐啊!可莫言笔下的1967年怎么会那么惨呢?

  我搜到一个资料,1967年,我国各省份的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四川竟然达到50‰(北京、天津、上海、西藏不足20‰)。如果真像莫言描写的那么惨,出生率怎么会那么高呢?

  

莫言的《卖白菜》究竟要说什么?

  

莫言的《卖白菜》究竟要说什么?

  

莫言的《卖白菜》究竟要说什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莫言的《卖白菜》究竟要说什么?莫言的《卖白菜》属于哪一种题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