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名字

  杨振言老师,弹词名家、有名弹词演员、弹词表演艺术家。

  杨振言他出身在评弹世家,其父杨斌奎老夫子是有名评弹演员,那时,他哥哥杨振雄他先学评弹,他十岁学,十二岁上台,当时杨振言还在读书,那么到十四岁一年,因为他爸爸业务不是最好,那年刚巧年底,经济上发生点困难,学费付起来比较困难,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杨振言就说,好,书不读,我也学说书。他哥哥先学,他也学。所以他是十四岁学的,十六岁上台的,跟父亲学,虽然是父子,父亲也蛮严格的,父子归父子,学本事一定要严格要求,因而,杨振言记得印象深的他教导自己,一个学艺术、学本事要有紧迫感,你不好笃笃定定,不当回事情,这是学不好的,要有紧迫感,就是说逼上梁山,要有这个思想。第二点,就是说,你要多看书和多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文化知识,这个两点,杨振言印象比较深刻。

  旧社会的评弹艺人,为了养家糊口而唱堂会,杨振言的父亲杨斌奎先生在当年的哈同花园唱了整整十年的堂会,其间的酸甜苦辣,另年幼的杨振言,一生难忘。初到上海来,他父亲就在哈同花园,犹太富翁`哈同花园大家都晓得,演长堂会,说到最后《东周列国》,《神仙通鉴》,《神仙通鉴》就是天上的事情,都是仙人的事情,所以说了十多部书,所以这个长堂会要做十多年,完全都是逼出来的。他讲起来这是现吃现吐,就是吃下去,立马吐出来。照样听得罗伽陵(哈同夫人)津津有味,觉得蛮好听,他父亲说这个长堂会给我逼出点本事来,除了解决了生活问题以外,我学会点本事,书看得多,肚子里货色多了,提高我文化知识,包括创作方面也摸索到一套经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杨斌奎先生不得已而现学现编,这样逼上梁山的生涯却给他两个儿子的从艺道路起了极大的启发,使他们也养成了一种不怕挑战的性格。

  在杨振言的生命中也有一次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六二年,团里接受任务到香港去演出,也可以说,成立评弹团之后,第一次香港去演出。最后一场就是到普庆戏院演出,结束了,那么总算顺利完成任务,不知道,摆渡过去,船摇摇晃晃,刘天韵出毛病了,突发心脏病,他们说一回是《厅堂夺子》三个档,就是蒋月泉、刘天韵和他杨振言三个档。刘天韵心脏病突发,最后一档要上台了,剩半小时就要上台了,毛病还没好,怎么办,团长是吴宗锡,吴宗锡跟蒋月泉和杨振言商量,三个档,你们两个人能不能顶下来,于是蒋月泉拍拍胸脯说,行的。他们两个人上去首先说明状况,那么就说刘天韵同志心脏病,绝大部分听众都是通情达理的。那么调门,比方说原来是A字调,那一日就打高半个字,大家冒上,嗓音也急出来争气,两个人的搭配也特别紧凑。这个东西也很奇怪,大概他觉得是认真对待也大有关系,这个是拼搏、战斗,结果这回书相当成功,从台下的的效果来看。

  评弹是一种口头艺术,它依靠一代代艺人的传承,而使许多传统书目得以流传,杨氏兄弟不但继承了父亲的两部传统书目,同时创作整编,形成了杨双档。这别具一格的杨派艺术,善于研究、敢于突破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确实,杨派艺术主要就是杨振雄也好,杨振言也好,都是父亲杨斌奎传授的。

  《描金凤》`《大红袍》两部书,但是到了杨振雄手里,他又有了发展,他发展了另外一路风格,《长生殿》`《西厢记》这些书,过去评弹传统里面没有的,他是特意去拜了先生再学,有所发展。因而杨派艺术讲起来,从杨振雄这里有了新的突破。他说五部书,除了两部大家说起来是出科书,《描金凤》、《大红袍》,再学了三部,因此他的书,说的比较多。有一个好处,就使它的书路比较宽,特别是这个三部书,促使他有一个突破,因为《武松》和《西厢记》是不同的。就是说,说完一部书,他就要脱胎换骨,因为《西厢记》讲的是爱情故事,比较细致刻画,《武松》比较粗犷,反官僚、反恶霸、激昂,风格完全不同,人物也不同,不但说角色模样,就是说表,一般的平常说表,自己说这部书的说表不可能搬到那部书了,因为书情不同,《西厢记》和《武松》,怎么搬法,因而说换一部书就是脱胎换骨,对演员来说就是大有好处,促使杨振言逼上梁山,另外的缺门要去补,通过种种努力研究、实践、提高,摸索出一条思路来。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一、与兄长杨振雄珠联壁合、共驰评坛

  杨振言,是我最为敬重的弹词演员之一。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杨老先生出身于评弹世家,所唱“蒋调”有其个人鲜明特色,听众因喜欢其评弹特色,一般称之为“言调”。

  杨振言擅唱“蒋调”、“夏调”、“俞调”。其父杨斌奎乃弹词名家,胞兄杨振雄(1920—1998)更是“杨调”创始人。

  杨振言自小就受父兄影响,耳濡目染,幼时就开始学习评弹艺术。大约14岁(1935年)时,正式随父习艺,专攻长篇弹词《描金凤》、《大红袍》。16岁起与父拼档,登台演唱、崭露头角,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杨振言己是苏杭一带评弹界新宠。

  解放后,1954年正式进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兄杨振雄长期拼档弹唱《长生殿》、《西厢记》,兄弟俩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与完善“杨派”艺术,让双档书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杰冠一时的佳话。

  二、亲自劳动,体验生活,参与建设延安饭店

  杨振言进入上海评弹团后,深知要想在评弹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下基层,深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为此,他下到农村,就为体验农民的生活;下过工厂,到车间里去体验工厂的生活;再后来,又到过部队,体验军人的生活。有一段时间,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上海延安饭店的建设,搬运砖、拉过瓦、扛过沙袋、拌过水泥,直到多年后,每次经过延安饭店时,杨振言都忍不住回头,看一眼自己曾经亲手参与建设的宏大建筑。

  这一切,让杨振言的评弹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写自传,可惜没有完成

  2004年,杨振言洗澡时不慎摔了一跤,这给老年的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不久,老先生处于半风瘫状态,至2007年底基本瘫痪在床,身体每况愈下,到2008年身体更是频亮红灯,还发生过几次危急的情况。

  杨振言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写一本自传,以传世后人。由于身体状况不佳,自传时写时断,可惜,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

  2008年5月1日,杨老先生抱恙为乡音书苑捧场,不顾病痛特地前往主持节目,第二天即5月2日便患上脑溢血。5月6日,最终因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去世。

  好在2007年底,当地电视台对他进行了录像访谈,把他的从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完整地记录下来,实乃大幸。

  四、绝不让下一辈再吃这碗饭,太苦了!

  去世前四年,一直是小女儿杨逸萍在家中照顾杨振言。父亲的敬业让杨逸萍深为感动:“每当有学生来看他,他一定要问团里的演出状况,主动把自己整理的本子给学生。他在床上都要唱给我听,还要上舞台,说‘你搀我上台,放一杯茶,我坐坐也好’,好几次他做梦都梦到演出,还说梦话‘老观众都已经坐在下面了,我要去演出’,我心疼他,几次劝他不要太过于关心,他不听,对我说‘我拿了国家的退休金,怎么能不关心?我现在可以提供给年轻人的,当然要尽量给他们。’”

  这,就是杨振言,一位尽心尽职、热爱抨弹事业的老艺人!

  杨振言的子女中,除了小女儿杨逸萍会弹琵琶外,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继承杨振言的评弹艺术。

  据说,当年评弹团招生,有一个孩子想去报名,杨老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绝不让下一辈再吃这碗饭,太苦了!”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杨振言,男,苏州弹词演员。出身于评弹世家,所唱蒋调有其个人特色,听众称之为“言调”擅唱“蒋调”“夏调”“俞调”。其父乃弹词名家演员杨斌奎。 ,胞兄乃弹词名家“杨调”创始人杨振雄(1920—1998)。

  杨振言1935年即随父习艺,考攻长篇弹词《描金凤》、《大红袍》。16岁起与父拼档,登台演唱崭露头角,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驰名。1954年进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兄杨振雄长期拼档弹唱《长生殿》、《西厢记》。杨振言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与杨振雄通力合作共同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杨氏昆仲成为珠联璧合蜚声书坛的杰出双档,能互易上下手,是评弹界黄金组合。而双档书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使“杨派”;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周红告诉记者,当年自己想说《描金凤》,杨振言老师二话没说就毫无保留地把这部书给了她,不收分文,而依照“惯例”,老师收学生并传授自己的作品往往要收取“拜师金”,而周红还不是杨振言的学生,只是他的搭档余红仙的学生。周红说,她和高博文合作的《描金凤》在乡音书苑演出时正是大热天,老人家不顾天气炎热赶去看,他们去无锡演出,杨振言也跟到无锡,为两个年轻人把关、提意见。

  杨振言病倒后,周红每次去看望,他总是关心周红最近在“弄什么”,周红打电话去想要《西厢记》的本子,老人家一个晚上几次提醒家人要把《西厢记》的本子找出来给周红。周红为了要演《厅堂夺子》,又去向杨振言求教,当时老人家的身体还不错,便一字一句唱给周红听,指点她应该怎么唱。周红说,《西厢记》她在台湾讲课时演过,在上海还没演过,本想和杨振雄的儿子杨聪合作,录像也拿来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排,“现在杨老师再也听不到了。”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名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